楚国王陵中出土4000多件青铜器,此鼎笨重,名气却最为响亮

楚国王陵中出土4000多件青铜器,此鼎笨重,名气却最为响亮

在上世纪20年代,安徽寿县的村民发现,当地不断能挖出一些各种各样的青铜器。这个消息不胫而走后,包括外国人在内的古董商纷纷前来探宝。当时中国处在灾难深重的军阀混战年代,也没有人对这些文物进行保护,流失现象非常严重。

到了1933年,寿县相继爆发了旱灾和洪灾,出现了大量的饥民。他们走投无路,到处盗挖,结果将楚幽王的墓葬挖掘出来了。令人惊讶的是,竟然此墓中一口气出土了4000多件青铜器,如果加上前后十多年时间的小规模挖掘,真实出土量是一个惊人的天文数字。

楚国王陵中出土4000多件青铜器,此鼎笨重,名气却最为响亮

很多人不解,为什么楚幽王墓葬中,会出土这么多青铜器呢?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在历史上存在了800多年时间,先后有七个地方被建为都城,最著名的当然是郢都,到了楚国末年,楚考烈王迁都到寿春,即安徽寿县,这也成为了楚国最后国都。

楚幽王是楚国倒数第三任国君,据说还不是楚王的后代,而是春申君的儿子。此时,楚国灭亡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楚幽王一狠心,临死前遗命将楚国多年来积攒的财富统统陪葬,这才有了堪比盛世的豪华墓葬。

这4000多件青铜器,不仅有华夏民族的共同特色,也有荆楚大地的别样风情,堪称春秋战国时期的瑰宝。它们的命运不尽相同,有的流失海外,有的被民间收藏,有的被博物馆找到,有的石沉大海再也没有了消息。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应该是战国铸客铜鼎。

楚国王陵中出土4000多件青铜器,此鼎笨重,名气却最为响亮

在中国的青铜器之中,鼎具有特殊的地位。它本来只是储存和烹煮食物的容器,却被作为礼器使用,因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古代,鼎的规模和数量,就代表着拥有者的地位,是半点马虎不得,鼎上的铭文,也记录了当时的历史,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小珏这么说,一方面是说战国铸客铜鼎本身的血统就高贵,另一方面也是说明它的竞争者也很强大。然而,它的表现并不逊色,在许许多多名鼎之中,占据着一席之地。

楚国王陵中出土4000多件青铜器,此鼎笨重,名气却最为响亮

最著名的鼎,是由郭沫若命名“司母戊鼎”,现在改为“后母戊鼎”。它主要是又大又重,有832.84公斤,除此之外,最重的鼎就是本文中的战国铸客铜鼎了,它重达400公斤左右。虽说比后母戊鼎差了一大截,但也是目前第二重鼎。后母戊鼎是方鼎,铸客铜鼎就是圆鼎之中的第一了。

这么重的鼎,外表看起来自然是宏伟巨大的,它高为113厘米,口径为87厘米,腹围是290厘米,深52厘米。光鼎足就高67厘米,即使布满铜绿绣,风采并不减当年。

这件青铜鼎在当时被盗掘出来后,就有安徽省当地政府接到情报,采取措施将其追回,一直存放在省立图书馆。在抗战爆发之后,为了保护这件珍贵文物,对它进行了千里大搬迁,转运到四川。抗战胜利后,它被移交至南京博物馆收藏。

楚国王陵中出土4000多件青铜器,此鼎笨重,名气却最为响亮

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的时候,当局准备带着它漂洋过海,然而因为人民战争胜利来得太快太迅速,这件重器还没并没有来得及转运,幸运地留在了大陆。建国后,它被送回了老家,重新在安徽省收藏,直到安徽省博物馆成立后,它就落户在那里。

铸客铜鼎是一件典型的圆形双耳三足鼎,气势恢宏,令人赞颂不已。它做得古朴厚重,并没有太多的装饰,只是在鼎足和鼎耳处,有模印菱形几何纹和浮雕旋涡纹。这让它在素洁的同时,也显示出大气和工整。

楚国王陵中出土4000多件青铜器,此鼎笨重,名气却最为响亮

铜鼎之上的铭文,对于研究当时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铸客铜鼎上的铭文只有区区只有三处,其中前足和腹下仅仅刻有“安邦”两字。这是当时常用的吉语,而最重要的铭文是在鼎口,一共12个字:

铸客为集脀、造脀、鸣腋脀为之。

所谓铸客,就是当时的工匠,从字面意思来看,这个时期的工匠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被当作宾客。那后面这部分是什么意思呢?小珏老老实实告诉大家,我不知道。文物专家连猜带蒙认为鸣腋脀应该是负责膳食的机构,集脀、造脀是什么,至今没人能说得清楚。您能猜得出是什么意思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