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都城隍庙戏楼上安家 文

我曾在都城隍庙戏楼上安家 文/图 成金禅

维修前的都城隍庙戏楼,经常会有秦腔演出。

说到西大街的都城隍庙,西安人大部分都到过。都城隍庙大门口的牌坊上写着“你来了吗?”我不但来过了,而且还在这里住过很长时间。

我原来在西安市百货公司物价科上班,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调入西安市小百货批发部管理物价。小百货批发部办公室设在都城隍庙西排的火神殿,东排的圣母殿是小百货公司的库房。

那时候没有商品房,没有生活小区,分到哪个单位工作,就搬到哪个单位居住,我把铺盖卷背到都城隍庙等候安排。那时候办公室用房后,剩下的房子安排职工和家属居住,我一家三口也等着安排住处。由于条件有限,房子一间也腾不出来,我们只好先住到戏楼上去,从此就在都城隍庙戏楼上暂时安身。

那时候正是“文革”时期,过去大门口那座牌坊已经拆除,木料都堆在戏台子前方,大殿里空荡荡地已经没有了神像,我们的小百货摊位从大殿到门口,全部摆满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文具纸张、信封信纸的摊位替换了小百货,它们全部摆在了大殿前的广场上。

“文革”以前,位于大殿后东边有一个小院子,那是城隍爷和城隍娘娘的寝宫,正殿上塑的是城隍老爷和娘娘并坐的神像。这里平常都是关着门的,只有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人们来进香才开,尤其是正月初一,这里被挤得水泄不通。现在维修后,大殿后面也看不见城隍爷和城隍娘娘的寝宫了,不过房子还在,已经成了民居。

过去火神殿、圣母殿,以及两廊的厢房全部租给了戏剧加工业,全省各县的剧团,以及富裕点的村庄,要唱秦腔或办社火都到这里来购置戏装。尤其是春节前,这里的生意最好。“文革”时,这些制造戏装头饰的行业随着戏曲的停演而消失了。

住在戏楼上的日子虽然孤独,但也清静、宽敞。我的儿子和三女儿都是在戏楼上出生的,儿子生下来八斤重,所以大家都叫他“八斤”,这就成了他的小名。可以说他是在都城隍庙里长大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丈夫从岐山县人民医院调到了西安工作,我们单位也调配出了一间位于东道院前边的房子,我家终于搬离了戏楼,在东道院前安了家。

现在,我和丈夫都已退休多年,在风和日丽的日子,我们常常会搀扶着来到曾经住过的都城隍庙。我们曾经住过的那座摇摇欲坠的戏台子,再也没有了,而今是一座崭新的、结实的、古老而美丽的大戏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