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了一辈子 还是没爱够——访秦腔表演艺术家张兰秦

爱了一辈子 还是没爱够——访秦腔表演艺术家张兰秦

张兰秦, 国家一级演员,被誉为“西北花脸王”。1956年11月生于陕西岐山祝家庄岐阳村,师承秦腔表演艺术家高发贵、刘茂森,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表演艺术家尚长荣。1989年主演的《打銮驾》荣获兰州市文艺汇演特等奖;1995年在北京成功举办个人折子戏专场;2000年获中国秦腔艺术节表演金奖;2005年再获中国秦腔艺术节金奖,2006年演唱斯琴高娃演出的电视剧《老柿子树》主题曲《傻黄河》;2008年担任北京奥运会甘肃代表团《太平鼓》主题曲主唱;2009年获小品《老两口与仙鹤》导演一等奖、表演一等奖。代表剧目:《铡美案》、《忠保国》、《九江口》、《下河东》、《曹操与杨修》等。

与张兰秦见面前,记者与他通过几次电话,几乎每次他都在各地演出,虽然未曾谋面,但言谈中他爽朗的笑声让记者分明感受到了他的平易近人。而终于如约见面时,和想象中一样,他是个有着魁梧的身躯和掷地有声的洪亮嗓音的西北汉子。

爱了一辈子 还是没爱够——访秦腔表演艺术家张兰秦

一边说着,张兰秦一边带记者走进了秦剧团平时练功的地方,这里有很多他的学生,一见面都非常亲切地跟他打招呼。“我现在已经退居二线了,经常在外地演出,只要回到兰州,我都挂念这些年轻人练功练得怎么样了。”他说:“看着这些练功的年轻人就想起了我小的时候,其实我学秦腔是很突然的事。本来我只是一个山里的一个放羊娃,因为身体好,一直在学校的体育队,本以为自己会往体育方向发展。我上学的时候正处于文革时期,农村家家户户有广播,除了播毛主席语录外,还有样板戏,所以从小就灌了耳音。那时村里人唯一的娱乐方式就是看戏,只要逢年过节有戏团演戏,乡亲们比现在的粉丝们还要疯狂。”

那时的张兰秦只是看热闹而已,并没有觉得自己跟粉墨登场的演员们有什么关系。直到他上山放羊因无聊随意唱起样板戏时,声音在空旷的山野回荡,让听到的乡亲们大为惊异,都说:“这娃的声音像铃铛一样”。于是,在乡亲们的支持和鼓励之下,他去报名考上了当地的秦剧团。张兰秦说:“这就像是命运的安排,如果没有考上,我在家也是个好劳力。”

张兰秦说,他是改革开放以后才接触到传统秦腔的,也就是古装戏。“记得刚开始让唱传统戏时,教我的老师开心极了,因为文革期间只能演折子戏,但是那么多年过去这些老艺人并没有忘记,那是骨子里的东西怎么可能忘呢?”当张兰秦第一次见到师父们演绎原汁原味的秦腔时,内心被这门传统艺术的美深深打动。之后,他在五六年的时间里将传统戏下功夫琢磨了一番。

张兰秦的第一部传统戏是《铡美案》,他仍然记忆犹新。“那年我只有十六七岁,我的老师为了推我这个新人,让我唱这部戏的前半部分,我那天发挥得非常好,下面的观众一个劲地鼓掌叫好,而我的脑子却是一片空白,只想赶快把戏唱完。但是因为那天发挥太好,让后半场上台的师父都有了压力。”张兰秦笑着说:“我很感谢我当时的老师高发贵先生,他为人很大气。过去的老艺人会有私心,藏私活,但是我的老师并没有,他手把手教我,带我出道。”

爱了一辈子 还是没爱够——访秦腔表演艺术家张兰秦

秦腔数字电影《铡美案》

张兰秦说,刚出道时,只是本着自己的嗓子好,还不会通过表演刻画人物性格,但是随着演出经验越来越丰富,对自己就越来越有信心了。并且从内心深处希望自己有一天能超过老师,也就是凭着这股劲,张兰秦在艺术上不断追求,不断进步。“从年轻到现在,在演出之前一定会提前到场,为了进入状态我会调动身体的每一根神经,让自己入戏,这期间谁跟我打招呼我都是听不到的,这也是多年的习惯。我不容许自己思想上有丝毫放松,因为表演艺术是不可逆的,一旦犯错就成了永久性的遗憾,如果不认真对待那就是对自己职业的不尊重,对观众的不尊重。”有时去农村下乡演戏,张兰秦一定会提前跟当地演员过一遍戏。“很多当地演员第一次见我会紧张,但是我会安抚他们的情绪,因为演戏是个通观全局的艺术,要让台上的每一个人都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

“在戏台上,人们喜欢称我‘西北秦腔花脸王’,但是我并不喜欢这个称呼,‘王’只有一个,我只想要好好演戏。当然,大家鼓励我给我这个称呼也是有原因的,因为我演花脸的机会比较多,而花脸要在台上出彩,动作和神态的用力程度要比其他角色超过七八分才能被观众注意到,所以舞台表现力要很夸张。”说着,张兰秦当场表演了一段《铡美案》中的片段,只见他的眼睛可以瞪到如铜铃般大小,这种表演从神态和气势上的表现力足以让坐在最后一排的观众也能感受到。

张兰秦是个从不放松的人,平时脑子里总是想着戏,甚至回家都会走错了门。不论在哪里都是如此,有一次在哈尔滨飞往兰州的飞机上,他忽然来了灵感,就随手拆了烟盒,在烟盒背面的纸上记录下当时想出的创新唱法,下了飞机后顾不得休息,马上请教团里的专家和乐队自己的新唱法可行不可行,结果一直获得了大家的赞扬和肯定。“2005年,我拜了京剧大师尚长荣先生为师,他让我借鉴了很多京剧方面的唱法,我研究之后变成自己的东西,后来经过改编的新唱法在参加一个青年大奖赛上荣获了特等奖。”张兰秦说:“别看我五大三粗,但是我心很细,是个有心人。可以说,我演的角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我,这些历史人物或是大气、或是豪迈、或是智慧、或是义薄云天,有时演员和角色融为了一体,让我在生活中获益匪浅。作为秦腔演员,我觉得一定要眼到、脑到、手到,我到了现在这个年龄,仍然不敢停止学习。只要在生活中见到可以借鉴的招式,我马上装到脑子里,再融入到自己的艺术中。比如跟朋友们一起吃个饭、喝点小酒,每个人的动作和神态都不一样,有的人吃饭很安静、有的人很吵闹,有的人喝醉了会不说话,有的则笑个不停。而笑也是不一样的,有很多种,微笑、开怀大笑、皮笑肉不笑、奸笑等,只要你注意观察生活,时时处处都有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爱了一辈子 还是没爱够——访秦腔表演艺术家张兰秦

参加中国八大剧种戏剧名家演唱会

在注重戏剧工作的同时,张兰秦也很喜欢跟同行们分享自己的表演经验。他说,同行之间切磋,只要是我知道的我一定会说,并且毫不保留。搞艺术不能心胸狭隘,这样艺术才能繁荣。比如作为戏剧演员,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一个表演的细节都要符合角色的性格和命运,要多加琢磨,不能把人物简单化了。演戏不能光看动作,有样学样,而要心领神会,仔细揣摩角色的内心,要带着感情去演。每个角色塑造的同时要赋予他们灵魂,有时甚至要忘记自己在表演,而是角色本人,只有这样才能活灵活现,而不是一具僵硬的木偶。我一直在逐渐改变和修饰自己的唱腔,当然我不是凭着自己的兴趣改,而是查阅了很多资料,甚至借鉴了很多其他剧种的元素,我的原则是秦腔骨子里的韵味不能变。

爱了一辈子 还是没爱够——访秦腔表演艺术家张兰秦

传统戏《铡美案》

说到秦腔的传承,张兰秦很是感慨。他说,真正的传承是手把手的教,而不能做形式、摆样子。作为老师千万不要敷衍学生,否则就是对自己艺术道路的不负责任。对于好的秦腔苗子,不仅要一对一地教,甚至应该多对一地教,因每个老师的专长不一样,这样才能培养出拔尖的人才。而学生们也千万不要放松了文化课的学习,除了自己的演艺功夫、要多看书,多努力,争取让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艺人。张兰秦认为,作为一个戏剧演员,除了戏剧本身的知识外,补充其他的文化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这体现了一个演员背后的精神涵养。“其实,不管任何一种艺术,拼到最后拼的都是一种文化。”他语重心长地说:“我所知道的老艺人里没有念过书的很多,但是他们严格要求自己,靠业余时间学习进取,无论多大年纪,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的脚步。艺术家是越老越值钱,尤其到一定年纪后,所有的知识会在一个点上迸发并融会贯通,练了一辈子的技艺融汇到自己身上。当然,艺术行业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可能每个学戏的人都能成角成家。但是我希望学戏的孩子们就算不当演员,至少要把学的技艺全面地继承下来,知道秦腔的魅力所在。”

张兰秦谈起他多年来对秦腔的理解时说,尚长荣先生曾给我提了九个字,这九个字也成了我艺术生涯的座右铭,那就是“做平常人、演不平常戏”,我对秦腔爱了一辈子,爱到现在还觉得爱不够。秦腔就是融进西北人骨血里的东西。只要是西北人,一听就会来劲。我觉得,咱们西北的老百姓就好这一口。通过这么多年的戏台经验,我发现秦腔不光是我们西北人爱听,只要唱的好,各地的人都喜欢听,秦腔不仅仅是“土台子文化”,更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优秀传统文化。

(该文来自兰州新闻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