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了一輩子 還是沒愛夠——訪秦腔表演藝術家張蘭秦

愛了一輩子 還是沒愛夠——訪秦腔表演藝術家張蘭秦

張蘭秦, 國家一級演員,被譽為“西北花臉王”。1956年11月生於陝西岐山祝家莊岐陽村,師承秦腔表演藝術家高發貴、劉茂森,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表演藝術家尚長榮。1989年主演的《打鑾駕》榮獲蘭州市文藝匯演特等獎;1995年在北京成功舉辦個人摺子戲專場;2000年獲中國秦腔藝術節表演金獎;2005年再獲中國秦腔藝術節金獎,2006年演唱斯琴高娃演出的電視劇《老柿子樹》主題曲《傻黃河》;2008年擔任北京奧運會甘肅代表團《太平鼓》主題曲主唱;2009年獲小品《老兩口與仙鶴》導演一等獎、表演一等獎。代表劇目:《鍘美案》、《忠保國》、《九江口》、《下河東》、《曹操與楊修》等。

與張蘭秦見面前,記者與他通過幾次電話,幾乎每次他都在各地演出,雖然未曾謀面,但言談中他爽朗的笑聲讓記者分明感受到了他的平易近人。而終於如約見面時,和想象中一樣,他是個有著魁梧的身軀和擲地有聲的洪亮嗓音的西北漢子。

愛了一輩子 還是沒愛夠——訪秦腔表演藝術家張蘭秦

一邊說著,張蘭秦一邊帶記者走進了秦劇團平時練功的地方,這裡有很多他的學生,一見面都非常親切地跟他打招呼。“我現在已經退居二線了,經常在外地演出,只要回到蘭州,我都掛念這些年輕人練功練得怎麼樣了。”他說:“看著這些練功的年輕人就想起了我小的時候,其實我學秦腔是很突然的事。本來我只是一個山裡的一個放羊娃,因為身體好,一直在學校的體育隊,本以為自己會往體育方向發展。我上學的時候正處於文革時期,農村家家戶戶有廣播,除了播毛主席語錄外,還有樣板戲,所以從小就灌了耳音。那時村裡人唯一的娛樂方式就是看戲,只要逢年過節有戲團演戲,鄉親們比現在的粉絲們還要瘋狂。”

那時的張蘭秦只是看熱鬧而已,並沒有覺得自己跟粉墨登場的演員們有什麼關係。直到他上山放羊因無聊隨意唱起樣板戲時,聲音在空曠的山野迴盪,讓聽到的鄉親們大為驚異,都說:“這娃的聲音像鈴鐺一樣”。於是,在鄉親們的支持和鼓勵之下,他去報名考上了當地的秦劇團。張蘭秦說:“這就像是命運的安排,如果沒有考上,我在家也是個好勞力。”

張蘭秦說,他是改革開放以後才接觸到傳統秦腔的,也就是古裝戲。“記得剛開始讓唱傳統戲時,教我的老師開心極了,因為文革期間只能演摺子戲,但是那麼多年過去這些老藝人並沒有忘記,那是骨子裡的東西怎麼可能忘呢?”當張蘭秦第一次見到師父們演繹原汁原味的秦腔時,內心被這門傳統藝術的美深深打動。之後,他在五六年的時間裡將傳統戲下功夫琢磨了一番。

張蘭秦的第一部傳統戲是《鍘美案》,他仍然記憶猶新。“那年我只有十六七歲,我的老師為了推我這個新人,讓我唱這部戲的前半部分,我那天發揮得非常好,下面的觀眾一個勁地鼓掌叫好,而我的腦子卻是一片空白,只想趕快把戲唱完。但是因為那天發揮太好,讓後半場上臺的師父都有了壓力。”張蘭秦笑著說:“我很感謝我當時的老師高發貴先生,他為人很大氣。過去的老藝人會有私心,藏私活,但是我的老師並沒有,他手把手教我,帶我出道。”

愛了一輩子 還是沒愛夠——訪秦腔表演藝術家張蘭秦

秦腔數字電影《鍘美案》

張蘭秦說,剛出道時,只是本著自己的嗓子好,還不會通過表演刻畫人物性格,但是隨著演出經驗越來越豐富,對自己就越來越有信心了。並且從內心深處希望自己有一天能超過老師,也就是憑著這股勁,張蘭秦在藝術上不斷追求,不斷進步。“從年輕到現在,在演出之前一定會提前到場,為了進入狀態我會調動身體的每一根神經,讓自己入戲,這期間誰跟我打招呼我都是聽不到的,這也是多年的習慣。我不容許自己思想上有絲毫放鬆,因為表演藝術是不可逆的,一旦犯錯就成了永久性的遺憾,如果不認真對待那就是對自己職業的不尊重,對觀眾的不尊重。”有時去農村下鄉演戲,張蘭秦一定會提前跟當地演員過一遍戲。“很多當地演員第一次見我會緊張,但是我會安撫他們的情緒,因為演戲是個通觀全局的藝術,要讓臺上的每一個人都發揮出自己最好的水平。”

“在戲臺上,人們喜歡稱我‘西北秦腔花臉王’,但是我並不喜歡這個稱呼,‘王’只有一個,我只想要好好演戲。當然,大家鼓勵我給我這個稱呼也是有原因的,因為我演花臉的機會比較多,而花臉要在臺上出彩,動作和神態的用力程度要比其他角色超過七八分才能被觀眾注意到,所以舞臺表現力要很誇張。”說著,張蘭秦當場表演了一段《鍘美案》中的片段,只見他的眼睛可以瞪到如銅鈴般大小,這種表演從神態和氣勢上的表現力足以讓坐在最後一排的觀眾也能感受到。

張蘭秦是個從不放鬆的人,平時腦子裡總是想著戲,甚至回家都會走錯了門。不論在哪裡都是如此,有一次在哈爾濱飛往蘭州的飛機上,他忽然來了靈感,就隨手拆了煙盒,在煙盒背面的紙上記錄下當時想出的創新唱法,下了飛機後顧不得休息,馬上請教團裡的專家和樂隊自己的新唱法可行不可行,結果一直獲得了大家的讚揚和肯定。“2005年,我拜了京劇大師尚長榮先生為師,他讓我借鑑了很多京劇方面的唱法,我研究之後變成自己的東西,後來經過改編的新唱法在參加一個青年大獎賽上榮獲了特等獎。”張蘭秦說:“別看我五大三粗,但是我心很細,是個有心人。可以說,我演的角色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我,這些歷史人物或是大氣、或是豪邁、或是智慧、或是義薄雲天,有時演員和角色融為了一體,讓我在生活中獲益匪淺。作為秦腔演員,我覺得一定要眼到、腦到、手到,我到了現在這個年齡,仍然不敢停止學習。只要在生活中見到可以借鑑的招式,我馬上裝到腦子裡,再融入到自己的藝術中。比如跟朋友們一起吃個飯、喝點小酒,每個人的動作和神態都不一樣,有的人吃飯很安靜、有的人很吵鬧,有的人喝醉了會不說話,有的則笑個不停。而笑也是不一樣的,有很多種,微笑、開懷大笑、皮笑肉不笑、奸笑等,只要你注意觀察生活,時時處處都有可以借鑑和學習的地方

愛了一輩子 還是沒愛夠——訪秦腔表演藝術家張蘭秦

參加中國八大劇種戲劇名家演唱會

在注重戲劇工作的同時,張蘭秦也很喜歡跟同行們分享自己的表演經驗。他說,同行之間切磋,只要是我知道的我一定會說,並且毫不保留。搞藝術不能心胸狹隘,這樣藝術才能繁榮。比如作為戲劇演員,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特點,每一個表演的細節都要符合角色的性格和命運,要多加琢磨,不能把人物簡單化了。演戲不能光看動作,有樣學樣,而要心領神會,仔細揣摩角色的內心,要帶著感情去演。每個角色塑造的同時要賦予他們靈魂,有時甚至要忘記自己在表演,而是角色本人,只有這樣才能活靈活現,而不是一具僵硬的木偶。我一直在逐漸改變和修飾自己的唱腔,當然我不是憑著自己的興趣改,而是查閱了很多資料,甚至借鑑了很多其他劇種的元素,我的原則是秦腔骨子裡的韻味不能變。

愛了一輩子 還是沒愛夠——訪秦腔表演藝術家張蘭秦

傳統戲《鍘美案》

說到秦腔的傳承,張蘭秦很是感慨。他說,真正的傳承是手把手的教,而不能做形式、擺樣子。作為老師千萬不要敷衍學生,否則就是對自己藝術道路的不負責任。對於好的秦腔苗子,不僅要一對一地教,甚至應該多對一地教,因每個老師的專長不一樣,這樣才能培養出拔尖的人才。而學生們也千萬不要放鬆了文化課的學習,除了自己的演藝功夫、要多看書,多努力,爭取讓自己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藝人。張蘭秦認為,作為一個戲劇演員,除了戲劇本身的知識外,補充其他的文化知識是非常重要的,這體現了一個演員背後的精神涵養。“其實,不管任何一種藝術,拼到最後拼的都是一種文化。”他語重心長地說:“我所知道的老藝人裡沒有念過書的很多,但是他們嚴格要求自己,靠業餘時間學習進取,無論多大年紀,從來沒有停止過學習的腳步。藝術家是越老越值錢,尤其到一定年紀後,所有的知識會在一個點上迸發並融會貫通,練了一輩子的技藝融匯到自己身上。當然,藝術行業有其自身的特點,不可能每個學戲的人都能成角成家。但是我希望學戲的孩子們就算不當演員,至少要把學的技藝全面地繼承下來,知道秦腔的魅力所在。”

張蘭秦談起他多年來對秦腔的理解時說,尚長榮先生曾給我提了九個字,這九個字也成了我藝術生涯的座右銘,那就是“做平常人、演不平常戲”,我對秦腔愛了一輩子,愛到現在還覺得愛不夠。秦腔就是融進西北人骨血裡的東西。只要是西北人,一聽就會來勁。我覺得,咱們西北的老百姓就好這一口。通過這麼多年的戲臺經驗,我發現秦腔不光是我們西北人愛聽,只要唱的好,各地的人都喜歡聽,秦腔不僅僅是“土臺子文化”,更是一個與時俱進的優秀傳統文化。

(該文來自蘭州新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