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權力場》明初武將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馮勝

國初是朱元璋一個人的舞臺,無論文臣還是武將都沒有太多的個性色彩,以至於今人研究起來只能從一些瑣碎的事例中尋找文臣武將耐人尋味的東西。國初的武將是低調的,是樸素的,是老實的。他們忠於皇命,衝鋒在最前面。無論是北方的大漠之地,還是南方的煙瘴之地,都充滿了他們奔波的身影。在長期的征戰中,帝國的將軍們大都早死,盛年而衰。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盡皆如此。

如果說李善長是明帝國的第一文臣,那麼徐達就是第一武臣。徐達可以說是韓信與衛青的集合體,他既有著韓信的謀略也有著衛青的低調。明初的大部分戰爭以及所有關鍵性戰役都是在徐達的直接指揮下進行。朱元璋對徐達是放心的,在徐達平定北方的戰爭中並沒有派出監軍。徐達也是爭氣的。他也不需要謀士。身兼謀士和武將雙職的徐達始終向人們詮釋一個全才的概念。

徐達進行的第一場關鍵戰役是攻克常州。剛取下南京的朱元璋正面臨東面張士誠的威脅,而解除威脅的最有的效辦法就是拿下常州。常州是防範張士誠進攻的最好門戶。打下常州後,徐達接著又拿下江陰和太湖西邊的宜興。這樣從北到南拉成一條防線,使得張士誠無法西進,從而免除朱元璋跟陳友諒決戰的後顧之憂。

天下平定後,徐達便在北平駐紮守衛北疆。在此期間,徐達重點修建了山海關,從此北平附近的居民再也不受遊牧民族的騷擾之苦。徐達是一個完美的人,完美到你挑不出他的任何毛病。出身貧苦的徐達並沒有讀過多少書。但他不斷地向儒士請教卻奠定了他謀略的基礎。在帝國的建立中,朱元璋走了四步棋:攻佔南京、拿下常州東拒張士誠、消滅陳友諒、先取山東河南再取大都。正是這四步棋成就了朱元璋。這四步棋朱元璋是構思者,徐達是實踐者。正是這兩個人造就了大明帝國。

徐達是偉大的,偉大到超越了歷史上大多數的知名將領。但他的名聲並不響亮。因為他沒有任何的個性化色彩。徐達的低調正是他的聰明之處。洪武十八年二月,徐達在南京病逝。朱元璋追封他為中山王,立廟。

如果說徐達善於指揮、帶隊和大規模的步兵兵團作戰,那衝鋒最厲害的就是常遇春了。常遇春開始在劉聚的麾下。常遇春因看不慣劉聚的所作所為便投奔了朱元璋。從此在進攻陳友諒和張士誠的戰爭中,常遇春始終衝在前面。常遇春跟徐達一前一後的運動模式奠定了帝國的版圖。

常遇春是帝國最勇猛的人。他這一生沒有打過一場敗仗。中國冷兵器時代十大戰將:薛仁貴、霍去病、常遇春、史萬歲、斛律光、蘇烈、狄青、冉閔、項羽、楊再興,常遇春名列其中。常遇春是一個純粹的人。如果說徐達的忠厚後面還有他的心思,那麼常遇春的內心就像一張白紙。他的一生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忠於他的使命。洪武二年七月,常遇春從蒙古上都班師回來,行走到河北地境累死。

從常遇春跟隨朱元璋起,他就不顧一切地衝在最前面。如果把洪武二年常遇春的作戰路線圖梳理一下,你就會發現他的死因。洪武二年春開始,徐達和常遇春自山西率兵徵陝西,迫使李思齊投降。這時候,身在上都的元惠宗命丞相也速率兵向北平反撲。得到消息的常遇春親率10000騎兵從陝西向北平猛趕。常遇春趕走了元軍後,又奔襲千里追趕,然後又向西折向上都。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在4個月內,常遇春在整個北方來回折騰,而且都是快速的長途奔襲。我們可以預見的是在過去的征戰歲月中,常遇春已經積勞成疾,而洪武二年的來回折騰只是一個誘因而已。

帝國武將除了徐達、常遇春,第三號人物就是李文忠。李文忠用兵的特點就是快。跟其他戰將一樣,李文忠依然有著輝煌的戰績。在常遇春死後,帝國對於北方的戰事就交到徐達和李文忠手裡。但今天看來李文忠的武將身份並沒有給他帶來太多的亮點。他的亮點就在於他是當時軍隊中唯一的文人。

李文忠本是洪武的外甥,從小聰明伶俐,甚受洪武喜愛。後來李文忠從北方回來後,洪武帝曾讓其執掌大都督府。李文忠退休後便過起了儒生的生活。披上戰袍是武將,脫下戰袍是儒生,帝國也只有李文忠能夠實現如此華麗的轉身。

賦閒在家後,李文忠便整日與一批儒生談古論今、吟詩作賦。有些人想給皇帝勸諫,走不了馬皇后的渠道,便開始走李文忠的渠道。李文忠數次上書朱元璋,雖然最後遭朱元璋斥責,但終歸是對朱元璋施加了影響。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死。

除了這三位將領外,還有一位馮勝也值得介紹。馮勝的亮點就在於洪武五年的一場戰役。這是明帝國的一場關鍵性戰鬥。在這場戰鬥中王保保取得了第一次勝利,徐達和李文忠遭受了從軍以來的第一次大敗。這場戰鬥也是明帝國建立以來的第一次大敗。而馮勝卻在這場戰鬥中勝了。

為了徹底肅清草原勢力,經過兩年的醞釀,明軍又一次對草原發起了衝擊。此次的佈局顯示了朱元璋的決心。全軍一共15萬人,中路軍由徐達率領,李文忠率領右路軍,馮勝率領左路軍,三路大軍一起向漠北草原奔去。此次三路大軍的主力是徐達和李文忠。既然主力是徐達和李文忠,那麼對方對付的重點也是他們兩個。此次王保保學會用計了。而從徐達和李文忠的進攻特點來看,兩人由於之前的一直勝利而明顯的開始有些輕敵。

徐達和李文忠被元軍引誘深入,雖然中了埋伏,但這些對強大的帝國正規軍來說算不上什麼。很快徐達和李文忠帶著各損失了10000人馬的隊伍退出了戰場。

而西路軍馮勝的表演則剛剛開始。馮勝和傅友德率數萬人馬在整個西北七戰七勝,徹底肅清了元軍在西北的勢力,也結束了元軍在西北的騷擾。

此次出征沒有達到預期目的,朱元璋對蒙古的進攻開始暫停,而蒙古也轉向防禦。但是,從此次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馮勝的戰力。

明初的武將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早死。從常遇春、李文忠,再到鄧愈、湯和,都是盛年而衰。其實這也可以從側面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明初的一系列戰事過急、過猛,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明初戰將的性格特點,那就是忠於王命、使命。明初的武將是偉大的,也是可愛的。他們為了帝國打下一個不朽的江山。大多數武將並無私慾,且出身貧苦。他們勇猛、品性優良,在帝國這個舞臺上將一個武臣演繹到了完美。

經過數十年的征戰,帝國的戰將們逐漸謝幕。朱元璋也沒有虧待他們。他們大都被封了爵位,子孫也得到了蔭澤。但也有一些武將因為跋扈、犯事或者不符合朱元璋的心意而受到殘酷的株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