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青州:彌河


山東青州:彌河


山東青州:彌河


有這樣一條河,曾經在全國人民的心目中,留下深深的印象,這就是我們的彌河,也就是電影《南征北戰》中多次出現的大沙河。在這部氣勢恢宏的影片中,我們領略了人民解放戰爭,那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也看到我家鄉的彌河,曾經是那般寬闊坦蕩靜謐溫柔,彌河沿岸的人民,是那般熱情好客。

《南征北戰》是一部歌頌了毛澤東軍事思想,反映人民戰爭的歷史巨片。 其恢宏的氣勢,鮮明的人物群像,給全國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期間,所有的影片幾乎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只有《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能夠上映,這就是所謂的“老三戰”,其中《南征北戰》位排第一。整個文革時期,不論城市和農村,這《南征北戰》不知有多少人看過多少遍。影片中的大沙河,也就是家鄉的彌河,由此進入億萬人的心目中。

山東青州:彌河


攝影/有祥群

《南征北戰》是建國後所拍攝的第一部軍事題材故事片。影片內容是表現解放戰爭時期,我華東野戰軍面對敵人的重點進攻,貫徹毛澤東的軍事思想,採取戰略迂迴戰術,大踏步的後退大踏步的前進,南征北戰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影片的拍攝得到了部隊首長,尤其是華野部隊首長的有力支持。尤其是作為華野指揮員,時任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的粟裕,從影片創作到戰鬥場面的設計,都提出具體意見。特別是對拍攝地都提出了具體建議,確定影片攝製點就在山東青州,主場景沿彌河展開。因為這裡曾經是中央華東局駐地,其所屬機關也曾分佈在彌河沿岸,對於這一方熱土,首長們是熟悉的,也是充滿感情的。

《南征北戰》故事影片是在1952年春天開始拍攝的。是年春節剛過,按照首長拍攝以實景為主的要求,上海電影製片廠著名導演,成蔭和湯曉丹便率攝製組來到青州。演員陣容也是大腕兒雲集,其中包括張瑞芳、馮喆、陳戈、項堃、白穆等著名演員。同時為配合攝製,還調動了步兵、騎兵、炮兵等各軍種部隊,一時間青州古城熱鬧起來,彌河沿岸村莊也熱鬧起來。直到現在多位青州籍的老戰士,還能記得參加電影拍攝的情景。他們是原解放軍100師的所屬部隊,當時剛從朝鮮戰場撤回國內。部隊就駐紮在彌河沿岸。

山東青州:彌河


按照要求,部隊扮演解放軍戰士,但也要負責演“國軍”,演解放軍大家都高興,一個個雄赳赳氣昂昂,扮演國軍,那就來情緒了,一個個愁眉苦臉步履不整,怎麼也拍不出效果來。戰士們討厭演國軍,於是部隊的指導員反覆作動員:“換上國軍服裝,不是要你們當國軍,這是演戲,也是政治任務,懂麼?”經過動員,戰士們這才放下思想包袱,但免不了還是受些委屈。

有一次,幾個戰士還沒來得及換裝就走進村子,誰知道幾個老大娘,不由分說掄起棍子就開打,邊打邊罵:“你這些蔣匪軍還沒死淨呀,又要回來禍害人!”老百姓恨透了國民黨。當年有股國民黨土匪陳有誥,就曾盤踞在彌河岸。這夥人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舉著刀拤著鞭,逼迫老百姓修土圩子,妄圖憑藉彌河天險做掙扎。彌河沿岸村莊無不遭禍害,老百姓恨他牙根癢,見到國民黨兵,禁不住就拿棍子打。這才讓戰士受委屈。還是指導員說得好:“這說明什麼?國民黨很臭,很臭,還是當解放軍最好,最好!”受委屈的戰士也就破涕為笑了。強渡彌河這是電影中的重頭戲,老戰士們說,別看幾個鏡頭不算長,我們不知演練過多少次。

山東青州:彌河


彌河水靜靜地流,河身寬水清淺,是名副其實的大沙河。儘管沙細灘平,從東岸到西岸 幾個來回跑下來,也是相當吃力的。不過為拍好電影,戰士們信心足幹勁足,總是按照導演的要求一絲不苟當做戰鬥任務去完成。正因為大家都努力,強渡戰鬥場景拍的逼真而又生動。不過戰士們也有艱辛的付出,當對岸響起槍聲,水面上爆炸騰起水柱,就得有部分戰士假作被擊中好被炸到,需要拿出戰場上的樣子,迅速倒入水中,與水和沙做親密接觸,而且一動不動。春天的彌水是清涼的,浸透了衣衫,也是需要一種耐力和堅持。

為了表現人民群眾的支援,需要大量的群眾演員。彌河沿岸的群眾表現出極大的熱情。這是革命老區,是華東局曾經住過的地方,有著支前抗敵的優良傳統。僅僅就在電影拍攝的幾年前,彌河兩岸的群眾,揹著給養上前線,做好軍鞋送戰士,組織擔架隊隨軍直到長江邊,都是為了子弟兵打勝仗。

山東青州:彌河


這次拍電影也要當做政治任務來完成。一聲號令,群情湧動,當年支前的場面,又一次重現在彌河沿岸。推著小車的,挑著扁擔的,抬著擔架的,抱著鋪蓋的,還有扛著門板的。扶著老人,領著孩子,穿著破棉襖腰扎繩子頭,個個表情凝重而嚴肅。老區人民不講條件、不計報酬、自覺行動,使導演與攝製組全體都被深深感動,紛紛表示要向老區人民學習,接受一次新的教育。像張瑞芳這是全國著名的大演員,她放下身價虛心學習,學著燒火學著挑水,學著推碾播簸箕,所以她出演民兵隊長趙玉敏,就那麼到位那麼像。當年儘管是名演員也不會耍大腕,他們強調的是與群眾打成一片。所以彌河沿岸的群眾都認識他們,老張老王的喊他們,混同在一起,還真是分不出哪位是演員。

山東青州:彌河


▲此圖為上世紀七十年代《南征北戰》重拍時,在影片中扮演群眾演員的原益都縣文工團團員合影留念。(張麗華供圖)

由於首長的關懷,群眾的支持,電影《南征北戰》的拍攝進度快質量高,1952年八一前夕與廣大觀眾見面了。一經放映即好評如潮,當即受到熱烈歡迎。而且久映不衰常看常新,而且曾經獨佔銀幕數年間。於1974年又一次重拍,依然是在彌河,影片中還是稱作大沙河。隨著電影《南征北戰》的廣泛傳播,我們的彌河,那雄渾壯闊的形象,也隨之走進全國人民的心目中。(文/劉珍實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