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分割仍是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的障礙

本報記者 範思立

“近年來,長三角地區發展差距持續縮小,產業分工合作水平提升,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公共服務建設明顯改善。”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劉志彪4月2日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長三角地區一體化在深化發展進程中還存在一些深層次問題,並未得到根本的解決。

劉志彪認為其主要表現在十個方面:上海作為“龍頭”的擴散效應不足,安徽尚未深度融入長三角地區;整體聯動效應難以充分發揮,優勢產業重合度依然較高;要素市場一體化發展滯後於商品市場;地區間創新人才投入差距擴大,產學研協同創新亟待提升;地區間鐵路交通網密度差異較大,亟待打通省際斷頭路;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化應用差距縮小,但社會領域信息化協同和融合發展水平較差;省際間貿易強度偏低,地區間對外貿易發展差距較大;社會保障的內部差距擴大,文化基礎設施的內部差距較大;生態環境相對脆弱,是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短板;區域合作不斷走向縱深,但依然存在體制機制不健全等現實挑戰。

在同日發佈的《長三角地區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水平研究報告(2018年)》建議認為,在推進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過程中,最大限度減少行政壁壘造成的區域分割,減少地方利益保護帶來的惡性競爭、低效發展和環境惡化問題,客觀地協調各成員的經濟政策,通過設計合理的利益分享機制與利益補償機制,促使地區利益分配達到一種比較公平的狀態,已經成為長三角地區實現協調、有序和可持續發展的緊迫內生需求。

報告提出,要發揮上海的“龍頭帶動”作用,蘇浙皖各展所長;轉變地方政府職能,構築區域共同市場;建立區域開放市場,構築全面開放新格局;合作支持自貿區建設,複製推廣改革創新經驗;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構建統一競爭規則;打造區域聯動機制,拓寬合作領域;落實具體項目,推動合作協調;加強頂層設計,探索更高規格的區域協同決策機制。

該報告由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劉志彪領銜的研究團隊編制。報告分別從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進程、存在問題等維度深入剖析,為深入推進長三角地區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建言獻策。

報告基於指標選取的科學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和針對性原則,構建了包括空間、市場、產業、創新、交通、信息、貿易、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以及制度10個子系統50個基礎指標的區域一體化發展水平指標體系。

本次發佈會由南京大學和光明日報聯合主辦,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和光明日報智庫研究與發佈中心承辦。南京大學長江三角洲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名譽主任洪銀興、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吳曉華、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王振等圍繞報告內容,結合“如何肩負起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責任使命”等議題發表主題演講。吳曉華表示,長三角地區要提高站位,不辱使命,在全面開啟實現基本現代化新徵程上為國家強盛、人民幸福作出新的歷史性貢獻。

來自長三角地區的專家學者就“打造示範區與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如何實現深化改革和更高層次對外開放”兩個話題展開討論。與會專家表示,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是黨中央著眼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大局作出的重大部署,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構想不斷髮展昇華的集中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