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只是囚禁鳌拜,为何却绞死作为爱新觉罗家族人的班布尔善?

混乱的性子


班布尔善的父亲叫塔拜,是努尔哈赤的庶子,算起来康熙该叫他一声叔叔,但是塔拜在爱新觉罗家族算是存在感很低,可有可无的角色。

班布尔善:


所以到了班布尔善手里,别说王爷了,连贝勒都没捞到,只世袭了一个三等奉国将军。本来奉国将军在宗室爵位里面就只排第十一位,他这个还是三等的,班布尔善心里有多别扭就不用说了。

班布尔善虽然不起眼,但他是个野心很大的人。由于康熙在康熙五年将他的爵位革掉了,他就投靠了当时权势熏天的鳌拜,索尼死后,他在鳌拜的提拨之下,升为领侍卫内大臣兼秘书院大学士。

鳌拜剧照:


班布尔善刚开始的时候,算是苏克萨哈的人,可是在苏克萨哈被陷害的时候,他主动站出来弹劾苏克萨哈,支持了鳌拜。他用苏克萨哈的身家性命,做为投靠鳌拜的拜门贴。

索尼和苏克萨哈死后,鳌拜说一不二,可是班布尔善却看到了暗藏的危机。他对鳌拜说,做臣子的有三大险境:

一是功高盖主,此时,主子无可赏臣,只能赐死;

二是臣者势大,威震朝廷,主子不容一国二君,一山二虎,主子必然杀臣;

三是臣强主弱,君臣间互相猜忌,彼此不能相安,主子怕臣下结党篡位,所以必然罗织罪名,将臣党斩尽杀绝。

目前鳌拜已经三险皆备,恐怕会死无葬身之地。 鳌拜是个一勇之夫,最大的心愿仅仅是在朝中说了算而已,当皇帝是没想过的。虽然康熙和孝庄都对他不满,但他从未生过谋反之心。 随着康熙慢慢长大,他与鳌拜的权力之争也日趋白热化。

鳌拜不愿意交权,同时对康熙起用汉人越来越不满,而康熙则一心想除掉鳌党,达到自己真正亲政的目的。 班布尔善不断挑唆,希望鳌拜和康熙爆发激烈冲突,冲突中鳌拜把康熙杀死,然后自己再出面杀死鳌拜。这样就算自己不能做皇帝,也会使大权全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挑唆:

他不但这样想,也这样做了。 没想到康熙动手这么快。智除鳌拜后,康熙开始清算“鳌党”,班布尔善肯定是逃不掉的。

康熙八年,班布尔善被处死,子孙皆被废黜宗室资格。 为什么鳌拜留住了性命,而班布尔善一定要死呢?

对于鳌拜,没有定他谋逆,只定了“擅权”这个罪名。而班布尔善不一样,他想让鳌拜弑君,这就是谋逆大罪了。所以班布尔善必须死。

挑唆:

鳌拜在大清夺取天下的战争中,劳苦功高。他是三朝元老,顾命大臣,念及他的大功,所以将他拘禁不杀;而班布尔善一是没有什么功劳,二是康熙必须为此事找一个顶罪的,所以鳌拜死党,背后煽风点火的班布尔善是合适的人选。

班布尔善是宗室,是皇帝的堂叔。这是尊贵的身份,也是敏感的身份。我们从历史上也没少看到皇室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所以历代皇帝,对自己的宗室都是提防的。宗室可以享受优越的生活,但你只要和造反两个字挂上钩,处理起来,比外姓大臣要更严厉。

康熙:

康熙是一定不会忘记历史上的“八王之乱”的。 鳌拜作为三朝元老,顾命大臣,镶黄旗主,在当时的影响很大,势力也是盘根错节,想一朝全部铲除是不可能的。当时依附他的人太多了。

所以康熙留他一条命,也是一种政治手段,来安抚那些王公大臣。 将鳌拜关到死这种选择,既达到了康熙的目的,也给自己留下了好名声,所以他饶了鳌拜。

但是等待班布尔善的,只有那三尺白绫了。


刚日读史


班布尔善,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之孙,原世袭其父塔拜奉国公之位,后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在顺治八年晋丰辅国公。之后扶摇直上,在康熙六年,官拜秘书院大学士,为康熙御前侍卫,可谓荣宠无数。

然而这位履历优秀,努力上进的爱新觉罗家族人,在康熙八年,企图造反,后来以逆贼鳌拜余党的身份伏诛,处以绞刑。而鳌拜则被囚禁。

为何同是造反,鳌拜只是囚禁,而班布尔善却是被绞死呢?有书君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班布尔善企图造反,扳倒康熙,为康熙所不容。

班布尔善身为康熙的叔叔,本应好好辅佐康熙,为他坐稳江山尽心尽力,为爱新觉罗一族的发扬光大添砖加瓦,方是做好本分工作。

然而他野心勃勃,并不甘心屈居于一个小小的御前侍卫,他也想坐上龙椅,取康熙而代之。

班布尔善的野心在教唆鳌拜造反一事上昭然若揭。他妄图通过怂恿鳌拜来灭掉康熙,然后自己再利用御前侍卫的职务之便率兵扳倒鳌拜。这样一来,他既大挫鳌拜的锐气,又为康熙报仇有功,一举两得。

如若鳌拜有造反的野心,无可厚非,身为外姓人,又功高盖主,自然而然希望大清江山改姓鳌。

但班布尔善本就是爱新觉罗家族成员,如今却引发萧墙之祸,妄想扳倒同为爱新觉罗一脉的康熙,甚至还想置康熙于死地,是可忍孰不可忍?这样的家族人留他何用!

班布尔善作为康熙的贴身保镖,非但极力护驾,还为非作歹,企图结果康熙的性命,如果康熙稍微大意,那就性命堪忧。整个大清朝乃至中国的历史都要改写了。

如此一来,康熙当然是怒不可遏了。与其自己驾崩,不如送班布尔善去见阎王。

因此,康熙对鼓吹鳌拜造反的自家人班布尔善实行绞杀之刑在情理之中。而鳌拜是被教唆造反,并非主谋,所以只是被囚禁了。

二、班布尔善地位卑微,杀之也不可惜。鳌拜平定大西北不可或缺。

班布尔善的父亲塔拜是庶出之后,所以班布尔善无论如何飞黄腾达,都扣了一顶庶出的帽子。

大清朝是出身贵贱彰显地位高低的朝代,嫡出则高人一等,巴结讨好者甚众;庶出则地位卑微,自然是门前冷落鞍马稀。所以,班布尔善在爱新觉罗家族中地位并不显赫。

也因他地位卑微,所以在朝廷中没有多少话语权,分量微乎其微。

而鳌拜则骁勇善战,且是战场上的常胜将军,他在西北保一方水土平安,为康熙立下汗马功劳,是康熙的左膀右臂。

尽管鳌拜犯下造反的弥天罪行,康熙也只能念在他是无可替代的有功之臣的份上,无可奈何地放他一马。

而且,鳌拜征战多年,必然笼络众多门生。如今鳌拜被教唆造反,东窗事发,那些门生必然人心惶惶,认为难逃一死。

现在康熙饶鳌拜一命,也等于放了鳌拜手下门生一条生路,他们必定感恩戴德,更加为大清尽忠职守。

因班布尔善地位显得微不足道,即使施以绞杀也不会引起轩然大波。而鳌拜是将帅之才,有利用价值,因此,仅仅处以囚禁之刑了。

三、杀一儆百,以此警醒王公贵族不要再重蹈覆辙。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被绞死的班布尔善其实也给爱新觉罗一族敲响了警钟,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爱新觉罗家族枝繁叶茂,盘根错节,不可能个个出类拔萃,总有些像班布尔善之类的歪瓜裂枣来企图动摇江山,成为大清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如今班布尔善造反被诛,就是杀鸡给猴看,给那些蠢蠢欲动的王孙贵族一个警告,如果造反,下场只有一个,杀无赦!

成大事者,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班布尔善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在天时地利人和都不齐全的条件下,还居心叵测,实在是自寻死路。

有书君想,若他将自己的聪明劲儿用在辅佐君王之上,想必也不会自毁前程,不得善终了!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清史稿》中,关于班布尔善的记载,只有寥寥几句话。只是说他一直党附鳌拜。在鳌拜被康熙囚禁后,大臣们议定班布尔善有二十一条大罪,最终康熙判处他绞刑。

问题来了,班布尔善不过是鳌拜的手下而已。正所谓“擒贼先擒王”,康熙对主犯鳌拜只是囚禁,为什么却严厉处置作为从犯的班布尔善呢?再说了,班布尔汗还是爱新觉罗家族的人呢,他是努尔哈赤的孙子,算起来,还是康熙的堂叔。康熙对待“外人”尚且很宽容,为何对待自家人,却那么残忍呢?

(鳌拜剧照)

因为《清史稿》中关于班布尔善的记载非常简略,虽说大臣们议定了二十一条大罪,但究竟是什么罪,史料上并没有记下来。因此,我们无法获得更多的信息。《康熙王朝》倒是对班布尔善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但那是电视剧,人为想象出来的,不足为凭。所以,我们这里只能根据当时的情形,做一番分析。

一、鳌拜是擅权,班布尔善是谋逆。

鳌拜固然是领头人,固然应该打击首犯。但是,处理鳌拜却又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鳌拜的错误,归纳起来,无非就是两个字:霸道。其一,他对皇帝霸道。当他提出一个建议时,就一定要皇帝康熙执行。如果康熙不执行,他就直着脖子喋喋不休地说,直到康熙同意为止。其二,他对同僚霸道。和他一同是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就在他的排挤下被杀掉。其三,他对外旗霸道。他一定要和正白旗镶白旗“换地”,就是他霸道的表现。

不过,说他霸道,也可以说他作风硬朗。他原本是辅政大臣,那些事都是该他做的。只是做法让大家都受不了而已,这也算不得大错。因此,若是杀他,显然有些说不过去。

班布尔善不一样。虽然我们并不完全了解实情,但可以想见,鳌拜的那些主意,都是班布尔善为他出的。毕竟鳌拜是个粗人,自己也没有多少思想。也就是说,是班布尔善怂恿鳌拜做那些事情。算起来,班布尔善才是始作俑者,才是“首犯”。

从这个角度说,鳌拜所做的事情,无非是擅权,而班布尔善是谋逆。对他们的处理方式,当然是不一样的。

(康熙剧照)

二、鳌拜敏感,班布尔善不敏感。

鳌拜是一个敏感人物。一来,他是皇太极家族的功臣和恩人。他不仅在皇太极时期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皇位能传到顺治一脉,最后传给康熙,他是功不可没的。如果康熙太过严厉处置他,别人会说康熙忘本。二来,鳌拜是整个镶黄旗,也包括正黄旗的首领。如果康熙严厉处置鳌拜,很可能会引起动荡。从团结王公贵族的角度来说,康熙杀鳌拜肯定是不妥当的。

正因为鳌拜是敏感人物,因此处理他就必须非常谨慎。

班布尔善不一样,他不敏感,他的影响力没那么大。杀了他,不会引起那么大的震荡。对于犯了大罪又不会引起动荡的人,康熙对他自然毫不留情。而且也是理所当然,端正国法的表现。

(班布尔善剧照)

三、鳌拜是旗人,班布尔善是族人。

鳌拜不是康熙家族的人,他只是满人、旗人。康熙从确保平安,统治整个旗人的角度来说,要处置鳌拜,却又不能太严厉。因为太严厉的话,容易造成满人的反感。康熙那时候,正需要团结上下,平定四方,一统天下。因此,那时候他不适宜大开杀戒。只要拿下鳌拜,把权力从他手里夺过来,目的就达到了。

但班布尔善不一样。班布尔善是爱新觉罗家族内部的人。作为内部的人,却帮助“外人”和自己人斗,这种行为显然是非常可耻的,也是大家所不容的。所以,康熙一定要杀了他。


张生全精彩历史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狡猾奸诈、图谋不轨的班布尔善。

《康熙王朝》的班布尔善,可以用“十恶不赦”来形容,贵为皇室宗亲、康熙皇帝叔父的他一直包藏谋逆之心,先是临阵倒戈出卖了苏克萨哈,使得苏克萨哈为鳌拜所杀,随后又一再怂恿鳌拜逼宫康熙,最后更是在康熙与鳌拜斗的不可开交的时候,企图来个“螳螂不善,黄雀在后”,带兵杀进皇宫,弑君篡位。最终,阴谋破产的班布尔善也为康熙明正典刑。


在清朝相关史料中,对于班布尔善的记载并不多。


“鳌拜入见时,侍卫以扑击之戏抓捕之。自此,设善扑营,以近臣领之。王大臣议鳌拜三十大罪,当诛族。康熙帝诏令以其屡立战功,免死拘禁,其党班布尔善等伏诛。"“班布尔善,累进封辅国公。以附鰲拜,谴死”。

但是从康熙皇帝为班布尔善定下了二十一条大罪进而下令处死的情况来看,康熙对于班布尔善必然是深恶痛绝、极度的厌恶,这也最终决定了班布尔善的身死结局。


康熙皇帝囚禁了专权的鳌拜,没有将其处死,反而是处死依附于鳌拜的班布尔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还是因为鳌拜的功劳实在太大了。

鳌拜出身名门,是努尔哈赤“开国五大臣”之一的费英东的侄子,他一生侍奉皇太极、顺治、康熙三位大清帝王,在攻占皮岛、松锦大战、南下追击李自成等诸多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被皇太极誉为“第一巴图鲁”。在皇太极去世后,鳌拜始终坚定的站在了皇太极的儿子豪格和顺治皇帝这一面,坚决与多尔衮进行对抗,进而赢得了顺治皇帝的高度认可,这才有了其辅政大臣的身份和地位。

所以,当康熙为鳌拜定下三十大罪状准备将鳌拜处死的时候,鳌拜亮出了自己的一身的伤痕,就连康熙皇帝都为之所动,最终不予处死,将其囚禁。

其次,班布尔善作为皇室贵胄,非但不站在康熙一边,反而与鳌拜为伍,让康熙深恶痛绝。

班布尔善是努尔哈赤的孙子,是努尔哈赤第六子塔拜的儿子,但是塔拜不管是名气上,还是爵位、地位上,相较于代善、皇太极、莽古尔泰、多尔衮、多铎等这些兄弟,实在是有着天壤之别。尽管出身非常的不好,但是班布尔善仍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功绩,做到了领侍卫内大臣及秘书院大学士的位置。

但是作为宗室成员,又是康熙皇帝叔辈的班布尔善,面对鳌拜的专权,不但不支持、协助康熙,反而是“助纣为虐”,站在了皇帝的对立面,这让康熙对其非常的不满,并且更加让人怀疑其图谋不轨,有企图谋朝篡位的野心。这样的班布尔善,康熙是断然不会让他留下的,必然会除之而后快。

再次,鳌拜没有为康熙处死,那就必须要有人代鳌拜去死。

鳌拜专权可以说引发了朝廷上下的极大不满,上至康熙和孝庄太后,下至没有依附鳌拜以及被鳌拜迫害的文武百官,对于鳌拜及其同党是深恶痛觉。

康熙念及鳌拜的功劳可以放过鳌拜,这一点可以得到百官的支持和理解,同时是推行仁政进而笼络人心的所在,但是鳌拜一党不进行清算和惩治,必然难以平息朝中大臣的怒火,这个时候依附于鳌拜的班布尔善就成为了必须要死的人。一方面,班布尔善是宗室成员,并且位列朝阁,有一定的地位,他的死可以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平息舆论的压力;另一方面,处死皇室成员,可以彰显康熙打击鳌拜一党的决心与雷霆手段,进而树立自己的帝王威严和皇权威信。

最后,还是鉴于满清政权一贯的政策,即对于功臣非常的仁慈,但是对于爱新觉罗家族的人却是异常的决绝。

在康熙除掉鳌拜,清算鳌拜党羽的过程中,鳌拜没有被康熙处死,只是被康熙囚禁了起来,而一直为鳌拜马首是瞻的另一位辅政大臣遏必隆,也没有为康熙所过多为难,仅仅是将其革职,一年之后又重新启用,晚年依然得到了康熙的敬重。

而纵观清朝初年,并没有出现汉、明帝王那样屠戮功臣的事件,为满清政权夺取天下的功臣们几乎都已善终收场,即便是犯了错误,也得到了较为宽和的对待。

与之相对应的是,满清政权的统治者们对于犯了错的爱新觉罗家族的人,确实非常的决绝,细数一下,包括舒尔哈齐、褚英、阿敏、莽古尔泰、阿济格、硕讬、阿达礼等,这些人尽管也是立过汗马功劳的人,但是他们依然没有逃脱被处死的命运,更不要说是班布尔善了。

所以班布尔善的死,也就成为了必须和必然。


雍亲王府


康熙擒下鳌拜,收回权力,但并没有杀他,只是囚禁。而鳌拜的重要党羽班布尔善,则被康熙处死。而班布尔善是爱新觉罗的宗室,康熙为什么要杀作为自己叔父的班布尔善?

班布尔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孙子,塔拜之子。塔拜是庶出,在兄弟中没什么地位,又何况在班布尔善5岁时就战死了。班布尔善没有背景,完全是靠自己的军功爬上位的。顺治六年(1649年),班布尔善被封为三等镇国将军,顺治亲政后,晋为辅国公。

顺治后期,清廷已经基本平定天下,武将们就没了用武之地。班布尔善的军权也被收回,所以班布尔善觉得朝廷有负于他。而康熙继位后,四位辅政大臣也没有班布尔善的位置,更让他不满。怎么办,班布尔善只好与四大辅臣之一的苏克萨哈合作捞取权力。

四大辅臣中,鳌拜是首辅,和苏克萨哈严重不对付,互相没少使坏。苏克萨哈的势力远不如鳌拜,班布尔善见势不妙,立刻调转枪头,跟着鳌拜攻击苏克萨哈。苏克萨哈因为班布尔善的反水,失败被杀,班布尔善也被鳌拜重用(想没想到吕布、丁原、董卓?)

鳌拜独掌朝政时,班布尔善看到康熙年幼,就鼓动鳌拜废掉康熙自立为帝。可没想到鳌拜只想当权臣,最多当个摄政王,不想当皇帝。结果,鳌拜连摄政王也没当上,就稀里糊涂地被康熙给拿下了。班布尔善自然也进了大牢。

康熙非常瞧不起班布尔善的朝三暮四,更让康熙痛恨的是,姓爱新觉罗的班布尔善劝外姓的鳌拜废掉自己,这是要毁掉爱新觉罗家的江山。换了哪个皇帝,都不会容忍这样的人。所以,康熙杀掉班布尔善就很能理解了。班布尔善人头掉了不说,子孙也被革除宗籍,废为庶人(JL)。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班布尔善,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亲孙子,辅国悫厚公塔拜第四子,嫡出,生母为塔拜嫡福晋乌苏氏,塔拜死后承袭了父亲的爵位——三等奉国将军。换句话说,班布尔善是清太宗皇太极的亲侄子、清世祖福临同祖父的堂兄弟,是清圣祖玄烨同曾祖父的堂叔,皆未出五服。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作为清太祖的亲孙子,按理说血缘不算太远支,为什么班布尔善起步的爵位这么低?这还得从他的父亲塔拜说起。



塔拜,清太祖第六子,按说齿序不算太靠后,相对于多尔衮、多铎等人要靠前许多。但是,齿序靠前并没有用,塔拜属于庶出中的庶出。后金时期,努尔哈赤的后宫虽然没有后来分级那么细化,但是还是粗分为了几个等级,即福晋(清太祖称汗后也称为大妃)、侧福晋、妾、格格。通俗点说就是大老婆、有名分的高级小老婆、有名分的低级小老婆、没名分的小老婆。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兄弟的生母就是大妃身份,也就是大老婆,因此后来者居上。而塔拜恰恰相反,虽然年长,但其生母却只是妾。后金时期,皇(汗)家妻妾所生之子的待遇要比后来差别大很多。因此,出身限制了塔拜的发展,加之塔拜自身能力也确实一般,无法与皇太极、多尔衮等兄弟相比。终其一生,只得了一个三等辅国将军的爵位,之后于崇德四年去世,在清太祖众多儿子中可谓默默无闻。塔拜死后多年,直到顺治十年才被侄子清世祖福临追封了一个辅国公爵位,谥“悫厚”,从其谥号也能看出一二。



因此,崇德四年塔拜去世后,嫡子班布尔善能够承袭的爵位只有三等辅国将军,降等后到手的就只剩三等奉国将军了。这种情况在清太祖的儿孙中其实并不少见。不过,班布尔善并不像父亲那么甘于平庸,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经营,一步步升到了辅国公的爵位。后来党附鳌拜,在索尼病逝之后,更是做到了秘书院大学士兼领侍卫内大臣的高位。



但是,班布尔善在政治上却似乎并不太精明,最终还是错了队。以皇叔、“主子”之尊去党附鳌拜一个“奴才”,最终鳌拜被擒后受到株连。康熙八年,班布尔善被诸王、大臣劾奏二十一条大罪,判处绞刑,子孙皆被废黜宗室资格。虽然后来子孙恢复了宗籍,但最终全部沦为闲散宗室。



电视剧《康熙王朝》里将班布尔善描绘成了一个腹黑BOSS,撺掇鳌拜谋反继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想取皇帝而代之,个人觉得,有些夸大了。且不说班布尔善之父塔拜的庶出身份,清初的王公们可不是晚清的酒囊饭袋,都不是吃素的,虽然经过了皇太极和多尔衮的限制、清洗,实力大不如前,但不少还是手握实权的。即便皇帝不在了,怎么轮也轮不上他班布尔善。说到底,班布尔善无非就是为了自身利益放下皇叔、“主子”的身段,党附“奴才”鳌拜,以期获取更大的利益罢了。



清圣祖之所以对其处以比“主犯”鳌拜还要重的绞刑,可能还是和其身份有关。



首先是气。作为清太祖的亲孙子,清圣祖本人未出五服的堂叔,高贵的“主子”,居然自甘堕落,放下身段去党附一个旗下的“奴才”与自家人清圣祖争权。既丢尽了爱新觉罗家族的颜面,也伤害了清圣祖的心。



其次是惧。班布尔善本身并不足惧,但是,他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即宗室勾结权臣。这股歪风如果不被刹住,后患无穷。清圣祖绞杀班布尔善与其说是惩罚和泄愤,不如说是做给活人看的。让家里的大爷、叔叔、兄弟们看看,以后宗室胆敢勾结外臣, 我这位大爷班布尔善就是下场。



再者是立威。清圣祖擒拿鳌拜之后,对于外臣来说是个不小的震撼。但是,对于自家的大爷、叔叔、兄弟,也就是清朝的宗室王公们而言,鳌拜毕竟是“奴才”,不足以引起惊恐、重视。清圣祖杀了堂叔班布尔善,等于是明确告诉这些人,我不单只对外人,对自家人同样不手软,太祖的亲孙子也不例外!各位大爷、叔叔,你们自己掂量着办……



除此之外,也是做给官员和普通百姓看的。作为皇帝,清圣祖对于犯罪、乃至谋反之人一视同仁,没有例外。就算是太祖的亲孙子,自己的大爷,只要犯了事,照杀不误。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在《康熙王朝》里把班布尔善描写成一个及其腹黑的阴谋家。


他不但是鳌拜的智囊,而且在最后怂恿鳌拜谋反的时候,还留了一个无比恶毒的杀招。就是借鳌拜谋反之名,借鳌拜的手杀康熙,然后自己再以自己领侍卫内大臣的身份率领亲军营平叛,诛杀鳌拜。


好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心思缜密,谋划细致,几乎不成功没天理。然而还是出纰漏了。那就是康熙先下手为强,在九门提督这个关键位置上,成功地俘获了“铁丐”吴六一的忠心。


而在凌晨密谋之时,班布尔善事实上并没有能够解决吴六一的事情。这是他最大的纰漏。这主要在于鳌拜在谋逆这件事情上,举棋不定导致的。鳌拜虽然感受到了来自于康熙这边的危险,但是在班布尔善等人怂恿谋逆这件事情上,他并没有思想准备。因为他受顺治恩惠甚重,他原本也是一心做一个忠臣的。


只是适逢“主幼国疑”的良机之下,自身欲望的膨胀,另外底下欲进者的怂恿,他难免迷失。所以在他内心挣扎的时候,自己就成了班布尔善这类阴谋家的傀儡。只是他自己并不自知。

这就是最终为什么康熙要杀班布尔善,而并没有杀鳌拜的原因所在。

但是真实历史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班布尔善的确属于皇族,但是出身较低,其实并不是他自己出身低,而是他老爹出身低。一个爱新觉罗家族的人,几辈子连个贝勒都没混到,只混到一个辅国公。


崇德4年(1639年),班布尔善老爹辅国公塔拜死的时候,他更悲催,不过承袭了一个三等奉国将军。虽然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到了顺治8年(1651)成功坐回他老爹辅国公的爵位。

但是仍然对于一个皇族庶支的奋斗青年(此刻已经中年)而言,道阻且长。关键是索尼死后,面对已经彻底失衡的朝局,他最终站错了队。

其实在那种形势之下站错队的人很多,但大多数都为遭到太过苛刻的清算。那么为何唯独是班布尔善呢?

炒米窃以为两点原因:

第一,他的皇族身份,这让康熙嫉恨,自己人都不帮自己,反而去帮鳌拜,罪不可恕;

第二,也是最最重要的原因,班布尔善于康熙6年(1667年)以领侍卫内大臣拜秘书院大学士。没错,领侍卫内大臣这个关键身份。这本来理论上是保护康熙的最后一道防线。

如果真发生电视剧里那种谋逆暴乱,康熙其实是没有反制机会的,毕竟连内城的亲军营都掌握在鳌拜一党手里,是不可能留个“九门提督”的bug给你的。


炒米视角


班布尔善是正儿八经的爱新觉罗子孙,他的父亲叫塔拜,是努尔哈赤的第六子,也就是说班布尔善是努尔哈赤的孙子,而康熙的父亲是顺治福临,福临的父亲是皇太极,皇太极的父亲是努尔哈赤,由此可见班布尔善是康熙的堂叔。

塔拜在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因为有功封为三等甲喇章京(相当于游击将军),天聪八年,公元1634年,升为一等甲喇章京(相当于参将),之后封为三等辅国将军。崇德四年,公元1639年病逝,追封为辅国公。

班布尔善是塔拜的第四子,生于天命二年,公元1617年,在塔拜死后,班布尔善袭三等奉国将军,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晋为二等奉国将军。顺治四年,晋为一等奉国将军,顺治六年,晋三等镇国将军,顺治八年,晋辅国公。

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索尼病逝,班布尔善担任领侍卫内大臣兼秘书院大学士,秘书院为内三院之一,秘书院掌外事文书与祭文,另外两院是编史与皇帝的起居诏令的内国史院,给皇帝与皇子讲课的内弘文院。

康熙八年,康熙利用少年侍卫将鳌拜擒拿,众议政王大臣最后定鳌拜三十条大罪,应该处斩。不过鳌拜让康熙看他为救皇太极而落下的伤疤,康熙就念鳌拜战功卓著,而且没有谋逆行为,所以并未处死他,只是将其圈禁,不过,鳌拜没多久也死于禁所。

鳌拜已治罪之后,康熙就开始治那些依附鳌拜的人的罪,其中就包括班布尔善,而班布尔善最后被二十一大罪,被判绞刑,而他的子孙被除去爱新觉罗宗室的身份,成为闲散宗室,也就是没有任何爵位与品阶的室宗。

根据《康熙王朝》的说法,鳌拜造反是受了班布尔善的挑唆,而且班布尔有想当皇帝的想法,但实际上,鳌拜与班布尔善都没有造反的行为,鳌拜的罪状里并没有谋逆罪,而主要是擅权。

按道理说,鳌拜是首恶,班布尔善是从恶,要被处死的应该是鳌拜,而不是班布尔善,那为什么两个人的结果却是相反的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鳌拜是有恶,但是也有大功,而且没有真的造反,所以被康熙免了死罪。

而班布尔善,做为爱新觉罗子孙,努尔哈赤的孙子,康熙的堂叔,不帮助康熙,而去依附鳌拜,着实该死,康熙就不会免他的死罪。


历史简单说


班布尔善之所以会死,只因他姓爱新觉罗;

班布尔善,是努尔哈赤的孙子,父亲是爱新觉罗.塔拜,塔拜死后,班布尔善继承塔拜三等奉国将军职位,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辅国公;再后来,班布尔善加入鳌拜团伙,鳌拜倒台后班布尔善也跟着倒台了,这算是简单介绍下班布尔善;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鳌拜倒台还活着,班布尔善却死了;这得从鳌拜为什么被灭说起;

我在之前回答中曾分析过,鳌拜倒台的原因:不是说他有多大罪,而是他影响到了康熙皇帝对于整个清朝的把控力;具体如下:(引用我之前回答内容)

清光绪年间有个叫徐珂是这么评价鳌拜的;"鳌拜当国,势甚张,以帝幼,肆行无忌。"其实我们刨除历史主观的分析,只记录客观事实,再加上人物所处环境来考虑,就会发现,鳌拜被灭那是早晚的事;不是说他有多大罪,而是他影响到了康熙皇帝对于整个清朝的把控力。我们都知道,顺治帝退位,由于康熙帝少年所以设置四位辅政大臣,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是四位?相互制约嘛!顺治爷自己就深有体会,当年他少年登基的时候设立两位辅政大臣: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本来是相互制约的,但是济尔哈朗太怂,一直说了不算,没过多久就被找个理由搞掉了;剩下多尔衮一家独大,那顺治爷的日子可想而知;现在到他儿子了,那就得多个心眼了;所以设了四个,当然也可能是孝庄老太后设的;

四位辅政大臣:索尼、鳌拜、苏克萨哈、遏必隆;这样搞有利于年轻的康熙帝统治啊,首先,这四个人虽然都是满八旗人,但没有姓爱新觉罗的;其次,这四个人中间关系错综复杂,其中索尼属于正黄旗,鳌拜和遏必隆属于镶黄旗;而苏克萨哈是正白旗;当时满八旗并不是同等地位的,它分上三旗和下五旗,正黄、镶黄、正白就是上三旗,每旗一到两个,雨露均沾;另外苏克萨哈和鳌拜有姻亲。这样搞,这四人基本没法抱团;

但是后来,局势发生了变化,首先索尼是个三不管,你们爱咋整咋整,反正我也老了;其次,苏克萨哈先被鳌拜搞掉了;又没过多久索尼也撒手人寰了,只剩下鳌拜和遏必隆了,完事遏必隆还是个怂货;孝庄和康熙一看,我去、这不和顺治爷当年一样一样的嘛?我猜当索尼死之后,孝庄太后一分析局势,估计都得一哆嗦;再加上鳌拜是个武将出身,估计做事不怎么低调,整天张扬的要死,换了你你试试当时康熙帝得什么感受?就好像你应聘到一家公司当部门经理,结果部门之前有个副经理,能力虽然比你强,但整天看不上你,遇到啥决策都得他说了算;你说你会不会想法把他调走或者辞退?

久而久之,这颗钉子扎的越来越疼,必须得拔了;其实我们分析鳌拜的所谓三十条大罪,基本没啥,主要就是结党营私,剩下的都是说办事怎么怎么不礼貌之类的;大哥结党营私算罪嘛?现在好多企业内部还站队呢!要是算罪,不知道砍掉多大一批人,当然那个年代又不是法制社会,康熙爷说算那就算!当然,恨归恨毕竟人家也没犯啥实在事,所以康熙爷只是囚禁并没有杀鳌拜;

但是,班布尔善不一样啊,他可是实实在在的姓爱新觉罗啊!鳌拜再牛,顶多也就是个外臣,外臣再牛顶多也就是个把持朝政;但是班布尔善是国戚,同样姓着爱新觉罗,骨子里流淌着同样的血;国戚是可以直接篡位的,英明神武的康熙爷是不会允许这样的人有权有人有血脉的人存在的。所以班布尔善必须死。


金总的格物致知


康熙杀班布尔善意图很明显,一是为了震慑爱新觉罗家族的人,告诉他们,即使是自家人,谁要是忤逆犯上照样处死,绝不手软;二是为了昭告天下,自己一视同仁,即使是皇亲国戚,犯罪了依然要处死。

班布尔善是康熙的叔父,其实班布尔善的出身并不好,是庶妃所生,所以地位不高,长大之后连个基本的贝勒都不是,后来立了几次战功,在顺治八年的时候被封为辅国公,可能是因为和孝庄太后有矛盾,孝庄并不待见他,康熙从小就听孝庄的话,执政之后也不喜欢班布尔善这个叔父。

班布尔善也是自己作死,非常有野心,一直向等机会翻身,当时的康熙身边有四大辅臣,他权衡利弊,原本是跟着苏克萨哈,可是他没有想到鳌拜的实力越来越强,随后又倒戈投了鳌拜,苏克萨哈也招到班布尔善的弹劾,最后被处死。

后来看见鳌拜权倾朝野,就连康熙也不放在眼里,整个朝堂也只有鳌拜趾高气昂,班布尔认为时机已到,所以就鼓动怂恿鳌拜谋反,其实鳌拜并没有谋反的野心,他认为自己的势力权力都很大,应该知足,干嘛非要造反。班布尔善听后也没有苦劝,只是是不是的在康熙和鳌拜之间挑拨。

班布尔善看见鳌拜一直优柔寡断,止步不前,于是说鳌拜已经是身临险境,一是功高震主,,康熙已经赏赐不了你什么,只能赐死;二是鳌拜权倾朝野,一山不容二虎;三是鳌拜强悍,康熙处于弱势,君臣之间势必互相猜忌。只是班布尔善还是太小看康熙了,在他一心为鳌拜谋划的时候,康熙已经在筹划怎么处置鳌拜。

康熙八年,鳌拜被康熙制服,康熙颁布了鳌拜三十条罪证,因为念在鳌拜劳苦功高,战功赫赫,所以并没有处死,而是下令囚禁,鳌拜的事情处理完,康熙很快就开始清楚党羽,其中班布尔善就在里面,虽然是康熙的叔父,但是康熙并不看好他的为人,先是背叛苏克萨哈,之后又鼓动鳌拜造反,康熙早就恨的咬牙切齿,先是将班布尔善处死,然后下令将其家人全部贬为庶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