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走亲戚,应该先去姑姑家还是姨姨家?为什么?

老张谈三农


过年走亲戚,应该先去姑姑家还是姨姨家?为什么?

又快过年了,走亲戚曾是儿时一个温馨的梦。梦里面的故事充满了温情,你还有一些哲理在其中。



奶奶是我们家至高无上的权威,父亲常年工作在外,妈妈小小年纪就嫁过来,所以一切听从奶奶的指挥。

奶奶是我们这边农村数得上的巧手,也是出了名的“老封建”。她的嘴里面常常挂着两句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儿是外人,媳妇是自家人”。

所以在过年这个习俗上,女儿家不仅仅除夕之放和过年这天不准回娘家,正月里,许多日子都不能回娘家!那初二是铁定的女儿回家的日子,否则其他时间是不能轻易回来的。

偏偏姥姥家这里也是这么非常地讲究的。所以父母和我们姊妹几个大年初二总是要去姥姥家拜年去,姨姨家也和我们一样,所以我们总能在姥姥家碰到姨姨一家,互相拜个年,一般都不用再专门儿去姨姨家拜年了。至于和姥姥住在一个村子里的舅舅家,他们也要在大年初二去给丈母娘家拜年去,等到初二下午他们回来了,能跟我们见上一面,这样也算拜年了。

而姑姑他们一家初二到了我们家的时候,我们已经离开了,一般是碰不了面的。所以,我们一般会在初三或者初四的时候,专门去给姑姑家拜年去。

多少年了,总觉得这老姊妹们很难聚在一起。等舅舅家的老丈人去世了,舅舅姨姨们才和姥姥他们一起和我们在一起吃个初二拜年的饭。

而姑姑他们一家,自始自终在正月里都没有跟我们聚在她的娘家,都是我们专程去拜年的。

在奶奶的嘴里,“姑舅亲,辈辈亲;姨姨亲,姨姨死了再不亲”。她教导我们,姑姑是外人,却是个亲人,以后世世代代都要交往下去的。而姨姨却是外人的外人,姨姨在世的时候,可能还来往一些,一旦姨姨去世了,那后辈儿孙都不会来往了。

可在我们的心里,姑姑姨姨感觉是一样的亲,过年的时候给个红包,平时也都关心关心学习和生活。但他们的孩子们,也就是我们的表亲,感觉还是姑姑家的亲,因为她们来看他们的姥姥,我的奶奶的时候,还是经常能见面的。而姨家的孩子,只有在正月初二在姥姥家才能见一面。

可见这亲戚关系就是个见面亲!姑姑姨姨都是亲,谁来往的多,谁关心的多,跟谁的关系就近吧!至于先到谁家拜年,后到谁家拜年,那就是看什么时候方便了!


村姑说村事


过年走亲戚,应该先去姑姑家还是姨姨家?为什么?

一到春节,过了初一就要开始走亲戚了,这一点在农村里是比较受重视的。一般初二会去舅舅家,毕竟自古以来就里有着“娘亲舅大”、“天上雷公,地上舅公”的说法。舅舅在众多的亲戚中是辈分最大的。自然走亲戚是要先去自己的舅舅家,然后再去其他的亲戚家。在农村里走亲戚,多数都是依据亲戚辈分的高低这个顺序来的。那过年走亲戚,应该先去姑姑家还是姨姨家?为什么?

现在有部分的年轻人可能也对此有过迷糊,农夫在小时候也一直很好奇,过年去亲戚家里拜年的时候,为什么总是姑妈家先去,而姨妈家是最后才去的。其实,农夫更喜欢去姨妈家,因为姑妈、姑父比较严肃,每次去了也没有红包。而姨妈家就不一样了,不仅有红包,而且还有鞭炮玩。后来问了长辈才知道,原来老辈人传下来的规矩,因为过去都普遍认为姑妈要比姨妈家更亲一点。在农村里还有着“姑舅亲,辈辈亲;姨表亲,不算亲;死了姨娘断了亲”,由此可见古人都偏向于认为姑妈要比姨妈更亲一些。这个在农村里确实是如此,多数的小孩都喜欢去姑妈家,而姑妈也常来娘家,如果侄子去姑妈家玩耍了,也一定会热情招待的,所以关系处得一般不错。

在古人看来,之所以姑妈要比姨妈更亲一些,那不光是因为姑妈和爸爸有着血缘关系,还有一点那就是她们会常回娘家。即便是嫁出去了,但是父母兄弟都在这里,可以说最亲的人都是在娘家这边了,娘家就是出嫁女儿背后的唯一靠山了,逢年过节他们都会回来,走动自然频繁。

而姨妈虽然和妈妈是姐妹关系,但是来往还是没有姑妈频繁。就算是婚前的关系很好,但是婚后了又都有了各自的家庭,并且在古代的时候女人是没有什么地位的,回娘家还好说一点,丈夫也不会说什么。而去姐妹家,那就不一定了,毕竟在过去女人要干的活很多,家中的事情一大堆也脱不开身,只有过年了才可能会在外婆家匆匆见上一面,所以来往少,自然就生疏了。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得出来,姑妈要比姨妈更亲,那就是族谱上,一般都会有姑姑、姑父的名字,而姨妈、姨夫是不能上族谱的。综合来看,古人都认为姑妈要比姨妈更亲一点。既然更亲一些,那就应该过年的时候先去姑妈家,然后再去姨妈家,不然是会有意见的。

不过,在今天亲戚关系也变了,亲人之间亲不亲,还是要看走动是否频繁。也有不少的家庭,在过年走亲戚的时候是先去姨妈家,然后再去姑妈家的。因为血缘关系虽然是与生俱来的,但是亲戚还是要靠维护的。长时间不联系,那有血缘关系也不亲。现在有些年轻人认为朋友关系比亲戚关系更牢靠,其实这主要还是因为朋友之间联系紧密,而亲戚却不常走动了,除了在过年的时候聚一下,一年基本见不到面,这样哪里有感情咯!何况现在的独生子女多,有一大部分的人都没有姨妈、姑妈了,所以他们也体会不到。那么你过年,是先去姑妈家,还是姨妈家呢?


农夫也疯狂


《同座的你—小辣椒的故事》

去年过年的时候,我去看了我的堂姐和她的三个孩子。

小辣椒是我远房堂姐,虽然小学同班同桌,但她比我大三岁,因为我上学时还不到5岁。小辣椒从小就高大健壮,以至于长大以后,我还是感觉她比我高出一个头,其实正相反。

小的时候,她总想管教我,手里一直有一根藤条,好像是我专用的;

以至于我,现在空手抓蚊子一般都不空手!因为我小时候随时要准备抓住小辣椒的藤条,不然那根藤条就会抽到我的脖子上!

多少年?多少年过去啦!

去年夏天,带儿子上山采野果,看见儿子吃野果的贪婪,想起小辣椒堂姐拿起我讨好她的野果也是那贪婪的吃相,简直跟儿子一样!

下山问同龄人:小辣椒……不禁黯然神伤!

去年正月,小辣椒丈夫,我的堂姐夫去兄弟家喝酒,真的喝多了……

小辣椒接到电话,兄弟央求小辣椒骑摩托车来接丈夫;小辣椒立刻火冒三丈!

我猜想她手里肯定准备了一根藤条!但出于对丈夫的担忧,还是骑上了摩托车往十几公里外亲戚家赶路。

这边的堂姐夫一听说小辣椒骑摩托车赶过来接他,手就不知不觉摸到脖子上,一肚子里的酒有一大半化作冷汗冒了出来;

立刻披挂整齐,不听大家伙劝阻,骑上摩托拼命往家里尥……

山路崎岖,堂姐夫在猛回头路段撞在一棵大槐树上,连人带车摔倒在大沟里;几乎同时,小辣椒骑摩托车过来了;在狂吼的摩托车发动机声中,她听到了沟底下的人在岔声喊:“救命!救命!”,但听在小辣椒的耳朵里,却是极为陌生的喊叫声……

小辣椒不知什么原因,根本就停不下来,一直骑摩托跑到了亲戚家……

等到大伙找到了姐夫,已经是三个小时以后。

那天是东北整个冬天最寒冷的一天,超过零下三十度,堂姐夫的身体已经是梆梆硬了……

从当天晚上开始,小辣椒就变成了祥林嫂:“我为什么这么自私呢?我就是帮自己打个110都好呀!自己害死自己……”。

烧头七的晚上,亲戚们走后,从来滴酒不沾的小辣椒,喝光了一瓶白酒,也许是要尝尝醉鬼是怎么一回事!

半夜里,小辣椒抱了一捆烧纸,也许是准备到丈夫遇难的地方祭奠;然后,连人带摩托车撞到了同一棵老槐树上,摔在跟丈夫对称的地方!

应该也是冻死的!

临死前,不知她喊了救命没有!



丁世广


过年走亲戚,应该先去姑姑家还是姨姨家?为什么?

我们这里拜年只排了最重要的两天两家亲戚。



初二的拜姑姑。

正月初二是拜姑姑的日子,悠然家里没有姑姑,从来没有正月初二走亲戚,但正月初二我们家里总有亲戚来,舅舅家的表兄弟,表姐妹,他们会年年初二来给悠然的母亲拜年。

记得小时候那一堆表亲总是从山上翻过来,然后就到我们村了,母亲会从早晨开始忙活中午的菜,是那种忙并快乐着的姿态,上午九点多时,若是那帮孩子们还没有来,母亲就会着急,让悠然到村口迎客。



悠然如今懂得了当年母亲的心思,那些孩子们,全是她的侄子侄女,是她娘家的人,来的越多说明娘家人烟旺盛,自己越有面子。

而早早给姑姑拜年,那是因为过年时,家中所有人都聚在一起开开心心过年,只有出嫁的闺女在别人家里,虽说出嫁的闺女是别人家的媳妇了,但娘家人是惦记的,所以过了初一,赶紧打发孩子们去拜年,让嫁出去的闺女知道娘家人惦记着,牵挂着。

初三是闺女回娘家拜年的日子。

为什么没有在初二回娘家拜年?因为初三是小年,小年之前,我们这里是不准闺女回娘家的,家里挂了宗谱,成为别人家媳妇的闺女不适合回来,等初三早晨放了鞭炮,送了回家过年的去世先祖和亲人,才可以让闺女回娘家。

所以初三是回娘家拜年的日子。

那么姨姨家什么时间拜年?竟然没有安排,姐妹间关系好,条件好的话,可以随时去拜年,初四初五初六,哪天都可以。

从拜年排日子不难看出,我们这里农村是不看重姨姨情的,姑姑和侄子侄女有骨肉亲,断了骨头连着筋的情意,姑姑亲侄子侄女是打心里亲,毕竟是一个姓的一家人。

姨姨关系好时才有可能叫成姨娘,有娘时,和姨姨关系才会密切,外甥在姥姥家里那些人眼里就是外甥狗而已。


悠然见东山


过年走亲戚,应该是先去姑姑家还是姨姨家?为什么?

关于过年走亲戚,先去谁家,按照我们胶东农村的惯例,都是先去姑姑家。

我们胶东农村有句俗话,叫"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从这句农村老话中不难看出,人们对于姑舅亲的重视度明显高于"两姨亲″。

过去农村姐妹们弟兄们多,所以这姑舅亲也就多。一般来说,初二日拜姑姑都约定成俗,所以娘家有侄子侄女的人家,在正月初二这天,都会在家提前备下饭菜,等待自己的侄子侄女前来拜年。


我有三个姑姑,小时候都是每年轮流去拜年。而我舅舅家的表哥表妹则在初二日这天到我家给我母亲拜年。那时侯,姑舅弟兄很少能在正月初二日聚在一起玩耍,因为都是各自去拜自己的姑姑。除非是姑父没有姐妹,这样才会和他们凑一起的。

而姨姨家,一般是安排在初三以后。因为初三日是结婚的姑娘回娘家的日子,小孩子们都会跟父母去姥姥家。当然,这天姨姨家也会去姥姥家拜年。所以与姨姨姨父及两姨弟兄等在姥姥家就会聚在一起,有的在初三这天见过面就行了,也不特意再去拜年了。

其实,农村人之所以觉得姑舅亲,与平日里走动频繁有直接的关系。作为姑姑,常回娘家看望她的父母(咱的爷爷奶奶),自然我们之间接触多,而与舅舅那面也是同样道理。姨姨家则不同,有时侯去姥姥家也不一定同时去,所以觉得没有姑舅之间亲密,也很正常。

如今,姐妹们比过去少了,正月里探亲的家数也屈指可数。有的人或只有姑姑或只有姨姨,去谁家拜年完全看自己家情况。


建行渐远


过年走亲戚,应该先去姑姑家,还是姨姨家。我们这初一很少有走亲戚的,走亲戚一般都是初三开始,初二出嫁的女儿带着老公 子女回娘家,给父母拜年,初三去姑姑家,舅舅家,按照亲属关系远近,当属亲娘舅,姑母关系紧,因为舅能代替父亲行事,姑姑能代替母亲行事,姨姨就逊色很多,在《红楼梦》里,贾宝玉曾多次对吃宝钗醋的黛玉重复宣称,姑舅姐弟关系远超于两姨姐弟关系。这些礼法在古代非常重视,虽说如今人们并不看重这些老理了,我觉得老话常说,姑舅亲,辈辈亲,砸折骨头连着筋,两姨亲,当辈亲,姨母去世不是亲,有一定的道理,姑姑 舅舅去世了,关系依旧是至亲,姨妈去世了,慢慢就会失去联系,关系就会疏远许多。

综上所述,切入重点这就是过年走亲要先去姑姑 舅舅家,然后在看望姨姨的由来。

润璞欢迎朋友们关注点评,分享民族习惯。


王潤璞


其他地方不知道,关中风俗:

三十晚上:弟兄们都到父母家吃团圆饭。

大年初一头一天:孩子们给长辈磕头拜年领红包;舅舅家有人过世,则随后的三年初一去舅舅家。否则最早只能是初二去舅舅家。

初二:回娘家、去舅舅家。

初三初四初五:姨家。家里姑姑的兄弟都不在世了,也去姑姑家。

初一到初五:娘家、舅舅家、姨家。这是上亲戚。俗称老小谓(音)家、上司衙门。

初六以后:姐家、姑姑家、朋友家。这是下亲戚。

当然初四初五上亲戚走完了,也可以去下亲戚里的长辈家。


咸阳老魏


春节自然少不了亲戚朋友间的相互走动。至于姑姑和姨姨间的关系,民间有“亲姑姑,假姨姨”的说法,农村习惯上是不到姑姑家的,姑姑或者姑姑的孩子要到娘家(舅家)拜年的,那怕是姥姥姥爷不在世了,毕竟血浓于水。而姨家就不同了,外甥要给姨妈家拜年,小姨要给姐姐家拜年,如果母亲去世了,外甥才要给姨姨家拜年,这个是礼数,规矩,也是人之常情。

社会发展到今天,有些风俗习惯也在悄然变化,现在的城里就流行出嫁的姑娘给姑姑和姨姨拜年,没有定式。舅家到外甥家,长辈到晚辈家是春节初五以后,为晚辈家送灯笼,“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就是这么来的。

如果自己在外地工作,春节期间到亲戚家走动走动也无可厚非,年味,就是人情味,少了亲情,就少了人情味,也就感觉到过节没有意思,这也是现在许多人认识不足的地方。

姑姑姨姨都是亲戚,关系是一样的,现在怕老婆都成了社会通病,母亲和姨姨家走动的时间要多一些,事在人为,各地的风俗不同,如果自己在外工作,还是走动一下好。

这是我们这的风俗,您那有什么风俗和不同的看法,欢迎补充,祝大家新春愉快。


王伟2361


当然要先去姑姑家,然后再去姨娘家。

关于这个问题得从封建社会的时候说起,是有根据的。

现在的风俗基本上都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传统,由于封建社会属于父系社会,男性在社会中地位高,一切都是男性站主导地位。即使在现在社会上多数地方也这样,认为理所当然。比如孩子随父母谁的姓这个问题,一般情况下自然而然的就是随父姓,基本上没有争议。

对于亲属尊称的叫法上也体现男女之间不同。父系男性分大爷(伯伯)叔叔,母系男性就是叫舅舅。而父辈这面同辈的女性都叫姑姑,不管比父亲大和小;母系这面都叫姨姨,不管比母亲大和小。上述叫法就证明父系这面重要,母系这面就差一些。

综上所述,先看父辈这方面的亲属才是正确的。不过现在不讲究这些了,但知道一些礼节还是有必要的。

在有一点就是看平时亲戚之间走动情况,经常走动的先看,不常联系后看或不看,如何选择,自己决定就好。


荣哥139423436


先给姑姑还是姨姨拜年,在我们这里没有特殊要求,主要根据情况而定,两边的亲情都是一样的重要,这种亲情永远值得我们守候和珍惜。

我们这辈人还有资格讨论先拜访谁,而现在好多孩子都没有了这个福气。

姑姑,叔父、姨姨、舅舅………在我们还正常的亲戚,而现今,这些亲戚称谓有很多孩子都已缺失,没有了这份亲情———80后独生子女组建的家庭,他们的孩子就没有七大姑八大姨。虽然,我们经常聊天说讨厌这些亲戚问这问那,但实际是暖心的。说实在的现在的孩子少了这份“尴尬”,但也少了好多温情,少了好多关怀,好了好多帮衬。

我曾看过一部外国喜剧片《我的盛大希腊婚礼》,讲的就是希腊人大家庭的故事:片中一个高中刚毕业的女孩子,她的家就是一个庞大的希腊家庭,祖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舅、姨、叔,………一切该有的亲戚都有,只要是属于这个大家庭的成员,他们的生活都要相互参与。她的高中毕业典礼所有人都要参加(别的同学都没有这种场面);她交往什么样的男朋友,家里成员也要提出意见;她选何种大学读书,大家也要提出看法…………总之,只要是家里任何人的事情都是全体参与,她讨厌这种没有个人空间的亲密接触,大学就想选一个离家远的地方,逃离这个大家庭。

但当姥爷生病时,一个电话周围的所有亲戚都来帮忙,当姥姥跟姥爷闹别扭要重新结一次婚(这是喜剧片),所有的成员都积极参与、准备,这一切又是多么温情、多么暖人心。女孩即有无奈感,但也有幸福感———这可能就是亲人之间的感觉。

亲人之间难免有矛盾,有打扰,但也有关怀、有爱,亲情永远都是可贵的,你觉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