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如此评价曾国藩「30岁之前是庸人,30岁之后是圣人」?

312588158


曾国藩,年轻的时候,或者说三十岁以前,有很多缺点,比如好色,抽土烟,还很笨!

先说说他的笨:

就是在他小的时候。在一个月黑风高,天气寒冷的夜晚,正式小偷作业的好环境!在湖南湘乡的一个家庭里,房梁上卧着一个小偷,准备要偷东西了!但是下面有个14岁的小朋友正在挑灯夜读,在背一篇文章!小偷就在想,撑死他能背多久,于是就安心的等着!等到半夜,小偷有点等不及了,这个小孩还在磕磕巴巴的背着!又过了一段时间,小偷都睡了一觉了,想想这小孩总该背完了把,结果这小孩还在被,小偷没有办法,在房梁上又睡着了,再醒的时候,眼看着天都快要亮了!这小孩居然还在磕磕巴巴的背着,小偷实在受不了了,从房梁上下来,把这个笨小孩下了一跳,小偷夺过小孩手中的书,狠狠的对小孩者,你怎么这么笨呢,这有那么难吗?结果小偷顺顺溜溜的就把小孩磕磕巴巴背了一夜的这篇文章背下来了,背的熟练极了!小偷已经没有了偷东西的兴致,背完文章后,拂袖而去!极为气愤!

三十岁以后曾国藩靠着自己的自律,勤奋戒掉土烟,戒掉了好色。

成了圣人

那么曾国藩他是怎么成圣的呢,他的成圣秘诀是什么?我总结下来主要有:

一、自省,也可以说是自我教育!曾国藩的祖宗曾子(孔子的一位徒弟也是儒家的一位牛人,仅次于孟子的牛人吧,孟子的老师),最早提出来的,原文是《论语·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情形是这样的,孔子的学生曾参勤奋好学,深得孔子的喜爱,同学问他为什么进步那么快。曾参说:“我每天都要多次问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力?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实的地方?先生教的学是否学好?如果发现做得不妥就立即改正。”

曾国藩就把自省的功夫发展到极致,每天一篇日记,从1839年到他死之前的一天,每天一篇日记!几乎没有间断过!日记包裹万象,养生、修身、天文地理无所不包!同时每天反省自己的缺点,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年轻的时候他也有很多缺点,跟我们一样!年轻的时候好事儿,好色,爱和狐朋狗友捣鼓新鲜事!抽土烟等等!通过不断的自省与自我改正教育!在日记里不断的骂自己,骂自己的深度和思想层次也在不断的提高,比如他改名为涤生,并写下这些话:“伺候直需彻底荡涤,一丝不放松,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虽历经反复,最后戒掉了这些坏习惯,尤其戒掉抽土烟经历了十几年的历程!这里也不展开了,展开的话有要很长很长了!后面有机会在聊一下这个事情!这也正说明了曾国藩也是一位凡人,也犯过错,改正一些坏习惯也是经过反反复复多次甚至多年的努力才实现!

二、早起,每天5点多必然起来!这也有一个过程,他小时候上学在他父亲的私塾学校上学,有一次起床晚了,他父亲就罚他,并且说:“你连早起都做不到,那么你还能做什么,还怎么能做天下大事”,自此之后,曾国藩一辈子每天5点多按时早起!

三、读书,读书的好处,就不说了,说的人太多了!曾国藩最自豪的一件事是什么,就是他死之前对自己的儿子说的,我这一辈子,如果有一件这的得意的事情,那就是,我这一辈子无一日不读书!说出来的多么自信,多么大气,多么霸气!我是身为折服的!曾国藩还说:“读书是唯一能够改变你人生气质的方法”!


鹏程日志


我认为这种评价还是比较客观的。

在《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中,以及现存的考古资料中都是把30岁作为曾国藩人生的分水岭,原因如下:

三十岁前是庸人:

1、生性浮躁,坐不住,乐于交往,喜欢热闹,诙谐幽默。虽规定了每日要做的日课,但经常因为参加酒宴,喝酒,聊天,下棋,出门拜客而耽误。

2、为人傲慢,修养不佳,与朋友因一言不合而恶语相向。

3、与人交往虚伪不实,言不由衷。

4、资质不佳,无论是智力还是体力,考科举,考了七次才中,在秀才考试中还被考官公开批责,说他文章写的差。头脑也不灵光,反应又慢,连他的学生李鸿章都说他是思想迂腐,脑子呆笨,他在日记中也是这样评价自己。

身体也不好,天生素质就差,没到35岁的曾国藩就出现早衰的征兆。血压高,常眩晕,腰疼,得过氙气,脾胃不好,腹泻腹痛,牙痛多汗,皮肤病,他常羡慕那些身体强壮的人。可即使上天给了曾国藩这样一幅烂牌,他却依然靠着他自强不息,勤勉、持之以恒的精神做成了历史中被毛泽东和蒋介石所推崇的半个圣人。

脱胎换骨:

三十岁是曾国藩最重要的人生分水岭,他立下了学做圣人的志向并用他的后半生踏踏实实的完成。

从立志之日起,就每天做日课,写日记,以圣人的标准监督自己每天的一举一动,并记载下来,深刻反省。他对自己严谨而苛刻,一言一行都要反思,以求达到做圣人的标准。

有一次,他去朋友家做客,朋友的家眷长得美艳,他没忍住多看了几眼,回家后写日记,深刻的检讨了这种“羞耻好色”的行为,并勉励自己决不再犯。


读书,没读懂上一句决不看下一句,一行一字,他都要求之甚解。

对待朋友以诚相待,和下属也不讲虚礼,30岁,他就发下了不靠做官发财的铮铮誓言,他不是绝对的清官,但也算不上贪官,为了迎合官场风气他会接受小礼,比如他的下属给他送16包金银珠宝,他却只收一顶小帽,其余全部退回。

做事曾国藩都以恒字做最高准则,处理事情的办法简单而高妙,熬不下去也要熬,做不下去也要做,做事从无恒到永恒,他经历了无数的心灵磨难。在一次次的磨砺中,他待人接物越来越宽厚、周到、真诚,朋友一天比一天多,性格气质都发生了变化。晚年的曾国藩总结自己的人生体会说,人的一生就如同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曾国藩对于我们后人最大的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中人,通过自我磨砺,真诚的投入自我完善,本领也可以增长十倍,可以看得透,立得定,说的出,办的来,也可以成为“超人”。


小熊的书屋


有人如此评价曾国藩「30岁之前是庸人,30岁之后是圣人」

阿呆认为,单纯地从身份和地位的变化,来划分成庸人和圣人,这是很牵强的,生硬的,也是不妥的。

庸人和圣人更重要的是从思想上去划分。

什么是圣人?汉语词典的解释:“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到人类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

按照这个标准,咱们来看看曾国藩的生命历程和思想历程。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以组建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挽救了大清朝为最大成就。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

曾国藩是蒋介石、毛泽东都推崇和学习的榜样。

曾国藩的成功,在于他独特的炼心术。

曾国藩的一生,有两个关键的时间点。

第一个,道光二十二年。曾国潘32岁。那一年,他重新审视自己,重新评估社会。他将人生理想做了调整。由原来的“庸人”的升官发财,改为学做圣贤。这是个质的飞跃,这一决定让他超凡脱俗。经过长达十年的持续修炼,他在意志品质、学问本领、官位事业上超越了同时代的许多精英。

第二个,咸丰七年。曾国藩47岁。他在湖南湘乡老家丁忧期间,再次重新审视自己,反省自己,对自己的思想、言行等,再一次进行分析、评价。通过半年多的修炼。内心世界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经过这次修炼,他迈过了人生事业的瓶颈。并在随后开拓了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最终超越了同时代的所有精英。

那么,曾国藩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俗话说:知耻而后勇。

曾国藩经历了六考秀才逗没考中。22岁的曾国藩被点名批评:文理浅薄。

这说明,曾国藩的质资确实很平庸。李鸿章十七岁中秀才,左宗棠十四岁中秀才,梁启超十一岁中秀才!难怪梁启超曾经说:在同时代的精英中,曾国藩最笨。

道光十三年(1833),曾国藩第七次靠秀才,中了。

道光十四年(1834),曾国藩居然又考中了举人。也就是说,曾国藩开窍了。他有股面对耻辱和挫折的不服输,不示弱,一味忍耐。奋起自强,才能洗刷自己的耻辱。

曾国藩说:“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

30岁之前,曾国藩与无数读书人一样,他的人生理想是考试做官,升官发财,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道光十八年(1838),28中了进士、点了翰林的曾国藩,似乎离这一理想很近了,于是他请了长假,衣锦还乡,意气风发地回到湖南湘乡老家。在家乡是威风八面,十分风光。

回到京城的曾国藩,有了个翰林院检讨从七品的职位。朋友圈交往也变了,所接触的全是当代精英。他们不但才气过人,抱负远大,而且持身严谨,拒绝庸碌,讨论的都是天下人生的大道理。曾国藩从归乡的荣耀和自豪中醒来,感觉到自己的狭隘和目光短浅。曾国藩不禁感到有些自卑。

于是,曾国藩改变了自己原来庸俗的理想,树立了一个全新的人生目标:学做圣贤。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朋友圈很重要。你跟庸俗的人混,你就是个庸俗的人。你跟精英混,你就会变成精英。

曾国藩其实一直都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只是身边接触的人群的限制。曾国藩早年在滨涟书院读书时,取号“涤生”,涤旧生新的意思。就说明了这一点。

曾国藩立志学做圣贤,请教高人唐鉴,得到回答:认真钻研理学,并且要身体力行;外在言行要整齐严肃,内心信念要坚定诚实,不要三心二意,更不能自欺欺人。

也就是《大学》里所说: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真的这样实践了,修炼了。升华了自己的思想和修养,也真正做到了: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到了圣人的境界。

所以说,曾国藩「30岁之前是庸人,30岁之后是圣人」,真的没错!


阿呆梦话


其实这个评价虽显得客观,但有失公道,也让我想起了那句歌词“假如我年少有为不自卑”。所谓30岁前的庸人,无非就是曾国藩一直走在考取功名的路上,除了读书与考试,没有太耀眼的成就。而30岁后的圣人则是肯定了曾国藩入仕进京后的政绩与辉煌人生。那么没有前半生的努力,又哪来的后半生的辉煌呢?



草根的门槛

曾国藩是嘉庆十六年人,出生于湖南的一个普通家庭,祖辈基本都是农民,但与普通寒门相比,曾国藩的家庭算是宽裕的。其父曾麟书还是名秀才,自然会给曾国藩提供优于普通农家子弟的学习条件,六岁的曾国藩便在家塾“利见斋”读书学习。

道光六年,十四岁的曾国藩便参加长沙府童子试,考取了第七名。道光十年,十九岁的曾国藩前往衡阳唐氏宗祠读书,次年又转入湘乡涟滨书院。道光十二年,二十一岁的曾国藩考取了秀才。清朝的秀才只是获得了进入州府学习的资格,这种资格的取得要求学员通过童子试,也就是曾国藩十四岁时参加的那一场考试。而只有取得了秀才的身份才能参加当年的乡试,所以可以理解成曾国藩在二十一岁时考上了高中。

道光十四年,二十三岁的曾国藩进入长沙岳麓书院演习,这个书院就相当于现在的高中了。但这个高中并非三年后才能高考,曾国藩于进入书院的同年便参加了湖南的乡试,并中为举人,这就赢得了入京会试的资格。


道光十五年,二十四岁的曾国藩会试未中,只得留京复读,二十五岁时再次参加恩科会试,不幸再次落榜,于是回乡继续深造。道光十八年,二十七岁的曾国藩再次参试,这次终于登第,在殿试中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但此还没结束,清朝科举制度中,新科进士引见前,必须由皇帝亲自主持一次考试,也就是朝考,朝考后才根据成绩授予官职,前列者为庶吉士,次之为主事、中书、知县等。曾国藩在朝考中列一等第三名,但受道光帝青睐,提为第二名,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至此,曾国藩才踏上了仕途。

但这并不是代表曾国藩的官职就稳妥了,他还要参加一次实习期满后的考核,即散馆试。道光二十年,二十九岁的曾国藩在散馆考试名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这个检讨是官职,也就是庶吉士实习期满经考核成绩优等之后,原三甲进士均授检讨之职。因此,曾国藩在三十岁来临之际才确定了自己的官职,才为自己后半生的光辉岁月开启了大门。

台阶的重要性



曾国藩于道光二十三年的四川乡试正考官至道光三十年的工部左侍郎,从官制底层爬上二品大员,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当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庭的八旗军和绿林军节节败退,曾国藩抓住咸丰皇帝鼓励团练的机会,组建了不可一世的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最终平定了这场暴乱。也是这场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使得曾国藩成为了大清王朝的肱骨之臣。随后追剿捻军,主办洋务,站在大清权力顶峰上做出了辉煌的政绩。也因后半生的功绩而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死后谥号“文正”,这也是所有文官都渴望的最高荣誉,他也被后世称为“曾文正”。

三十而立的无奈

曾国藩三十岁之前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考试,终于为自己打开了仕途的大门,这一点上仿佛如同当今的高考,但不同的是曾国藩是读的起书才有了考试的资本,如今的高考则是将教育普及,惠泽所有的少年,更为公平。



曾国藩是草根里较为幸运的代表,更多的寒门子弟是没有机会学习和考试的,更无所谓的平庸与否,在封建社会,平安都成了奢求,又何必在乎是否平庸呢?而曾国藩的平庸是社会的选拔制度所造成的,他没有年少成名的捷径,只有不断读书为自己创造机会。从这一点看,他也就不平庸了,为了一把开启人生仕途的钥匙,自六岁读书,从一而终,直至二十六九岁才混出正式编制,这种坚持不懈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

三十而立不是曾国藩自己的选择,而是那个时代和社会的选择,谁都想年少有为,但没有门路,又如何施展才华?曾国藩用后半生的辉煌来证明了前三十年的努力是值得的,也是明智的。


棍哥观史


说一件曾的事情,他和太平天国打仗经常输,好几次输到要自杀,后来打仗他干脆不亲临前线而是在大本营中指挥。后来的胜利都是靠“打呆仗”赢的,就是以包围消耗来拖败对方。

这也说明他天资并不过人,只是他勤奋自律坚韧等后天因素才成功的。德才兼备,年轻时才可能相对重要一点,后半生的德就很重要了。


安安85401


毛主席从来没有推崇和学习过曾国藩。


开心98302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四大汉臣之一,在满族当道时代,汉人要成朝中重臣必需要忍辱负重,为朝为己为民搏取盛誉。曾国藩乃曾子后裔家学有传,多年城府终为名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