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比利时人与中国黄花梨明式家具故事

他说他上辈子是中国人

就像美国人比尔·波特在中国寻找隐士和禅宗的轨迹之后,坦言自己前生可能是中国人一样,比利时人菲利普·德巴盖也曾在四川遇到一个老人,算命说他上辈子一定是中国人。

一个比利时人与中国黄花梨明式家具故事

菲利普·德巴盖

2011年4月在北京恭王府嘉乐堂,中国嘉德举办了“读往会心”——侣明室藏黄花梨家具展,70多件藏品中有罕见的黄花梨交杌和难得成对的黄花梨四出头扶手椅,这些藏品的主人就是这位“前世的中国人”。

起先,离明式家具距离最近、最容易被人提到的外国人是上世纪30年代,旅居北京的德国学者古斯塔夫·艾克(CustavEcke),他出版的《中国花梨家具图考》(英文版),称得上中国明代家具研究的开山之作。20世纪70年代,中国古代艺术品收藏家、美国人安思远(Ellsworth)的著作《中国家具》出版后,在西方掀起了中国家具收藏热。菲利普说,“那个时候,中国人甚至没意识到古典家具在收藏上的意义。人们更看重字画和瓷器。”他自己的收藏也刚好是这个顺序。

一个比利时人与中国黄花梨明式家具故事

古斯塔夫·艾克

明式家具收藏的领路人——伍嘉恩

18岁时,菲利普就开始收藏艺术品,他最先看到的东方文化是日本的绘画。收了一段时间后,有人跟他说,如果你真的喜欢东方的艺术,一定会喜欢中国的艺术。

于是,菲利普开始了漫长的“淘汰”——并非淘汰艺术,而是在诸多的艺术门类中找到和他最契合的那一支。从书法到陶俑,再到宋瓷,都是探索着,直到他看到明式家具。

西方藏家对艺术品产生浓厚兴趣时,会下意识地开始寻找自己的领路人,上世纪80年代,香港是明式家具的集散地,菲利普很幸运,在开始收第一件藏品之前,就找到了自己的领路人伍嘉恩。

一个比利时人与中国黄花梨明式家具故事

伍嘉恩

伍嘉恩从1970年代开始收藏明式家具,1987年在香港创办了嘉木堂—这个名字是王世襄取的,起初她只做博物馆、行家生意,不与不知明朝家具好坏的人打交道,结果资深收藏家来得更频繁了,伦敦知名古董商Eskenazi过去卖家具给伍嘉恩,后来回过头来要她让家具给他。

一个比利时人与中国黄花梨明式家具故事

就是这个名声,1989年菲利普第一次走进嘉木堂。“当时他一下子被‘吓到’了。”伍嘉恩说,嘉木堂是个纯白色的空间,墙上只有王世襄先生写的“嘉木堂”三个字。明式家具的线条在白色的映衬下越发地明晰起来。“一般第一次来的人,都会被震撼,菲利普待了一会后就开始和家具们说起话来,他会和它们交流。我很惊讶。”

一个比利时人与中国黄花梨明式家具故事

此后,菲利普的所有藏品都来自于伍嘉恩的引荐,他的收藏非常丰富,有些已经达到了馆藏标准。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菲利普成了海外最大的黄花梨收藏家。

菲利普·德巴盖先生的收藏,都来自嘉木堂。嘉木堂主人伍嘉恩小姐专业的素养和审美观,得到海内外藏家、学者以及博物馆专家的一致好评,她经手的明式家具,令藏者安心而惬意。

菲利普·德巴盖先生自1990年开始,曾多次造访嘉木堂,伍小姐为他甄选的明式家具精品先后在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馆、法国巴黎吉美东方艺术博物馆等处展出,每次展览均由伍小姐参与策划,并编辑出版了精美的图录,从不同角度介绍了这些明式家具的清丽脱俗。

与明式家具的相处,王世襄给其收藏起名“侣明室”

有不少收藏家都提到过一个词:“相处”。艺术品存世的时间要远远长于收藏家,每个能够拥有它的人都应该珍惜与之相处的这几十年光阴。

菲利普在比利时的家原先都是西式的家具,后来明式家具越收越多,他干脆新盖了一间房,就按着一个明朝人的家把家具“用”了起来。

这些家具在菲利普的家中履行着家具实用的功能,桌椅床榻,没有一件是被“供”起来的。

一个比利时人与中国黄花梨明式家具故事

王世襄题词

菲利普·德巴盖先生还在伍小姐的引荐下结识了王世襄先生,王世襄先生给菲利普的收藏取了中国名字,侣明室,意思是“生活于明”。

2006年,中国和比利时建交35周年,菲利普的收藏展是当年官方的重要交流活动,那次展览也是王世襄先生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本来我们想在公众开放日之前单独选一天让王老来看,他那时候身体已经不是太好,不太出门了,后来他还是决定要来开幕式,我很感激。”

一个比利时人与中国黄花梨明式家具故事

菲利普和王世襄先生的跨国忘年交能够结成,除了伍嘉恩的牵线,大概还是因为“侣明室”完成了世襄先生一直想做的事——有一座足够大的四合院,按古人生活的方式把明式家具置于其中,恢复一个真正的古代文人之家。

西方世界受中国明式家具的影响

相处的另一层含义,是尝试着去理解附着在藏品身上的讯息。菲利普不会中文,他了解中国文化的方式除了和行家交流,就是花大把时间在中国走访和读书。从1989年开始,他去了30多个城市,只为感受中国文化,不是为了寻找家具——中国民间的黄花梨精品少之又少。

在读书和研究的过程里,菲利普发现,西方家具受到明式家具影响的例子比比皆是,北欧一些知名设计师就曾以毕生最经典的作品向明式家具致敬——丹麦家具设计界的大师威格纳的“中国椅”就是其中之一。

“最早的明式家具是由传教士带回欧洲的,第一件明式家具是传到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那里,英式家具的椅背也是受了中式家具的影响。”

坊间一直流传的“文人参与明式家具的设计”,伍嘉恩和菲利普都认为这没有确凿的证据。伍嘉恩说,“

我们所能找到的文人参与的家具设计就是李渔的时代,那个时候明式家具已经全部定型,家具的设计很复杂,文人很难去改动它定型的结构和工艺。

菲利普对明代文人与家具的关系有着自己的思考:“中国古代的家具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文人想呈现一种谦和以及在大自然面前渺小的态度,但是使用的木头却是最贵的,这也是很有趣的‘讽刺’。

一个比利时人与中国黄花梨明式家具故事

文震亨(文征明的曾孙)

文震亨(文征明的曾孙)所有的家具都是反映精英人士的价值观念,在视觉上就能得出社会阶层的印象,知道什么是可以坐的,什么是不可以坐的。东西方在审美上存在很多不同,比如在西方体现一个人的高贵会不断往上增加装饰,而中国是减少,规矩精严。

一个比利时人与中国黄花梨明式家具故事

中国嘉德香港2015年春拍_ 1间房—比利时侣明室藏明式家具

将收藏带到拍卖会上

2011年春季,中国嘉德曾举办了《读往会心—侣明室藏明式家具》专场拍卖会,70件明式家具百分百成交,总拍卖额达2.48亿元人民币。2014年秋季拍卖会上,侣明室藏晚明黄花梨圆后背交椅,颇受藏家追捧,最后以2千3百余万元人民币成交。

2015年香港春季拍卖会,中国嘉德又将重点推出比利时明式家具收藏家、侣明室主人菲利普·德巴盖先生的两组珍品,晚明黄花梨券口靠背玫瑰椅六具成套和晚明黄花梨方角柜成对。

明式家具体现人文价值新高度

王世襄、伍嘉恩、侣明室收藏的明式家具在市场上成为热点,是其学术价值和市场价值相互促进的结果。王世襄先生曾总结出明式家具的“十六品”和“八病”,并且认为具有典雅品格的明式家具,必须是有独到设计而不庸俗,真正做到了推陈出新,“新”与“陈”合理统一,不故弄新奇。

侣明室收藏的这两组明式家具,可称“规矩精严”。这里讲的“规矩精严”是指它们的制作年代都处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正是中国家具发展的历史高峰。

明式家具风格上承宋元,榫卯精严。“因为现在古典家具价值很高,仿古者通常在一些缺胳膊断腿的老家具上精工细做,不惜出高价买一根或一块适合修配的材料装上去,然后磨出包浆来,往往不容易发现是后配……新的仿古做法很多,要知道真假就必须去实地深入研究才能知道它的制作、修配新方法。”王世襄先生如是说。

而作为继承王世襄先生研究方法的伍嘉恩小姐来说,她在进入明式家具领域之初,便不仅痴迷于明式家具外形的美观典雅,还深入研究家具的榫卯结构,从实物考察、文献调研、工艺技法三方面下苦功,才取得今日成就,也是嘉木堂赢得好口碑的根本。

在伍小姐的引导、推荐下,菲力蒲·德巴盖先生对明式家具亦有了自己颇为深刻的认知,他曾一语点破明式家具对平衡的重视。

在其《家具与自然》一文中,菲力蒲·德巴盖先生写道:“中国人在思想上追求平衡,在日常生活亦然。在某些情况下,为了落实平衡的概念而达至极端的装饰,即如阴阳成对的桌子”。又说:“木永远不会构成障碍,总是以它特有的方式去构件和谐自然。”

菲力蒲·德巴盖先生从环境变化的立场来理解明式家具。确实,明式家具从古至今都没有成为障碍,而是与各种环境相得益彰。

一个比利时人与中国黄花梨明式家具故事

临宋人画轴

我们在宋代绘画《人物图》中,可以见到文人居室的简约闲逸,桌案、床榻的陈设布局,疏朗脱俗,屏心为《汀洲芦雁图》,呈现出与自然合而为一的意境。明代画家仇英绘有《临宋人画轴》,保持了别致而不奢华的雅趣和意境,完全临摹的做法显示出明代文人对简淡的崇尚。明式家具的平淡不奢华,更像是一种选择,所追求的便是天人合一的简率随意。

一个比利时人与中国黄花梨明式家具故事

到了清代的《弘历鉴古图》,图式一脉相承,但呈现的却是一派富贵气息,视角也由宋画《人物图》的平视变成微仰。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哪种环境和气息,画中的家具都能恰到好处地衬托主题。

7间房与1间房 ——明式家具能与环境空间的融合

如果说菲利普·德巴盖先生认识到了明式家具与环境的和谐,那么伍嘉恩小姐作为其收藏顾问,则是在当代社会真正实践明式家具与环境、空间融合的人,在拓展明式家具的陈设方面做出了突出成就,她精确地诠释了明式家具能够与时俱进的魅力,令观者耳目一新。

2014年9月份中国嘉德在北京798艺术工厂举办的《7间房》展览已经证实了这个论点,香几可以放在时尚的玄关处,圆角柜能布置在西式的厨房中条案、官帽椅则能在现代的书房里焕发光彩。当代人完全可以在现代生活空间和环境中享受明式家具之美,宛如古代文人士大夫享受自己的家具和美好的大自然那般惬意。

一个比利时人与中国黄花梨明式家具故事

六只玫瑰椅

一个比利时人与中国黄花梨明式家具故事

方角柜

一个比利时人与中国黄花梨明式家具故事

一个比利时人与中国黄花梨明式家具故事

1间房

2015年中国嘉德(香港)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春拍推出的六只玫瑰椅、一对方角柜,经历了几百年风雨摩挲,媚丽依旧,它们同样可以组合在一个空间中,成为一体。

一个比利时人与中国黄花梨明式家具故事

7间房之书房

一个比利时人与中国黄花梨明式家具故事

7间房之炕房

这次让它们在“会议室”中展现光芒,也是我们在“7间房”中没有尝试的空间布置,此次有机会得以实践,称之为“1间房”,一定会给大家带来新的惊喜。希望会议室这“1间房”与之前“7间房”的布置,能为明式家具藏家提供布置居室、会厅的范本,更添收藏的乐趣。

八个空间的布置,呈现出明式家具可以随着环境、欣赏者角度的不同,功能也可变化,且在新的空间环境里绽放异彩。

一个比利时人与中国黄花梨明式家具故事

明式家具二十年经眼录

“7间房”展览时,中国嘉德向观众赠送了伍嘉恩小姐在2010年出版的《明式家具二十年经眼录》。此书附上“中国明式家具分布”和“世界明式家具分布”,简明扼要地诠释了明式家具的流通与深远影响。

此外,还有中国古典家具自1985年(是年王世襄先生《明式家具珍赏》出版)以来的大事记,以及两个非常周到的附录:“图版检索”中的每一件家具,都注明类别、名称、材料、尺寸、收藏者;“构件名称及榫卯图索引”则包括拼音顺序、局部图、专业术语、所属类别。

一个比利时人与中国黄花梨明式家具故事

世界明式家具分布图

而伍嘉恩小姐与明式家具又有许多精彩继续,她及时增补,书名更为《明式家具经眼录》,已不只是二十年的故事了,所载录的212件明式家具实例,有38件易主,改写了“世界明式家具分布”图。

苏东坡《题西林壁》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赞扬了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明式家具何尝不是变化多姿的,当我们跳出明式家具所处的时代,置身现当代的新局面,同样领略到了明式家具层出不穷的美丽,隽永耐看,面目常新。

如果说家具是榫卯的艺术,那么对家具之间的不同组合则是另一种概念的榫卯呈现,姑且称之为“空间上的榫卯”。这种榫卯是由家具和环境共同完成的,奇妙地验证了明式家具可以跨越时空的束缚,成为永恒。“世人每视家具为工艺品,不知其佳者为艺术品”,这是王世襄先生的话,中肯又高明。

菲利普·德巴盖先生的收藏都在优秀艺术品的行列里,也只有这种优秀的艺术品才能在各种陈设中大显芳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