坟,墓,冢,陵都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不同?

台灯50574338


在古代活着的住的地方有等级之分——民家、官宅、王府、皇宫,然而就是上天堂同样有皇崩、王薨、官卒、吏不禄、民殁(mò),而坟、墓、冢、陵讲得就是上天堂的归属地的说法,福垊逐一为您谈谈。

【坟】:有隆起的土丘。

古代平民仙逝后,埋葬的土丘就是坟。福垊这里要说一句,今天所有土葬称什么什么墓,严格来说都是错误的,准确说法就是坟。不过,现在的坟已经没有等级之分了。另外坟在古代还有受了冤屈的人叫坟,因为坟有隆起的土堆,意味有冤枉。坟的样式是下方的坑是方形的,上面的土丘是圆锥形(或圆柱形)的,有天圆地方之意思。

【墓】:无隆起的土丘。

兴亡百姓皆苦,故而百姓是坟。为啥?冤啊!而较为富贵的商人、小吏、士兵、知识分子等,他们基本是王朝的底层受益者,所以他们不冤,故而墓葬都是平的。不过,这是遥远的古代,到了后来只要是一般富贵人家仙逝后,他们的墓葬地都称为墓。福垊给您举个栗子,您看像西方还有日本的墓葬都是平地,不过上方有个墓碑。这在遥远的古代就是典型的墓。还有安葬在日本大阪的清兵墓地,也是平地。不过,严格来说“墓而不坟”是没有任何标识的,包括植树和墓碑,这先秦之事了。

【冢】:高大的坟墓

冢从“勹(bao)”从“豖(chu)”,注意,不是“冖(mi)”,不是“豕(shi)”,本意是高大的坟墓。安息的则是将相显宦之类,甚至安葬的还有少数民族的王后,比如青冢就是四大美女王昭君的墓葬。此外,仅仅埋有死者的衣冠,或者什么也没埋而立碑的高大墓葬都称呼为冢,前者就是传说中的衣冠冢,后者就是疑冢。衣冠冢著名的是有黄帝、杨贵妃、史可法、袁崇焕、孙中山等,孙中山的衣冠冢在北京海淀区香山公园北侧的碧云寺内。而疑冢比较典型的有曹操七十二疑冢。不过七十二疑冢只是一个骗人的传说,专家证实所谓的疑冢不过北朝大型古墓群,有一百三十四座之多。

【陵】一国之君(含个别诸侯国)或一国之主的墓葬地。

陵的本意是大土山,到了战国中期后,秦楚赵等国君王所葬地称之为陵。后世皇帝不仅统称陵,而且还有不同的具有美好意思的前缀字进行区分。福垊感觉汉朝以后的亲王可能也称为陵,比如梁孝王陵,明朝第一王陵鲁荒王陵。黄帝炎帝的墓葬也称为陵,不过他们的陵墓连衣冠冢都算不上,最多是疑冢,或者是后世的发明。一心相当皇帝的袁世凯,死后的墓葬称为林,另外孔子、关羽、张作霖的墓葬也是林。而坚决反对皇帝的孙中山的墓葬却被称为中山陵。当然有的还加了个字叫中山陵园。后来,为了纪念烈士,我们也称呼烈士的墓葬为烈士陵园。陵终于从皇帝走向了民间。

谢谢大家。


福垊


坟、墓、冢、陵,有一点相同,都是死人住的地方,但在字意和应用上又有差别。

1,坟和墓意思相同,坟偏口语化,墓更书面化。

严格来说,坟和墓在字意上是有区别的。古人讲“穴地为墓,筑土为坟”,意思是地下埋葬棺椁的地方叫墓,地面上堆起的锥形黄土叫坟,但后来这种区别被模糊了。

中国最早的汉字字典、东汉著名史学家、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所著《说文解字》,明确解释说“坟,墓也”,这说明在中国古代大多数时期,坟和墓的字意完全相同,可以互相替代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比如“坟墓”。

坟和墓的区别主要是,坟常用作口语,墓则更书面化,比如坟头、坟地是典型的口语,墓地、墓碑、墓穴则较书面化,再比如祭奠先祖的习俗,口语说“上坟”,书面语说“扫墓”。

2,冢和坟、墓本质相同,但死者身份不同。

冢和坟墓、意思相近,本质相同,但通常冢的规模更大、规格更高、占地更多,可以理解为“更高更大更豪的坟墓”。

冢不是一般人能建造的,通常只有有身份、有地位的王侯将相、豪门贵族才能建造。普通人家哪怕很有钱,他们的坟墓也不被称为冢,因为缺乏社会地位和身份。另外,一些身份特殊、名气很大的人,即便他不是什么王侯将相,出于尊重他的坟墓也被叫做冢。

冢含有一种纪念意义,有些找不到尸身的死者,人们会用他们生前的衣物代替死者葬入墓穴,以示纪念,这种墓被称为“衣冠冢”,却从不叫“衣冠坟”、“衣冠墓”。

3,陵是最高规格的坟墓,仅限于帝王称呼。

人分三六九等,帝王是最高级别的人,他们的一切都与众不同,连死了都只能叫“崩”,不能叫“死”,他们死后的坟墓被称为“陵”,不叫“坟”、“墓”,因为大多依山而建,所以也叫山陵,而其他人的坟墓不能叫陵,否则就是僭越礼制,后果十分严重。

帝王陵通常规模巨大,气势磅礴,造价昂贵,是帝王至高无上的象征,很多帝王在生前甚至活得好好的,就开始兴建自己的山陵,一建就是十几几十年,比如秦始皇陵。

历朝历代的帝王陵大多都有名号,所以史料有时用陵号指代某位皇帝,如清朝用景陵指代康熙皇帝玄烨,用裕陵指代乾隆皇帝弘历,其他朝代的情况也大体相似。

封建制度结束后,陵不再作为帝王的专属名称,埋葬和纪念先烈的墓区被叫做陵园,面向社会的公墓也可以叫做陵园。区区一个葬身之地,竟有如此众多学问,中国古代社会阶层之区分、等级制度之森严,可见一斑。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关于坟、墓、冢、陵这些知识大家知道多少呢?它们都是用来埋葬死者的处所,但是它们的区别还是很大的。在我国古代,主要是根据死者生前的地位等来将他们的安息之地加以区分,随之也就有了坟、墓、冢、陵的差别。

【坟】:“土之高者谓之坟。”

将逝者埋入土中,再将其堆成一个向上鼓起的小土丘的形状,这就是坟。

关于为何要堆成小土丘的形状有两个说法,第一是纪念那些因冤屈而不明不白死去的那些人。据说武王伐纣成功之后,由于商纣王生前残害了许多无辜的大臣,于是就命人将那些忠臣的大臣的坟头加高,以此来纪念他们。

第二个说法也就比较平常了,将坟头堆成小土丘的形状是为了做个标记,以防下次再来祭奠死者时能够顺利找到。后来逐渐大多老百姓去世后将其尸体埋入土中,这样既简单方便而且成本低廉,家中条件稍微富裕时,铺个草席仅此而已。

【墓】:上古时期凡掘塘穴葬棺木,盖土与推平,不植树者称墓

将死者装入棺材后,埋入事先挖好的一个大坑中,然后用土将其填平,一般人们为了方便祭祀,在其墓前立块石碑。

墓,在古语中为太阳在草丛中渐渐落下,意为黄昏时,死者平静的闭上眼睛离去,没有什么很大的冤屈,所以也无需将坟头加高。关于棺材和石碑也是大有讲究的,一般人们根据其经济情况来购买,棺材的价格根据其木头的材质,有柏木,桑木,楠木。

石碑也是其材质的不同还有请专门的工匠来打造,一般的百姓一辈子赞的积蓄可能都不够买上一口棺材。

【冢】:“墓之坟者亦曰冢”

是指那些修的非常气派的坟墓,但是一般人是不可以修冢的,只有那些王侯贵族或者是生前对国家有很大的贡献的人才可以在死后进入冢。

在远古时代,战士们在战场上殊死搏斗,个个都血肉模糊难以分辨,最后只能将其生前穿过的衣服放入冢中,据说有一种说法就是人在活着的时候会提前建好自己的墓冢,主要是用来消灾祈福,事先建好一个假冢,用来骗阎王自己已经死了,就不要来找我下地狱了,然后做个逍遥的活神仙。

【陵】:帝王专用,一般有大土山

也就是古代帝王的墓穴了。陵可是一个相当浩大的工程,一些帝王在自己刚刚做了帝王就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有时一个陵墓的占地面积和一个城市差不多大(秦始皇陵面积相当于两个澳门),想必大家都听说过秦始皇陵兵马俑吧,如此雄宏壮观,陵墓的建筑结构也是相当复杂的,有皇帝皇后的地宫,而且还要修皇子、嫔妃的陵寝,还有陪葬的一些大臣,士兵,各种武器等等。

陪葬的文物价值连城。在修筑时还要考虑到防盗,以免后世会进入地宫,盗取一些文物,通常就会设很复杂的机关,可谓是用心良苦啊。

以上就是和大家分享的一些关于坟、墓、冢、陵的常识了,这么说来古人真的是好讲究而且有着很鲜明的等级观念啊。


小小嬴政


生前有宫、殿、府、邸、院、宅之说,死时又有崩、薨(音轰)、卒、不禄、死之分,死后再分坟、墓、冢、陵。这就是古代严格的等级制度。



一,土之高者谓之坟

坟字繁体“墳”,从土,賁(因奔)声,賁引申义——冲,土冲天而起便是“坟”。所以有时候又称坟包、坟堆。地下是棺木,地上是由泥土或石头堆叠成半圆锥形的包。

土不会无缘无故冲天,六月没有飞雪,所以筑坟意味着死者生前受到了较大的冤屈。我们知道商朝忠臣比干挖心而死。所以武王伐纣后,便将比干葬于坟。

当然了,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坟早已不是这种含义了,一般我们乡下土葬所修的就是坟,比如我家不远的那些!



二,墓而不坟

有包为坟,平底则是墓。墓字从土,莫声,是指夕阳西下,太阳落山。太阳下降到地平线之下,所以棺木随之入地,并不垒土。地上平平坦坦。与坟相对,墓便是表示死者没有冤屈,属于正常死亡。

但地上什么也没有,光秃秃的,这不利于后人纪念,所以拔地插竹竿木桩,一旁再系注明信息的布帛。但它易损毁,于是变成石柱,为便于刻字,演变成碑。



现在城市里的人火葬后便是进墓园,那就是墓。

三,高坟称冢

冢的意思,《说文解字》里说,

冢,高坟也

也就是高而大的坟。

从规模上,就远超越普通的坟,所享受的人自然是王侯将相。

如果找不到尸骨,就将遗物下葬,这叫做衣冠冢,或想在另外一个地方纪念,纯属象征性修建冢。



著名的有杨贵妃、孙中山、袁崇焕衣冠冢,以及王昭君的青冢。

四,如山的坟称陵

土高称坟,高而大的坟称冢,如山的坟则是陵。陵名词义是大土山,动词义登,从夌,攀越之意,攀越大土山,登天的地方。这就是陵,帝王的坟。

近的陵有北京的明十三陵、清西陵、清东陵,远的有汉武帝的茂陵,刘邦的长陵。最出名的还属秦始皇的骊山陵,李治武则天合葬的乾陵。



综上所述,有土包土堆则是坟,平地但立碑为墓,高而大的坟为冢,如山的坟就是帝王的陵寝。


史小二记


坟、墓、冢、陵,通俗来讲,都是指坟墓,是人去世后的“住所”。但这四种名称又因等级的不同而有各自的含义。

在古代,人死后的埋葬地有许多的称谓,按照尊卑等级应该是,陵、冢、墓、坟。帝王的坟墓称为“陵”,达官贵人的坟墓称为“冢”,富人的坟墓称为“墓”,而平民百姓的坟墓称为“坟”。

古代墓葬的等级有严格的要求,坟墓的规格、样式也有区别,后代不能超越先祖,小官不能超越大官等。据史书记载,东周以前的墓葬是“墓而不坟”,就是没有土堆的,由春秋时期开始有了坟堆。

墓比坟的历史稍早,墓和坟的主要区别是,墓一般是平的,不会超过地面。而坟是在墓的基础上堆起土包,作用就是用来作标记。二者的区别还有身份不同,坟一般是适用于平民百姓和奴隶,墓则是比较富裕且有名气的人。

坟不管是规格还是陪葬品都不能与墓相比,坟就比较简陋的多,从外面看就是一个小土包。而墓则是有大的墓穴,除安放遗骸外,还有陪葬品,并且墓有墓道通到墓穴。随着封土逐渐变成身份的象征,坟和墓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坟墓一词就出现了。

冢是比较高大的坟,也就是说冢的封土堆要比坟高大的多,这种高大的坟通常是王侯将相的埋葬地。凡是生前有官职的人死后,埋藏地都可以叫冢。还有一种冢叫衣冠冢,此冢通常没有埋葬尸体,一般用生前物品代替,埋藏死者物品的墓就叫衣冠冢。

陵在古代专指埋葬帝王或诸侯王的墓,现今是一群陵墓的统称,如明十三陵。帝王陵一般依山而建,气势宏伟,占地面积比较大。不但陪葬品多,而且考古价值也很高。还有一些帝王陵是属于庙宇类型的,这种是专门用于祭祀用,比如黄帝陵。

还有一些生前不是帝王的人,他们的坟墓也是按照帝王陵的标准去建的,这些人一般都是被后世推崇的名人,比如孔子、老子的庙,都是根据帝王陵格局建的。帝王陵就是身份权力的象征,属于古代最高级别的墓。如乾陵、秦始皇陵等。

总而言之,坟、墓、冢、陵都是指埋葬去世的人的地方,但因为去世之人的身份和等级不同,对于埋葬地又有不同的叫法。这也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一个体现,从我们常说的“上坟扫墓”也可以看出,其实墓与坟在古代还是有区别的。


野史也是史


这四个地方有一个共同点,都和死人有关,但是又有所不同,否则也不至于一个个单独列出。

1、坟



简单来说,“坟”就是埋葬死人而堆起的土堆,《方言》上说,“土而高大者谓之坟。”

早期埋葬人还不设“坟”,比如商朝时就不设,正常死亡,埋人处要平;非正常死亡,有冤屈的才建坟。周武王攻克了商之后,就加高了比干的坟,这是向世人说明死得冤。

后来,大众百姓死后都会有一个坟堆,不管怎么死的,主要是为了方便认出,后人好进行祭奠。

早期,有人会往自己亲人坟头放几块石头,也有人会插个木板在坟头,或者放个明显的标志物,以区别于其它的坟。

后来,有人在坟头立个碑,上面刻上去世人的名讳和出生年月,立碑起初只是手头宽裕的人家干的,后来就慢慢有所普及。

总之,坟地普及和存在,大多数意义是为了好辨认。

2、墓




不说现在这个普遍“尸体火化”的年代,我们只说过去和古代。

坟是埋葬后显露在外的部分,而“墓”其实就是埋人的那个空间和上面那块平地,这个空间有大有小,小的时候仅仅放下一个棺材,而大的时候,我们称之为“墓室”,或者“地宫”,看到这两个词,大家就知道了,那相当于建立在地下的房子。

古代,一个人可以没有坟,但绝对不能没有墓,没有墓,就证明没有埋。

大多数时候,百姓死后的地方,有坟有墓,我们称之为“坟墓”。

3、冢



“冢”的字面意思,就是高、大的意思。

说白了,冢是又高又大的坟,这是达官贵人区别于普通百姓的标志之一。冢,普通百姓是建不起的,只有富贵人家才会建“冢”。

除了在埋葬地建冢,还有人建立衣冠冢,什么意思呢?就是将当事人曾经穿过的衣物或用过的物品收拾了,当成原主人的墓地进行祭拜。这种情况,一般是,离当事人的墓太远,无法方便祭拜;或者主人的尸体因战乱等根本找不到;再或者,有其它不方便祭拜的情况。

冢,代表了被埋葬人的地位,要比坟高一级。

4、陵



“陵”这个字是帝王专用的,一些卓越的皇后或太后,如果单独建陵埋葬,也能用这个字。

“陵”是指特别高大的坟墓,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大,大家看看,各帝王陵,光是地面建筑部分,都大得让人惊讶,更不用说看不见的地宫了。

总之,陵一出现,就代表了帝王死去的归宿。生前高贵无比,死后也一样展现辉煌。

以上就是坟、墓、冢、陵的不同之处。


蓝风破晓


坟,墓,冢,陵这四个字都是用来表示人死后安葬的地方,那么为何有这许多的说法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原来这不同的称谓是古代封建社会用来区分不同级别的人享受不同的等级的一种制度。

古代平常百姓死后埋葬的叫坟,坟的样式一般都是高于平地,用土堆起来。



读书人,或者在社会上有一定声望,但是没有当官,死后安葬的叫墓。墓一般是平的。



凡是有官职的死后安葬的都可以称之为冢。冢的情况有三种:

1,死后入土为安,将尸体装棺埋葬的,这种是正常的一种。

2,因为某些特殊原因,死后尸体没有能够入土的,将他们生前的衣物安葬的,这种叫做衣冠冢。

3,还有我们经常在电视里面看到的,死后将兵器,或者生前心爱的物品埋葬,这种也属于衣冠冢的一种。

历史上有两个人例外,孔子和关羽。他们被称之为文圣,武圣。这种叫做林,山东省曲阜的孔林,河南省洛阳的关林,就是这种情况。



帝王死后也要入土为安,规格也是最高的,叫做陵。皇陵一般依山而建,气势宏伟,占地面积广大。如北京的十三陵,那儿埋了明朝十三个皇帝。东陵,西陵是大清皇帝的坟墓。

一些远古时代的帝王被后人祭祀,后人根据传说,在他们死亡的地方盖庙纪念,这种庙也叫陵,如黄帝陵,炎帝陵,那儿不一定真有炎黄二帝的尸体。

还有一些人不是帝王,可是他们的坟墓也照帝王的标准去建,如周口鹿邑的老君台,是纪念老子的庙,庙的格局是按帝王的模式建的,这是因为老子大大的有名,被后世帝王推崇,拨巨款建造,享受他们的待遇。后来帝王们又喜欢上了孔子,就把老子抛到一边了。所以现在老君台就成这样了。这两种陵不是真正的,是庙的一种。


字里行间的梦


坟、墓、冢、陵这四个字,其实从字面意思来看都是人死后埋葬他的地方。

但是在古代,这四个字却有着鲜明的阶级性,虽然同样是人死后的归宿,但是这四个字却代表着不同阶级的人,死后埋葬地方的不同的叫法。

这就像在古代死亡,皇帝的死叫做“崩”,诸侯的死叫做“薨”,士大夫的死叫做“卒”,而老百姓的死,就叫做“死”。

所以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在丧葬文化上的等级森严。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四个字的意思,和它们的不同之处。

一、 什么是陵

在古代,一般老百姓是不能将自己埋葬的地方称为陵的,就是达官贵族也是不行的。陵是皇家的专用,只有中国帝王的坟墓称为“陵”。

为什么中国帝王的坟墓要叫做陵呢?这是因为当时的王权不断地增强,为了表现君王至高无上的地位。

他不仅在活着要享受高高在上的特权,就是在死了之后,这份至高的尊贵也要继续拥有。

所以帝王的坟墓必须要占地广,不仅占地广阔,而且他的坟墓的封土还要很高,高到像山陵一样。所以从这,帝王的坟墓就开始叫做陵。

在古代帝王的皇陵其实一般都是依山而建,这样才能彰显它的气势雄伟。而普通人就算建的墓再大,也占山为墓,那也不能称做陵墓。要记住陵是皇家的专用,千万不能跨级。

知道了陵的含义,我们也就知道了为什么秦始皇的墓叫秦始皇陵了吧,同理还有比较出名的乾陵,明十三陵等。

也就是说陵作为坟墓,是规格最高的,它是皇家专属的称谓。

二、什么是冢

要说冢的字面意思,就是高坟。能建高大坟墓的人,他的身份地位当然也是比较高的。所以冢在古代多为贵族和皇亲国戚所用。

在这里我们还要说一个名词,它就是衣冠冢,大家可能都听过这个词吧。那么衣冠冢是怎么回事呢?

话说能有衣冠冢的都是历史上的大人物。这些人虽然不是真正的皇帝,但他们在历史上都是做过杰出贡献的人,功劳相当地大,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这些人死后因为没有留下肉身,所以衣冠冢里埋的不是尸骨,而是死者的衣物。

是人们为了纪念他,将他生前的衣物埋葬到冢里。

他们的坟墓其实足以称为陵的。但是如果称为陵的话,就显得这个人是与帝王平起平坐的,在那个封建的等级社会里,这肯定是不行的。

但是如果将这些大人物的墓称为墓或是坟,那又显得他的地位有点太低了,有点委屈了他的影响力。

所以冢也就成了对这些人坟墓的最恰当的称呼了,不高不低也不委屈,足以匹配他的身份。

三、什么是墓

在古代墓要比坟的等级要高一点。在这里要说一下,墓不像陵、冢和坟,它一般是平的,是不高于地面的。

也就是说,墓是没有土包的,完全隐于地下。它是一种地下建筑,多数是没有标记的。那这又是什么样的人死后他的坟墓能称为墓呢?

墓因为是平的没有标记,所以它可以带碑,碑能记录墓主人的生平,所以说墓中所埋葬的人还是有一点社会地位的,他们在社会上也有一定的威望 的。

所以这样的人,因为他们的地位要比老百姓高,在那个等级社会里,为了和百姓区分开来,就把他们的坟墓称为墓。

像杜甫墓,他在唐代是个伟大的诗人,所以他的坟墓就称为墓了。

四、什么是坟

坟在古代就是老百姓死后葬身的地方称为坟。它也是最简单的,就是挖个坑,把棺木放进去,然后埋上土,但是需要在地面上隆个大土包。

这个大土包的高度,在古代也是有限制的,那就是不能高于三尺。

而帝王的陵墓都是在九尺之上的,这也就是差距了。

而且在古代,坟地的埋葬者是没有任何身份记录的,因为没有记录所以很可能死者是谁都不知道,它是地位最低的埋葬方式。

当然,老百姓也就是自己知道自己的亲人埋在哪,或是这个村的人都知道,这个坟是谁的。要是外面人,那是肯定不知道坟里埋的是谁的。

但在现在,一般坟和墓都不加以区分了。一般统称为坟墓,而且不分地位的高低,当然也可以立碑讲述死者的生平。

但是在农村还是有一点,那就是一个家族的墓,它的高度还是会是决定一个人的地位的。

也就是说儿子的墓是一定不能比老子高的,当然这也是天经地义,必须的。

除此之外,现在的坟墓基本上是没有区别了。可以说是扫墓,也可以说是上坟。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在古代陵、冢、墓、坟,这几个墓葬的称谓,是按照从大到小排列下来的。

其实它们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于阶级性,也就是地位越高的人,墓葬的称谓等级就会高。而且这个称谓是专属的,绝对不能乱用。

而现代社会是人人平等的社会了,已经没有陵和冢这个称谓了。人们死后所葬的地方都称为坟墓。

而陵和冢现在都成了参观的景点,它们的称谓已经成为历史了,不会再出现在新时代里了。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坟、墓、冢、陵都是埋葬死人的居所。那么,为什么有些人的叫陵,有些人的叫冢,大多数叫坟呢?

这些都是人死后葬身之所,名称的不同是为了告诉世人死者身前死后的身份地位,也是在提醒死者后世子孙自己的身份地位。这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一种丧葬等级制度。

[墓]:“墓”没有封土,是平的,不高于地面。正如《礼记·檀弓》所言:“古也,墓而不坟。”并解释说:“凡墓而不坟,不封不树者,谓之墓。”说明早期的墓葬是既无坟头,也无树木或标志的。

据《礼记》、《史记》、《汉书》、《水经注》等文献记载,大体周以前的墓葬是没有封土的。因为,当时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人类的活动经常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迁徙。在这诸多情况的限制下,人们还没有把墓葬作为长远祭祀的打算,所以当死者被埋葬之后,地面上并没有留下什么特殊的标志。“古之葬者,厚之以薪,葬之于野,不封不树。”

[坟]:“坟”是在墓上面堆起一个土包。《礼记·檀弓》上说:“土之高者曰坟,葬而无坟谓之墓。”坟后来特指奴隶、农民等下层人民的低矮坟头墓。

大约从周代起,开始在墓穴的上面培土垒坟、种树。据《礼记·檀弓上》载,孔子在合葬其父母时说:“吾闻之,古也墓也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

《礼记》中记载了这一段孔子寻找父母之墓的故事。故事说,当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叔梁纥就死了。当孔子长大成人后,想祭祀一下他的父亲,却找不到墓葬的所在。后来经过许多老人的回忆,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孔子为了便于以后经常前来祭祀而不致迷失方位,想了一个办法,即在父亲的墓葬处所上培土垒坟,作为下次寻找的标志。关于在墓葬处培土垒坟的做法,可能在孔子之前就有人做过尝试,但后人大多还是以这个故事发生的年代作为封土的起源。

在墓穴的表面垒坟种树,开始是为了辩识墓穴的位置,方便祭祀,但后来就变成了显示墓主人身份地位的标志。《周礼》记载:“以爵为封丘之度,与其树数。”就是说,按照官位的等级来定坟头的大小高度和种植树木的种类、数量。西周时期,丧葬礼仪开始走向制度化、法律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墓葬的“封树”制度逐渐形成并完善,逐渐形成了一套隆重而复杂的丧葬制度。

[冢]:“冢”本义高而大的坟。《说文》:冢,高坟也。一般的坟是无法称为“冢”的,“冢”是用来称呼古代的诸侯、贵族等有身份人的坟墓。比如《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

[陵]:“陵”指封土之高如同山陵的坟墓,专指帝王诸侯的坟墓。帝王的坟墓开始称为“陵”,约从战国中期以后,首先出现于赵、楚、秦等国。《史记‧赵世家》载︰赵肃侯十五年经营寿陵。《秦始皇本纪》载︰秦惠文王葬公陵,悼武王葬永陵,孝文王葬寿陵。这是君王墓称“陵”之始。因为当时王权不断增强,为表现君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坟墓不仅占地广阔,封土之高如同山陵,因此帝王的坟墓就称为“陵”。

经过历史的漫长变迁,“坟墓”连在一起逐渐指的是埋葬死人的墓穴和上面的坟头的意思。同时,虽然历史上“陵”指帝王诸侯的墓地,不过现在通称以陵墓为主的园林,也作“园陵”、“陵园”,比如烈士陵园等。此外,比较特殊的是,对于历史上做出重要贡献的孙中山,其墓葬被称为“中山陵”。与此相对应的是,袁世凯的后人希望将其墓葬称为“袁陵”,不过因遭到激烈反对,所以改为“袁林”。


天老地老


这四个称谓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是人死后安葬的地方,不同之处就是等级的区分,正所谓人分三六九等,葬分坟墓冢陵。

在古代,等级制度是非常严格的,皇帝乃是九五至尊,生前的待遇那是至高无上的。出门做的那是辇车,住的那是皇宫,吃的是山珍海味。


那死了以后呢?当然和一般人不一样了,也要显出他的尊贵和威严,所以皇帝的安葬之地就叫陵,陵就是指帝王墓,陵不仅修建讲究,还要风水要好,就是俗称的龙脉。比较出名的就是秦始皇陵了,秦始皇陵修建了三十九年都没有修好,直到秦始皇崩驾了才草草的收工。还有的就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了,也算是保存最好的皇陵了。


再就是冢,冢就是比较高大气派的坟墓,一般就是王侯将相的安葬之地,冢的主人生前一般都是达官贵族,王侯将相。他们也都是上层社会的人,也都希望自己死后可以流芳千古,所以建的坟墓都比较高大,这样才能和自己的身份相匹配。


还有就是墓了,这个墓一般都是家境比较殷实,比较富庶的人家,他们一般死后都会选用上等的木材,打造的棺材下葬,一般都用楠木,红木等打造的,坟墓前还立有石碑,记录着死者的生平简介,以及所做的功绩,以备能流传后人,世代传颂。


最后就是坟了,一个土包,或者是一个土堆,也就是穷人埋葬的地方,穷人没有钱,也不可能修的高大气派,能有一个地方就不错了,一般连棺材都买不起,就是一张破芦苇席包起来就埋了。然后堆一个土包作为记号,以便后人悼念先人的时候有一个地方。

有些穷人死了以后连一个葬身之地都没有,例如朱元璋的爹娘,死了以后就是这样,好在邻居帮忙才埋在山脚下,最后山体滑坡一起埋在底下了,连个祭祀的地方都找不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