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教案和板书 安师大教授以手传道

回归教案和板书 安师大教授以手传道

有人说,大学之大,在于大师。而安徽师范大学数统学院的几位教授,则用几十年如一日的以身重教,讲述了“大师之师,在于师道”。在电子教案盛行的当下,他们在三尺讲台上,坚持用一面面板书激扬论道、授业解惑,坚持用一摞摞手写教案伏案备课、格物致知。

厚厚的手写板书集合成册、被放成一摞,里面的方程式、运算推导过程、几何图形等晦涩难懂的数学题,或被黑色的水笔抄录,或被红色的底纹加注,或被蓝色的小字标识……在很多人眼里,束立生教授的这些教案整洁工整、规范严谨,但是鲜为人知的是,教案背后,其主人所付出的呕心沥血乃至挑灯执笔。束立生,1982年从教,37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不仅使他成为了学生和后辈眼里的尊师名师,也是潜心重教的“楷模”之师。从教至今,他坚持手写教案,仅《数学分析》这一门课程就足足写有三大本教案,长达七百多页,用文件夹收纳得整整齐齐,看起来仿佛是装订成册的教材。翻开来细看,教案主人的用心和细心随处可见,里面有各色笔进行的不同注解,亦有主人反复修改完善的痕迹,不仅字体皆工工整整,且运算的每一个步骤都清晰可见,整体上看起来,逻辑清楚、层次分明,一节课完整的知识体系就这样被分门别类的展示出来,即便是其间的旁枝末节也是细微可见。

对于手写教案的辛苦,束立生言语间倒是显得云淡风轻,他和记者解释称,之所以坚持写教案,一是源于课本的题例有限,他在教案里可扩展类型、拓宽知识的应用范围;另一方面,更多是为了强化自己对知识要点的理解,能够让题目在课前就烂熟于心,这样上课时能够更加好地向学生展示推导过程和题目的要点精髓。一位深谙高数的教授,即便积累了30余年的经验,却仍以一种学者的姿态俯首向学,在数统学院的后辈教师眼里,这本身就是对“重教”所做的最佳注脚。但事实上,束立生的“重教”还不仅体现于此。在数统学院,他的“铃响笔落”同样堪称一绝,甚至被传为佳话,常常被举例成为全校青年教师的榜样。采访的时候,多位数统学院的年轻老师和学生告诉记者,束教授对课堂进度的掌控可以精确到下课铃声一响,四块黑板也刚巧写满。前辈的言传身教,逐渐也成为安师大数统学院的教学传统,很多年轻的老师亦开始师承前辈,将电子教学转化为板书教学,让整堂课在抬手落笔之间,不仅呈现出一种行云流水式的顺畅,还能伴随着写粉笔字的节奏,形成语言上的抑扬顿挫,使得数学课程脱离枯燥呆板的同时,老师和学生也能形成良性的互动。

和自己的老师束立生一样,祝东进教授也习惯于手写教案和板书教学。他告诉记者,由于数统学院课程的专业性特点,经常需要展现出习题的解题过程和推导思路,所以手写教案和板书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不仅能够帮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课堂知识,也能帮我熟练推导流程。让我的课堂教学能不看讲稿。”他认为板书教学,一方面能调动老师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也丰富了从教者的肢体语言,从而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良好的学术氛围、前辈的言传身教,对年轻教师们不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使得“传帮带”的经验做法成为了数统学院的特色传承。70后青年教师费明稳也养成了手写教案的习惯。在进行正式授课前他往往要看三遍教案。“晚上睡觉前一次,第二天早上一次,正式上课前在教师休息室一次。”他还在自己的教案两侧留足了空白部分,用来标注自己的新思路和学生的疑惑点,这种场景式教学评价反馈机制使他在教学过程中更清晰学生的疑惑之处并进行讲解。青年教师郭明乐则在与老教师的交流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用PPT呈现教学内容固然好,但缺乏一种动态观察,学生无法对于推理过程有更深刻的体会。”他还认为手写板书对于任课教师来说是一种非常有益的锻炼,“任课教师需要在课前对课程内容有更深入的把握,同时要对板书内容进行精巧的设计,使之更具有条理性和规律性。正是任课教师对于自己的高要求,为数统学院的教学课堂增添了更多的专业性和互动性,使得课堂上的学生们更投入其中。”

方寸之间见真知,三尺之内显灼见。课堂教学,是老师面向学生的授业解道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大学之“大”,却被重教之人写出了属于它的劲道。

图为束立生教授手写板书。图片由安徽师范大学提供

(记者 李婷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