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聚焦:從歷史深處走來的“小腳”

裹小腳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陋習,給廣大婦女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和不便,“裹”出了深深的“足殤”。藉助本文,讓我們來看看一雙從歷史深處走來、又將漸行漸遠的“小腳”。

保山聚焦: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小脚”

在龍陵縣平達鄉章賽村,生活著一位裹小腳的老人,她叫李美珍,彝族,生於1932年,現年已有87歲高齡。據老人回憶,她大約於1942年開始裹小腳,如今已經裹了整整77年。

保山聚焦: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小脚”

據現代學者考證,裹小腳開始於北宋後期,興起於南宋。元代的裹小腳繼續向纖小的方向發展。明代的裹小腳之風進入興盛時期,出現了“三寸金蓮”之說,要求腳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還要弓彎。清代的裹小腳之風蔓延至社會各階層的女子,雖禁不止,不論貧富貴賤,都紛紛裹小腳。

保山聚焦: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小脚”

李美珍老人雖然沒有生活在古代,但受“裹小腳”這種陋習的影響不淺。她在9個同胞兄妹中排行老二,家裡勞動力多,家庭殷實,生活富庶。老人家告訴記者,從她記事起,她的母親和兩個姐姐、身邊的女性長輩及比她年齡大的小姐妹們都裹著小腳。

保山聚焦: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小脚”

“當時都以女子腳小為榮為美、腳大為恥為醜,‘大腳姑娘’是很難嫁出去的。‘三寸金蓮’之說深入人心,更甚者還有小腳不到三寸的。”李美珍老人回憶道。

保山聚焦: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小脚”

鑑於當時沿襲下來的“時尚”,李美珍也“跟風”裹起了小腳。李美珍老人說:“先前我自己學裹不成,後來在母親的指導下,用熱水先洗腳,趁腳還熱乎暖和的時候,將大腳拇趾以外的四個腳趾儘量朝腳心拗扭,使其緊貼住腳底板,再用漿好的裹布用勁把腳纏好後,又用針線把裹布的頭密密縫好,硬擠進尖頭鞋裡行走。很疼很疼,疼得好像斷骨抽筋!”

保山聚焦: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小脚”

頓了頓,一種後怕和痛苦的表情在老人的眼神裡遊走。“白天生厲厲地疼,晚上火辣辣地燒,腳上的肉好了爛、爛了好,惡臭撲鼻,反反覆覆,白天和晚上我不知偷偷哭了多少回。”老人繼續回憶道,“真是‘裹小腳一雙,眼淚一缸’!”

保山聚焦: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小脚”

就這樣,“小腳”在日復一日的錐心疼痛中漸漸纏裹成型。然後每隔十天半個月,又再緊一次裹布,又再生厲厲地受一場煎熬。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長度不過三寸,足弓深深彎曲,五個腳趾只見腳拇趾,活脫脫一個小三角粽子模樣的“肉疙瘩”,並且相伴終生。

保山聚焦: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小脚”

採訪當天,李美珍老人被在龍陵縣城工作的兒子接到了城裡,和孫兒孫女們在一起共享天倫之樂。

保山聚焦: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小脚”

老人11歲的重孫女鄧雨馨一邊和祖母交談,一邊為祖母修剪指甲。問及是否能夠經常目睹祖母小腳的“真容”,小姑娘表示長這麼大,只見過一次。小姑娘說:“我大約在9歲的時候見到過老祖的小腳,那時老祖的小腳是這樣的:大腳拇趾就像‘獨樹一趾’,單獨伸出來。另外的4個腳趾頭緊緊朝腳底板的肉裡摳進去。當時我感到很震驚,竟然還有這麼小的腳,同時還感到戳進肉裡的疼,真的難以想象當時老祖受了多少疼痛和煎熬!”

保山聚焦: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小脚”

這種畸形的審美觀讓中國古代女性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雖然肉體的疼痛能夠日漸“結痂”,但1954年嫁為人妻,繼而成為人母之後,李美珍上山種地、帶娃辦家等,諸多的不便成了謀生路上的“絆腳石”。

保山聚焦: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小脚”

耕田種地走不了遠路,肩扛手提幹不了重活,稍微不慎就會摔倒;帶娃心有餘而力不足,只能用喊聲呼喚跑遠的孩子;上下樓梯因腿腳不靈便、重心不穩多次吃過“栽跟頭”的痛苦等,但老人家還是用盡全部的力量,像冬日的蒲公英一般以手腳觸地的姿勢,用最剛強、最負責任的舉動,把最沉實的愛儘可能多地傳遞給了兒女,成就了母慈子孝、和樂幸福、有著23名人口的四代同堂的大家庭。

保山聚焦: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小脚”

採訪中,李美珍老人還告訴我們,對於裹小腳的婦女來說,“洗腳”是件耗時耗力的“大事”。每次解開長長的裹腳布、脫開鞋套,再泡洗、修剪厚厚的老繭、大大小小的雞眼兒,然後再次穿戴好,大約需要兩個小時左右的時間。

保山聚焦: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小脚”

李美珍老人還從床底下拿出一雙破損的繡花鞋給我們觀看,紅綠黑三色為主的繡花鞋上繡著美麗的花朵,一針一線都是內心追求美麗的默默宣言。據李美珍老人的親人們介紹,老人的繡花鞋都是老人自己剪裁、一針一線縫、繡起來的。一雙繡花鞋縫縫補補,老人家要穿七八年的時間,白天穿好的,夜晚用破舊的當睡鞋,很是節儉珍惜。

保山聚焦: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小脚”

說話間,李美珍老人調皮可愛的重孫女鄧雨馨還將自己的腳和祖母的腳放在一起,讓大家直觀地比較一大一小有多大的差異,並將自己的腳穿進祖母的繡花鞋裡,但是隻能套住近二分之一的腳板。

保山聚焦: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小脚”

交談中,李美珍老人有些累了,從長衣裳裡翻出煙盒,拿出檳榔、爐子、菸葉、石灰咀嚼起來。

保山聚焦: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小脚”

提過神後,老人又開始打掃院場、到菜園子找菜。午飯時,老人依然沒習慣夾菜吃,一味兒的光吃點兒白飯,孝順的兒孫們總會細心地照料著老人。李美珍老人的兒子說,老人還有個習慣,如果有客人在家裡吃飯,老人從不上桌,無論怎麼勸說和開導,老人總是獨自一人在廚房裡靜靜地吃飯。

保山聚焦: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小脚”

午飯過後,李美珍老人和兒孫們一起看電視小做休息,然後李美珍的兒子帶著老人到樓下曬太陽。

保山聚焦: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小脚”

初春的暖陽下,兒子緊緊牽著母親的手,邊走邊聊。春風拂來,掀起了老人纏裹在白布包頭裡露出來的絲絲銀髮,就像掀動著一團白絨絨的潔白的蒲公英種子。望著老人蹣跚的步履和佝僂的身軀,令人不禁感嘆 :那絲絲縷縷的白髮裡,藏著多少生活的艱辛!那搖搖擺擺的小碎步中,有著多少歷史的足殤!

保山聚焦: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小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