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西廂記》和《牡丹亭》,哪個影響力大?

用心之旅


如果問越劇的話,毫無疑問是《西廂記》的影響力更大,《西廂記》和《梁祝》、《紅樓夢》、《祥林嫂》一起被譽為越劇的四大名著。就近幾十年來說,越劇《西廂記》的傳唱也是久演不衰,影響力大的主要有兩個版本:

一是浙百的《西廂記》。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由茅威濤和何英主演,後來茅威濤也和顏佳演過。當時的茅威濤風流倜黨正青春,其當時的嗓音也堪為天籟,再就是楊小青詩情畫意的舞臺佈置。可以說這部戲很好地展示了越劇的魅力,讓人看罷一遍還想看。



二是上越版本的。由錢惠麗主演,很遺憾,這個版本的我沒完整看過,如果說浙百的西廂是一幅靜謐的圖畫的話,感覺上越的要鬧點。



而《牡丹亭》,我們都知道這是崑曲的代表作,雖然越劇從崑曲那也學了不少東西,但《牡丹亭》這樣的經典之作,是複製不來的。

其實如果題目換成《西廂記》和《牡丹亭》哪個影響力更大的話,會更有意思點。因為明代中葉《牡丹亭》問世後,當時有一句話是這樣評《牡丹亭》的,說“牡丹亭一出,幾令西廂減價”,這句話什麼意思呢?

就是此前的演戲,基本上《西廂記》是必演的,長期佔據戲曲舞臺上的主導地位,但是《牡丹亭》出來後,人們開始紛紛點《牡丹亭》,有點冷落《西廂記》了。



但在戲曲史上,這兩部才子佳人作品無疑都是精品,這與兩部戲的主旨密不可分:

《西廂記》: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牡丹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草臺班子


在小編看來,兩者各分秋色,一個講述打破封建綱常倫理,為愛情奮不顧身的故事~而另外一個,是神話般的愛情嚮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也是出自《牡丹亭》。因此,只是看大家更喜歡哪個,而沒有更好。

《西廂記》該劇具有很濃的反封建禮教的色彩,作者寫青年人對愛情的渴望,寫情與欲的不可遏制與正當合理,寫青年人自身的願望與家長意志的衝突;表達了“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愛情觀,元代流行至今,也是激勵著無數的青年男女用於追求愛情自由!

《牡丹亭》共五十五出,寫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在一座花園的梅樹下站著一位佳人,說同她有姻緣之份,從此經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寶之女名麗娘,才貌端莊美麗,跟從師傅陳最良讀書。 她由讀《詩經•關雎》章而產生傷春的情緒,於是由丫環陪同,去後花園遊賞。

回來後,在昏昏睡夢中,見一書生持半枝垂柳前來求愛,兩人在牡丹亭畔幽會。杜麗娘從此愁悶消瘦,一病 不起。她在彌留之際要求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囑咐丫環春香將她的自畫像藏在太湖石 底。其父升任淮陽安撫使,委託陳最良葬女並修建“梅花庵觀”。

三年後,柳夢梅赴京應試, 借宿梅花觀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麗娘畫像,發現就是夢中見到的佳人。杜麗娘魂遊後花園, 和柳夢梅再度幽會。於是,柳夢梅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為夫妻。

這個故事感人至深,湯顯祖在本劇《題詞》中寫道:“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 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西廂記》完美的,是愛情坎坷的年輕人為實現雙方的心願一往無前,有點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意思。而《牡丹亭》也是渴望愛情故事,兩人雙宿雙飛,更像是一種“只羨鴛鴦不羨仙”的感覺!

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卻又不可同日而語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