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礦機廠:“地方工業之母”的輝煌過往

【聚焦學習】

在包頭,有這樣一個地方國營企業,解放初期它靠著26個人,幾把鐵錘、幾個鐵爐起家,在城牆南門外的一塊空地上,組建起包頭的第一個機械廠,幾十年來它櫛風沐雨、埋頭苦幹、砥礪前行,為包鋼和包頭的建設作出重要貢獻,被譽為包頭市“地方工業之母”,它就是包頭冶金礦山機械廠。

從“小作坊”到最大機械廠

在東河區礦機廠小區,我見到了今年88歲的高維俊老人,他1950年進入包頭鐵工廠(包頭冶金礦山機械廠前身),是建廠的元老,從一名學徒工成長為包頭冶金礦山機械廠第13任廠長。談起廠子的歷史,老人顯得很激動,他說老礦機人對廠子的感情就像兒子對母親的感情,無法用語言表達,一閉上眼睛全是機器轟鳴、弧光飛濺的場景。

1949年,包頭市區只有3家由小作坊組成的小型鐵工廠。1950年,綏遠省實業公司派出的以王建勳、趙福堂為首的15名工作人員,在包頭市南門外的一塊荒灘上籌建包頭鐵工廠。1951年2月,包頭鐵工廠正式投產,主要生產機制小農具、小工具和從事機械維修。包頭鐵工廠投產後,又陸續將三十六軍的一個農具廠、綏遠省機關的井子溝鐵工廠、內蒙古騎五師的伊豐鐵工廠合併,工廠規模不斷擴大。高維俊老人講,當時包頭市只有三個國營廠:電燈麵粉廠、自來水廠和包頭鐵工廠,有一次在中山堂(現在的人民影城)召開全市職工大會,包頭市第一任市長鄭天翔給他們講話,鼓勵鐵工廠為建設包頭作貢獻。

1953年,包頭鐵工廠與建新鐵工廠合併成立包頭機械廠,相繼開發生產了翻鬥礦車、鍋駝機、低壓鍋爐以及機井管、暖氣管等多種產品。當時包頭機械廠不僅是包頭最大的機械廠,在綏遠也是不多見的。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包頭機械廠職工幹部以工人階級主人翁的意志,發揚“螞蟻啃骨頭”的戰鬥精神,克服底子薄、設備落後、技術力量缺乏等困難,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難關,保證了國家大型重點項目的建設,同時也鍛煉出了一支鋼鐵般的職工幹部隊伍。

高維俊老人記得最清楚的是,1956年,在全市支援包鋼、包鋼帶動全市大會戰中,他們承攬了一種電除塵器大型管件的生產,質量要求很高。而當時機械廠最大的車床只有兩米,根本沒法加工。工人們集思廣益,晝夜攻關,終於完成了任務,連蘇聯專家都豎指稱讚。當年老工人溫良出席了全國勞模大會,受到毛主席和周總理的親切接見。195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林伯渠同志到廠視察,並寫下了“鼓足幹勁,力爭上游”的題詞。

用小機器加工出大部件

1959年初,機械廠又接受了成套的水泥設備、洗煤設備和為包鋼配套設備的生產任務,這些設備當時多屬“高、大、精”產品,工人和技術人員敢想敢幹,創造出小機器加工大部件的專用工具,硬是咬牙完成了任務。

老工人郭三虎在上海參觀了我國自己設計生產的萬噸水壓機,他想如果機械廠若能生產出水壓機就會大大提高產量和效益。郭三虎同工人、技術人員一起日夜奮戰在工作臺前,水壓機操縱閥上需要加工一個很深很小、精度又要求很高的小孔,廠裡沒有設備,楊春芳大膽改制了一臺土深孔鑽,小孔是加工出來了,可是光潔度差得太遠,郭三虎同梁銀智、李漢池等工人一起,又做了一根研磨杆,用立式鑽床研磨,加工出了合格的操縱閥。隨後,闖過了工作缸成型、加工、整機安裝等一道道難關,終於依靠自己的力量造出了250噸水壓機,提高功效100倍。在慶祝水壓機試壓成功的時候,工人們把“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八個大字焊在水壓機的正面,正是靠了這種“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機械廠在磨鍊中不斷髮展壯大。

今年83歲的劉英回憶,當時廠裡為了表彰郭三虎等一批老工人的奉獻精神,他們文藝隊專門排演了一出小話劇,題目就是《郭三虎革新記》,以郭三虎愛人和閨女給郭三虎送飯,看到他廢寢忘食的革新場面為線索,反映一代老工人的主人翁精神,觀眾深受感動,掌聲不斷。劉英說,1960年初,國家經濟困難時期,吃的是窩頭、絲糕、鋼絲面、炒西葫蘆,大白菜,那時候工人們加班加點,沒有任何報酬,全靠自覺自願,讓人格外難忘。

那段最困難時期,上面要求機械廠下馬解散,市裡覺得地方工業裡機械廠的技術力量最雄厚,不能全部流失,於是精減人員,全廠減了1000多人,還留下900多人。劉英記得,當時為了安置40多名上海來的人員,他背上這些人的檔案跑農機部,幾經周折讓40多人在無錫、蚌埠得到安置。

1972年,包頭機械廠正式改名為包頭冶金礦山機械廠,以生產大型礦山冶金設備為主,同時繼續擔負著為自治區和包頭市工業建設服務的任務。這一年,自治區要在烏拉特前旗建一座較大的化肥廠,有一件直徑5米的電除塵器管道,走遍自治區沒有一個廠承攬加工,於是任務又落到冶金礦山機械廠身上。他們又很快地完成了任務。

包頭礦機廠:“地方工業之母”的輝煌過往

▲機械廠鑄工第四團小組1956年合影

被譽包頭“地方工業之母”

今年80歲的任安召是1957年進廠的老工人,他說,我當時在包頭市委當通訊員,分配時領導問我準備去哪兒,我直接就說去機械廠,因為能成為工人階級去工廠鍛鍊,掌握技術為人民服務。就這樣,他一直幹到1987年,整整30年。他記得1972年,廠裡組織製造650軋鋼機的大會戰,這套軋機總重1800噸,礦機廠一無生產經驗,二無專用設備,三是起重能力不夠,於是技術人員、工人、幹部開座談會,攤開圖紙一張張地分析研究,明確任務,提出困難,然後制定出一個個克服困難的具體方案,全廠統一了認識,成立了軋機會戰指揮部,組成了攻關組。一場熱火朝天的軋機會戰開始了。為了解決設備不足的困難,全廠各車間、科室協同作戰,先後設計製造了18項工裝設備,經過近兩年的艱苦奮戰,礦機廠完成了承擔的所有軋機制造任務,軋機上“包頭冶金礦山機械廠製造”幾個大字閃閃發光。

高維俊老人憑著記憶梳理出了1950年-1988年的16任廠長:分別是王建勳、趙子平、梁巨川、仇英、馮餘德、李捷、王國春、張彭年、烏爾圖巴彥、趙仲奎、方伯、王德盛、高維俊、劉海珍、李建國、田玉山。劉英說,多年來,礦機廠為包頭市和自治區各盟市輸送近千名技術和管理人才,並先後分出了鑄鋼件廠、水暖器材廠、工具廠、起重設備廠、機床維修廠5家企業,被譽為包頭市“地方工業之母”。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礦機廠已經成為我國開發、研製、生產大型鋼絲繩成套設備的龍頭企業。

礦機廠的歷史只是當時包頭建設發展的一個縮影,讓我們記住那些為包頭建設作出重要貢獻的創業者,在艱苦的歲月裡他們把一個貧窮落後的包頭建設成為全國舉足輕重的工業大市,靠的就是對黨的無限忠誠、對人民的無限熱愛、對理想信念的執著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