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首次聯合舉行海葬活動 25年已有2萬餘人長眠大海

【訊】鮮花為伴,海浪為念。北京時間2日上午,百位逝者家屬登上“國賓9號”海葬專用船,用海葬的方式,親手送逝者魂歸大海、重回自然。

北京自1994年5月首次組織骨灰海葬,迄今已順利播撒骨灰21863份,服務逝者家屬67887人次。骨灰海葬比例也有所提升,1994年到2008年,本市共有5000多份骨灰海葬,佔全市火化總數不足1%。截至2018年,骨灰海葬量已佔北京市年火化總量的3%,“十三五”末,骨灰海葬量預計將達到北京市年火化總量的4%。25年來,市民的觀念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節地生態安葬理念開始深入人心。

京津冀首次联合举行海葬活动 25年已有2万余人长眠大海

去年3月29日,福州市2018年春季公益骨灰撒海活動舉行。(圖片來源:中新社)

百名家屬 送親人魂歸大海

《北京晚報》報道,2日上午9時30分整,天津市國際郵輪母港碼頭,“國賓9號”輪船響起哀傷的汽笛聲,收錨、起航,31份逝者骨灰在親屬的陪伴下緩緩駛向大海。這是自1994年本市開展骨灰海葬活動以來的第514次出海。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年“國賓9號”搭載的還有來自河北和天津的逝者骨灰和家屬,這也是京津冀第一次聯合開展骨灰海葬活動。

“國賓9號”是專門用於海葬的船隻,黑底白字的標牌掛在輪船的醒目位置,讓整艘船顯得十分莊重。自去年的今天開始首航,“國賓9號”已經“工作”了整整一年。船離開碼頭緩緩駛向渤海灣,船艙內的百名逝者親屬紛紛落座,在舒緩的音樂和主持人充滿撫慰的聲音中,海葬儀式開始了。

禮儀人員敬獻花籃,全體默哀致敬。此時,親屬們的情緒還比較平靜,當進入骨灰盒分發環節時,船艙內漸漸傳出抽泣聲。這是親屬們最後一次與逝者告別,每個人都珍惜彼此相處的時間,有的將骨灰盒緊緊攬在懷中,有的用臉輕輕地靠在骨灰盒上,在有限的時間裡,他們與逝去的親人完成最後一次親密接觸。

在工作人員引領下,親屬們依次走出船艙,來到船舷,戴上白手套,用雙手將裝有親人骨灰的可降解環保袋輕輕送入波濤中,目送親人魂歸大海,重回自然。

據瞭解,京津冀三地分別開展骨灰海葬活動已有20多年曆史,先後組織播撒骨灰近5萬份,參與家屬12萬餘人次。此次是京津冀三地首次聯合舉辦海葬活動,對於推行節地生態安葬,促進京津冀民政事業協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觀念變化 “母親選擇海葬,自己以後也會追隨”

位於朝陽區的長青生命紀念園是目前全市惟一一個擁有骨灰海葬紀念碑的墓園,自墓碑建立之日起,每年清明節都會有市民來此悼念海葬的家人。張女士的母親在2015年選擇了骨灰海葬,“海葬是我母親的遺願”,張女士說,母親生前沒有見過大海,對大海非常向往,同時也考慮到墓地費用太過昂貴,想減輕子女負擔。“她跟我們提過很多次,我們一開始也不太想得通,總覺得怎麼著都得有一塊看得見摸得著的墓碑才好。”張女士說,“但後來想想,媽媽不僅是為我們子女著想,減輕我們的負擔,她這輩子都沒見過大海,也算了卻了一樁心事。”

張女士每年都來長青生命紀念園悼念母親,她自己也逐漸接受了海葬。“家人不用操心墓地墓碑,也不用惦記續租等手續,關鍵是免費。”張女士也已步入花甲之年,她曾跟女兒表示過,自己過世之後,也希望跟隨母親的步伐,選擇骨灰海葬。

負責全市海葬業務的北京八寶山禮儀公司工作人員王洪亮稱,以前選擇海葬的主要是思想開通的市民,他們能夠接受新鮮事物,崇尚迴歸自然。還有一些老年人,不想給子女在買墓地上增加負擔,所以選擇了海葬。“2009年以後,很多人能夠從感情上認可以這種方式為親人‘安魂’。如今,接受骨灰海葬的市民越來越多,很多家庭還會選擇‘合葬’,比如丈夫先選擇了海葬,妻子離世後也同樣海葬,有些子女或親屬,也會選擇海葬,讓家人在大海中‘團聚’”。王洪亮說,在國外定居的子女,也願意選擇為老人海葬,他們認為無論在世界上什麼地方,只要面對大海,都能緬懷逝者。

被人接納 從一年海葬2次到一年85次

王洪亮說,以前一個月最多僅辦理十幾份骨灰海葬業務,如今,一個月最多的時候能達到400多份,這背後與政府對京籍市民惠民福利政策的變化有很大關係。

王洪亮稱,1994年北京剛開展骨灰海葬業務的幾年,市民認可度並不高,諮詢和辦理的人數非常少,當時民政部門也沒有設置專門負責接待的機構,而是將辦理點“掛靠”在某個單位,派一兩個人駐守。“只有在去渤海灣海葬的時候,才會找別的部門的人‘支援’。”王洪亮說,那時候一年只組織春天和秋天各一次出海,就能滿足海葬需求,“其他時間工作人員就拿著宣傳單上街或下社區宣傳這種新葬式。”可中國人忌諱談死,工作人員經常是剛剛把宣傳單遞過去,就會遭到對方的白眼。

海葬不太被接納的情形在2009年發生了轉變。在2009年以前,逝者家屬從北京前往天津登船、午飯等需要支付每人380元的陪同費。從2009年開始,在政府支持下,北京籍貫的市民實現了海葬全程免費服務。2014年,本市又加大了對骨灰海葬的激勵引導機制,給予海葬服務機構的補貼由每份2000元提高為4000元。舉行骨灰海撒活動時,每一份骨灰免費隨行家屬人數從兩人增至6人,並且提供近30項免費服務,包括:紙質環保骨灰盒、存放骨灰、乘車乘船、當天出行保險、鮮花、告別儀式、公證、全程緊急醫療救護、自助用餐、活動紀念視頻等。據統計,2017年當年,骨灰海葬次數達85次,播撒骨灰2675份;2018年當年,海葬骨灰數量就達到2957份,創歷史紀錄。

海葬離不開出海的船隻。王洪亮說,在剛剛開始組織海葬的年代,用的是小船,到了後來,由於人數漸漸增加,船隻更換為能載96人的小型旅遊船船隻,後來還一度更換成能載120人的大船。“但是這些船都屬於臨時租用,平時船隻還有其他用途,經常遇到協調困難。”

從去年開始,“國賓9號”正式啟用,它是國內首艘骨灰海葬專用船。這艘船的航海時間較長,可以讓逝者親屬有更充分的時間和親人告別;船的空間也較大,一次出海可為160多位親屬同時提供服務,行動不便的親屬還可以在二層包廂裡全程通過電視直播來觀看儀式過程;以前的船隻沒有供家屬洗手的洗手間,現在的船設施更加完備,同時擁有幾個洗手間供家屬使用。

如何紀念?海葬逝者家屬可海上掃墓

《北京青年報》報道,北京市殯儀服務中心主任王德東表示,海上共祭活動將成為常態,每年都將組織協助逝者家屬到天津渤海灣的骨灰撒海海域舉行海上共祭。此外,每年清明節期間在北京市長青園骨灰撒海紀念碑前舉行的公祭活動也將持續進行。

2014年,北京市120多位將骨灰撒海的逝者的家屬,返回當年親人骨灰撒海的海域祭奠,當時是北京市採取海葬20年來第一次舉行海上共祭。

參加海上共祭的家屬,統一乘坐由市民政局提供的幾輛大巴前往天津碼頭。共祭開始後,工作人員向船上的紀念樹獻花籃,主祭人恭讀祭文、家屬代表發言後,放飛了100只蝴蝶。祭奠活動的高潮是家屬在甲板將用於祭奠的鮮花瓣撒向大海。

共祭活動負責人表示,這些家屬都是他們從過去登記的名單中挑選的,優先考慮離海葬距離現在時間更長、年齡更大的家屬。(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