枭雄陈胜黯然退出历史舞台:只因秦末风潮大到超乎想象

陈胜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在我看来,陈胜就是传说中的“世之枭雄”。

因为他整天想的都是如何影响时代和影响历史,他的经典语录更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那个乱世将至的时代,给了陈胜千载难逢的良机。陈胜把握住了良机,于是振臂一呼,改写了历史。看似庞大而坚不可摧的秦国,竟被小小的陈胜一举击垮。这就是真实的历史,但却比所有小说的内容都离奇。

枭雄陈胜黯然退出历史舞台:只因秦末风潮大到超乎想象


陈胜一直都是底层老百姓(也有人考证,陈胜其实是底层军官,相当于排长),但是在他生命最后的5个月时间里,他不仅完全改写了自己的人生,也完全改写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他就像一个突然闯入的穿越者,匆匆而来,又匆匆离去。整个时代匍匐在陈胜脚下,整个历史由陈胜书写。

我相信初读《史记》的人,一定会被陈胜的经历吓得目瞪口呆,因为像陈胜这样传奇的人生,绝对称得上空前绝后。

如果各位不信,我们假设一番。某位作者写了一本小说,内容是这样的:一个人突然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要地位没地位,要名声没名声,更没有绝世武功和英俊容颜,只因为在几百个老百姓之中比较有威信。某天,他振臂一呼,只用了几天时间,就成为那个时代最传奇的人物之一。总共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就成了历史上最传奇的人物之一。

你说读者会怎样评价这个故事呢?段誉学会了北冥神功,也没能成为天下第一高手;令狐冲学会了独孤九剑,依然不是东方不败的对手。

这位作者的水平是不是太差了?怎么可能有这样离谱的主角呢?虽说小说肯定是脱离现实的,但这脱离得有点脱节了吧?

前几天,陈胜还是一个底层老百姓(或底层军官)。他没有遇到过什么高人,也没有学会什么盖世神功,更没有与某位历史名人交情过命。他只是在几百个老百姓中比较有威信,于是振臂一呼,整个社会就开始响彻着一个声音:陈胜!陈胜!陈胜!

没有人知道陈胜从哪里来,好像他是来自一个不知名的山村。这也太神奇了吧?这样一个人,为什么能让整个天下,都争相高呼他的名字呢?

可问题是:真实的历史就是这样的。所以很多初读《史记》的读者,都以为自己在读三流作家写的不入流小说。

枭雄陈胜黯然退出历史舞台:只因秦末风潮大到超乎想象


其实不止是读者,就是陈胜自己,在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也有些不知所措了。

陈胜绝对是“世之枭雄”,但他肯定没有想到,幸福会来得如此突然。在那个乱世将至的时代,陈胜作为它的最后推动者,一时拥有了神一样的力量。但这股时代大潮实在太大,大到超过了所有人的想象。陈胜虽然借时代大潮的力量,短暂地登上了顶峰,但他最终发现,自己缺乏掌控时代的力量。

从某种意义上讲,陈胜的成功理所当然,陈胜的失败也无可避免,因为这一切来得太快、太猛烈了。

陈胜就好像突然握住了一把绝世神剑,立时成为天下第一高手;可这把绝世神剑是一把魔刀,伤敌的同时也在伤害持剑者。如果陈胜的功力再深厚一些,人生经历再丰富一些,或许就能免疫这种伤害。但遗憾的是:时代并没有给陈胜这个机会。

陈胜所过之处,从来都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那些拿着陈胜委任状的实力派,立刻也变得攻无不克战不无胜。因为这把绝世神剑的存在,使得陈胜这两个字也拥有了不可思议的魔力。

但众人推崇陈胜,绝非心悦诚服的膜拜,而是达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平民出身的陈胜打响了反秦第一枪,这位并不强势的领袖符合所有人的利益,所以陈胜这个名字才能拥有如此不可思议的魔力。所有的动员宣传工作都可以简化成一句话:你,是否愿意响应陈胜?

所谓宣传,讲究的就是简单明了和直接粗暴。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两个选项:Yes or No。于是,所有的骑墙派和顽固派都被淘汰,全天下烽烟四起,陈胜一呼百应。

枭雄陈胜黯然退出历史舞台:只因秦末风潮大到超乎想象


秦国残暴吗?当然残暴,但秦国绝不像后世读者所了解的那样残暴。因为残暴到了那个地步,就不止是残暴了,更像是一种弱智。

无论我们怎样丑化秦国,也无法否定一个事实:秦帝国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最终胜利者。这本身就证明:秦国的内部运营绝非一个残暴所能形容,而必然是科学合理的。如果秦国真如史书所写一般,残暴到了弱智一般的境界,它哪有机会成为最终胜利者呢?

当反秦大军攻入函谷关之后,秦国政府一时无兵可调,于是就给骊山几十万刑徒发放武器。而章邯仅靠这几十万骊山刑徒,不但把反秦大军打出函谷关,还把陈胜追得走投无路,在重创齐魏两国联军的同时,更是把楚国大军打得大败而逃。张楚王陈胜、魏王咎、魏相周市、齐王田和武信君项梁尽皆战死。围攻赵国,把赵国打得危在旦夕,要不是项羽横空出世,反秦大军很容易就此一蹶不振。

一方面说秦国统治残暴,服徭役的人都过着非人的生活。另一方面则是秦国有难,竟然给几十服徭役的人发放武器。而这些服徭役的人,竟然差点挽救了秦国的灭亡。这也太神了吧?

如果秦国的统治真有传说中那样残暴,服徭役的人真如传说中那样,饱受秦国统治的折磨。那么在天下大乱之际,几十万服徭役的老百姓突然拥有了武器,第一件事是干什么?不管他们会干什么,这种事让统治者想一想,也会吓得两腿发软。无论是二世,还是赵高、李斯,都不可能敢采取如此离奇的建议,因为这是饮鸩止渴,而且喝下之后当场见效。

枭雄陈胜黯然退出历史舞台:只因秦末风潮大到超乎想象


许多人总认为,统治国家就如下棋一样:只要统治者高兴,什么离奇的事也可能干出来。实际上,统治国家与下棋完全是两回事。棋子没有主观能动性,而社会中的人有主观能动性。

如果试图从各种政治宣传中了解秦国,估计无法实现。因为在陈胜起兵之后,秦国马上就呈现出土崩瓦解的态势。

此时此刻,陈胜是一个符号;此时此刻,陈胜是一个天下人都已认可的旗帜。

因为大家反抗的是强大的秦国,所以需要一个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旗帜。否则,面对秦国各级官吏的镇压,大家可能会被逐个击破。

但是,虽然大家在统一的旗帜下,却并不意味着大家是一个真正的整体。实际上,所有的反秦力量都是各行其是,领袖陈胜实际控制的地区是非常有限。

枭雄陈胜黯然退出历史舞台:只因秦末风潮大到超乎想象


武臣攻占赵国以后,立刻对陈胜说:“大哥,赵国人民都拥戴我,所以我就当赵王了。”陈胜气不打一处来,但也无可奈何。毕竟武臣实力超强,得罪武臣必然是得不偿失的。

陈胜一想也对,于是只能给武臣发去贺电:“听到你当赵王的消息,大哥为你高兴。大哥看好你,希望你再接再厉,让我们兄弟的事业可以再创辉煌!”

武臣的事件并非孤例。当初,陈胜派葛婴出去攻城略地,葛婴出去没几天,就拥立襄疆当了楚王。拥立楚王这么大的事情,葛婴居然敢自己拍板决定。后来,葛婴知道自己犯了大错,所以杀了襄疆向陈胜赔罪,但陈胜还是砍了葛婴的脑袋。

但随着反秦浪潮的风起云涌,陈胜越来越力不从心。武臣的做法的确无视了陈胜的意见,但武臣既然向陈胜汇报了这件事,证明武臣还不敢真正背叛陈胜,所以武臣依然愿意承认陈胜的地位。实际上,陈胜只是赋予了武臣名义,但武臣的权力和地位并不是陈胜赋予的。武臣的权力由来,是赵国旧势力在陈胜赋予的名义下展开行动的结果。

枭雄陈胜黯然退出历史舞台:只因秦末风潮大到超乎想象


换而言之,武臣作为陈胜的特派员,人们拥戴武臣,就等于在高举陈胜的大旗。在这种背景下,赵国旧势力就通过拥戴武臣的方式,宣布了赵国的独立。

武臣派韩广向燕国方向发展,韩广到了燕国,很快就被燕国旧势力拥立为燕王。对于韩广成为燕王的既定事实,陈胜也好、武臣也罢,都只能表示接受。因为只有接受这个事实,才能证明大家都是团结在陈胜大旗下的一家人;如果不接受这种事实,不但无法改变事实,更会使矛盾变得不可调和。

周市到了魏国也是如此,虽然周市比较低调没有成为魏王,但是他成为了魏国的丞相。

枭雄陈胜黯然退出历史舞台:只因秦末风潮大到超乎想象


这是一个“有枪就是草头王”的年代,大家都打着推翻强秦的旗号,实际上都在忙着扩张自己的地盘和势力。

陈胜当时的处境是:如果他向秦国方向扩张,需要面对强大的秦国,胜率不高,因为吴广和周文的军队先后被秦国剿灭。如果他向六国故地扩张,他的特派员们就会像武臣那样,只要打开一点局面,立刻就会宣布独立。

从这层意义上讲,陈胜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随着反秦力量的壮大,陈胜的势力变得更弱了。最初,那些零星的反秦力量,自然都会举着陈胜的大旗行事,迫于形势也会真正听命于陈胜,因为那时的他们缺乏独立打开局面的能力。但是,随着反秦力量的壮大,他们自立门户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陈胜在缺乏竞争者的环境中,第一个把握住了机会。但随着竞争者越来越多,陈胜前期积累的资本变得越来越少。

枭雄陈胜黯然退出历史舞台:只因秦末风潮大到超乎想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