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学步(167):红山玉猪龙 真仿大不同

用《真假古玉图文对比》是很好的揣摩学习,再选出其中的一对红山文化玉猪龙做为比对分析(图1)。

古玉学步(167):红山玉猪龙 真仿大不同

图1

真品名称: 兽形玉玦

真品年代: 红山文化

真品尺寸: 高14厘米,宽10厘米。河北围场下伙房出土质呈鸡骨白色,略作“C”字形,兽头似猪首,以阴线勾勒出大圆眼、眼眶和吻部,宽耳上竖,身内卷,尾与头衔接,兽颈部钻一孔,可用于穿系。这种兽也有称之为猪龙的,是红山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

仿品名称:红山文化兽形玉玦

仿品年代:现代

仿品尺寸:高13.8厘米,宽10厘米。

此玦原定品名为龙胎,时代定为红山文化。玉质、形制稍与真品同,但不符处亦颇昭然:

1.造型上,真品兽身弯曲有力,圆肥饱满;仿品弯势乏力,躯身瘦赢。

2.刀法上,真品头部采用阴线刻划,回环自如,眼、鼻、耳交代清楚;仿品头部则用斜磨堆挤之法,面部结构含糊不清,且穿孔偏下,与常见者不同。

3.玉质上,真品受沁表面绺裂细张,润而有光;仿品斑驳脱落,灰暗枯涩,表明质地不佳,且系有意为之。

如果没有解说,能够比对出真仿所在吗?未必。

即使有了解说,就能够比对出真仿所在,以后再遇就轻松辨识吗?依然未必。因为“兽身弯曲有力圆肥饱满”、“阴线刻划回环自如”之类,纯粹“感觉”标准,没有一定之规,由于阅历与认知的差别,往往见仁见智,不同的观察者甚至出现南辕北辙的结论,是常见的事;而“绺裂细张”则更是不蒂于云里雾里的判断“标准”,难不懵圈的感觉。至于“仿品头部则用斜磨堆挤之法”未必就是“仿品”之征,恰恰正是红山推磨打洼的工艺特征,不过是被仿品运用而已。

现代的高仿水平,已经到“形”似逼真的程度,所以基本很难仅仅在“形”上定夺真仿。辨真只有从“神”上来考究了。古玉,尤其高古玉之“神韵”,在于无法仿造的时间——千百年的沧桑积淀,这就是古玉的沁入、包浆——皮壳上的工上自然态了。

真有真章、仿有仿点,如果未揣摩出到古玉的“真章”所在,是很难把握其古朴实质的。

红山玉猪龙的“真章”何在,大约有以下几个看点(由于提供对比的真品图片局限,补充其余几例特征明显的馆藏真品作为说明):

1)、整体的鸡骨白层次分明、开窗自然,即使几乎整体的鸡骨白都无法阻挡其显示出来的包浆——尽显几千年的皮壳沧桑(图2):

古玉学步(167):红山玉猪龙 真仿大不同

图2-1

古玉学步(167):红山玉猪龙 真仿大不同

图2-2

2)、发生土蚀的自然分布(如果微距观察还可以显示清晰的蚀洞状态),以及土蚀部位与未蚀部位的自然过渡交接(图3):

古玉学步(167):红山玉猪龙 真仿大不同

图3-1

古玉学步(167):红山玉猪龙 真仿大不同

图3-2

3)沁入与沁门的正相关一致性、器表自然的冰片纹以及润、透的光泽(图4)等等。

古玉学步(167):红山玉猪龙 真仿大不同

图4-1A

古玉学步(167):红山玉猪龙 真仿大不同

图4-1B

古玉学步(167):红山玉猪龙 真仿大不同

图4-2A

古玉学步(167):红山玉猪龙 真仿大不同

图4-2B

那么,比较而言,仿品的仿点何在,亦可有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类“鸡骨白”但是却在部分位置斑驳脱落,故意为之人工痕迹明显,仿品脱落之斑非到代真品鸡骨白之土蚀,突兀的驳落一征露陷、一眼见仿。因为任何到代真品鸡骨白最多伴生土蚀不会发生斑驳脱落(图5):

古玉学步(167):红山玉猪龙 真仿大不同

图5

2)、皮壳灰暗枯涩,毫无“古”征,假皮露馅,“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违和的皮壳一眼见仿。因为红山为文化期高古,即使发生崩裂残缺、残存,依然皮壳包浆,沧桑尽显(图6):

古玉学步(167):红山玉猪龙 真仿大不同

图6

如果近距、微距观察,还有很多见仿表征,不再一一列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