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學步(167):紅山玉豬龍 真仿大不同

用《真假古玉圖文對比》是很好的揣摩學習,再選出其中的一對紅山文化玉豬龍做為比對分析(圖1)。

古玉學步(167):紅山玉豬龍 真仿大不同

圖1

真品名稱: 獸形玉玦

真品年代: 紅山文化

真品尺寸: 高14釐米,寬10釐米。河北圍場下伙房出土質呈雞骨白色,略作“C”字形,獸頭似豬首,以陰線勾勒出大圓眼、眼眶和吻部,寬耳上豎,身內卷,尾與頭銜接,獸頸部鑽一孔,可用於穿系。這種獸也有稱之為豬龍的,是紅山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

仿品名稱:紅山文化獸形玉玦

仿品年代:現代

仿品尺寸:高13.8釐米,寬10釐米。

此玦原定品名為龍胎,時代定為紅山文化。玉質、形制稍與真品同,但不符處亦頗昭然:

1.造型上,真品獸身彎曲有力,圓肥飽滿;仿品彎勢乏力,軀身瘦贏。

2.刀法上,真品頭部採用陰線刻劃,迴環自如,眼、鼻、耳交代清楚;仿品頭部則用斜磨堆擠之法,面部結構含糊不清,且穿孔偏下,與常見者不同。

3.玉質上,真品受沁表面綹裂細張,潤而有光;仿品斑駁脫落,灰暗枯澀,表明質地不佳,且繫有意為之。

如果沒有解說,能夠比對出真仿所在嗎?未必。

即使有了解說,就能夠比對出真仿所在,以後再遇就輕鬆辨識嗎?依然未必。因為“獸身彎曲有力圓肥飽滿”、“陰線刻劃迴環自如”之類,純粹“感覺”標準,沒有一定之規,由於閱歷與認知的差別,往往見仁見智,不同的觀察者甚至出現南轅北轍的結論,是常見的事;而“綹裂細張”則更是不蒂於雲裡霧裡的判斷“標準”,難不懵圈的感覺。至於“仿品頭部則用斜磨堆擠之法”未必就是“仿品”之徵,恰恰正是紅山推磨打窪的工藝特徵,不過是被仿品運用而已。

現代的高仿水平,已經到“形”似逼真的程度,所以基本很難僅僅在“形”上定奪真仿。辨真只有從“神”上來考究了。古玉,尤其高古玉之“神韻”,在於無法仿造的時間——千百年的滄桑積澱,這就是古玉的沁入、包漿——皮殼上的工上自然態了。

真有真章、仿有仿點,如果未揣摩出到古玉的“真章”所在,是很難把握其古樸實質的。

紅山玉豬龍的“真章”何在,大約有以下幾個看點(由於提供對比的真品圖片侷限,補充其餘幾例特徵明顯的館藏真品作為說明):

1)、整體的雞骨白層次分明、開窗自然,即使幾乎整體的雞骨白都無法阻擋其顯示出來的包漿——盡顯幾千年的皮殼滄桑(圖2):

古玉學步(167):紅山玉豬龍 真仿大不同

圖2-1

古玉學步(167):紅山玉豬龍 真仿大不同

圖2-2

2)、發生土蝕的自然分佈(如果微距觀察還可以顯示清晰的蝕洞狀態),以及土蝕部位與未蝕部位的自然過渡交接(圖3):

古玉學步(167):紅山玉豬龍 真仿大不同

圖3-1

古玉學步(167):紅山玉豬龍 真仿大不同

圖3-2

3)沁入與沁門的正相關一致性、器表自然的冰片紋以及潤、透的光澤(圖4)等等。

古玉學步(167):紅山玉豬龍 真仿大不同

圖4-1A

古玉學步(167):紅山玉豬龍 真仿大不同

圖4-1B

古玉學步(167):紅山玉豬龍 真仿大不同

圖4-2A

古玉學步(167):紅山玉豬龍 真仿大不同

圖4-2B

那麼,比較而言,仿品的仿點何在,亦可有以下幾點可供參考:

1)、類“雞骨白”但是卻在部分位置斑駁脫落,故意為之人工痕跡明顯,仿品脫落之斑非到代真品雞骨白之土蝕,突兀的駁落一徵露陷、一眼見仿。因為任何到代真品雞骨白最多伴生土蝕不會發生斑駁脫落(圖5):

古玉學步(167):紅山玉豬龍 真仿大不同

圖5

2)、皮殼灰暗枯澀,毫無“古”徵,假皮露餡,“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違和的皮殼一眼見仿。因為紅山為文化期高古,即使發生崩裂殘缺、殘存,依然皮殼包漿,滄桑盡顯(圖6):

古玉學步(167):紅山玉豬龍 真仿大不同

圖6

如果近距、微距觀察,還有很多見仿表徵,不再一一列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