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東養雞大戶日產3噸雞蛋,產業扶貧推行三年行動計劃。

他是南安有名的養雞大戶,日產雞蛋3噸,年銷售額2100多萬元;他不走尋常路,校企合作研發低膽固醇雞蛋,提高產品附加值;他致富不忘鄉親,主動幫扶,帶動村裡貧困戶增收。

他叫劉泉發,羅東鎮新明養殖綜合場負責人,羅東鎮新明村黨支部書記。“今年5月份,我們將繼續為本村有一定勞動力和養殖意願的貧困戶免費提供雞苗,變輸血為造血,帶動貧困戶增加收入。”劉泉發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

羅東養雞大戶日產3噸雞蛋,產業扶貧推行三年行動計劃。

【無抗養殖】

日產3噸低膽固醇雞蛋

說劉泉發是養雞大戶,一點也不誇張。3月21日,記者來到羅東鎮新明養殖綜合場,劉泉發正準備去雞舍走走,他飼養了10萬羽產蛋母雞。

這個佔地35畝的省級畜禽標準化示範場可不一般。走進養殖場,鳥語花香,絲毫聞不到臭味。推開其中一個雞舍大門,1100平方米的雞舍裡全部採用高度自動化設備,雞蛋的收取、飼料的添加,就連糞便的收集都有專門的一條流水線,並不需要過多的人工干預。雞舍中還飼養著上萬羽蛋雞,它們正伸著頭覓食。

“這雞舍裡共飼養了3萬多隻蛋雞,它們所產出的蛋都是低膽固醇的。”劉泉發一邊走一邊介紹,考慮到雞蛋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營養必需品,19年前他成立養殖場,一開始飼養了3000多隻雞。後來,隨著養殖場規模不斷擴大,雞的數量也從3000多隻增加到10多萬隻。2011年,由於越來越多人養蛋雞,雞蛋價格一直上不去,他便有了研製低膽固醇雞蛋的想法。

“隨著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理念也在變化,原來生產的大眾化雞蛋中膽固醇含量較高,容易引起人患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所以消費者對健康食品提出了要求。”基於此,2011年新明養殖綜合場便與泉州師範學院展開校企合作,並於2012年上半年成功研製出低膽固醇雞蛋,2014年12月順利通過驗收,並註冊了“旭威”商標,將低膽固醇雞蛋推向市場。

為何蛋雞所產出的蛋是低膽固醇的?“最大原因就在於飼料。”劉泉發解開記者的疑慮,原來這些蛋雞每天所吃的飼料,都是玉米、豆粕、雜糧等加適量中草藥調配而成全價料。為了研究中草藥添加劑對雞蛋膽固醇的影響,他們還進行了多次實驗。

“目前整個福建只有新明養殖場有生產低膽固醇雞蛋,在此基礎上,這兩年我們通過添加中草藥,對蛋雞有著保健作用,所以整個產蛋期沒有用任何抗生素,達到無抗養殖,生產健康蛋,這也是我們羅東鎮的特色產業。”劉泉發笑著說,儘管現在養殖場所產出的雞蛋比普通雞蛋貴一倍,但仍受到不少消費者的喜愛。目前,石獅、廈門等地的超市都有銷售新明養殖場所生產的雞蛋。

羅東養雞大戶日產3噸雞蛋,產業扶貧推行三年行動計劃。

【變廢為寶】

打造生態循環農業

養殖場之所以聞不到臭味,離不開這位養雞專業戶的用心打理。新明養殖綜合場位於羅東鎮新明村格仔底林場,周邊有500多畝經濟林,自然生態環境優美,養殖場也種了不少果樹,場裡綠化佈局合理。

但這只是其一。“為了響應政策號召,更好地改善對環境的影響,新明養殖場從產業佈局著手,去年投入100多萬元購買了一套雞糞高溫生物發酵設備,大大改善了空氣質量。”劉泉發解釋道,原始的雞糞處理方式比較傳統:主要是通過曬乾或堆肥發酵。而採用高溫生物發酵塔,是利用生物作用結合先進的機械工藝,對雞糞進行有效處理,能有效地殺死雞糞中的蟲卵、病菌等。把養殖場內產生的雞糞等廢棄物集中收集放入高溫生物發酵塔,再添加活性生物菌種,合成符合NY525-2012標準有機肥,打造雞-肥-林(田)生態循環農業。

“這套發酵設備,全自動加工,24小時作業。”站在碩大的發酵塔旁,記者看到,鏟土機將雞糞等廢棄物裝入塔內,通過一天的高溫發酵,次日就被生產成有機肥,直接放到有機肥生產車間,進行打包入袋。

“為更好地改變環境,今年計劃改造兩條產蛋生產線及一條雙層育雛舍,並補充場裡綠化及硬化。”劉泉發說。

經過10多年的發展,新明養殖綜合場已經成為行業標杆。這個總投資達4000多萬元的基地,先後斬獲福建省城市副食品調控基地、福建省無公害雞蛋生產基地、福建省畜禽標準化示範場、福建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等殊榮。

“這幾年養殖行業經歷著價格的起起落落,整體低價運行,大眾雞蛋潛伏著生存危機。所以,只有再提升自身產品的質量和檔次,走科技創新質量,以增加產品附加值。”對於未來發展,劉泉發信心滿滿。

【產業扶貧】

推三年行動計劃

致富不忘鄉里,作為新明村黨支部書記,劉泉發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自2017年起,劉泉發推出3年帶動20戶貧困戶生產性扶貧計劃。2017年免費為每戶困難戶提供50只脫溫後的良種產蛋雞苗或25只上海新楊產蛋黑雞,為沒有勞動力的困難戶每戶發放500元現金購買生產資料,養殖場提供蛋雞的養殖技術信息指導,定期組織困難戶進行蛋雞養殖相關知識培訓,包括食品安全、禁用獸藥等。此外,三年來每月800元補貼具有蛋雞養殖經驗的人員,入戶指導防疫、消毒等相關知識。

“困難戶生產的雞蛋可自行銷售,也可由養殖按市場價回購,確保困難戶無風險、隱增收,激勵貧困戶用心養好雞。”採訪當天,劉泉髮帶記者走訪了幾家困難戶。現年69歲的劉某剛從田地裡耕種回來,幾年前家中遭遇了變故,僅剩劉某夫妻倆相依為命。

“年紀大了,日常就是夫妻倆靠種田為生。在得知新明養殖場無償為貧困戶提供蛋雞及養殖技術時,就報了名。”劉某跟記者說,“當時領了50只蛋雞,目前還剩下30多隻,平日也捨不得宰殺,所產的雞蛋大部分都用於出售,預計帶來年收入3000餘元。”

“人要為自己活著,但要替別人想。”這是劉泉發的企業文化,他也一直身體力行,2019年5月份新明養殖場將繼續為有一定勞動力和養殖意願的貧困戶每戶送50只良種育成雞、疫苗及消毒粉,併入戶現場指導。

劉泉發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通過3年來生產性扶貧活動,計劃鼓勵引導有一定勞動力和養殖意願貧困戶發展蛋雞小規模特色養殖,按照目前市場行情,預計每戶年收益3000元左右。

本報記者 蘇清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