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太监寇连材为何会被慈禧太后处死?他到底做了什么事?

晕海的感觉


太监又称“内臣”,是古代皇权制下一个尴尬的存在,太监本身就像生活在黑暗处的鼠患,平时伺候主子,或者撰写批改文书,宣读圣旨,缺了他们还真不行,倘若一旦干政,就蔓延成“鼠疫”,能让整个国家的基业都毁于一旦。

从东汉的十常侍把持朝政,到明朝的东厂西厂疯狂陷害忠义之士,外戚,宦官,就一直是危险王朝统治的两大毒瘤。

洪武十七年,朱元璋悬挂匾额于正门,匾额写:“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给宦官很严重的警告。但讽刺的是,明朝宦官干政几乎是最厉害的,以至于将大明朝搞得近乎崩溃,元气大伤。

真正将“内臣不得干政”执行最彻底的是顺治,他将“斩首”换成“凌迟处死”,严刑峻法才换来康乾盛世的绝对集权。

清朝太监一直比较规矩,到了慈禧这里,太监才又有了抬头的迹象,比如李莲英。李莲英虽然是当时最得宠的太监,但他除了会梳头,会讲话讨好主子,眼神好,腿脚麻利,没有干政的恶习,所以不足为惧。

寇连材是清朝最有胆识的太监,他太过聪明,也太过有胆识,以至于像个男人--而不是像个太监那样死去了,这是咋回事呢?

寇连材并非少年入宫的,也并非目不识丁的,他是上过学读过书的,而且结过婚,还有三个孩子,因为他父亲与地主争夺土地失败,悲愤死去,寇连材家破人亡,只能到北京谋生路,在一个熟人介绍下进宫当了太监。

那时寇连材20出头,人很聪明,可能因为相貌不错,又不像从小当太监的那么娘,还残留些许男子汉的气概,这让常年守寡的慈禧颇为“赏识”,于是对他特别宠爱。

当时很多太监都挨过慈禧的“教训”,寡妇情绪不稳定,经常对太监打打骂骂,但她一次也没打过寇连材,可见对他的“重视”。

但寇连材虽然对慈禧服侍很到位,但他打心眼里不喜欢这个自私自利的老寡妇。他觉得慈禧卖国求荣,得过切过,是个没骨头的女人,而此时慈禧又很信任他,让他去监视光绪。

在他“监视”的过程重,对光绪产生崇拜心理,觉得他年轻有为,奋发图强,一直想变法来救中国,他对光绪有着很高的认同感。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在维新派反对将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的呼声中,寇连材热血沸腾,他认为慈禧的嘴脸太丑恶,她不支持变法,只是靠向外国人借债,来维持她奢侈的生活。

当维新派和光绪帝都完蛋后,寇连材决定铤而走险,用自己的生命搏一搏,他想学文臣的“死谏”。

在一个清晨,慈禧还在做梦的时候,寇连材跪在床边放声大哭,慈禧被吵醒了,一脸怒容道:“大清早的,你哭得哪门子丧!”寇连材痛哭流涕说:“老佛爷,你替国家替天下苍生想想吧,国家危难到这个程度,你怎么还只顾着享乐,不管国家呢?”

慈禧大怒,说:“你胡说八道什么啊,你疯了吗?”接着让人把他赶了出去。

慈禧并未太当回事,她只当他是她身边一条好用的狗,一条狗狂吠两声,她是不打算计较的。没想到这寇连材,一次又一次的“找死”,口谏不成还搞“书谏”,洋洋洒洒写了十条奏折一万多字,其中第一条就是——请太后不要囚禁光绪帝,请归政于光绪帝。

其余的条款也都特别犀利——不要修圆明园浪费钱,停止挪用海军军费,赎回台湾,以后宁可赔款,不能割地,皇帝没有后嗣,选择天下贤能之人为皇太子。

慈禧太后气得暴跳如雷,冷静下来一想,问:“这些不可能是你写的,到底是谁写的?”寇连材说:“就是奴才写的。”然后一字不差背下来,慈禧太后这才相信。

慈禧太后愤怒地搬出顺治帝那一套,以“内监言事者斩”,将寇连材推出午门斩首。

寇连材镇定自若,慷慨赴死,让围观者深为感动。临死前他对着宫殿再三跪拜,然后向父母的方向跪拜,说:“如此足千古了”。自始至终神情镇定自若。寇连材的品行并非一个普通太监的品行,真真是大丈夫所为,位卑不敢忘国,舍生取义,他在人们心里是真男儿,也是一位“义士”。


静说历史


太监自古以来都是服务于皇家,也就是皇家的奴才,他们离权力最近,近在咫尺,有的太监因此恃宠而骄,专横跋扈,甚至窃取朝政祸国殃民,像唐朝的李辅国、宋朝的童贯、明朝的刘瑾、魏忠贤等等都是臭名昭著的大太监,他们都是祸国乱政的代表,而清朝晚期却有一个太监,最具有正义感,他斗胆力劝慈禧归政,他是仅有的第一人,没人敢第二个,这位太监就是寇连材。


寇连材是直隶昌平人,小时候家境尚可,有几十亩田地,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就习武识字,粗通文墨,15岁就结了婚,生下两男一女,在他23岁的时候家庭遭遇了一场变故,父亲寇士通与财主赵灿因地界纠纷而输了官司,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田地,悲愤之下竟然寻了短见。

父亲死后,家中生活实在无以为继,迫于生计,于是他只身来到北京,不得已经一个太监的介绍,被阉后进宫做了太监。

寇连材为人机警,能说回道,长相也好,被李莲英挑选进入由太监组成的戏班子,专门为慈禧太后唱戏,他平时少言寡语,憨厚中藴含着机灵睿智,在太监当中鹤立鸡群,深受慈禧的喜爱,甚至连光绪皇帝以及周围的宫女都非常喜欢他。

慈禧就把寇连材留在自己的洗头房,并指派李莲英收他为徒,把所有的梳头技艺都传给他,由于寇连材聪明好学,做事又精细谨慎,颇得慈禧的喜爱与信任,慈禧对于那些服务不好的太监非打即骂,十分粗俗,但对寇连材从未打骂过,可见慈禧对他的宠爱程度。


慈禧喜爱信任寇连材,就要对他加以利用,就派寇连材去监视光绪的一举一动,然后回来报告给自己,但深明大义、一生正气的寇连材,反倒被光绪帝的忧国忧民之情感染了,他开始同情光绪,而反感慈禧独揽大权、卖国求荣的行为,就这样寇连材成了光绪帝的心腹,经常把慈禧的一举一动告诉给光绪。


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朝大败,慈禧太后卑躬屈膝,为了自己权力的一己之私,置全国人民的利益于不顾,不惜向小日本割地赔款,这一切都深深的刺痛了寇连材的心。

后来寇连材又奉命回到了慈禧身边当差,他斗胆违例书写《上太后书》,呈与慈禧,共有十条内容,其中包括:请太后不要揽政权,归政于光绪;不要修建圆明园、幽禁光绪皇帝;立即停止擅自动用的海军军费去修建颐和园;赎回被日本占领的台湾,宁可赔款也不可割地;皇帝没有后嗣,请择天下之贤者立为皇太子等等。

寇连材的奏折字字句句发自肺腑,充满忧国忧民之情,也都是当时许多人想说但不敢说的话,慈禧看了这些之后暴跳如雷,一口老血差点喷了出来,她是爱权如命的人,你要她交权那不是要了她的老命,没有了权力,她还不成了行尸走肉这真是太岁头上动土。


慈禧声色俱厉地质问寇连材是受谁人指使,寇连材说是自己写的,慈禧不信,让他背诵出来,寇连材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慈禧这才信了。

慈禧恼羞成怒,搬出家规威胁说“本朝成例,'内监延国事者斩',你知不知?”,寇连材说“家规早已被你破坏得不成样子了,国家的大好河山被你破坏得更不成样子了,如今为变法而死,我值了。”

最后慈禧以宦官干政的罪名命内务府把寇连材关押起来,半个月后移交刑部处斩。


关系二十二年(1896年) 二月,寇连材被押往菜市口处斩,年仅28岁,临刑时,寇连材镇定自若,死而无憾,在场围观的群众都被他忧国忧民、舍身取义的壮举所感动。

光绪皇帝听到噩耗,痛苦流涕,几日不思饮食,梁启超更是盛赞寇连材为“烈宦”。







遗产君


太监伴随着皇权而诞生,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历史产物,他们服务在统治者身边,是皇帝极为信任的一个团体。由于身体缺陷,导致许多太监心理变态,历史上不乏祸国殃民的权阉,如秦代的赵高,汉代的张让以及明代的魏忠贤。

但太监之中也有许多有良知,有底线,有信仰的好人,他们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像明代的怀恩、陈炬,以及我们今天所要介绍的主人公——寇连材。



成年入宫

与大多数太监的入宫经历不同,寇连材并非从小就被卖入宫中,他是北京昌平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从小念过私塾,长大后还成了亲,生下了三个孩子,本来一生可以这样平平淡淡的度过,谁想家庭却遭遇了变故。

他的父亲名叫寇士通,因为与当地地主产生了土地纠纷,就将地主状告到了官府,可地主早就把当地县令给喂饱了,寇家败诉,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寇士通经过此次劫难,连气带病,没多久就去世了。

面对家里的老婆孩子嗷嗷待哺,23岁的寇连材痛定思痛,来到北京,在朋友的介绍下,净身入宫做了太监,只为能在这个乱世谋求一条生路。

谍中谍

可能是在社会上历练久了,让寇连材深知人情世故,他为人聪明,办事干练,没多久就被慈禧发现,慈禧对他也是十分喜爱,命寇连材每天为自己梳头,还让大总管李莲英收他为徒,可谓是荣宠至极。

由于慈禧的喜爱,寇连材被派去“服侍”光绪皇帝,名为伺候,实为监视,慈禧命令他把光绪每天的大小事务通通上奏。

可寇连材到了乾清宫,看到光绪每天为国家愁眉苦脸,茶饭不思,再加上他从小在宫外感触到了国家的腐败与无能,他开始慢慢同情光绪皇帝,为他虽胸怀大志却毫无实权的境地感到悲伤。

他是一个有良知的人。每天报给慈禧的都是一些可有可无的小事,而他却把慈禧的一举一动如实的报告给了光绪,提醒他处处小心,等待机会的到来。


以死进谏

可以说,中日甲午战争彻底击碎了清政府最后一丝“天国”的美梦,面对割地赔款的屈辱,也使得有良知的中国人开始探索富国强兵之路,而寇连材在得知了《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之后,在宫中整整哭了一天一夜。

他决定铤而走险,以死亡的代价来唤醒慈禧的良知。他先是请了几天假,回到家中安排好了后事,回到宫中后,又把自己这几年积攒的俸银分发给了好友,在一切安排妥当后,他拿起了多年未曾用过的笔杆子,一边奋笔疾书,一边低头泣血。


在给慈禧的上书中,他提到了这样几条:

1、太后退养后宫,还政于光绪。

2、放弃修建圆明园的计划,停止对光绪的监视。

3、将修建颐和园的经费退还给北洋水师,以加强海军建设。

4、祖宗疆土一寸不可让,宁愿赔款,也不割让台湾。

5、皇帝没有子嗣,请从宗室贤明者过继给光绪,以固国本。

…………

可以说,寇连材的上书针砭时弊,发人深省。可慈禧一生迷恋权力,看到寇连材的上书后差点把肺气炸,她不敢相信自己如此信任的人会倒戈,认为一定是受到他人指使,然而寇连材坚定这些都是自己的所思所想,与他人无关,恳请慈禧慎重考虑自己的谏言。

慈禧怒不可遏,随即命人将寇连材绑赴刑部,三司会审之后,以“内监言事者斩”的祖宗家法将寇连材斩首示众,这一年,寇连材仅仅28岁。


面对寇连材的死亡,光绪帝无可奈何,他自己都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只得在处斩寇连材的当天,暗自在宫中流泪。梁启超等维新派也敬佩寇连材的义举,他亲自作书,为寇连材写下了《烈宦寇连材传》。

寇连材一生虽然短暂,却如同天边划过的流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为宦官,却出淤泥而不染,身为下人,却位卑未敢忘忧国,他以自己一腔热血守住了自己的良知,捍卫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亮仔学史


说到寇连材,确实是让人们为他感到万分惋惜,十八岁,在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年纪,放弃了未来无限的可能却选择了从容赴死,直言不讳,这是一个拥有满腔热血的中华好男儿的选择!

寇连材,北京市北郊昌平一带人,因家境贫寒,才十五岁就选择进宫做了太监。寇连材在宫里的工作就是在梳买房给慈禧梳头,人家确实也有两把刷子,又聪明能干,所以深得慈禧的喜爱,年纪轻轻就荣升为会计房太监。

虽然寇连材是被慈禧一手提拔上来的,但却为人正直,由于在慈禧身边做事,对慈禧的很多事情都是耳闻目睹,深有感触。寇连材出于自身的正义感和对国家的热忱之爱,多次对慈禧进言,希望慈禧能够以国家为重,可慈禧却只是当他是个小孩子,不懂事,虽然呵斥了他,却并没有治罪。不久,慈禧又提升寇连材做了奏事房太监,目的是让他去监视光绪皇帝。

虽然寇连材深受慈禧的喜爱,但却并没有因此而迎合慈禧,特别是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寇连材目睹了慈禧虐待光绪,大兴土木,修建颐和园供自己享受后,更为不满,深为国家忧虑。

在光绪二十二年,也就是一八九六年,寇连材刚满十八岁,为了能够让慈禧改正,在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跟准备后,在二月初十夜里,当时慈禧放下蚊帐刚准备休息,寇连材就一下子跪倒在慈禧床前痛哭不已,突然来这么一下,把慈禧也是整懵(meng)了,掀开蚊帐叱问寇连材,这时寇连材才回答,又是为了江山社稷,慈禧一听,依旧以为这小孩子又犯了傻,又将其斥退。

奈何寇连材为了规劝慈禧早已下定了决心,不成功,誓不罢休,之后寇连材请了五天假,回家交代了一下后事。

在二月十五日,寇连材学着王公大臣的样子也上了一份奏折,总的来说,就是归政光绪帝,停止铺张浪费,远小人,亲贤臣之类的内容等等一共十条,内容朴实,都是人们想说却不敢说的话,慈禧看了奏折后顿时火冒三丈,于是叫来寇连材询问,奏折果真是出自寇连材之手。本来慈禧很喜欢寇连材,念他年幼无知,只是想吓唬一下他,但寇连材早已将生日置之度外,无所畏惧,慈禧一看他骨头这么硬,即命人将寇连材送往刑部,照例处斩。

二月十七日,被绑着送往菜市口刑场,他大义凛然,将随身财物送给了前来送行的同事跟行刑的刽子手,之后,微笑着道:“费心从速!”神色不变,从容赴死。在场的人无一不为他伤心流泪,泣声连成一片,这一年他才十八岁!

寇连材是清末内监中唯一关心国家大事的,敢于冒死进谏的忠臣。

寇连材,一个中国历史上最值得尊敬的太监!






晓风残月44940


寇连材,本来是个小人物,却干出了些大事,再加上后来的文学加工,就成了后来人口中的“烈宦”。

寇连材原是北京昌平南七家庄人,是家里的独子,原名寇成元,15岁的时候还在家里的安排下结了门婚事。小日子过得也算滋润。到了光绪十六年,家里因为和地主老财因为地界的纠纷打输了官司,导致家破人亡。无奈之下,寇成元为了谋口饭吃只能扔下妻子孩子,自阉入宫,并改名寇连材。

入宫之后的寇连材在奏事处当差,是最低级的使令太监,后来可能也是因为干得出色,升了,被调到慈禧身边,专门为慈禧梳头,书中记载“侍西后久,颇得力”,小伙子干得还不错。而且给慈禧梳头可是个好差事,多方巴结,据《凌霄一士随笔》记载:“此差颇优,每年有二三千金进项。”

至于为何寇连材为何被杀,其实没有确切的答案。也是,就仅仅是宫中的一个太监而已,死了就死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当时有人问起身居要职的翁同龢事件始末,翁同龢也只是说道:“闻昨日有内监寇万材(连材)戮于市。或曰盗库,或曰上封事。未得其详。”不清楚,应该不是什么大事。

但是,寇连材死的太是时候了,正是维新派请求变法的关键时期。

寇连材被斩首的时候,政府给出的理由是祖制“太监不得干政”,结果寇连材违反了,上书干政,所以斩首示众。但是当时完全没人看过他的上书内容,有没几个人跟寇连材熟悉,毕竟是深宫中的太监,没几个人知道,所以大家就好奇开始猜。寇连材被杀的次日,内阁侍读学士恽毓鼎在日记中写道:

可以看到恽毓鼎也不清楚这件事,不过恰好其西城内外找人聊天正好听说的。不过他听说的内容有多少可信度呢,还真不好说。

寇连材被斩首的第二天,京城又出事了,主张维新变法的内阁侍读学士文廷式被革职滚蛋回家。这时候正是维新派群情激动的准备救国救民的时候,无疑是对他们泼了一盆冷水,这是明显的要打压维新派的信号,但是这盆水没有泼灭这股火,反而激化了维新派与保守派的矛盾。

恰好寇连材斩首与文学士革职凑到一块了,自然而然的就被联想在了一起。称颂寇连材的背后,隐伏着激烈的派系矛盾与利益纠葛。寇连材的死恰恰为他们开启了一条倾泻愤恨的渠道。

新闻报道,文人传诵,戏剧演义,成就了“烈宦”寇连材。


参考:

马文忠《寇连材之死与烈宦的诞生》,《清华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王学斌《“寇连材事件”:被捂出来的谣言》


于史他说


寇连材这个名字在历史上有一个专属的褒奖之词“烈宦”,直白的翻译过来就是壮烈牺牲的宦官,这不同于我们印象中宦官那种“死太监”的形象,寇连材忧国忧民,舍身取义的形象显得无比高大。

一个宦官的故事为什么能广泛流传,这还要感谢梁启超,梁启超将其亲身经历的“戊戌变法”整理了成了《戊戌政变记》,在其中专门为寇连材立传——《烈宦寇连材传略》,对其大肆赞扬和讴歌。

我也翻阅了一些资料,尽可能的讲述一下寇连材的一生。

寇连材北京昌平人士,年幼时寇家也算是小康家庭,故寇连材也曾读书识字,15岁那年寇连材成婚并生育了三个孩子,后来因家庭变故无奈来到京城谋生,偶然的机会结识了号称“梳头王”的太监。

为了生计,寇连材自宫后入宫当了太监,凭借梳头的手艺,寇连材得到了慈禧太后的重用,被派去监视光绪皇帝,寇连材为人颇富正义感,一方面同情光绪皇帝的遭遇另一方面对于慈禧太后卖国求荣的做法颇为不满。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清政府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面临大量丧失主权的厄运,面对此情此景寇连材忧心忡忡,借着在老佛爷身边当差的机会数次进言,结果可想而知,寇连材不但被慈禧怒斥而且被赶了出去。

进言不成寇连材决定效仿古人死谏,在安排完后事之后寇连材写下《死谏折》,其中包括不可割地赔款,停修圆明园,还政与光绪皇帝等内容,慈禧看后大怒,以太监不可干政的祖制将寇连材斩于菜市口。

《申报》也对寇连材被杀之事进行了报道,”嗣闻传言该太监于销假后跪进奏章,陈时事十条,皆关朝政.......交慎刑司予以极刑。“寇连材之事多以传闻方式得以流传,再加上晚清梁启超的烘托,所以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寇连材被杀之事应该确信无疑,但是被杀原因则有可能为了一些政治目的而被过分夸大。


一点点历史


太监,作为一个不完整的人,历来都被人所诟病,甚至有的太监嚣张跋扈,玩弄朝政,如秦朝的赵高、唐朝的仇士良、明朝的刘瑾和魏忠贤等太监等。然而在晚清的时候却有一位正直爱国的太监,由于他的直言劝谏,最终招来了杀身之祸,年仅才28岁。

寇连材,1868年出生于北京昌平的普通农村家庭里。他从小生性耿直,在村里读了几年的书,但由于家里贫困原因不得不辍学。在23岁这一年的时候,他接连遇到横祸,先是父亲打官司失败丢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后父亲含恨而死。父亲死后,家里更是贫困潦倒,迫于生计,寇连材只好进宫当太监。

寇连材进宫后当太监后,由于他的精明能干深受慈禧的喜爱。晚清的政权都落在慈禧一个人的手里,光绪名义上虽说是皇帝,可处处受到慈禧的控制。为了能够更好的控制光绪,慈禧决定让自己的心腹寇连材去监视光绪的一举一动。可寇连材从小生性耿直,对于慈禧的独揽朝政大权,卖国求荣的行为已有不满,去到光绪那里后,不但不把光绪的行为告诉慈禧,反而把慈禧派自己来到光绪身边的目的告诉光绪。这事引起了慈禧的不满,索性把他调回了自己身边。

在甲午战争中,慈禧为了求荣,命人签订了《马关条约》,这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百姓愈加贫困。后来,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发起公车上书,要求维新变法,很快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但维新变法触及了慈禧为首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很快发动了政变,把光绪囚禁于中南海瀛台,历时103天的变法就此失败。此事过后,寇连材彻底看清了慈禧的面目,他决心以死进谏。1896年的2月初十,寇连材跪在慈禧面前一直哭。此时睡着美梦的慈禧被惊醒了,问他哭什么。寇连材哭泣的说道:“国家都是处于这么危险的地步,你怎么还是这么享受玩乐。”慈禧听到寇连材说的话,顿时怒火中烧,把他赶了出去。

经过向慈禧当面说失败后,寇连材决定以书劝谏慈禧。他先是跟家人诀别后,把自己已写好的奏折交给慈禧。慈禧看后,暴跳如雷,问是谁的。寇连材说是自己的。听完寇连材说的话,慈禧起初不太相信。于是寇连材一字一字把奏折的内容背了下来。慈禧见此情形,想不到自己最信任的人会这样说自己,这时气不打一处来。慈禧下令把寇连材押往刑部审问。第二天,寇连材在北京菜市口处决,年仅28岁。

纵观寇连材一生,年轻时候迫于生计不得不进宫当太监,但他依旧正直无私,忧国忧民,敢于跟腐朽的封建势力作斗争,实在堪得上烈宦。




萌妹子软软


话说在中国历史之中,有一类人给后世留下的印象实在不好,这便是“太监”。兴许是没了那话儿,心理便因此而扭曲,行事诡秘,下手毒辣,而且祸害朝政等等,历史之中太监者如赵高、刘瑾、魏忠贤、安德海、李莲英等等,哪一个不是恶贯满盈,让后世唾弃之辈。当然,凡事都有对立面,有好自然有坏,有坏也必定有好。要说太监之中,也有些“好人”,比如三宝太监郑和,冯宝、还有晚清忧国忧民、敢于当面顶撞慈禧老佛爷的小太监寇连材。

鬼马小太监,老佛爷身边红人

说起这寇连材,也是个苦命人,出生于直隶昌平府一户农家,家里穷,孩子多,又要求生计,15岁时,寇连材的父亲通过当地退休老太监的帮助,花银子找了京城“刀子匠”小刀刘,一刀去了儿子的根儿,又花银子托人将儿子带进宫,成了正式太监。

进了宫,有人照应着,加上寇连材人精嘴巴甜,很快混上了梳头房的差事,这便跟慈禧进了一步。慈禧喜欢这孩子,就给了些好处,让他做了会计房太监,后来又升到奏事房太监。这其中也少不了“老叔”李莲英的帮衬,就这样,寇连材虽然年纪不大,却成为慈禧身边的红人。

寇连材既受到老佛爷的赏识和重用,按理说应该一心向着老佛爷,做奴才的讲得就是知恩图报。可寇连材却偏偏跟老佛爷“卯上了”。为什么这样,这跟光绪皇帝有些关系。寇连材打开始做了一段时间眼线,主要给李莲英通风报信,看看皇帝有什么“造次”的地方。可一来二往,寇连材觉得这位皇帝很和善,而且一心想要改革,赶巧寇连材认识字,光绪有时候让他帮自己念念奏折啥的。久而久之,寇连材的心眼就到了光绪这边儿,也许是光绪有意拉拢寇连材,便时常给他将些外国的新鲜事物,说东洋已经变法,自此国富民强,可大清依旧羸弱,自己身为皇帝有心发奋,无奈时不与我,苦啊.....

弃旧主迎新主,小太监的无间道

寇连材听主子这么一说,心中感动,自此后慈禧那边有什么动静,他便偷偷告诉皇帝,好让皇帝提防着点儿。再后来,寇连材就有些“放肆”了,他在慈禧耳边吹耳边风,时不时替光绪说好话,并且说些外国的好处。慈禧哪能不知道这小猴崽子肠子里有什么道道,可老佛爷偏偏就没治他的罪,而是以“小孩子不懂事”为理由,饶过了他。

要说老佛爷已经够意思了,做奴才的该消停点儿了。可寇连材偏不,就在慈禧下口谕要求修建颐和园之时。寇连材的愣劲儿上来了,他这次要效仿王公大臣,亲自写了一道奏折,提出十个建议,其中包括罢免李鸿章职务、与日本人决战、停修颐和园,请皇帝主政等。还要一条,便是要求老佛爷效仿圣贤尧舜,立有德之人为太子。要知道,不管哪一条都是犯了慈禧老佛爷的忌讳,可寇连材偏偏递了上去。


好一个大胆小奴才

这下还得了,在大清一朝,太监不许参与国事,妄议朝政,你个不知死的小猴崽子却偏偏往刀口上撞。哪知老佛爷看过奏折之后,虽然恼怒,但是并没有杀寇连材之心,只是要他说出是受谁指示,她不相信这个奴才是个忘恩负义之徒。

寇连材一口咬定是自己所为,并未受人指使,当场背下奏折上面所写,并且不肯认错。到这一地步,慈禧不杀寇连材不行了,有一就有二,这次不杀寇连材,日后老佛爷哪还有面子,那些大小太监还不都学着寇连材的样子上奏折。于是乎,老佛爷发下口谕,斩了寇连材。

可怜寇连材只有18岁,便被活活杖毙,怎一个惨字了得。

奴才犯上,该杀!

后人都为寇连材叫好,赞扬寇连材之举。但在笔者眼中却偏偏不这样,看历史要看全面,也可以从侧面看。如你细细读历史,寇连材不过是一颗棋子罢了,而他本人也是个愣头青,确切的说是愤青。

愤青是没有理智的,是偏激的是固执的,根本不会看清大局,只看片面。光绪的励精图治固然是好的,但是以当时大清国的局面是做不到日本国那样的变法格局的。而且光绪本人就是个愤青,因此他才会跟同样是愤青的寇连材关系密切,也正是他不切实际的思想间接害了寇连材。寇连材奏折上所写罢免李鸿章、与日本国开战是完全不合实际的事儿。大清国若没了李鸿章,犹如房屋断了大梁。而与日本开战,简直是痴人说梦,甲午海战不就证明了这一点吗。

回头再看光绪的变法提案,简直荒唐至极,根本就是不切实际的乌托邦幻想。而恰恰是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思想才是最正确的。当然正确也没有,大清气数已尽,再怎么折腾也没用。若是按照光绪的变法思想,只不过大清朝亡的更快一些罢了,最终留个烂摊子还要慈禧收拾,一个空有理想的帝王注定是失败的。病死瀛台,也是光绪自找的,怨不得慈禧。杀寇连材更怨不得慈禧,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奴才犯上,该杀!


大狮


太监是皇帝的奴仆,但因其照顾皇帝起居,整天围绕着权力中心转圈,很容易演变成干预朝政。清朝吸取前朝的教训,对太监严厉管束,坚决杜绝他们触碰权力。

1655年,顺治帝命工部铸立铁牌,强调:“(太监)但有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嘱托内外衙门、交结满汉官员、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劣者,即行凌迟处死,定不姑贷”。

晚清皇宫内当差的太监。

这道铁牌成为清朝皇室的家法,应该说执行得不错,太监基本上都不敢过问政治(通常文化水平很低,也没有能力过问)。

但是,在晚清时期,有一个太监干了一件非同寻常的事,引起了朝廷的震动。他就是寇连材。

寇连材是直隶昌平人,幼年时家境小康,有几十亩地,练过武术,也上过几年私塾,粗通文墨。15岁结婚,婚后育有二男一女。

1890年,他23岁时,其父寇士通与财主赵灿因地界纠纷而输了官司,寇士通身亡,家道由此迅速败落。年轻的寇连材遭此变故,心情苦闷,到京城寻找出路。不知何故,他毅然抛妻弃子,自阉入宫,做了太监。

慈禧太后身边围绕着大批太监。

寇连材在慈禧太后身边做了梳头太监,比较受信任。他入宫之日,正是清朝内忧外患日益加剧之时。可能因为他心怀正义感,又有点文化,整天对局势忧心忡忡。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大败而归。日本步步紧逼,国家丧师失地,寇连材更加愤懑忧伤,甚至在慈禧太后面前表现了出来。慈禧对他呵斥一顿,并未加罪。

揽镜自照的慈禧。

寇连材没有罢休。1896年初的一天,他请了5天假,在这5天里他干了两件事:一是跟家人见了一面,二是写了一封《上太后书》。销假后,他就把这封条陈进呈给了慈禧。

条陈里面写了什么内容?内阁侍读学士恽毓鼎在日记中写道:“凡十事:一,颐和园不宜驻跸;一,停止勘修圆明园工程;一,不宜使皇上日近声色;一,请立皇子;一,李鸿章不宜出使外洋;一,武备废弛,沿边请练乡团;一,停止铁路工程;一,铸行银元(其三条不得其详)。”

晚清太监。

恽毓鼎获知的这些内容,可能得自传闻。据历史学家戚其章考证,寇连材上书的内容如下:

一、以纸(币)贯通天下,以兴利弊,能安天下,军民一心。

一、国家用人,宜以利为先(指提高人才待遇)。

一、练军宜每庄(原文缺失,下同)。

一、宜多修工,即养天下民之法。

一、天下各处宜设立官学教人院,不拘男女,均十岁入学。

一、虑修铁路、洋药即是中国之大患,均宜裁撤。

一、天下各犯宜赦,亦宜各赏给命牌一件。

一、天下各处官员,均宜三年一任,不宜连任。

一、天下风俗、银平、斗秤、尺寸、地亩清目,各处均不相同,均宜一法制之。

一、我国现今无嗣,就此可选天下文武兼全、才学广大者过继,不可按亲友过继。

慈禧身边的太监。

就当时的社会认识而言,寇连材的上书并无过人之处,可行性也不高,像停修铁路、废止西药的建议愚蠢透顶,不能不说是馊主意。

不管这份建议书有没有道理,慈禧太后看了已经是怒不可遏了,在她看来,你寇连材是教我怎么治理国家么?这不是干政是什么?太监就不要扯什么爱国情怀。“太后震怒,谓祖制宦官不许干预国政,立予斩决。”

1896年3月29日,寇连材在菜市口被斩首。临刑前,他表现从容,称得上是刚烈汉子!“至市,索袍褂着就,向东拜别祖茔及老母,云:‘我虽系内监,然所陈诸事皆忠君爱国之心,即骈首市曹,亦可见祖宗于地下。’恬然就戮。”

参考资料:戚其章《梁启超考疑》,马忠文《寇连材之死与“烈宦”的诞生》,春才、精武《寇连材其人其事》


趣看历史


寇连材被慈禧太后斩首,主要原因就是他参与朝政,给慈禧太后呈上了一份奏折,因此惹恼了慈禧太后。因为大清祖训戒律严格规定,宫内太监不准参与政事,如有言政事者立即斩首示众。


寇连材,原名寇成元,直隶昌平州南七家庄人。从小寇连材读过几年私塾,怀有一颗报国之心,后来因其父亲被一地主老财活活气死,因为自己出身贫穷,无法替父亲报仇,与地主抗衡。后来,寇连材面对家仇国恨,决心励志报效国家,因自己才疏学浅,又苦于无门,于是寇连材就想了一个可以进入皇宫的办法,那就是阉了自己,去做太监。

就这样寇连材“自宫”后,好不容易求人将自己送进了皇宫,进宫后不久,寇连材因长的眉清目秀,一表人才,不仅能说会道,而且还能写会算,所以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喜欢。于是寇连材就留在了慈禧身边,做了一个贴身太监。

后来寇连材表现优秀,人又特别精明,慈禧对他特别宠爱,而且寇连材特别忠心,又什么说什么,从来不会口是心非。慈禧太后觉得寇连材是个可以信任的太监,于是就安排他到皇宫的奏事出处当差,明则是去伺候皇上,实际上就是慈禧派去监视光绪皇帝的耳目。

寇连材这一去不要紧,居然被光绪帝的所作所为深深的感动,同时也对光绪帝的处境很是同情。光绪帝提出的维新变法,寇连材觉也特别支持。慈禧万万没想到她派去的奸细居然背叛了自己,不仅没有得到光绪帝消息,反而自己的所作所为还被寇连材告诉给了光绪帝。你说慈禧能不生气吗。


后来帝国主义开始瓜分大清的狂潮愈演愈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光绪帝与康有为等一些有志之士,开始要求变法图强,因此,得到了慈禧太后的不满。因此光绪帝被慈禧囚禁在了瀛台,长达十年之久。光绪帝最宠爱的珍妃也因为支持光绪帝,而被慈禧太后派人扔进了井里溺水而亡。

壮志未酬的太监之身寇连材,自然也没有逃过慈禧太后的魔掌。在大清江山摇摇欲坠的时候,寇连材不顾个人生死,以大清安危为重,冒死像慈禧太后递了一份奏折,寇连材的奏折大意就是:希望慈禧太后不要在揽权干政,应归政皇上;国难当头,应马上停修圆明园,停修铁路;严惩卖国贼李鸿章;从整军队,与日本决一死战;大概就是这些意思。

虽然寇连材只是个太监,可是句句发自肺腑,其忠心天地可鉴,日月可照。可是,慈禧太后阅后是暴跳如雷,连上火就上来了。大声怒卖寇连材,并且立即传令将寇连材扣押,并对他进行了严加审问。慈禧太后生性多疑,她认为寇连材这个奴才绝不会有如此作为,他身后一定有人在支持。

可是无论慈禧怎么派人威胁,利诱,严刑拷打,寇连材却宁死不屈,不仅一口咬定就是自己所谓,跟别人没有任何关系。而且还把给慈禧的奏折从头到尾一字不拉的念了一遍,这回可把慈禧太后气坏了,肺都要气炸了,命人将寇连材押赴刑部囚禁。不审了,审也没用。

第二天,寇连材被带到菜市口执行了死刑。就这样,太监出身的寇连材为了拯救国家与水火,从容赴死,当时年仅28岁。寇连材也成了大清太监中唯一敢于慈禧太后叫板的宦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