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太監寇連材為何會被慈禧太后處死?他到底做了什麼事?

暈海的感覺


太監又稱“內臣”,是古代皇權制下一個尷尬的存在,太監本身就像生活在黑暗處的鼠患,平時伺候主子,或者撰寫批改文書,宣讀聖旨,缺了他們還真不行,倘若一旦干政,就蔓延成“鼠疫”,能讓整個國家的基業都毀於一旦。

從東漢的十常侍把持朝政,到明朝的東廠西廠瘋狂陷害忠義之士,外戚,宦官,就一直是危險王朝統治的兩大毒瘤。

洪武十七年,朱元璋懸掛匾額於正門,匾額寫:“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給宦官很嚴重的警告。但諷刺的是,明朝宦官干政幾乎是最厲害的,以至於將大明朝搞得近乎崩潰,元氣大傷。

真正將“內臣不得干政”執行最徹底的是順治,他將“斬首”換成“凌遲處死”,嚴刑峻法才換來康乾盛世的絕對集權。

清朝太監一直比較規矩,到了慈禧這裡,太監才又有了抬頭的跡象,比如李蓮英。李蓮英雖然是當時最得寵的太監,但他除了會梳頭,會講話討好主子,眼神好,腿腳麻利,沒有干政的惡習,所以不足為懼。

寇連材是清朝最有膽識的太監,他太過聰明,也太過有膽識,以至於像個男人--而不是像個太監那樣死去了,這是咋回事呢?

寇連材並非少年入宮的,也並非目不識丁的,他是上過學讀過書的,而且結過婚,還有三個孩子,因為他父親與地主爭奪土地失敗,悲憤死去,寇連材家破人亡,只能到北京謀生路,在一個熟人介紹下進宮當了太監。

那時寇連材20出頭,人很聰明,可能因為相貌不錯,又不像從小當太監的那麼娘,還殘留些許男子漢的氣概,這讓常年守寡的慈禧頗為“賞識”,於是對他特別寵愛。

當時很多太監都捱過慈禧的“教訓”,寡婦情緒不穩定,經常對太監打打罵罵,但她一次也沒打過寇連材,可見對他的“重視”。

但寇連材雖然對慈禧服侍很到位,但他打心眼裡不喜歡這個自私自利的老寡婦。他覺得慈禧賣國求榮,得過切過,是個沒骨頭的女人,而此時慈禧又很信任他,讓他去監視光緒。

在他“監視”的過程重,對光緒產生崇拜心理,覺得他年輕有為,奮發圖強,一直想變法來救中國,他對光緒有著很高的認同感。

甲午中日戰爭之後,在維新派反對將臺灣、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的呼聲中,寇連材熱血沸騰,他認為慈禧的嘴臉太醜惡,她不支持變法,只是靠向外國人借債,來維持她奢侈的生活。

當維新派和光緒帝都完蛋後,寇連材決定鋌而走險,用自己的生命搏一搏,他想學文臣的“死諫”。

在一個清晨,慈禧還在做夢的時候,寇連材跪在床邊放聲大哭,慈禧被吵醒了,一臉怒容道:“大清早的,你哭得哪門子喪!”寇連材痛哭流涕說:“老佛爺,你替國家替天下蒼生想想吧,國家危難到這個程度,你怎麼還只顧著享樂,不管國家呢?”

慈禧大怒,說:“你胡說八道什麼啊,你瘋了嗎?”接著讓人把他趕了出去。

慈禧並未太當回事,她只當他是她身邊一條好用的狗,一條狗狂吠兩聲,她是不打算計較的。沒想到這寇連材,一次又一次的“找死”,口諫不成還搞“書諫”,洋洋灑灑寫了十條奏摺一萬多字,其中第一條就是——請太后不要囚禁光緒帝,請歸政於光緒帝。

其餘的條款也都特別犀利——不要修圓明園浪費錢,停止挪用海軍軍費,贖回臺灣,以後寧可賠款,不能割地,皇帝沒有後嗣,選擇天下賢能之人為皇太子。

慈禧太后氣得暴跳如雷,冷靜下來一想,問:“這些不可能是你寫的,到底是誰寫的?”寇連材說:“就是奴才寫的。”然後一字不差背下來,慈禧太后這才相信。

慈禧太后憤怒地搬出順治帝那一套,以“內監言事者斬”,將寇連材推出午門斬首。

寇連材鎮定自若,慷慨赴死,讓圍觀者深為感動。臨死前他對著宮殿再三跪拜,然後向父母的方向跪拜,說:“如此足千古了”。自始至終神情鎮定自若。寇連材的品行並非一個普通太監的品行,真真是大丈夫所為,位卑不敢忘國,捨生取義,他在人們心裡是真男兒,也是一位“義士”。


靜說歷史


太監自古以來都是服務於皇家,也就是皇家的奴才,他們離權力最近,近在咫尺,有的太監因此恃寵而驕,專橫跋扈,甚至竊取朝政禍國殃民,像唐朝的李輔國、宋朝的童貫、明朝的劉瑾、魏忠賢等等都是臭名昭著的大太監,他們都是禍國亂政的代表,而清朝晚期卻有一個太監,最具有正義感,他斗膽力勸慈禧歸政,他是僅有的第一人,沒人敢第二個,這位太監就是寇連材。


寇連材是直隸昌平人,小時候家境尚可,有幾十畝田地,受父親的影響,從小就習武識字,粗通文墨,15歲就結了婚,生下兩男一女,在他23歲的時候家庭遭遇了一場變故,父親寇士通與財主趙燦因地界糾紛而輸了官司,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田地,悲憤之下竟然尋了短見。

父親死後,家中生活實在無以為繼,迫於生計,於是他隻身來到北京,不得已經一個太監的介紹,被閹後進宮做了太監。

寇連材為人機警,能說回道,長相也好,被李蓮英挑選進入由太監組成的戲班子,專門為慈禧太后唱戲,他平時少言寡語,憨厚中蘊含著機靈睿智,在太監當中鶴立雞群,深受慈禧的喜愛,甚至連光緒皇帝以及周圍的宮女都非常喜歡他。

慈禧就把寇連材留在自己的洗頭房,並指派李蓮英收他為徒,把所有的梳頭技藝都傳給他,由於寇連材聰明好學,做事又精細謹慎,頗得慈禧的喜愛與信任,慈禧對於那些服務不好的太監非打即罵,十分粗俗,但對寇連材從未打罵過,可見慈禧對他的寵愛程度。


慈禧喜愛信任寇連材,就要對他加以利用,就派寇連材去監視光緒的一舉一動,然後回來報告給自己,但深明大義、一生正氣的寇連材,反倒被光緒帝的憂國憂民之情感染了,他開始同情光緒,而反感慈禧獨攬大權、賣國求榮的行為,就這樣寇連材成了光緒帝的心腹,經常把慈禧的一舉一動告訴給光緒。


在甲午中日戰爭後,清朝大敗,慈禧太后卑躬屈膝,為了自己權力的一己之私,置全國人民的利益於不顧,不惜向小日本割地賠款,這一切都深深的刺痛了寇連材的心。

後來寇連材又奉命回到了慈禧身邊當差,他斗膽違例書寫《上太后書》,呈與慈禧,共有十條內容,其中包括:請太后不要攬政權,歸政於光緒;不要修建圓明園、幽禁光緒皇帝;立即停止擅自動用的海軍軍費去修建頤和園;贖回被日本佔領的臺灣,寧可賠款也不可割地;皇帝沒有後嗣,請擇天下之賢者立為皇太子等等。

寇連材的奏摺字字句句發自肺腑,充滿憂國憂民之情,也都是當時許多人想說但不敢說的話,慈禧看了這些之後暴跳如雷,一口老血差點噴了出來,她是愛權如命的人,你要她交權那不是要了她的老命,沒有了權力,她還不成了行屍走肉這真是太歲頭上動土。


慈禧聲色俱厲地質問寇連材是受誰人指使,寇連材說是自己寫的,慈禧不信,讓他背誦出來,寇連材一字不漏地背了出來,慈禧這才信了。

慈禧惱羞成怒,搬出家規威脅說“本朝成例,'內監延國事者斬',你知不知?”,寇連材說“家規早已被你破壞得不成樣子了,國家的大好河山被你破壞得更不成樣子了,如今為變法而死,我值了。”

最後慈禧以宦官干政的罪名命內務府把寇連材關押起來,半個月後移交刑部處斬。


關係二十二年(1896年) 二月,寇連材被押往菜市口處斬,年僅28歲,臨刑時,寇連材鎮定自若,死而無憾,在場圍觀的群眾都被他憂國憂民、捨身取義的壯舉所感動。

光緒皇帝聽到噩耗,痛苦流涕,幾日不思飲食,梁啟超更是盛讚寇連材為“烈宦”。







遺產君


太監伴隨著皇權而誕生,是中國古代特有的歷史產物,他們服務在統治者身邊,是皇帝極為信任的一個團體。由於身體缺陷,導致許多太監心理變態,歷史上不乏禍國殃民的權閹,如秦代的趙高,漢代的張讓以及明代的魏忠賢。

但太監之中也有許多有良知,有底線,有信仰的好人,他們憂國憂民,心懷天下,像明代的懷恩、陳炬,以及我們今天所要介紹的主人公——寇連材。



成年入宮

與大多數太監的入宮經歷不同,寇連材並非從小就被賣入宮中,他是北京昌平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從小念過私塾,長大後還成了親,生下了三個孩子,本來一生可以這樣平平淡淡的度過,誰想家庭卻遭遇了變故。

他的父親名叫寇士通,因為與當地地主產生了土地糾紛,就將地主狀告到了官府,可地主早就把當地縣令給餵飽了,寇家敗訴,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寇士通經過此次劫難,連氣帶病,沒多久就去世了。

面對家裡的老婆孩子嗷嗷待哺,23歲的寇連材痛定思痛,來到北京,在朋友的介紹下,淨身入宮做了太監,只為能在這個亂世謀求一條生路。

諜中諜

可能是在社會上歷練久了,讓寇連材深知人情世故,他為人聰明,辦事幹練,沒多久就被慈禧發現,慈禧對他也是十分喜愛,命寇連材每天為自己梳頭,還讓大總管李蓮英收他為徒,可謂是榮寵至極。

由於慈禧的喜愛,寇連材被派去“服侍”光緒皇帝,名為伺候,實為監視,慈禧命令他把光緒每天的大小事務通通上奏。

可寇連材到了乾清宮,看到光緒每天為國家愁眉苦臉,茶飯不思,再加上他從小在宮外感觸到了國家的腐敗與無能,他開始慢慢同情光緒皇帝,為他雖胸懷大志卻毫無實權的境地感到悲傷。

他是一個有良知的人。每天報給慈禧的都是一些可有可無的小事,而他卻把慈禧的一舉一動如實的報告給了光緒,提醒他處處小心,等待機會的到來。


以死進諫

可以說,中日甲午戰爭徹底擊碎了清政府最後一絲“天國”的美夢,面對割地賠款的屈辱,也使得有良知的中國人開始探索富國強兵之路,而寇連材在得知了《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之後,在宮中整整哭了一天一夜。

他決定鋌而走險,以死亡的代價來喚醒慈禧的良知。他先是請了幾天假,回到家中安排好了後事,回到宮中後,又把自己這幾年積攢的俸銀分發給了好友,在一切安排妥當後,他拿起了多年未曾用過的筆桿子,一邊奮筆疾書,一邊低頭泣血。


在給慈禧的上書中,他提到了這樣幾條:

1、太后退養後宮,還政於光緒。

2、放棄修建圓明園的計劃,停止對光緒的監視。

3、將修建頤和園的經費退還給北洋水師,以加強海軍建設。

4、祖宗疆土一寸不可讓,寧願賠款,也不割讓臺灣。

5、皇帝沒有子嗣,請從宗室賢明者過繼給光緒,以固國本。

…………

可以說,寇連材的上書針砭時弊,發人深省。可慈禧一生迷戀權力,看到寇連材的上書後差點把肺氣炸,她不敢相信自己如此信任的人會倒戈,認為一定是受到他人指使,然而寇連材堅定這些都是自己的所思所想,與他人無關,懇請慈禧慎重考慮自己的諫言。

慈禧怒不可遏,隨即命人將寇連材綁赴刑部,三司會審之後,以“內監言事者斬”的祖宗家法將寇連材斬首示眾,這一年,寇連材僅僅28歲。


面對寇連材的死亡,光緒帝無可奈何,他自己都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只得在處斬寇連材的當天,暗自在宮中流淚。梁啟超等維新派也敬佩寇連材的義舉,他親自作書,為寇連材寫下了《烈宦寇連材傳》。

寇連材一生雖然短暫,卻如同天邊劃過的流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雖為宦官,卻出淤泥而不染,身為下人,卻位卑未敢忘憂國,他以自己一腔熱血守住了自己的良知,捍衛了自己的愛國情懷!

我是亮仔,歡迎大家討論留言,關注亮仔學史,共同探討歷史的那些事兒!


亮仔學史


說到寇連材,確實是讓人們為他感到萬分惋惜,十八歲,在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年紀,放棄了未來無限的可能卻選擇了從容赴死,直言不諱,這是一個擁有滿腔熱血的中華好男兒的選擇!

寇連材,北京市北郊昌平一帶人,因家境貧寒,才十五歲就選擇進宮做了太監。寇連材在宮裡的工作就是在梳買房給慈禧梳頭,人家確實也有兩把刷子,又聰明能幹,所以深得慈禧的喜愛,年紀輕輕就榮升為會計房太監。

雖然寇連材是被慈禧一手提拔上來的,但卻為人正直,由於在慈禧身邊做事,對慈禧的很多事情都是耳聞目睹,深有感觸。寇連材出於自身的正義感和對國家的熱忱之愛,多次對慈禧進言,希望慈禧能夠以國家為重,可慈禧卻只是當他是個小孩子,不懂事,雖然呵斥了他,卻並沒有治罪。不久,慈禧又提升寇連材做了奏事房太監,目的是讓他去監視光緒皇帝。

雖然寇連材深受慈禧的喜愛,但卻並沒有因此而迎合慈禧,特別是在接下來的兩年裡寇連材目睹了慈禧虐待光緒,大興土木,修建頤和園供自己享受後,更為不滿,深為國家憂慮。

在光緒二十二年,也就是一八九六年,寇連材剛滿十八歲,為了能夠讓慈禧改正,在進行了長時間的思考跟準備後,在二月初十夜裡,當時慈禧放下蚊帳剛準備休息,寇連材就一下子跪倒在慈禧床前痛哭不已,突然來這麼一下,把慈禧也是整懵(meng)了,掀開蚊帳叱問寇連材,這時寇連材才回答,又是為了江山社稷,慈禧一聽,依舊以為這小孩子又犯了傻,又將其斥退。

奈何寇連材為了規勸慈禧早已下定了決心,不成功,誓不罷休,之後寇連材請了五天假,回家交代了一下後事。

在二月十五日,寇連材學著王公大臣的樣子也上了一份奏摺,總的來說,就是歸政光緒帝,停止鋪張浪費,遠小人,親賢臣之類的內容等等一共十條,內容樸實,都是人們想說卻不敢說的話,慈禧看了奏摺後頓時火冒三丈,於是叫來寇連材詢問,奏摺果真是出自寇連材之手。本來慈禧很喜歡寇連材,念他年幼無知,只是想嚇唬一下他,但寇連材早已將生日置之度外,無所畏懼,慈禧一看他骨頭這麼硬,即命人將寇連材送往刑部,照例處斬。

二月十七日,被綁著送往菜市口刑場,他大義凜然,將隨身財物送給了前來送行的同事跟行刑的劊子手,之後,微笑著道:“費心從速!”神色不變,從容赴死。在場的人無一不為他傷心流淚,泣聲連成一片,這一年他才十八歲!

寇連材是清末內監中唯一關心國家大事的,敢於冒死進諫的忠臣。

寇連材,一箇中國曆史上最值得尊敬的太監!






曉風殘月44940


寇連材,本來是個小人物,卻幹出了些大事,再加上後來的文學加工,就成了後來人口中的“烈宦”。

寇連材原是北京昌平南七家莊人,是家裡的獨子,原名寇成元,15歲的時候還在家裡的安排下結了門婚事。小日子過得也算滋潤。到了光緒十六年,家裡因為和地主老財因為地界的糾紛打輸了官司,導致家破人亡。無奈之下,寇成元為了謀口飯吃只能扔下妻子孩子,自閹入宮,並改名寇連材。

入宮之後的寇連材在奏事處當差,是最低級的使令太監,後來可能也是因為幹得出色,升了,被調到慈禧身邊,專門為慈禧梳頭,書中記載“侍西后久,頗得力”,小夥子幹得還不錯。而且給慈禧梳頭可是個好差事,多方巴結,據《凌霄一士隨筆》記載:“此差頗優,每年有二三千金進項。”

至於為何寇連材為何被殺,其實沒有確切的答案。也是,就僅僅是宮中的一個太監而已,死了就死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當時有人問起身居要職的翁同龢事件始末,翁同龢也只是說道:“聞昨日有內監寇萬材(連材)戮於市。或曰盜庫,或曰上封事。未得其詳。”不清楚,應該不是什麼大事。

但是,寇連材死的太是時候了,正是維新派請求變法的關鍵時期。

寇連材被斬首的時候,政府給出的理由是祖制“太監不得干政”,結果寇連材違反了,上書干政,所以斬首示眾。但是當時完全沒人看過他的上書內容,有沒幾個人跟寇連材熟悉,畢竟是深宮中的太監,沒幾個人知道,所以大家就好奇開始猜。寇連材被殺的次日,內閣侍讀學士惲毓鼎在日記中寫道:

可以看到惲毓鼎也不清楚這件事,不過恰好其西城內外找人聊天正好聽說的。不過他聽說的內容有多少可信度呢,還真不好說。

寇連材被斬首的第二天,京城又出事了,主張維新變法的內閣侍讀學士文廷式被革職滾蛋回家。這時候正是維新派群情激動的準備救國救民的時候,無疑是對他們潑了一盆冷水,這是明顯的要打壓維新派的信號,但是這盆水沒有潑滅這股火,反而激化了維新派與保守派的矛盾。

恰好寇連材斬首與文學士革職湊到一塊了,自然而然的就被聯想在了一起。稱頌寇連材的背後,隱伏著激烈的派系矛盾與利益糾葛。寇連材的死恰恰為他們開啟了一條傾瀉憤恨的渠道。

新聞報道,文人傳誦,戲劇演義,成就了“烈宦”寇連材。


參考:

馬文忠《寇連材之死與烈宦的誕生》,《清華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

王學斌《“寇連材事件”:被捂出來的謠言》


於史他說


寇連材這個名字在歷史上有一個專屬的褒獎之詞“烈宦”,直白的翻譯過來就是壯烈犧牲的宦官,這不同於我們印象中宦官那種“死太監”的形象,寇連材憂國憂民,捨身取義的形象顯得無比高大。

一個宦官的故事為什麼能廣泛流傳,這還要感謝梁啟超,梁啟超將其親身經歷的“戊戌變法”整理了成了《戊戌政變記》,在其中專門為寇連材立傳——《烈宦寇連材傳略》,對其大肆讚揚和謳歌。

我也翻閱了一些資料,儘可能的講述一下寇連材的一生。

寇連材北京昌平人士,年幼時寇家也算是小康家庭,故寇連材也曾讀書識字,15歲那年寇連材成婚並生育了三個孩子,後來因家庭變故無奈來到京城謀生,偶然的機會結識了號稱“梳頭王”的太監。

為了生計,寇連材自宮後入宮當了太監,憑藉梳頭的手藝,寇連材得到了慈禧太后的重用,被派去監視光緒皇帝,寇連材為人頗富正義感,一方面同情光緒皇帝的遭遇另一方面對於慈禧太后賣國求榮的做法頗為不滿。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結束,清政府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中國面臨大量喪失主權的厄運,面對此情此景寇連材憂心忡忡,藉著在老佛爺身邊當差的機會數次進言,結果可想而知,寇連材不但被慈禧怒斥而且被趕了出去。

進言不成寇連材決定效仿古人死諫,在安排完後事之後寇連材寫下《死諫折》,其中包括不可割地賠款,停修圓明園,還政與光緒皇帝等內容,慈禧看後大怒,以太監不可干政的祖制將寇連材斬於菜市口。

《申報》也對寇連材被殺之事進行了報道,”嗣聞傳言該太監於銷假後跪進奏章,陳時事十條,皆關朝政.......交慎刑司予以極刑。“寇連材之事多以傳聞方式得以流傳,再加上晚清梁啟超的烘托,所以得到了普遍的關注,寇連材被殺之事應該確信無疑,但是被殺原因則有可能為了一些政治目的而被過分誇大。


一點點歷史


太監,作為一個不完整的人,歷來都被人所詬病,甚至有的太監囂張跋扈,玩弄朝政,如秦朝的趙高、唐朝的仇士良、明朝的劉瑾和魏忠賢等太監等。然而在晚清的時候卻有一位正直愛國的太監,由於他的直言勸諫,最終招來了殺身之禍,年僅才28歲。

寇連材,1868年出生於北京昌平的普通農村家庭裡。他從小生性耿直,在村裡讀了幾年的書,但由於家裡貧困原因不得不輟學。在23歲這一年的時候,他接連遇到橫禍,先是父親打官司失敗丟了自己賴以生存的土地,後父親含恨而死。父親死後,家裡更是貧困潦倒,迫於生計,寇連材只好進宮當太監。

寇連材進宮後當太監後,由於他的精明能幹深受慈禧的喜愛。晚清的政權都落在慈禧一個人的手裡,光緒名義上雖說是皇帝,可處處受到慈禧的控制。為了能夠更好的控制光緒,慈禧決定讓自己的心腹寇連材去監視光緒的一舉一動。可寇連材從小生性耿直,對於慈禧的獨攬朝政大權,賣國求榮的行為已有不滿,去到光緒那裡後,不但不把光緒的行為告訴慈禧,反而把慈禧派自己來到光緒身邊的目的告訴光緒。這事引起了慈禧的不滿,索性把他調回了自己身邊。

在甲午戰爭中,慈禧為了求榮,命人簽訂了《馬關條約》,這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百姓愈加貧困。後來,康有為和梁啟超等人發起公車上書,要求維新變法,很快得到了光緒皇帝的支持。但維新變法觸及了慈禧為首頑固派的利益,慈禧很快發動了政變,把光緒囚禁於中南海瀛臺,歷時103天的變法就此失敗。此事過後,寇連材徹底看清了慈禧的面目,他決心以死進諫。1896年的2月初十,寇連材跪在慈禧面前一直哭。此時睡著美夢的慈禧被驚醒了,問他哭什麼。寇連材哭泣的說道:“國家都是處於這麼危險的地步,你怎麼還是這麼享受玩樂。”慈禧聽到寇連材說的話,頓時怒火中燒,把他趕了出去。

經過向慈禧當面說失敗後,寇連材決定以書勸諫慈禧。他先是跟家人訣別後,把自己已寫好的奏摺交給慈禧。慈禧看後,暴跳如雷,問是誰的。寇連材說是自己的。聽完寇連材說的話,慈禧起初不太相信。於是寇連材一字一字把奏摺的內容背了下來。慈禧見此情形,想不到自己最信任的人會這樣說自己,這時氣不打一處來。慈禧下令把寇連材押往刑部審問。第二天,寇連材在北京菜市口處決,年僅28歲。

縱觀寇連材一生,年輕時候迫於生計不得不進宮當太監,但他依舊正直無私,憂國憂民,敢於跟腐朽的封建勢力作鬥爭,實在堪得上烈宦。




萌妹子軟軟


話說在中國歷史之中,有一類人給後世留下的印象實在不好,這便是“太監”。興許是沒了那話兒,心理便因此而扭曲,行事詭秘,下手毒辣,而且禍害朝政等等,歷史之中太監者如趙高、劉瑾、魏忠賢、安德海、李蓮英等等,哪一個不是惡貫滿盈,讓後世唾棄之輩。當然,凡事都有對立面,有好自然有壞,有壞也必定有好。要說太監之中,也有些“好人”,比如三寶太監鄭和,馮寶、還有晚清憂國憂民、敢於當面頂撞慈禧老佛爺的小太監寇連材。

鬼馬小太監,老佛爺身邊紅人

說起這寇連材,也是個苦命人,出生於直隸昌平府一戶農家,家裡窮,孩子多,又要求生計,15歲時,寇連材的父親通過當地退休老太監的幫助,花銀子找了京城“刀子匠”小刀劉,一刀去了兒子的根兒,又花銀子託人將兒子帶進宮,成了正式太監。

進了宮,有人照應著,加上寇連材人精嘴巴甜,很快混上了梳頭房的差事,這便跟慈禧進了一步。慈禧喜歡這孩子,就給了些好處,讓他做了會計房太監,後來又升到奏事房太監。這其中也少不了“老叔”李蓮英的幫襯,就這樣,寇連材雖然年紀不大,卻成為慈禧身邊的紅人。

寇連材既受到老佛爺的賞識和重用,按理說應該一心向著老佛爺,做奴才的講得就是知恩圖報。可寇連材卻偏偏跟老佛爺“卯上了”。為什麼這樣,這跟光緒皇帝有些關係。寇連材打開始做了一段時間眼線,主要給李蓮英通風報信,看看皇帝有什麼“造次”的地方。可一來二往,寇連材覺得這位皇帝很和善,而且一心想要改革,趕巧寇連材認識字,光緒有時候讓他幫自己念念奏摺啥的。久而久之,寇連材的心眼就到了光緒這邊兒,也許是光緒有意拉攏寇連材,便時常給他將些外國的新鮮事物,說東洋已經變法,自此國富民強,可大清依舊羸弱,自己身為皇帝有心發奮,無奈時不與我,苦啊.....

棄舊主迎新主,小太監的無間道

寇連材聽主子這麼一說,心中感動,自此後慈禧那邊有什麼動靜,他便偷偷告訴皇帝,好讓皇帝提防著點兒。再後來,寇連材就有些“放肆”了,他在慈禧耳邊吹耳邊風,時不時替光緒說好話,並且說些外國的好處。慈禧哪能不知道這小猴崽子腸子裡有什麼道道,可老佛爺偏偏就沒治他的罪,而是以“小孩子不懂事”為理由,饒過了他。

要說老佛爺已經夠意思了,做奴才的該消停點兒了。可寇連材偏不,就在慈禧下口諭要求修建頤和園之時。寇連材的愣勁兒上來了,他這次要效仿王公大臣,親自寫了一道奏摺,提出十個建議,其中包括罷免李鴻章職務、與日本人決戰、停修頤和園,請皇帝主政等。還要一條,便是要求老佛爺效仿聖賢堯舜,立有德之人為太子。要知道,不管哪一條都是犯了慈禧老佛爺的忌諱,可寇連材偏偏遞了上去。


好一個大膽小奴才

這下還得了,在大清一朝,太監不許參與國事,妄議朝政,你個不知死的小猴崽子卻偏偏往刀口上撞。哪知老佛爺看過奏摺之後,雖然惱怒,但是並沒有殺寇連材之心,只是要他說出是受誰指示,她不相信這個奴才是個忘恩負義之徒。

寇連材一口咬定是自己所為,並未受人指使,當場背下奏摺上面所寫,並且不肯認錯。到這一地步,慈禧不殺寇連材不行了,有一就有二,這次不殺寇連材,日後老佛爺哪還有面子,那些大小太監還不都學著寇連材的樣子上奏摺。於是乎,老佛爺發下口諭,斬了寇連材。

可憐寇連材只有18歲,便被活活杖斃,怎一個慘字了得。

奴才犯上,該殺!

後人都為寇連材叫好,讚揚寇連材之舉。但在筆者眼中卻偏偏不這樣,看歷史要看全面,也可以從側面看。如你細細讀歷史,寇連材不過是一顆棋子罷了,而他本人也是個愣頭青,確切的說是憤青。

憤青是沒有理智的,是偏激的是固執的,根本不會看清大局,只看片面。光緒的勵精圖治固然是好的,但是以當時大清國的局面是做不到日本國那樣的變法格局的。而且光緒本人就是個憤青,因此他才會跟同樣是憤青的寇連材關係密切,也正是他不切實際的思想間接害了寇連材。寇連材奏摺上所寫罷免李鴻章、與日本國開戰是完全不合實際的事兒。大清國若沒了李鴻章,猶如房屋斷了大梁。而與日本開戰,簡直是痴人說夢,甲午海戰不就證明了這一點嗎。

回頭再看光緒的變法提案,簡直荒唐至極,根本就是不切實際的烏托邦幻想。而恰恰是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的思想才是最正確的。當然正確也沒有,大清氣數已盡,再怎麼折騰也沒用。若是按照光緒的變法思想,只不過大清朝亡的更快一些罷了,最終留個爛攤子還要慈禧收拾,一個空有理想的帝王註定是失敗的。病死瀛臺,也是光緒自找的,怨不得慈禧。殺寇連材更怨不得慈禧,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奴才犯上,該殺!


大獅


太監是皇帝的奴僕,但因其照顧皇帝起居,整天圍繞著權力中心轉圈,很容易演變成干預朝政。清朝吸取前朝的教訓,對太監嚴厲管束,堅決杜絕他們觸碰權力。

1655年,順治帝命工部鑄立鐵牌,強調:“(太監)但有犯法干政、竊權納賄、囑託內外衙門、交結滿漢官員、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賢劣者,即行凌遲處死,定不姑貸”。

晚清皇宮內當差的太監。

這道鐵牌成為清朝皇室的家法,應該說執行得不錯,太監基本上都不敢過問政治(通常文化水平很低,也沒有能力過問)。

但是,在晚清時期,有一個太監幹了一件非同尋常的事,引起了朝廷的震動。他就是寇連材。

寇連材是直隸昌平人,幼年時家境小康,有幾十畝地,練過武術,也上過幾年私塾,粗通文墨。15歲結婚,婚後育有二男一女。

1890年,他23歲時,其父寇士通與財主趙燦因地界糾紛而輸了官司,寇士通身亡,家道由此迅速敗落。年輕的寇連材遭此變故,心情苦悶,到京城尋找出路。不知何故,他毅然拋妻棄子,自閹入宮,做了太監。

慈禧太后身邊圍繞著大批太監。

寇連材在慈禧太后身邊做了梳頭太監,比較受信任。他入宮之日,正是清朝內憂外患日益加劇之時。可能因為他心懷正義感,又有點文化,整天對局勢憂心忡忡。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軍大敗而歸。日本步步緊逼,國家喪師失地,寇連材更加憤懣憂傷,甚至在慈禧太后面前表現了出來。慈禧對他呵斥一頓,並未加罪。

攬鏡自照的慈禧。

寇連材沒有罷休。1896年初的一天,他請了5天假,在這5天裡他幹了兩件事:一是跟家人見了一面,二是寫了一封《上太后書》。銷假後,他就把這封條陳進呈給了慈禧。

條陳裡面寫了什麼內容?內閣侍讀學士惲毓鼎在日記中寫道:“凡十事:一,頤和園不宜駐蹕;一,停止勘修圓明園工程;一,不宜使皇上日近聲色;一,請立皇子;一,李鴻章不宜出使外洋;一,武備廢弛,沿邊請練鄉團;一,停止鐵路工程;一,鑄行銀元(其三條不得其詳)。”

晚清太監。

惲毓鼎獲知的這些內容,可能得自傳聞。據歷史學家戚其章考證,寇連材上書的內容如下:

一、以紙(幣)貫通天下,以興利弊,能安天下,軍民一心。

一、國家用人,宜以利為先(指提高人才待遇)。

一、練軍宜每莊(原文缺失,下同)。

一、宜多修工,即養天下民之法。

一、天下各處宜設立官學教人院,不拘男女,均十歲入學。

一、慮修鐵路、洋藥即是中國之大患,均宜裁撤。

一、天下各犯宜赦,亦宜各賞給命牌一件。

一、天下各處官員,均宜三年一任,不宜連任。

一、天下風俗、銀平、鬥秤、尺寸、地畝清目,各處均不相同,均宜一法制之。

一、我國現今無嗣,就此可選天下文武兼全、才學廣大者過繼,不可按親友過繼。

慈禧身邊的太監。

就當時的社會認識而言,寇連材的上書並無過人之處,可行性也不高,像停修鐵路、廢止西藥的建議愚蠢透頂,不能不說是餿主意。

不管這份建議書有沒有道理,慈禧太后看了已經是怒不可遏了,在她看來,你寇連材是教我怎麼治理國家麼?這不是干政是什麼?太監就不要扯什麼愛國情懷。“太后震怒,謂祖制宦官不許干預國政,立予斬決。”

1896年3月29日,寇連材在菜市口被斬首。臨刑前,他表現從容,稱得上是剛烈漢子!“至市,索袍褂著就,向東拜別祖塋及老母,雲:‘我雖系內監,然所陳諸事皆忠君愛國之心,即駢首市曹,亦可見祖宗於地下。’恬然就戮。”

參考資料:戚其章《梁啟超考疑》,馬忠文《寇連材之死與“烈宦”的誕生》,春才、精武《寇連材其人其事》


趣看歷史


寇連材被慈禧太后斬首,主要原因就是他參與朝政,給慈禧太后呈上了一份奏摺,因此惹惱了慈禧太后。因為大清祖訓戒律嚴格規定,宮內太監不準參與政事,如有言政事者立即斬首示眾。


寇連材,原名寇成元,直隸昌平州南七家莊人。從小寇連材讀過幾年私塾,懷有一顆報國之心,後來因其父親被一地主老財活活氣死,因為自己出身貧窮,無法替父親報仇,與地主抗衡。後來,寇連材面對家仇國恨,決心勵志報效國家,因自己才疏學淺,又苦於無門,於是寇連材就想了一個可以進入皇宮的辦法,那就是閹了自己,去做太監。

就這樣寇連材“自宮”後,好不容易求人將自己送進了皇宮,進宮後不久,寇連材因長的眉清目秀,一表人才,不僅能說會道,而且還能寫會算,所以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喜歡。於是寇連材就留在了慈禧身邊,做了一個貼身太監。

後來寇連材表現優秀,人又特別精明,慈禧對他特別寵愛,而且寇連材特別忠心,又什麼說什麼,從來不會口是心非。慈禧太后覺得寇連材是個可以信任的太監,於是就安排他到皇宮的奏事出處當差,明則是去伺候皇上,實際上就是慈禧派去監視光緒皇帝的耳目。

寇連材這一去不要緊,居然被光緒帝的所作所為深深的感動,同時也對光緒帝的處境很是同情。光緒帝提出的維新變法,寇連材覺也特別支持。慈禧萬萬沒想到她派去的奸細居然背叛了自己,不僅沒有得到光緒帝消息,反而自己的所作所為還被寇連材告訴給了光緒帝。你說慈禧能不生氣嗎。


後來帝國主義開始瓜分大清的狂潮愈演愈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日本簽定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光緒帝與康有為等一些有志之士,開始要求變法圖強,因此,得到了慈禧太后的不滿。因此光緒帝被慈禧囚禁在了瀛臺,長達十年之久。光緒帝最寵愛的珍妃也因為支持光緒帝,而被慈禧太后派人扔進了井裡溺水而亡。

壯志未酬的太監之身寇連材,自然也沒有逃過慈禧太后的魔掌。在大清江山搖搖欲墜的時候,寇連材不顧個人生死,以大清安危為重,冒死像慈禧太后遞了一份奏摺,寇連材的奏摺大意就是:希望慈禧太后不要在攬權干政,應歸政皇上;國難當頭,應馬上停修圓明園,停修鐵路;嚴懲賣國賊李鴻章;從整軍隊,與日本決一死戰;大概就是這些意思。

雖然寇連材只是個太監,可是句句發自肺腑,其忠心天地可鑑,日月可照。可是,慈禧太后閱後是暴跳如雷,連上火就上來了。大聲怒賣寇連材,並且立即傳令將寇連材扣押,並對他進行了嚴加審問。慈禧太后生性多疑,她認為寇連材這個奴才絕不會有如此作為,他身後一定有人在支持。

可是無論慈禧怎麼派人威脅,利誘,嚴刑拷打,寇連材卻寧死不屈,不僅一口咬定就是自己所謂,跟別人沒有任何關係。而且還把給慈禧的奏摺從頭到尾一字不拉的唸了一遍,這回可把慈禧太后氣壞了,肺都要氣炸了,命人將寇連材押赴刑部囚禁。不審了,審也沒用。

第二天,寇連材被帶到菜市口執行了死刑。就這樣,太監出身的寇連材為了拯救國家與水火,從容赴死,當時年僅28歲。寇連材也成了大清太監中唯一敢於慈禧太后叫板的宦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