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皇帝,为什么朱元璋很放心太子朱标,但康熙却很怕胤禔夺权呢?对此你怎么看?

东海已有几座山


同为皇帝,为什么朱元璋很放心太子朱标,但康熙却很怕胤禔夺权呢?对此你怎么看?

做了皇帝的人,难道就真的不会有慈父之心吗?其实也不是的,有的皇帝还是很疼儿子的,当然也有的皇帝更看重位子,所以对儿子也会有猜忌之心。就说朱元璋和康熙两位帝王,他们对待自家孩子就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



朱元璋的猜忌之心也很重,更何况他本来就是平民坐上帝位的,内心会有一种不安,因此一直防备身边跟随他很多年的大臣们。但他对自家太子还是挺疼爱的,他的太子是朱标,由马皇后为他生下的嫡长子。朱标一出生就很受朱元璋的喜欢,当时朱元璋是自立为吴王,所以他就立了朱标为世子,表明了就是以后位置会传给朱标。既然作为继承人,朱元璋对朱标还是挺有要求的,给他找了大儒学家做老师。因为受了儒家思想的教育,朱标从小就是一个性情温厚的人,对旁人友善,对弟妹关爱,他这种种行为都受到了朱元璋和一众臣子们的赞扬。


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朱标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太子,在那时他才13岁。但挺可惜的一点,朱标身体一直都不太好,所以没有熬过自己的老爹,先死在了前面。在朱标的这一生当中,他总共做了24年的太子。对于这位太子,朱元璋从来没有起过猜疑之心,主要是有几点原因。第一,在明朝实行的就是嫡长子继位制度。第二,这个儿子的种种表现也让朱元璋满意。第三,其他王爷被封藩以后都要去到封地,没有皇帝下的诏令根本就不能回去,王爷们和皇帝见面的次数少了,那皇帝的一腔父爱就放在了太子身上。



但在康熙时期就不同了,康熙虽然也挺疼自家孩子,但他终究也是比较偏心的。在当时大清并没有要求一定要用嫡长子继承的制度,也没有皇长子继承的制度。但是胤禔看到自己弟弟胤礽这个嫡子封为了太子,认为自己这个皇长子也可以竞争下。而且他的才能也是不错的,但是父亲就是偏心他的这个太子弟弟,故而他也会嫉妒,生气,他觉得生气以后就会采取行动。可他这样一行动就让自己老爹觉得不安全了,康熙认为自己还在位呢,胤礽这个太子也在呢,这个老大就已经按耐不住了,在下面小动作不断,这样就引起了康熙猜忌之心,所以康熙会防备着胤禔夺权。


紫禁公子


一是朱元璋实在太强了,放任胡惟庸蓝玉胆大妄为,最后易如反掌的就收拾了,作为史上唯一一位大字不识的乞丐起家成皇帝的历史第一人,掌控统治能力之强,绝对秒杀中国历史所有帝王,即使强如红朝太祖唐朝太宗,易地而处,恐怕也取得不了明太祖的功业,因此朱元璋自信得根本就不担心太子会威胁自己。二是朱元璋朱标父子,更像传统中国父子,朱标也是从朱元璋起事就已经在跟前了。父子亲情更纯粹。你能在历史上见到有那个皇帝老爹追着太子打,太子跑着还回头讥讽老子皇帝的情况吗?朱标第一把朱元璋视为父亲,而不是皇帝,所以才会没有对皇权的畏惧。对父权,也是传统儒家的观念“小杖受大杖跑”。就像一对农民家的父子俩,父子会担心儿子掀翻老子掌家吗?不会的。


职业抬杠家


朱元璋可以说是历朝历代对待太子最温和的一个皇帝,他幼年时期悲惨的经历让他对家族亲情看得很重。朱元璋一家是典型的贫农,只能给地主家大功,但是富人有富人的快乐,穷人也有穷人的开心,他的父母让他深切体会到了亲情带给人的温暖,这一切对朱元璋都影响至深。

出身卑微的乞丐皇帝朱元璋,在征战天下的时候就确立了朱标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即使是战火纷飞的时代,他也给予了朱标最好的教育环境,在他的心目中,作为嫡长子的朱标是太子的唯一人选。

朱元璋为了让朱标可以顺利接手皇位,大杀功臣,朱标生性仁厚,不愿意看到朱元璋大开杀戒,他去劝诫朱元璋,搞得朱元璋勃然大怒,拿着凳子跟着朱标撵,朱标一边逃窜,还一边回头嘲讽朱元璋。这是历朝历代从未曾出现过得皇帝与太子的关系。朱元璋和他的儿子们的关系,不像帝王家族,反而像是寻常百姓家,他防范一切可能来自大臣的威胁,却从来没有防范过自己的儿子,在他看来,家族亲情是最为可靠的,也是他最为重要的后盾。朱标死后,他立了皇太孙朱允炆,对朱允炆说,有你的叔叔们为你看家护院,你就可以安心当皇帝了。朱元璋对于他的儿子,是毫无保留的信任。

康熙不同,他不是汉人,也不是平民皇帝,他出生于帝王世家,从小见证了各种各样的政治斗争,女真族的狼性也让他不愿意,甚至说是不敢去相信自己的儿子。每一个皇位更替,都会有一场巨大的争斗,康熙很明白这一切,他的祖先们早早的就为他们演示过争夺皇位的残酷。康熙的儿子有很多,胤禔是他的长子,但却不是他的嫡子,胤礽才是他的嫡子,也是历代封建王朝中,最后一个被公开册封的太子。康熙非常的喜欢胤礽,他甚至经常给胤礽写信,关怀胤礽的生活状况,胤礽不给他回信,他甚至还会闹小脾气,可是与朱元璋父子不同的是,他们没有共患难过。

胤礽有很多的兄弟,康熙强大的生产能力为胤礽带来了一些些的困扰。胤礽没有和他的兄弟们共患难,他也不是长子,所以他并不像朱标一样,在兄弟当中具备极大的威信,与之相反的,女真人的狼性更是让他们对所谓的嫡子不屑一顾,皇位应该是属于强者的。九子夺嫡就这样发生了,胤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康熙显然也不是朱元璋,对他的儿子,他有着喜爱,但却没有绝对的信任。相反,历史上众多的太子逼宫历历在目,朱元璋父子的关系毕竟是少数,算得上是帝王世家中的异类。所以,康熙也自然对胤礽有着提防,寻常百姓家的亲情,很难在皇族中出现的了。

我是流浪历史号,喜欢,就关注一下吧!


流浪历史号


原因有三点。

第一威望,朱标不但是长子更是嫡子,出生既是太子之选。而后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功威深重,在所有皇子中鹤立鸡群,威望极高。

而胤礽不是长子,在康熙众多皇子中功劳和能力又不是特别出众。所以给了康熙选择的余地和其他皇子争权的希望。

第二朝堂,朱元璋杀伐果断,臣下畏其威。而朱标宽厚,待人以礼,朱标又是常遇春的女婿。所以文臣武将全部支持,上下一心。

而康熙众皇子中都有派别党羽,哪个都不是吃素的。特别是八爷一党,遍布朝野,乃是胤礽最大的威胁。

第三民众,朱元璋马上得天下,对官暴虐,对民法律森严,而朱标宽厚,与朱元璋正好互补。朱元璋时可以弥补其错误,朱元璋一但驾崩又可以子宽仁治理天下,得其民心。

而康熙以宽仁对待臣民,胤礽也一味宽容,一但康熙驾崩清朝将有崩溃的危险,所以康熙最后选择了以严酷著称的雍正。宽严相济,才是治国的更本手段。





小鑫谈历史


这个问题我们分两个角度来看,先说说皇太子夺权的问题,再说朱元璋是否对皇太子朱标很放心。

历史上有过一些被皇太子夺权的皇帝,比如唐高祖李渊在玄武门政变之后,被迫改立儿子李世民为皇太子,不久就让出皇位。唐玄宗在安史之乱后,被皇太子李亨架空为太上皇,也失去了皇位。更惨的一个比如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被皇太子刘劭杀掉。

皇太子是法定的皇位继承人,皇帝在出巡、出征、患病的时候,通常会让皇太子代理皇权,处理国政,一是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同时让皇太子有历练的机会。

所以,皇太子不同于其他的皇子、亲王,对于国家事务的权力仅次于皇帝。他有许多机会接触朝廷中的文武大臣和地方长官。就算皇太子无心,这些官员们也会有意无意地向皇太子靠拢。时间一长,就会在皇太子周围形成一个有形或者无形的副权力中心。

如果此时在位的是一个比较软弱的皇帝,比如宋孝宗,他会选择容忍,或者干脆主动放权。但是,如果在位的是汉武帝、明太祖、康熙皇帝这样强悍的君主,那皇太子肯定完蛋。比如汉武帝的皇太子刘据和他的儿子在起兵失败之后一起丧命。康熙皇帝也两立两废皇太子胤礽。

一般而言,皇太子在皇储的位置上坐得越久,势力越大,越容易出事。汉武帝在元狩元年册立皇太子刘据,到了征和二年刘据自杀,中间过了三十多年。刘劭也在皇太子位置上坐了二十多年,才对父皇下手。隋文帝在开皇元年正式册立杨勇为皇太子,到开皇二十年废掉。康熙十四年,两岁的胤礽被立为皇太子,到了康熙四十七年九月,胤礽第一次被废,中间的跨度长达三十多年。

康熙皇帝太了解历史,所以对皇太子很不放心,他又不想当太上皇,反复权衡之后,最终还是把太子废掉。

我们再来看看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太子朱标。

朱元璋异常强势、冷酷,而且生性多疑,但对待自己的儿孙十分仁慈,这从他设计的分封制度上就看得很清楚。

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之后,就立大儿子朱标为世子,洪武元年正式册立为皇太子,到洪武二十五年朱标死去,中间过了将近三十年。

关于朱标的死因,一种说法是马皇后死后,他伤心过度,哭坏了身体,落下了毛病。

《王文恪公笔记》的说法不同,朱标与一位御史在审案时产生了争论,朱元璋同意御史的观点。朱标坚持认为,治理天下应该仁厚。朱元璋怒道:“等你当了皇帝,再实行你的仁政!”

这句重话让朱标惊惶不安,跳进金水河自杀,救出之后,重病不治而亡。

对于朱标,朱元璋非常信任,很早就指示百官向皇太子奏事,又曾让皇太子裁决奏闻。但他们之间的关系也许并不像表面看起来的那样平顺,毕竟,权力的诱惑力太大,而人性是不变的。

《王文恪公笔记》中说朱标受到父皇怒斥之后,自尽不成而染病。个人愿意相信这种说法,但是,朱元璋怒斥朱标的原因,也许并不单纯,朱元璋在朝野布置了许多眼线,很可能察觉到了某种非常严重的苗头,才对朱标说出重话。

朱标死后,他的儿子被立为皇太孙。此后不久,蓝玉等一大批高级武将被朱元璋处死,随后几年,傅友德、王弼、冯胜等公侯也因为各种原因被处死。这些残酷的杀戮,也许和朱标也有一些关系。

所以,就算朱标没有病死,他出事也几乎是必然的,估计他不会成为刘劭,只不知道他的结局是像刘据,还是像胤礽。


于左


  这个问题耐人寻味,毕竟帝王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所以很有探讨的价值。

  先来说说朱元璋和其子朱标,朱元璋这么信任朱标,原因有这几个方面:

  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在传位这件事情上遵循的是立长不立贤的原则,几千年都是如此。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为马皇后所生,而朱元璋是在27岁才有这个儿子的(古代寿命短,这算老来得子),所以倍加重视;大明建立后朱标被立为皇太子,在培养朱标作为继承人这件事情上朱元璋花了很多心思;朱标较其他兄弟年长,在朱元璋南征北战过程中始终和父亲患难与共,在一些决战中,生性多疑的朱元璋只能把一些身后事托付给朱标,时间一长,父子的感情更加深厚;朱标生性宽厚、为人平和,在朝廷上没有弄权;对待兄弟们更是无微不至。

再来说说康熙为什么担心胤褆夺权

康熙帝在位共61年,生育能力强大,儿女众多。其中胤褆是长子,不过是庶出(相当于私生子),故没有地位;而胤礽为皇后所生,是嫡长子,落地即被册立为皇太子(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公开册立的最后一位皇太子),所以作为年长的胤褆心中一直有股不服的劲,有一颗不安份的心,一直觊觎太子之位,暗中注视着父皇对太子的态度;胤礽被废后,胤褆误判了形势,认为“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认为自己可立为太子,但这一切都难逃康熙的法眼,康熙早就发觉了长子的野心,此后父子心存芥蒂;胤褆发现自己争储无望后开始力荐与自己要好的老八并且向康熙建议可代之处决废太子胤礽,此举让康熙彻底寒心;多次失败后还不放弃,胤褆找来蒙古喇嘛用巫术魇镇胤礽,但最终为康熙发现削去爵位终生监禁。








用户5960306082


这个就得看看这两个皇长子的为人了。

朱标,身残志坚,做事稳当,而且最重要的是宅心仁厚。我看过《明朝那些事儿》,里面对朱标有过详细描写。他不仅对父皇毕恭毕敬,而且对那一大窝兄弟都友爱,连最后造反夺权的永乐大帝朱棣都对这个大哥感佩的很。要是这样的儿子当了皇帝,大明朝多少代都不会发生篡权夺宫的事儿。而且朱标向父亲提了很多有益于治国的好策略,可见其头脑之灵活。这样的人当了皇帝,何愁大明不兴?朱元璋能不放心吗?

反观胤禔,虽然也有一些雄心壮志,战场上也英勇杀敌,但是这些掩饰不了他的种种短处。对待父皇,提出很多意见,但是多数都是废话,不但帮不了康熙,还惹得老爹发火骂人。

对待兄弟,更是不怎么样,动辄以皇长子身份要施行家法,兄弟犯错,他不是想着怎么样去弥补,而是煽风点火,添油加醋,巴不得康熙爷能把所有比自己有本事的兄弟都弄死——当然,最想弄死的是太子。这些兄弟都灭火,皇位就是他的啦。康熙何等聪明的贤明君主,这些小伎俩还能瞒过他的眼睛?

别说是皇权,就是普通百姓家,这样的人一旦当家,再多的金银财宝,再大的豪宅大院,都得被败光。

别说是康熙大帝,就是有点见识和头脑的普通老头儿,也能想明白这样暴虐无道的家伙执掌大权会是什么局面。


禁街虎1







答: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提问,我很乐意参与解答。

不过,题面下面说“两个都是最得宠爱的太子,为什么朱元璋很放心朱标,但是康熙却很警惕胤禔”,把胤禔和朱标相提并论,说他们都是最得宠爱的太子,似乎是把康熙朝的皇太子胤礽错指为胤禔了。

是这样,康熙一共有三十五个儿子,有的没起名就夭折了,其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子都夭折了,胤禔是第五子,胤礽是第六子,在正式排序上,胤禔是老大,胤礽是老二。

胤禔虽然是老大,但他是小老婆生的,属于庶出;而胤礽是皇后所生,是嫡子,而且是唯一的嫡子。

康熙推崇汉族封建王朝的“嫡长制”,在嫡长子胤礽刚满周岁时,就册封其为皇太子。

客观地说,胤礽是很优秀的;当然,康熙的其他儿子也很优秀。

再补充一点:从努尔哈赤到康熙,清朝几代帝王间的接替都有过暗流涌动的争斗;推行“嫡长制”,即始于康熙。

康熙的其他儿子,如皇长子胤禔、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等,都非常优秀,成年后,分别封为郡王、贝勒,开府称藩,各有部属。除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外,其他皇子都各有一党,他们并不很把“嫡长制”放在眼里,积极展开皇位继承人的争夺战。

这局面不用多说也能想得到,皇太子胤礽是众矢之的。

为了自保,胤礽只好还击。

但是,以一对多,以寡斗众,胤礽理所当然地处于下风,并因对手的诽谤陷害,渐渐受到了康熙的猜忌。

这种情况下,胤礽只好铤而走险,准备搞宫廷政变,抢班夺权,早日继承大统。

这么一来,失败后的悲惨下场就无可避免了。

对比一下朱标这边。

《明史》记载朱标乃为马皇后所生,《南京太常志》和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三却都说朱标并非马皇后所生,且《南京太常志》明确指出,朱标和朱樉都是朱元璋的淑妃李氏所生。另有相关史料记载,马皇后只生过两个女儿,即宁国公主和安庆公主。

但不管如何,朱标作为长子,在马皇后没有生儿子的前提下,被朱元璋立为了太子。

为什么朱元璋会“很放心”太子朱标呢?

一是朱元璋非常强势,竖个眉、瞪个眼,都可以镇得住场子;二是朱标非常文弱,低眉顺眼,逆来顺受,不敢稍有忤逆。三是朱标所在时代尚未形成兄弟相争的局面。

话说回来,权力,尤其是至尊无上、说一不二的皇权,是有着强烈的排他性的,无论谁执掌在手,都绝不容许任何人染指,或产生觊觎之心。

说朱元璋“很放心”太子朱标,那是相对的,毕竟,在历史上,他们父子并未演变出康熙之于胤礽那样父子相噬的行为。

但您要说朱元璋真会像《大话西游》里罗家英所扮演的唐僧那样,不断地对孙悟空说:“你想要啊?想要你说清楚就行了呀,你想要我会给你的,你想要我当然不会不给你的,不可能你说要我不给你,你说不要我却偏要给你,大家说清楚嘛……”这是绝不可能的!

谁说朱元璋没对朱标起过猜疑之心?

胡惟庸案发,朱元璋要尽诛胡党余孽,牵涉到了朱标的老师宋濂。朱标找朱元璋求情。正气在头上的朱元璋白眼一翻,对朱标说:“要想救人,还是等自己做了皇帝再说吧!”

听了这话,朱标吓得面无人色,只好去投河以证清白。幸好,被太监救起没死成。

后来,朱元璋又要处理与胡惟庸有勾结的李善长,朱标出声劝谏。朱元璋丢了一根带刺的棘杖在地,叫他用手去拿,冷言冷语地说:“我杀人,就是相当于帮你除刺啊。”朱标不以为然,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朱元璋勃然大怒,拿起椅子追着朱标打。

《明书·懿文太子记》第一百十六卷列传又记:洪武七年,孙贵妃去世,老朱要朱标服齐缞杖期。朱标委婉提出自己的意见,说这服制和穿著时间与礼法不符……老朱立刻翻脸,以剑击地,一迭声要拿朱标法办。

……

看看,貌似亲密无间的父子,一旦权力受到干涉,甚至可能是由于一言不合,就现杀心。

现在,史学界有一种看法:即朱标之死,其实是由于长期的压抑和恐惧,最后得了抑郁症,再因风寒摧垮了身体,从而病死。

 


覃仕勇说史


康熙的太子叫胤礽,胤惿只是康熙庶出的皇长子,并不是太子。不过胤礽和胤惿的结果都一样,都被康熙圈禁致死。

至于说为什么朱元璋就放心太子朱标,而康熙就很害怕胤礽的夺权。我觉得这主要是两个人的性格差异导致的问题。朱元璋和康熙的性格不一样,对待儿子的态度也必然是不一样。



外刚内柔的朱元璋

朱元璋是一个父母诸兄早亡,被迫长年独自流浪的孤儿。早年的不幸让他对社会有一种报复感,但同时也让他对血缘亲情的珍视超出了常人。

比如明朝的靖江王一脉,这是明朝唯一不是朱元璋直系后裔的藩王,而是朱元璋的长兄朱兴隆的(本名朱重五)后代。

关于这位长兄,按朱元璋《御制纪非录》中所言,是个对父母不孝,对兄弟姐妹也也不关心的混账大哥。朱元璋和他的关系并不算好。

“幼因皇考(朱元璋之父朱五四)惜之甚,及壮,无状甚焉,其非奉父母之道,有不可胜言。”

而朱兴隆的儿子朱文正(小名驴马),也是一个比较横的人。他因为横行不法,受到朱元璋责问。被骂了一顿后,居然就有叛投张士诚之意,在被朱元璋亲自审问时,他也态度极为恶劣。搞得朱元璋感叹“尝云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

按理来说,换作是其它人,对这兄侄一门肯定也就死心了。可朱元璋在明朝建立后,在第一批封藩诸子时,依然将朱文正之子朱守谦(小名铁柱)封为靖江王,就藩于广西桂林。虽然靖江王只是郡王,但待遇规模一点都不低,与亲王是一样的。

后来朱守谦也横行不法,甚至公然对朱元璋有怨言。但朱元璋没有跟他计较,仍然多次给朱守谦机会,直至最后无可救药了,才将其禁锢于凤阳。长兄一门三代如此,朱元璋对此也是无奈的很。

“呜呼!盖由守谦祖、父愈积渊深,祸重巍山,有所感而致然乎?“

到此为止,按说朱元璋已经仁至义尽了。但事后朱元璋还是不忍绝兄长之嗣,仍然以大哥朱兴隆的曾侄孙朱赞仪为靖江王世子,并安排他拜访晋、燕、周、楚、齐、秦等十三藩王,让他周游全国,以增广学识见闻,让他跟自己的本家亲戚多多交往,拉进朱家子弟之间的亲人关系。最终使靖江王一支与明朝相始终。

试想,朱元璋对兄侄一门尚且如此,对自己亲生儿子能差到哪去?

并且,朱元璋还是一个从不计较个人名利的父亲。洪武二十四年,秦王朱樉因其在藩国多过失,被召还回京师,朱元璋准备将他法办,后经皇太子朱标的解劝,朱樉次年被赦免,放还回了藩封。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个主观性很强的人,他要法办的人,他就一定会办,太子朱标出面就能劝解,这显然不可能。所以这个事情的内核实质其实就是朱元璋扮白脸,他把扮红脸的机会让给了太子朱标。朱元璋心肝情愿的给朱标搭台,让朱标招揽人心,树立一个仁慈的储君形象。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都是朱元璋给朱标搭台,朱元璋当恶人,朱标当好人,为朱标拉拢了不少好评。

说实话,当爹的能当到这个份上,中国历史上估计找不到第二个这样的皇帝了。



后来秦王朱樉去世,朱元璋虽然对这个不成器的儿子很恼火,但儿子的去世,他白发人送黑发人,还是让他这个外刚内柔的人,伤心了很久。


“且如寝室处所,尔等来朝,吾曾亲引指示吾床,周匝群宫人铺睡处,所有关防有势。秦不以吾言为法,与小人孤处,杀身之祸必生矣。老眼昏花为诸子之计,又拭模糊老眼,还亲稿净行,以示诸子。洪武二十八年三月二十七日记事”——《明太祖钦录》

上面的引用是朱元璋在朱樉去世后,写给其它儿子的亲笔信。朱元璋当时年近七十,对儿子的舐犊情深,跃然纸上。

他对其它就藩于外的儿子尚且如此,那对他一直都最重视,且一直都在身边陪伴协助自己的长子朱标会是什么感情,就不用多说了吧?

因此可以这么说:朱元璋对朱标,他是至始至终都坚定得以朱标为太子。任何事情都没有动摇过他的这个决定。



朱标并非软弱之人

长久以来,我们现在看到的朱标形象,其实是被文人加工后的形象。不能说严重歪曲吧,但起码历史上的朱标能坐稳太子之位,他就绝对不是一个性格软弱的人。

朱标十岁即被立为吴世子,明朝建立后成为皇太子,直至洪武二十五年去世,其太子之位一直坚如磐石。而早在洪武十年,朱元璋就下旨意明言“朝中政事先启请太子处分,然后奏闻。”

众所周知,皇帝让太子主持处理政事,这会对皇帝权力构成相当威胁,所以历代皇帝很难做到放手让太子参与政务,更别说朱元璋这种工作狂型的开国之君了。

他敢让朱标处理政务,这绝对是对太子有极大的信任和真心倚重才能有此决定。

在朱标主持政务期间,正好也是明朝四大案的集中爆发期(除蓝玉案),这三大案,朱标都有亲自过手。他除了因为受孙子牵连进胡惟庸案的老师宋濂求情外,在史料中看不出朱标与朱元璋在大政方针上有过明确的对立。

即便是对立,只要朱标求情,朱元璋也必然会照顾他的感情。这从侧面可以看出,朱标和朱元璋是在玩政治红白脸。

朱元璋给儿子搭台,让他作为自己在政治上的缓冲器,而朱标也能借朱元璋的威慑而使人心归附自己。二人利益和立场是高度的一致,没有任何对立。

但是,这种政治合作却被后世文人塑造成了暴君和贤子的形象,这就有点小家气,不懂帝王政治了。

别的都不说,就单说建文帝朱允炆,他也是被后世文人说成是“仁柔”之君。但是他在继位之后,就接连废掉五王。他把自己的叔父要么逼死,要么囚禁。从这一点来看,哪里看得出他是一个“仁柔”之君了?

所以说,简单的用仁慈评价帝王,这本身就是很肤浅的想法。朱标作为朱元璋倾力培养的储君,他能差到哪去?他能有多软弱?朱元璋让朱标当太子,这绝不是简单的父亲爱儿子。


外柔内刚的康熙

历史上的康熙皇帝一直就是仁君形象,就连他的谥号也是“仁皇帝”。但是康熙只是一个表面仁慈的人而已,他对大臣、对儿子,表面上都非常的好。但是在内心里,他是一个非常刚硬的人。谁要是得罪了他,他就会记恨一辈子。

曾经有人说过:康熙的儿子只有两类,他与孝诚仁皇后生的儿子,以及他与别的女人生的小孩;康熙的女人也只有两类,他的妻子孝诚仁皇后,以及陪他睡觉的女人。

对于胤惿、胤禛(雍正)、胤禩这些他与别的女人生的孩子,康熙是真的瞧不上。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儿子,就是太子胤礽。

对于敬敏皇贵妃、惇怡皇贵妃、悫惠皇贵妃这些女人,康熙是真的瞧不上。他的心里只认可一个女人是他的妻子,就是生下胤礽就去世了的孝诚仁皇后。

由此也可以看出,康熙是一个对感情非常看重的人。毕竟皇帝也是人,皇帝也是要有感情寄托的,康熙和孝诚仁皇后的感情好,但是孝诚仁皇后早早就去世了。于是,康熙就把他对孝诚仁皇后的感情,全部倾注在了胤礽的身上。

但是我们知道,感情是双向的,康熙对胤礽是父爱满满,但是胤礽却不领情,他对康熙则有点忽视。一个有情,一个无意,这就是后来康熙会废胤礽的根源。



关于这一点,可以举几个例子。

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到鄂尔多斯巡视。他临走前,留太子胤礽在京城坐镇。这期间由于父子两人隔得远了,于是康熙就以父亲的身份给胤礽写了很多奏折书信。


比如康熙三十五年十月初一,康熙给胤礽朱笔御批:

我身体很好,你好吗?给你的谕旨都是我一日一日,零零散散写的,因此一段段不连贯。给皇太后上奏的时候要写清楚,若是不恭敬可不行。

还比如十一月初六,康熙再给皇太子胤礽连降两道谕旨,讲述他在鄂尔多斯的见闻。

鄂尔多斯有5斤的兔子,重于4斤8两的很多。春天去军营的时候,索尼特地方的孕兔重达5斤。不知京城的兔子可有过重5斤的?

从上述康熙与胤礽的书信来往可以看出,康熙对胤礽是真的有感情。但是胤礽却无法理解康熙对他的感情,没有及时回信。于是康熙就写了一道怨气慢满满的谕旨:

我身体安好。皇太子好吗?我唯恐皇太子自远方过于思念,因此将我们这里出行愉快之处反反复复咯哩啰嗦写了送去了,为什么一句回复我的话都不寄信过来?这么多奏折写的时候,一点担心忧虑也没有,有这种道理吗?从今以后我多余的话再也不写了!

是的,康熙因为胤礽不给他回信,于是康熙就生气了……

一个能因为宝贝儿子没给自己及时回信就生气的爹,他的记仇心之强,还用多说?

像这样康熙记仇的例子,还有很多。

比如康熙二十九年,胤礽16岁,当时康熙生病了,胤礽服侍。但胤礽在服侍的过程中没有表现出一丝担忧的表情,于是康熙被他遣返回宫了。是的,康熙又生气了……

还比如康熙四十七年,胤礽36岁,在前面的各种前奏和太子平时各种得罪人花样作死之后,胤礽第一次被废。

然后康熙下了一道谕旨:

今观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难出诸口,朕包容二十年矣,乃其恶愈张,僇辱在廷诸王贝勒、大臣、官员、专擅威权、鸠聚党与、窥伺朕躬起居动作,无不探听。

仔细看看,胤礽36岁被废的时候,康熙说他忍了胤礽20年。20年前就是胤礽16岁的时候。一个仇恨能记20年,康熙这么记仇,可见胤礽实在是活的累啊。

并且,胤礽的其它八个兄弟又整天在康熙面前打他的小报告。有这种一根小辫子被揪了20年的父亲,有这种整天坑自己的兄弟,胤礽岂有不废之理?


Mer86


首先是性格问题,朱元璋应该是从行动到心思都强势的人,他的霸气侧漏,不仅让敌人闻风丧胆,连自己人都诚惶诚恐。

朱元璋还不仅仅是强势有魄力,他也非常狠辣。他整人治人的手段一流。

在明朝之前,中国人对隐士都是很尊重,真正的高士辞官不做,是令人羡慕的,帝王也不能强迫他们。

而朱元璋时期,普天之下只要是朝廷用你,没有人敢不奉昭。

朱元璋他还没有完全夺取政权时,有一个他帐下的文人受不了他的强势,说自己要告老还乡,朱元璋当着所有人的面命人将其摔死。这种镇摄所有人是都不寒而栗。这样一个人他对自己在识人用人方面是绝对自信的。

而康熙生长在富贵中,少孤。他没有朱元璋的霸气,从他给曹寅的信中写了二十多个“小心”来看,他很谨慎,他内心的强大主要是孝庄强有力的支撑。

因为少孤,他非常重视亲情,不忍心对自己的儿子们过度严厉,他希望自己是宽厚仁慈的,他们是友爱的。

在宽政之下还能让社稷稳定,他一定是心细如发。每一步不敢错走。所以疑心重是在所难免。

这也是他们出身不同,性格气质也就不同。

朱元璋是个响当当的草根,烂命一条,他对人对事都是霸气压倒一切。他胜在气势。

康熙生在帝王家,善长心机权谋,他对人对事工于心计,他胜在谨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