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长平之战中赵国没有换将,廉颇对白起,最后谁会赢?


怕是会两败俱伤败的更彻底。

长平之战之所以成就了白起“军神”的称号,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白起坑杀赵军45万——古代中国历史上斩首数万、浮尸十几万的战役多的数不胜数,单纯靠杀人总数来封军神,这军神来的未免也太廉价了——白起之所以一战封神,更大的因素是他顶着巨大的压力去解长平这盘死局,而且还解开了,解的还不错——当时的战略情况我们之前已经说过,秦赵两国在长平死磕,互相啃不下来对手的野战强固工事,魏、楚在背后磨刀子,一个随时准备对着态势更好的一方背后捅刀,一个随时准备挥刀泗上甚至叩关蓝田。齐、燕在背后打酱油,玩些口惠而实不至的把戏。在这种战略态势下,实际上秦、赵两国都已经败了,再不从战场上迅速抽身,地里的粮食收不上来,第二年两国都得变成砧板上的肉去任人宰割。

赵孝成王先换将,换下来了廉颇换上了马服君之子赵括。这一政治动作很值得玩味,要知道,廉颇一向是主张联秦击齐的,此时换上一个坚决要同秦国血战到底的马服君之子,到底是打算一波梭哈?还是通过表现自己的强硬态度逼迫秦国坐下来谈判?不得而知。大家唯一了解的情况就是,赵括掌军后出现战略失误(很有可能是防线前移的时刻未能保持绵亘战线),然后白起迅速抓住机会,完成了对赵军的战略包围,为最终全歼赵军打开了局面。从外线打内线还能打出战略包围,仅此一条,白起的军事眼光就非同寻常,把握战机的直觉更是超一流的,更不愧为军神的称号。

但赵军依然是廉颇掌军,继续同秦军依托工事死磕?白起寻找战机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最好的结果是耗到前260年秋后双方“河内大饥,人相食”不得不撤军,然后第二年被魏、楚两国各种捆绑PLAY,最差的结果,那可就真的不敢想了。

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


军武次位面


历史没有如果,但若是真的要考虑如果的话,那么如果赵国没有换将,赵国很有可能会提前灭国,为什么这样说呢。

廉颇剧照


首先我们要清楚赵国为什么要换将,难道真的只是中了秦国的离间之计?赵国上下军臣又不是傻子,如果廉颇真的对付秦军有望,那为什么要换将,换将的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廉颇的战法不适合赵国,赵国没办法耗下去,粮食不足已经就是硬伤了,廉颇当时二十多万人马的消耗已经使得赵国勒紧裤腰带再给前线运粮了,而且还持续了近三年,赵国已经坚持不下去了,在这样下去要么这二十多万人饿死,要么赵国陪着一起饿死,而当时赵国的外交已经被自己作死了,不然还可以问诸侯国借粮,所以说面对必死之局,换将决战已经是不得不为的事情了。

另外,对于换将后的赵括,纸上谈兵确实对他是有点不公平的,因为他接手的局面以及赵王的命令就是让他尽快决战,而虽然最后他中了白起的诱敌之计,但是一来他不知道对手是白起,二来他也有着一鼓作气击败秦军的想法,如果最后不是秦军的大营修建的过于坚固,秦军锐士过于强大,一旦攻破,那历史的结局就会被改写,另外从战后的战损来看,秦赵共投入约105万人马,秦约60万,赵约45万,最后双方共伤亡约75万人马,赵国我们知道坑杀了40万,秦国亦损失了约30万人马,这是不是相当于赵括用45万人马在中计的情况下硬刚秦国60万人马,以损失5万左右的人马造成秦军30伤亡,当然这个数字可能不精准,但也可以从侧面证实赵括的能力,至少不是那么无能,赵括之败说白了还是缺粮,如果不是缺粮就算被困也不至于全军覆没,因为到最后赵军都到了同袍相食的惨状了,另外赵括一死,赵军就崩了,而在之前即使到了绝境,赵军的战斗力依旧还是很强悍的。


而对于秦国来说,他也耗不起,虽然他的国力比赵国要强,但是长久下去也受不了,秦国也迫切需要决战,这也是为什么一听到赵括出兵,秦昭襄王立马动员全国青壮前线运量,真正的把它当作是一场国运之战,所以说赵国即使不换将不决战的话,必死无疑,秦国虽然也会国力大损,但是还是有可能直接灭了赵国的,毕竟赵国无粮,怎么抵挡。

最终赵国之所以没有灭亡原因有二,一是白起杀俘天下大惊,各诸侯国的援助。二是秦国自身实力大损,使得秦王犹豫了,加上丞相的劝谏,召回了白起,错过了最佳的时机。要不然赵国很可能会在其余五国救援之前被灭,当然了,此时的秦国也守不住,毕竟实力损失太大了。


故而,赵国之败,不在于或者说不仅限于换将,换个人不一定比赵括做得更好,他只是输了,他要是赢了足可以封神。


Y一花一世界YB


没有这种可能,因为不是换将,而是把廉颇撤职查办。一共才2个月的时间,廉颇丢失了空仓岭、2卫城堡,西壁垒,整个丹河以西全部阵地。不但阵地没了,而且损失了近一半的赵军,1校6尉也没了。赵军只能龟缩在丹河以东的堡垒里,士气低落。赵军岌岌可危,一旦白起抄了赵军后路,结局只有全军覆没,而且秦军不会有多大损失。


对于廉颇来说,免职已经是最轻的处罚了。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历史没有如果,我们只能去假设分析。

长平之战影响了整个战国的走势,也是整个战国的转折点,此役之后东方六国就再也没有能力去抵抗秦军了。那么当时来说如果赵军一直是廉颇来领军,秦军是白起来领军的话,谁能够取胜呢?

白起和廉颇都是战国四大名将。但是我们现在很多人排名的话,一般都是把白起排在第一位,廉颇是排在最后一位的。所以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还是会觉得白起能够取胜,而且当时来说秦军对于赵军来说也是优势的。那么秦军取胜的可能性很大。

如果综合各个方面来说的话,秦军确实是占据了优势的,秦国的综合国力是要比赵国强很多的,而且长平之战本来就是一场持久战,对于赵国来说根本就不适合打持久战。

当然赵国其实完全有机会去取胜的,当时秦军攻占韩国野王的时候,其实赵国就应该意识到秦军是志在上党而不是野王。那么这个时候赵军就应该马上大量的集结在赵韩边界,一旦秦军异动赵军马上出击,这个时候赵军取胜的可能性是最大的。毕竟秦军刚刚经过了野王之战,又开始进攻上党。加上这个时候的秦军大概就在二十万左右。所以如果是赵军早有防备的话完全可以取胜的。

但是历史不能重来,而且我们都知道长平之战,秦赵两国都是慢慢增兵的,并不是一开始就意识到会爆发这么一场大的战役,决定了两国的命运,更决定了整个战国的命运。

廉颇擅守,但是我们都知道秦军是擅攻的,特别是白起,白起一生之中大大小小的战役太多了,基本上是没有败绩的。廉颇和白起一起对峙的话,结果真的很难说。

但是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秦军撤退。当然赵军也不会追击的,其实赵国当时全国上下都没有想过会打赢秦军,他们要得就是逼迫秦军自己撤退,一开始廉颇的坚守政策就是想逼迫秦军撤退的,但是却没有想到秦军越来越多。

但是我们都知道廉颇在一开始的时候却是连连失去阵地,第一第二道防线都已经被秦军占领了,这个也是为什么赵王会换下廉颇的原因之一。但是只要是廉颇来继续坚守的话,而且赵国国内有源源不断的粮草送来的话,那么廉颇守肯定是能守住的,当时来说只要是双方都不主动出击的话,其实谁也没有胜算。

但是奈何赵国实在是坚持不下去了,全国上下都在希望这一场战争早点结束,但是廉颇知道打肯定是没有胜算的,所以只能是坚守。那么廉颇被换下就是板上钉钉的事了。赵括一上来就是主动出击,结果被白起全部包围。全军覆没。


中国历史研究所


长平的对决,不仅仅是秦军士兵和赵军士兵,秦国统帅和赵国统帅的对决,更是两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竞技。两个国家经过自己内部的改革,慢慢的从七国之中脱颖而出,一决高下,你死我活只是时间问题。就算没有上党这个导火索,最终也会死磕。统帅有些时候确实能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击败对手。但是,国力,财力,民众的凝聚力,向心力,政治开明,上通下达,这些才是决定战争胜败最关键的因素。

先看秦国,秦昭襄王虽说能力比他老爹,比他爷稍微逊色,但是,对付赵孝成王已经绰绰有余。秦国庙堂上下一心,都为长平之战努力着。而赵国庙堂大多是些见利忘义之徒,秦相范雎用钱都能把他们买通。买通的结果,就是这些大臣给赵孝成王进谗言,要换掉前军统帅廉颇。然后就是两国国力的比拼,关中之地,沃野千里,能为秦国生产出大量的粮食。秦惠文王时期,也已经把号称天府之国的巴蜀收入囊中,这些都是赵国所不能比的。廉颇做主帅时,也只能和秦军相持,因为廉颇深知,秦军剽悍异常,那绝对是屠夫一般的存在,一旦离开防御工事和其野战,胜算不大。所以,廉颇坚守不出是非常明智的。但是,这一招有个不小的漏洞,第一,几十万大军每天的消耗巨大,如果没有强大得国力支撑,很难长久,第二,你的王必须毫无保留的相信你,如果不是那么相信你,一旦有人说你畏敌不敢出战,那么你非常危险,轻则撤职,重则满门抄斩。而此时,秦昭襄王接受了丞相范雎的建议,持重金到赵国贿赂赵国的大臣,而赵王果然就范,撤了廉颇的职。更可笑的是命令一个小毛孩去统领四十万大军。说到这儿先撤点别的,赵括此人不管有多优秀,但是之前终究没有过任何带兵或者实战的经验,这是个致命伤,他根本不知道战场有多残酷,多凶险。大家可能会问,其父赵奢也没啥经验为啥能打败秦军,当时秦军主帅是一个叫胡阳的人,此人绝对是一个赳赳武夫,面对面厮杀是把好手,但是要让他做主帅,他能力远远不行,如果这个时候让赵括带兵打,估计也能打赢。而此时赵括面对的是一个叫人屠的统帅,打了一辈子仗,无一败绩的战神。说到底,就像一个刚从军事学院毕业的第一名,当上了集团军总司令,带着全国的兵力去和N战N胜,老谋深算的白起打架去了。

说到这儿,高下立判,赵国国力不如秦国,庙堂运筹不如秦国,军队战力不如秦国,统帅才能又不及秦国,所以,长平的结局,已经定型了。


小平头001


个人认为没有换将的话,可能战国四大名将就该换人了,秦赵在长平对峙三年,但是两国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赵国已经只撑不住了,秦国虽然战线长导致补给苦不堪言,国内也消耗巨大,但是就算战败秦军也能全身而退,无法对秦国造成致命的创伤,可是反观赵国就完全不同了,长平一旦战败,就再无险可守,而且国内已经弹尽粮绝,从这点来说廉颇难辞其咎,对峙的策略是他想出来的,对峙三年把国家给耗空了,即使不换将,也得强行出击了,再对峙不等秦军攻过来自己就要发生哗变了,赵王几次催促出兵廉颇都不听,而且廉颇在攻坚战上并不突出,这也是换将的主要原因,赵王换赵括领兵应该也是认为他出击更有把握。

再者,长平之战前期是两国军事的比拼,但随着时间推移已经不单单是纯粹的军事比拼了,更多的是秦赵两国国力的较量,廉颇虽然让赵国没有战败,但是却成功的把比拼从军事上转移到了国家国力上,也让赵括背了军事的锅,赵王背了国家的锅,自己反倒成了名将,还有个负荆请罪的故事给他长脸(蔺相如结局很惨,廉颇跟他关系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好,蔺相如最后惨死廉颇也没有替他求情说一句话)个人认为历史上的廉颇相对刻薄傲慢自大。

即使赵军主将是廉颇,赵军依然会完败,可能还不能以五万重创秦军二十万的壮举,再者当时秦国推行范睢的攻人策略,还是会想尽办法杀光赵军主力的。






喀吱丶咯吱丶翠


微风阵阵吹来,站在城头的廉颇望着城外的秦军,忧心忡忡,双方已经僵持了这么久,却难分胜负,再想想自己的粮草已所剩无几了,于是对身边的警卫员说:给老大发电报吧,让他赶紧打工程进度款,不然工程就得停工了。

收到电报的赵王,呆呆地坐在沙发上,没说一句话显得很平静,但心里却是万马奔腾,家里值钱的东西都给你了,老子都快当裤子了,哪里还有余钱给你。于是赵王给廉颇拍了电报:抓紧工期,赶紧完工!廉颇依然如故,一再拖延工期。赵老板受不了了,查了查自己的账户,余额已经为零了。再这么下去公司就得申请破产了,得想想办法了,不能再这样让廉颇这样干耗着了,再这样下去,即便是把公司耗死,工程也干不完,是成是败来个痛快。

于是官二代额赵括走进了赵老板的视线,赵括的工程方案恰好符合赵老板的心意:主动出击,速战速决。于是赵老板换了工程包工头,把赵括换了上去。赵括当上了包工头后,果然雷厉风行,带着兄弟伙风餐露宿,发挥不怕辛苦,连续作战的优秀革命传统。但由于太过激进,中了竞争对手白起包工头圈套,最后整个工程以亏得一塌糊涂,以赵国大败告终。白包工头虽然最后赢了这个项目,但也是损失惨重。

据说前线失败消息传来时,赵老板正在开会,听到消息后,他放下了手里的文件,喝了一口茶,然后点燃了一支香烟深深的吸了两口,心里默念道:终于还是失败了,但总算是有个结果了,心里终于踏实了。然后跟参会人员说:秦国胜利了,肯定要向我们要补贴的,大家商量一下吧,我们该赔偿秦国什么呢?赔偿多少呢?不然他们不会善罢甘休的。然后自己走出了会场。

对于这个工程,赵老板是很明白的,如果让廉颇一直承包下去,那最后公司会被拖垮,到时候工程一样是失败。如果让赵括承包,让他去赌一把,没准还能赢,即使输了,赔偿(割地)对方一点损失也就过去了,但至少公司还能开下去。但照廉颇那个搞法,最后不光工程失败,连公司都得倒闭。



我的兄弟叫酱爆


还是白起胜,因为国力的问题,特别是粮草的问题!在僵持数年后,到大决战前,赵国已经粮草耗尽,对其他国家借粮也没有了。

打,基本打不赢,撤,又撤不得,如果撤了,秦军会尾随,乘势追击(实际上,还是少了类似白起的诱敌深入的谋略和胆量),直逼邯郸,所以,基本就已经是骑虎难下,只能拼死一搏(你说廉颇拿什么再耗下去?廉颇也是根本没办法了,没粮草了!!!守,不成了,攻,谈何容易?其实当时开头廉颇对阵的只是白起的老部下,后面秦国偷偷换帅变成白起,这个难度又高了几个等级,廉颇要是知道,根本不敢出招)。

因此,即使不换将,廉颇也是打不过白起的。

说实在,也是白起才能够玩转的一整波“神操作”,才能把赵括的军队整个围起来,偌大的一个战场,四面八方那么大,怎么围困的住,而能够做到一直不让赵军突围,这个诱敌入瓮的战场选点的布局就已经千古难遇。

总体上,我记得这个操作是非常大和犀利的布局(具体忘了怎么分兵),赵国外面救兵也被分割和消灭,连续42天困住都无法进来。

白起战神,不是浪得虚名的!



神秘烙剑许建锋


长平之战之所以赵王换将就是因为廉颇,廉颇善守,但长期的战争消耗赵国早已经不堪重负!秦国之所以能纵横捭阖逐鹿中原有两大优势,一是军队战斗力强,二是拥有足够的战争资源!打仗表面看是战士勇猛,实际上发的是兵马钱粮,是战争的消耗能力!最典型的就是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胜利了!

秦国在战国之初并不是最强大的,但是知耻而后勇的秦国进行了著名的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奖励耕战,所以秦并不是简单的军事力量增强了,而是综合国力增强了!

后来,秦占领了一块别人不愿占的土地——蜀,就是今天的四川,这个地方易守难攻,更重要的是蜀守李冰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这一水利工程可以为秦军多养活几十万军队!这才是致命的!

长平之战打下去,赵军已经无粮可调,连赵王都开始减少饮食,但秦军并不太怕这个,所以赵王被迫替换了善守的廉颇,而换上了赵括!假如继续使用廉颇,最终的结果就是彻底拖垮赵国,不要说前线失利,就是国家估计也会被各国分掉!所以赵国用谁为将意义的确不大,国力耗尽才是失利的根本原因!


圣瑞思商务服务


赵不换将的情况下,廉颇面对秦国左庶长王龁的进攻也是屡战屡败,这才龟缩不出。根据比较公认的记载,王龁是在公元前261年4月进攻上党的,到公元前260年夏赵括接替廉颇,总共有1年2个月左右,都是王龁与廉颇对阵。而在相持阶段,一直是秦军保持攻势,而以野战著称的赵军却取守势,廉颇对于王龁就没有退兵之策,而当时双方的兵力都是20万左右。也就是说,廉颇对阵王龁都一筹莫展,更何况对抗白起。

赵王换将,固然有秦国实施反间计的因素,但根本原因是赵国缺粮,耗不下去了。赵虽然是在靠近本土的地方作战,但除了军力强之外,综合国力与秦相去甚远,特别是封建时代决定国力根本的农业相差很大。

原因一是赵国土地远不如秦国肥沃,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就说秦的土地质量高,“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適邠,大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治镐,故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好稼穑,殖五穀,地重,重为邪。”商鞅变法之后,秦又吞并了巴蜀,获得了广大的成都冲积平原这样的肥沃土地。而赵国的土地就比较差,其所拥有的适合耕种的土地是冀州的河北平原、山西大部分地区和河套地区。但山西除了太原盆地和大同盆地以外,其他地区都不适合大面积耕种。河套地区虽然能进行大面积农耕,但这里却是对匈奴作战的前线,而且开发较晚,农业生产也不行。后来赵国吞并的中山国土地就更贫瘠。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到“中山地薄人众,犹有沙丘纣婬地余民,民俗懁急,仰机利而食。”

原因二是秦国当时普及了牛耕,而赵国当时还是人耕,粮食产量、储备量高下立判。

原因三是秦国在变法之后,实行的是国家授田制,即普通庶民士伍只要在秦国立户,便可享有国家定期授予的田宅。土地不是私有财产,百姓对授田不得进行买卖、典质和抵押。并且秦督促百姓好好耕田,奖勤罚懒。秦国的土地制度保证了生产要素的最大集中和优化,又同时刺激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充盈了国库、限制了土地兼并。而赵国当时还是封建经济下的领主土地制度,土地大都集中在贵族手中,国家很难对粮食集中征收。长平之战时,赵国缺粮,却难以从本国贵族那里索取,只能向齐国借粮。

赵国当时有清醒之人,就是平阳君赵豹。当冯亭向赵私献上党郡时,赵孝成王和平原君都认为是天上掉下的大馅饼,必须要,但是平阳君赵豹却指出赵国的农业与秦国相差太大,不能为图利而引火烧身。《史记·赵世家》记载“且夫秦以牛田之水通粮蚕食,上乘倍战者,裂上国之地,其政行,不可与为难,必勿受也。”事实证明赵豹的看法是正确的。

而在粮食向前线的运输方面,秦虽远却很顺畅,赵虽近却异常困难。《史记·秦本纪》记载“困赵长平,将请粟,卒与之粟。以船漕车转,自关中相望至长平。舫船载卒,一舫载50人,与3月之粮,下水而浮;里数虽多,不费马汗之劳。”也就是说,秦国的补给线虽然看起来长,但船运成本很低而且快捷,路上消耗很少。据“云梦秦简”记载,一个秦军士兵一个月的口粮大概在40斤左右。由此推算,当时秦军每艘船能运3吨粮食。实际上,秦国于春秋时期就在渭河和黄河上设有大量船队。长平之战期间,秦军运送粮食、物资的船只从秦国雍城(今陕西风翔),通过渭河、黄河、汾河到达河内绛邑(今山西翼城)。所以,秦军在长平战役期间,一直不存在缺粮问题,而且粮食供应相当充足。再加上早在长平战役之前数十年,秦国就已经夺占了河西之地,建立了比较稳固的东进根据地。后来数十年的征伐,尤其是范睢的“远交近攻”之策,使秦国又相继出兵攻占了今河南、山西大片土地。因此,长平之战时期的秦军既能速战,也能持久。

至于长平之战的决战阶段,史料中存疑太多,比如秦到底是不是全国动员,现在就有很大质疑。史书记载的是“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这个河内,应该是指秦国新征服的河内郡,而不是黄河以西的秦本土。再如在决战开始后,白起以25000人切断从石长城出击的赵军退路,另5000骑兵遮绝留守石长城的赵军与出击的赵军主力之间的联系。这个实在是难以想象,冷兵器时代,25000人的兵力就能断40万赵军的退路。

秦军的伤亡数字疑问更大,赵军总兵力45万,竟能杀伤秦军30余万,自身只有5万伤亡,然而却冲不破2万多人的切后路秦军。如果这么凶悍,那么廉颇又何至于对王龁连连失败。更重要的是,从当时两国人口来看,秦约500万,赵约400万,双方要凑出百万规模的大军,而且还对峙数月乃至半年以上,不顾农耕,实在令人难以相信。公元前312年,秦楚丹阳之战(也称蓝田之战),楚军损失将领70余名、士兵8万,就已经元气大伤。公元前273年,魏赵联军与秦的华阳之战,魏军被歼10万,也是元气大伤。可想而知,赵何以先后凑出45万大军。同样,当时的秦要凑出60万大军也不可能。

此外,秦军对赵军的“坑杀”,《史记》的记载也和考古发现对不上。这点,之前就有学者,如钱穆等人提出过质疑。(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