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的战争中,有没有什么奇葩的食物?

万年老肥鳖


还真的有一些奇葩的食物,比如:

醋布

就是将布放在醋和和盐水中反复浸泡,然后晒干了制成醋布,士兵们到饭点了,就剪下一块布放在军粮里煮,这样就能吃到有调味的饭食了。


人肉

这个,自不用说,要不是饿极了,谁吃这玩意儿。古代我们就有易子而食的说法,军队呢,也是有以人肉做军粮的事,就比如安史之乱时张巡守卫睢阳之役,大军吃完军粮马匹后,就开始食用老人女人和孩子了。还有黄巢,岳家军有吃过人肉的例子。忘了说,前秦苻坚时期,长安守军处死了1800余名突围进城的敌军,把他们的肉割下来晒干充作军粮………所以,人做军粮,古来就有。


光饼

这个食物不能说奇葩,不过奇特还算得上,这是戚家军打倭寇时期的军粮。饼做好后用炭火烤熟,中间来一个小眼再穿上绳,随身携带。

锅盔

这东西堪称古代压缩军粮,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相传文王伐纣时期就有了,至今都有一个锅盔品种叫“文王锅盔”。这东西,古时做得很硬,秦人的锅盔,甚至能兼护甲功能,能挡箭。



蒙古军队的粉状干粮

马可波罗游记中说,元朝蒙古军会随身携带半袋粉末状的东西,这东西,是由牛、羊的鲜奶除去水分后制成的。要食用的时候,就取出来点放在皮囊里加水,弄好以后然后放在马背上让它晃啊晃,待溶解稀释以后就拿出来吃。


李广的城墙砖

说的是李广夫妇驻守代郡,城东北角塌陷了,正好匈奴迫近,本地土壤又不适合烧砖,于是情急之下用年糕这些东西做了城墙,匈奴围城,以城中必定军粮会尽来威胁,李广大笑:“大不了老子吃城墙”,于是代郡城墙能当饭吃的话就传开了。不过,这个城墙当饭吃的事,兴许就是个故事吧,不用太当真。
(李广画像)

二战美国大兵的压缩饼干

倒不是说这个东西奇葩,而是它的硬度,二战美国大兵深有感触,在看美剧太平洋战争的时候,就有吐槽,说这玩意怕是得用口水含很久才能咬得动。而且,这些军粮出产日期很早,有些堪称爷爷或是父辈军人的口粮了。
(图片恐不准确,见谅)

二战时期,列宁格勒的黑面包

没有调侃,这黑面包,在二战挽救了苏联40万人的生命,并维持了将近1000万苏联军队的战斗力。在物资紧缺的时候,一条黑面包,是十个苏军战士一天的口粮。



列宁格勒被围的日子里,粮食紧缺,所以黑面包里夹杂了很多锯末之类的玩意儿。就是这东西,列宁格勒居民每天也只有125克,靠着这东西,列宁格勒军民熬过了最苦难的日子。

我军革命战争年代和朝鲜战争的军粮

这里只有敬意。

说起过红军草地时时期的草根树皮加皮带,我们都耳濡目染。其实,在朝鲜战场上,我们还有一个标志性口粮,那就是炒面。在国力不如别人,后勤补给艰难的战争岁月,一口炒面一口雪,铸就了我们“最可爱的人”的志愿军。除了炒面,志愿军奇特的口粮还有萝卜,只不过战士们反映这东西吃多了烧心还窜稀,后来还有过苹果做口粮的事,著名的“一个苹果的故事”很多人应该听过,面对美军封锁,补给困难,志愿军甚至都有谁能火线送上一袋苹果就给一等功这说法了。



对比美国大兵,光在口粮上,我们的志愿军吃苦耐劳可歌可泣。


那年那兔这些事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某种程度上,打仗打的就是后勤。后勤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军粮是后勤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吃不饱怎么行军打仗?

古代,生产力不发达,除了普通粮食之外,也会出现一些奇葩食物。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那些奇葩军粮。

若说奇葩,当首推“两脚羊”。

两脚羊,写下来简单,说起来方便,可是对于当事人来说,其中痛苦不可想象。两脚羊就是活人。

每当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之时,普通百姓就有易子而食的现象,对于粮草匮乏朝不保夕的军人来说,吃人也就见怪不怪了。

吃人现象,在史书记载当中屡见不鲜,其中最令人发指的当推南北朝时的后赵和唐末的黄巢。

后赵,非人类羯族人建立的国家,自从起兵那一刻起,活人就是普通军粮。哪怕天下已定,有能力种植粮食了,活人仍然是他们桌上的一道菜。


天道轮回,冉闵再有缺点,再有私心,他灭了羯族这件事就是对当时对后人最大的贡献。

唐末黄巢,美其名曰农民起义。可是黄巢救了几个农民?解放了几个百姓?反而,农民成了他们的口粮。这叫农民起义?“我花开后百花杀”才是黄巢的真实写照。

吃人还不算,他们还会给人名字,其中老而瘦的男子叫做“饶把火”(意思是说这种人肉老,需要多加把火),年轻的妇女叫“不羡羊”(意思是说这种人的味道佳美,超过羊肉),小孩叫做“和骨烂”(意思是说小孩子肉嫩,煮的时候连肉带骨一起烂熟)。

人类黑暗,莫过于此,“宁当太平犬,莫当乱世人”,那些总想把国内搞乱的人,该凌迟。

说了口味这么重的事情,下面我们看看清新一点的。

相比于其他游牧民族,蒙古军队就聪明的多。

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人数不多可是却能横扫欧亚大陆。除了战斗力强悍之外,后勤保障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点。

史书记载,蒙古军队出征,必带牛群羊群,一路走,一路放,以牛羊为粮,既有肉类补给,也有奶类供应,不用担心没有粮食的那一天,因为牛羊也在生产。

其他国家军队很难跨越的沙漠隔壁,对于蒙古军队来说,容易的多。

如果没有放牧养殖的条件怎么办?那就就地取材,采摘野果。

现在某些地方还会将一些野果称为“将军果”,名字就是来源于军队采食。

北方广为流传的“王莽赶刘秀”的故事当中,就有刘秀采食桑葚的情节。桑树救了刘秀,结果刘秀忘了它长啥样了,敕封了臭椿树,所以臭椿称为木材之王,号“椿木王”。桑树呢,觉得悲伤,不再露面,所以只能“屋后桑”。

野外没有野果怎么办?草根、树叶、树皮也是食物来源。

我们都学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红军粮食匮乏,野菜、草根、树皮、皮带、皮鞋、马鞍子都成为了裹腹的食物。

现在很多博物馆都有收藏长征后吃剩下的皮带。我们今天能悠闲的看手机玩游戏,革命前辈功不可没。


十几年后,解放军出国作战,虽然不用吃草根树皮了,可是当时物资仍然匮乏,作战地区多是山区,加上敌军拥有制空权,后勤供应十分困难。

中国人创作性的发明了易携带的简易军粮——炒面。炒面做法方便简单,用油把面粉、豆粉之类的混合,加点盐炒熟。

就是以这样的后勤,我们战胜了GDP占世界一大半的联合国军,为我们在东北树立一道坚实屏障。


别酒怯流年


大概是人肉吧。

隋末荒乱,狂贼朱粲起于襄、邓间,岁饥,米斛万钱,亦无得处,人民相食。粲乃驱男女小大仰一大铜钟,可二百石,煮人肉以矮贼。生灵歼于此矣。

隋末动乱,军阀没有军粮,就搞个大铜钟,一锅就煮二百石。

到了唐末:贼首(秦宗权部),皆镖锐惨毒,所至屠残人物,潘烧郡邑。西至关内,东极青、齐,南出江淮,北至卫滑,鱼烂鸟散,人烟断绝,荆楱蔽野。贼既乏食,啖人为储,军士四出,则盐尸而从。

秦宗权原本是唐朝军镇的一个牙将,唐末大乱时,他驱逐了自己的长官,自己当起了节度使。此后又被黄巢打败,索性投靠了黄巢落了草。谁知道黄巢不经打,刚进长安就被打出了来。秦宗权自然成为了反贼。被围困之时,军中没有军粮,就派士兵四处杀人,将尸体用盐渍好,做为随军军粮。这样的吃人军队,不知道怎么有战斗力。

他的老长官黄巢也是吃人专家,在吃人上面也有发明创造:贼围陈郡三百日,关东仍岁无耕,人饿倚墙壁间,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

黄巢围攻陈郡,三百天不下,又搞不到粮食,干脆四处杀人为食。而且还弄了一个人肉磨坊,将人投进去,把骨都蹍碎一起煮着吃。

宁为盛世犬,不为乱世人。这可不是说着玩的。


脑洞历史观


说几个有意思的:


一,方便米饭


现代的方便米饭是日本人发明的,虽然在中国一直火不起来,但实际上明朝的时候军粮里已经有了。做饭是把米饭晒干,去除水分后携带,吃饭时浇入热水,然后就可以吃了。


也有副食,是三升豆豉掺以五升盐捣碎如泥状,捻作成饼状曝晒干。要食用时剥一块枣核大小食用,以代替酱菜。



二,你以为是海苔,但其实是。。。


明军还有一种配菜,看起来有点像今天的海苔。


做法是弄一张白布,放在醋里泡很久,然后晒干,然后继续泡。继续晒。


一直到白布变成黑布,然后卷起来。放进干粮袋。


要吃的时候拿出来,剪下一小块丢进热水里。


好,可以吃了,这就是神神奇的食物----醋布!!味道自己想。


三,茎绳


刚才讲的都是中国古代的,现在看看我们的近邻日本,实际上在这方面也发明不少。


古代日本人会用芋头的根须编绳子,叫做茎绳。


日本人用这种绳子长时间泡在味增汤里,到打仗时把绳子带走,遇到没食物吃了,就剪短绳子泡汤下饭,说起来和我们前面讲的”醋布“异曲同工之妙。


万历援朝之战中,日本战国将领加藤清正在蔚山城被明军围攻很久,饿到吃城墙上的土,结果回到日本建立自己的熊本城时,就在城的建造中用了不少芋头茎。



闭家锁的红枫


在我国,有一种古老的面试,名叫锅盔。锅盔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相传周文王伐纣时锅盔就被用做兵士的军粮,在陕西西府一带,至今还有一个锅盔品种叫“文王锅盔”。

锅盔被发扬光大,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当年秦军行军时为士兵配发锅盔作为军粮。当时的锅盔被称为墩饼,一般直径大约在50~60厘米左右,厚度也都在15厘米左右,一个足有五六斤重。说简单点就是:个大、厚实、瓷实。

秦军士兵的携带方式也很独特,两个墩饼为一组,在每个墩饼上钻两个眼儿,用牛皮绳系好,前胸、后胸各搭一个,如同民间过去常用的褡裢一般。为什么要这样携带呢?

原来在先秦时期武器制造谁还不是很高,杀伤力有限。锅盔的这一特殊的携带方式在作战时,可以起到盔甲的作用,特别是敌军射过来的箭,扎在墩饼上,被秦军士兵拔出来后,又可用来射杀敌军。

可以说,锅盔在那时候,相当于是给士兵是给士兵多加了一层防御。而且锅盔的保质期比较长,即使在炎热的夏季,放上10天半个月也不会起霉变质,适合长距离作战食用。两相叠加,锅盔就成了秦军行军打仗的必需品。

就到这里,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

非常欢迎大家来吐槽!!!


东斯坦因


战争中的奇葩食物有很多,只列举一例:历史最残忍的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开国皇帝石勒,他在带兵出战中的食物:人肉(此文口味较重,不想看的可略过)。

五胡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分裂时期,史称“五胡乱华”。起因是由于晋朝发生“八王之乱”,被当时周围的“五胡”,即:匈奴、鲜卑、羯、羌和氐五个少数民族势力钻了空子,先后建立了十六个(其实不止十六个)独立政权。其中尤以后赵政策权的建立者石勒最为残忍。他出兵攻击晋朝时,很少携带粮草,都是随时捕杀汉人作口粮。

石勒及其羯族军队经常把汉人称作“两脚羊”,随时捕杀,当做随军口粮。据《晋书·列传第二十九》记载,石勒羯人集团每攻下一城,不管百姓还是军人,都要屠杀殆尽,其中一次一次就屠杀和吃掉已经放弃抵抗的汉族军民百姓二十多万人,真是丧尽天良。

这样一个毫无人性的暴君,近年来有部分史学家居然以他称帝后,为了收买人心,假惺惺搞了几次求贤纳谏、减租缓刑、惩治贪赃枉法而将其列为明君,真是可笑可悲可耻!


宦官趣闻


战争时期食物特别匮乏,一般古时候经常有许多俗称“米肉”就是人肉吃米长得肉。然后还有许多其他称呼“两脚羊”这个也是人肉的一种称呼,在最混乱时期吃人事件特别多所以那个时候最奇葩的食物就是人肉了!


去你的注册名


红军长征时,一般都是吃“小米”,在过雪山草地时,有时会吃草、树皮,太久无肉吃时甚至将“皮带”,“皮包”煮来吃。

无盐的时候,会去农村厕所的外墙刮那种白色带咸味的晶体做盐,以维持身体所需。


一鸣再鸣


像各种皮革制品,树根树皮,老鼠昆虫,甚至是同类,都会被饥饿的人们当做食物,吃土也不光是句笑话,明清时期吃观音土的事迹也是数不胜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