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赵云替代关羽守荆州,能守得住吗?

廖栩


如果赵云替代关羽守荆州,那么可能可以坚持到刘备来救援,不过很难有水淹七军这样辉煌的战果,而且在面对曹魏和孙吴夹击的情况下,蜀汉能否最终守住荆州也是未知数。

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说一下关羽丢失荆州的原因。荆州之战的起因是曹操命曹仁进攻荆州,

《三国志·武帝纪》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斩音。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曹仁因为宛城之变而推迟了进攻荆州的时间,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只是提到了关羽进攻曹仁,曹操命于禁前去救援,“又遣禁助仁”,同时命徐晃进驻宛城作为接应,“复遣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

曹仁奉命进攻荆州,应该兵力不比关羽差,此时却需要救援,肯定已经遭到了失败。这里有两种可能,一是曹仁进攻荆州失败,不得不退守樊城等待援兵,二是关羽得知曹仁要攻打荆州,于是先发制人发起进攻,击败了曹仁。无论是哪种可能,此时曹仁的部队显然已经遭到了重创。

于禁的援军到了樊城后,接着就是关羽水淹七军,于禁所部全军覆没,关羽乘机包围了襄阳和樊城,并抽调荆州守军增援,结果造成荆州防御空虚。吕蒙趁虚而入,白衣渡江,留守荆州的糜芳、傅士仁因为与关羽不和,所以投降了东吴,荆州失守,而关羽也兵败身亡。

如果换赵云来守荆州,那么一样要面对曹仁的进攻。不过以赵云沉稳的性格,即使击退曹仁的进攻,也不大可能全军出击去进攻樊城,同时他脾气也没关羽那么高傲,和糜芳、傅士仁的关系不会太差,内部叛乱的可能性也不大,不会给东吴可乘之机。

但是东吴和蜀汉的关系并不会因为赵云为改变,东吴和蜀汉的矛盾核心并非关羽对东吴的态度,而是东吴对于荆州一直虎视眈眈。早在刘备夺取益州以后,孙权就因为索取荆州不成而派兵进攻,夺取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最后刘备不得不和孙权达成《湘水之盟》,让出了长沙、江夏、桂阳给孙权。孙刘两家的联盟到此时,实质上已经不复存在。

而在刘备夺取汉中之后,孙权就打起了刘备手中剩余的南郡、零陵、武陵三郡的主意。这一点并不会因为换成赵云就有所改变。而且关羽虽然大意失荆州,但是在击败曹仁、于禁这两个魏军兵团时表现还是很出色的,换成其他人来,很难复制这个结果,魏军的主力将不会受到打击。

所以即使赵云击败了曹仁,那么也需要面对接下来曹魏和孙吴两家人可能的攻势,结果不容乐观,毕竟刘备的底蕴过于薄弱,难以同时对抗魏吴两家,即使刘备亲自带兵增援,恐怕也难以保住荆州。


不沉的经远


如果赵云代替关羽守荆州能不能守得住?

很遗憾,荆州仍然会丢!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赵云威望不够

一来赵云虽然跟随刘备征讨四方,威名远扬,当阳长坂坡力保幼主更是让他成了人人敬畏的“万人敌”,但是相比斩颜良,诛文丑名动天下的关羽还是差了不少,因此对东吴、曹魏的威胁会大大减弱,进一步促使他们起兵袭取荆州。



二来赵云毕竟是半路出家抛弃了旧主公孙瓒来跟随刘备的,如今他要是独自驻守后方重地荆州难免有人说闲话,借机生事。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三国志·赵云传》

影视剧《三国》中当年刘备赴东吴娶亲的时候诸葛亮也是饱受关羽、张飞的欺负,幸得孔明体谅才没酿成刀兵。

但是这样一来荆州内部人心不稳,失守的概率无疑又升高了。

二:赵云不识水战

赵云陆上作战神勇无敌,但是水战就不知如何了。


要知道水战和陆战相差甚远,水情、航速、天气这都是要考虑的因素,一个不识水战的将领让他来守荆州这个强敌环伺、水网密布的战略要地,未免有点强人所难了。

况且赵云也没有过几次自己独立领导全局指挥军队作战的经验,基本都是上级指派任务给他让他来完成的,现在突然让他独当一面分据曹、孙两个宿敌,也有可能会重蹈赵括“纸上谈兵”的覆辙。

三:刘备也不会让他独守荆州

荆州是刘备集团的后方大本营,更是诸葛亮《隆中对》的首选之地,战略位置非同一般,刘备虽然满口的仁义道德,嘴上说的天花乱坠相信赵云是个重义轻利的“好兄弟”,但是真正说起来他信任的还是自桃园结义起跟随自己的关、张两兄弟。


而张飞虽然在正史上多谋略,但脾气太过暴躁,之前就是因为他喝醉酒打骂军士才丢了徐州,最后更因此丢掉了性命,仅凭这一点刘备就不会让张飞来驻守荆州。

那么张飞、赵云一起来怎么样呢?

还是不行,原因是攻打刘璋的葭萌关前线此时正处在万急之中,刘备不可能把两员心腹虎将用来镇守后方。

这样一来也就只有关羽出手,坐镇荆州了。


但是无奈他个性过于“孤傲”,完全藐视江东群雄,这才有了后面的“大意失荆州”,这也印证了一句老话“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吧!

综上,换赵云来守荆州,结果也不会有丝毫的改变!并且历史也不会有重新来过的机会。


晓史才能明事


大家好,我是历史漫谈君。今天我们来看看三国演义的荆州问题。

我们都知道,荆州,地理位置很重要。荆州土地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且北接曹魏,东临江东,西接西蜀,三方哪方得了荆州,都对实力有很大的提升。最终,刘备连哄带骗,成功占有了大部分的荆州,在之后又得到了西川,实力突飞猛进,到达了蜀国的巅峰时期。

而由于入川途中庞统轻敌冒进被射死,留守荆州的诸葛亮不得率张赵二人入川支援刘备,同时留下关羽镇守荆州。

西川在不久后顺利被打下。而关羽在荆州,也是频频北进,给曹操带来了很多麻烦。最终,曹操派大将制约关羽,而孙权派吕蒙白衣渡江,突袭其后,关羽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败走麦城,丢掉了荆州,又失了自己的性命。

关羽丢掉荆州,跟他的个人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关羽自视甚高,很看不起孙权,屡屡侮辱孙权的使者,让孙权想与关羽合作的想法化为泡影,转而与关羽为敌。而关羽又骄傲轻敌,认为可以凭一己之力北伐曹操与防守孙权,并且在取得一定的成绩后不知及时收手,将战线拉的太长,从而被吕蒙抄了后路,遗憾丢掉荆州,可谓是“晚节不保”。关羽大意失荆州,不仅是关羽一个人的失败,也是蜀汉集团从盛转衰的开端。

那赵云替关羽,是否可以扭转局面?

我觉得虽然可能无法一直守下去,但很大概率能守的更久。

首先,赵云性格缜密,从不轻进。终其一生,赵云总是胆大心细,从不打无准备之战,凭借其勇气和智谋,多次逢凶化吉,如长坂坡单骑救主,多次保护诸葛亮和刘备,截江夺阿斗,汉水以少胜多等等。其次,因为赵云更加听话,因为他地位较关羽低 ,只是一员战将。赵云是指到哪里就打哪里的人,他就会按照执行,不会似关羽一样容易骄傲,自以为天下第一而少了防备,同时因为他与刘备的特殊关系,诸葛还不好插手,所以才最终导致了荆州之事。

但是,为何让关羽去呢?这也是诸葛的无奈之举!

为何呢?因为关羽派头够大,地位够高,能镇得住。荆州太过广阔,要是留赵云守,赵云人微言轻,不一定镇得住手下诸将。而且关羽张飞也会有所不满,认为诸葛亮看不起他们哥俩。并且留着赵云在身边,诸葛亮还能支使地他动,要是换了关羽跟着诸葛亮,关羽的执行性肯定比赵云差得远,而且诸葛也使唤不动他。张飞更加鲁莽,肯定也不行。其他大将就更不合适了。所以,诸葛权衡利弊之后,还是选择了关羽。他也可能预测到后来的危机,可他也没办法呀!

诸葛的最大悲剧,就是明知这条路通往悬崖,还是被迫要硬着头皮走下去。荆州是这样,后来的北伐又何尝不是?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历史漫谈君



路遥lgy


如果派赵云守荆州,肯定会认真贯彻诸葛亮的战略决策,南和孙权北据曹操。如果不是四面出击,坚持北面抗曹,一定能守住荆州。当时还是鲁肃执政,孙刘两家一定能搞好关系。如果坚持到平定了西川,汉中,与荆州相互应,天下的事又当别论了。刘备的扫平中原恢复汉室宏图大业有希望成功!

可就是用了目空一切的关羽才导致了宏图的流产。孙权在鲁肃的劝说下,也想联刘抗曹。当时形势非常明了,孙刘两家任何一家都不能独存,只有两家联合抗曹,才能维持三分天下。至于以后西蜀强大了,当刘备成了主要威胁时,又可能是曹,孙联合,共同抗刘,那是一种假设。不过,当时曹,刘,孙三家,当一家强盛,威胁到其它两家时,那两家必然联合,否则就存在不了。矛盾随时转换,这是当时的现状。

历史没有重来,历史就是历史。


伏枥的老骥57128762


赵云可以守得住,首先,对比关羽和赵云手下士兵的士气,关羽为人过于高傲,眼高于顶,也造就了他根本不可能爱兵如子的性格,士兵也不可能为关羽卖命。反观赵云,无论哪一战都身先士卒,冲在第一,为了副将都可以独自一人杀入曹营,救出自己的副将,早期在公孙瓒的白马义从中担任小队长,同样他的战队战力极强,他不会抛弃一个人,这样的人,手下士兵最会为之拼命,生死关头爆发出的战斗力反而惊人。其次,关羽的性格使其人缘奇差,没人愿意救援,但赵云不一样,如果被围,马超,刘封等人出兵救援的可能性很大,最后,关羽从被围到被杀中间隔了四个多月,刘备都没发兵救援,可以说距离远,通信能力不强,时间上来不及,但也有一种可能,刘备怕自己死后,刘禅压制不住关羽,可能看着关羽死去,不然也不会关羽死后两年才报仇,反之赵云,根本就不存在这种事情


用户52157040082


说到底凭荊州的综合实力,只能够自保尚且不足,攻取中原确有不自量力之嫌。若不是曹操赤壁大败之后仍心有余悸,若不是曹操接连陷中合肥与汉中的两边作战,那容你关羽在荊州安享太平!荊州处在魏、吴两面夹攻之地,防御一面尚可,防御两边攻战任谁来守都是个难题。即使派一向谨慎,稳重的赵云来守也是难保魏、吴的两边夹击安然无恙。何况关羽又有一个致命的性格上的缺陷,骄傲自大,刚愎自用。临北伐开打之际,还到处树敌,浑没把北伐战略作为蜀汉复兴的国之大计来对待。先是恶了孙权,临出兵又严惩了,糜、傅二先锋,全然不计后果,又听不进王甫柬言,荆州重地又非所托,一系列战前准备不足,用人有误。明知得罪了东吴也不警惕,被陆逊几顶高帽弄得忘乎所以,飘飘然了。大概后人为了顾全这位死后封神的义勇武安王的面子,给他定义为"大意失荊州",并没深究他犯下的不可饶恕的错误。换成赵云守荊州大概他会严格尊守诸葛亮的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战略方针,不致陷于两面受敌的糟糕局面。兴衰无常,谁叫关羽名声鹊起,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威震华夏,逼得曹操迁都避锋。正应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语,才引起两边受敌,致使兵败被杀,留下千古遗恨。


天山月3


这个问题太过片面,刘备留关羽坐镇荆州并不是单单为了守。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关羽为什么会丢了荆州再讨论守住守不住的问题。

《隆中对》的战略构想相信大家都熟悉:“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公元219年五月,曹操撤出汉中,刘备军在汉中大获全胜,刘备进位汉中王。六月,刘封孟达率军拿下房陵、上庸。汉中、上庸已定,打通汉水通道。欲“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必须先拿下襄樊。襄樊位于南阳盆地南端,西有武当山,东有大洪山、桐柏山等作为屏障,控扼汉水,是北上中原,南下江汉平原的必经之路。七月,携大胜之余威,刘备授意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意在完成《隆中对》战略构想的最后一步部署。对刘备集团来说,如果能够拿下襄樊,即使不那么快挥师中原,也可以将汉中、益州、荆州等地整合起来。这不仅对曹魏形成威胁,对东吴孙权也能形成战略上的优势。

好了,下面开打。关羽的战绩:打爆曹仁,斩庞德,水淹七军,俘于禁及部众三万余人,威震华夏,吓得曹操欲迁都避其锋芒。关羽打成这样,若此时刘备进军关中,孙权发兵徐州,曹操将三线受敌,《隆中对》就要变为现实了。孙权一开始确实想发兵徐州配合关羽,之后再谋夺取荆州。但是吕蒙劝说孙权先拿荆州,毕竟荆州对孙吴来说就是安全屏障。后面的事不再坠诉,吕蒙攻下江陵,孙吴随之席卷整个荆州,关羽兵败被俘而死。刘备集团由盛转衰,眼看即将实现的“克服中原”化为泡影,丢了荆州战略要地,失去了军中战魂级武将。

关羽丢了荆州纵然有其狂傲自负的性格缺陷(实际上关二爷的确有狂傲的资本),但其实襄樊之战打破了三家势力的微妙平衡,才是孙权最终反水的直接原因。

孙权吕蒙谋夺荆州已久,这种局面下不管荆州由谁来守,都很难保证绝对安全。即使赵云坐镇荆州,确保荆州不失,但是不取襄樊就无法达成《隆中对》的战略部署,荆州不失又有何意义。

若是只谈守荆州,关羽又怎么可能守不住。


汉末天下


依据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一、守荆州,云长是不二人选。刘备入川,刘备集团分为两部分:刘备、庞统、黄忠、魏延入川;孔明率二、三、四将军及马良等守荆州。孔明入川是因为庞老师在“落凤坡”出事、而“川”尚在人家手里,能否如皇叔所愿,存在变数,所以要召孔明入川。而此时的荊州是皇叔的根本、后方,刘备漂泊半生才始得这方土地。荆州对刘备意味着什么?所以,守荆州只能是从关、张之中选择。而“某熟读春秋”、文武兼备,再加上关平送信回来,主公也表达了意思。

二、荆州的转折点,发生在汉中王战略决策的转变和关公任务的变化。当曹操依司马懿计,结连东吴、欲取荊州时,刘备依孔明计,使费诗送官诰与云长,令先起兵取樊城。关公由守荆州至起兵取樊城,任务变了。可是,后来随着战事的发展,刘备在兵力部署上没有作相应变化。荆州守将实际上已经不是关公了。就在因东吴求婚于关公,关公力拒之,与东吴关系发生变化时,仍未作调整。荆州的危机是从这里开始的。在这段时间里,刘备是有机会进行调整的。

三、“东和孙权”,是不存在的。孙权取得荆州后说,子明设计定谋,立取荆州,胜子敬、周郎多矣!

所以,失荆州的责任不在关公!


rnmh


无论是关羽、张飞还是赵云,甚至比他们级数还低的人,只要是在荆州采用1一3年的守势,应该都可以守得住。

刘备受刘璋邀请入蜀,帮助防御张鲁,于是带了一部份兵力离开荆州,这时带走的兵并没有给荆州带来伤筋动骨的影响。荆州在三国时期是富裕之地,鱼米之乡,人口聚集之地。刘备在荆州,素有贤名,有很好的基础,得到当地门阀乡绅和百姓的认可,几年的治理,集下不少钱粮,有很强的战争动员能力。当蜀中战事相持不下时,从荆州再抽人马入蜀支援,荆州才略显兵力吃力。

可当时曹操在赤壁失败后,己认识到要想一统天下,不是朝夕之事,而要立足长远,战略上己取守势,更加注重与民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少起战事。对张鲁之战,只为解周边隐患,故有“即得陇,何望蜀焉?”的感叹。曹操主动攻击荆州,刺激孙吴联盟加强,甚至发生又一次南北大战的可能性极小。

孙权方,虽对刘备长期盘距荆州多有不满,但刘备送还两郡之地的协议并不远,孙权兵力也不足与刘备发起一场大战,也没必胜把握,一但开战,还得防止曹操借势攻击江东。所以孙权挑事的动力也不强烈。到后来对荆州的偷袭,只是因为关羽领兵在襄樊一带挑起战事,以致于荆州防守兵力空虚才动手的。

关羽之所以一直被批“大意失荆州”,可见关羽,包括刘备在内,都不认为在当时时局下,孙权会发动对荆州的战事。这个“大意”不仅是战术层面上的问题,更根本的是战略上的误判。可见,只要荆州不主动挑事,只用守势,那一员重将都是能够守住的。

关羽对襄樊的攻击,不能看作仅是关羽的战略盲动,而应该看成是刘备集团对曹操的系列进攻的一部份。关羽发动前,刘备正赢得了关中战役不久,曹操军新败,关中驻军连带地区军事主官夏侯渊近乎全军覆没,曹操军倍受打击之时。刘备顺势自封汉中王,接着派刘封、孟达袭占上庸地区,再一个月后,关羽的襄樊战役打响。由此可见,对曹作战是连续的军事行动,锣紧鼓密,一战接一战的。实际战果看,曹军接连失败,己现很大危机,这才有关羽水淹七军后,华夏震动之说。把失败原因都归到关羽头上,还是有失公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