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吃却不可得——外卖配送范围由谁决定?

同事老陈前几天点芒果布丁,遇到一件奇怪事。

这家外卖甜品是老陈和女朋友小美一直点的,最近搬了个家,小美想吃,老陈打开app,却发现已经不在配送范围了。小美不信邪,自己打开app试了一下,奇了怪了,外卖明明显示就在配送范围中,并且按时送到了。

难不成小区被截成了两半,随便翻个身,就超出配送范围了?

想吃却不可得——外卖配送范围由谁决定?

老陈不甘心,跑去询问运营组的小姐姐想要一探究竟,查看这家布丁商家的外卖平台的配送范围,发现该商家的配送范围是这样的:

您的配送范围是不是长这样?

想吃却不可得——外卖配送范围由谁决定?

运营小姐姐说:外卖的配送范围一般是由外卖平台的业务人员为商家设定的,而细节上的调整,商家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与平台沟通的。如果商家的配送范围是这样毫无棱角的圆形,说明是系统按照固定直径而自动生成的配送范围,大致在3平方公里到5平方公里之间,而这种划分并没有因地制宜,是不合理的。而相对合理的配置方法,必须能够将同一配送难度的区域划分到一起,让配送范围尽可能达到一定的曝光量,让商家有一定的新用户的接入量,才能达到外卖的合理配送范围。 所以或许入驻外卖平台后配送范围如此机械的划分会让商家损失很大一部分像小美这样的忠实顾客。

那么划分外卖配送范围要遵循哪些原则呢?

原则一:考虑道路的限制,不要违背自然限制生硬划定配送范围。

举个例子,过铁道,铁道对面有两个小区,我们该不该把这两个小区划分进配送范围呢?

如果划分进配送范围,骑手在送餐时就会面临很大困难,需要绕远路进行配送。这样不仅得罪了骑手和站点,同时还影响了这两个小区的用户体验,可以说得不偿失。设想一下,消费者点外卖的时候,是觉得自己的地址不在配送范围内的体验差呢,还是明明点单成功,外卖却严重超时无法及时送到的体验更差?往往是后者。

因此对于商户而言,在有限范围内尽可能服务好自己的用户,往往可能事半功倍。

原则二:考虑可配送范围,实际了解运力成本。

举个例子,春季和秋季因为天气好,更多的人会选择外出吃饭而非点外卖,因此外卖订单量减少,运力就会显得相对充足,这种情况下,商家可以把配送范围给扩大一些。夏季和冬季,外卖订单量相对较多,尤其在春节期间,很多骑手早早回老家过年,因此骑手运力就会缺乏,此时我们可以相对缩小配送范围。但是这里要提醒所以商家也要因时制宜,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调整配送范围。

原则三:配送难度相同的区域,需保证全部覆盖。

商家不要盲目缩小配送范围,有配送难度,但仍然可以配送的区域,我们依然需要覆盖。举个例子,同一小区,配送难度其实是相同的。所以不要把一个小区截成两半,保证同样一个小区所使用的配送平台是一致的。(可怜的老陈,就是遇到了小区被截为两半的情况….)比如我们可以和外卖平台的业务人员沟通将同属于一个小区的住户全部包含到配送范围内。对于客单价非常高的高端住宅区,也要尽可能的划入配送范围。 如果在原配送范围的四个角落都扩大一平方公里,总配送范围就增加了四平方公里。四平方公里带来的单量是十分可观的,因此在配送范围划分时不能忽视细节。

根据以上三个原则,我们来进行一下实际应用。下图显示的配送方案图是否合理呢?

想吃却不可得——外卖配送范围由谁决定?

答案是:并不合理。

第一点,该配送范围跨越了铁路。经过实地考察跨铁路的这片区域配送难度极高,会使骑手送餐难度增加,导致客户用餐体验下降,更甚至会造成无效订单。可这并不代表商家应该将配送范围缩小,因为这会导致商家在平台的曝光度降低,因此不要轻易缩小配送范围。(除非遇到运力不足或单量过大的特殊情况)

再来看图中澳门路附近的区域,其实配送范围已经跨过了解放公园。如果跨越解放公园的配送难度并不是很大,那商家就可以和平台沟通,看是否可以对已跨过公园的这部分进行配送范围的扩充。下图是调整后的配送范围:

想吃却不可得——外卖配送范围由谁决定?

这样的调整划掉了跨铁路的部分,同时将跨过公园的片区扩大,不仅合理扩大了整体配送范围,又减少了异常配送范围。如此调整,商家可以实现3%的销量增长,这相当于100单中会增加3单,每33单中会增加1单。如果门店1天只有33单外卖,每天增加1单,一个月就增加了30单。这样看来对配送范围小小的改动,就可以让商家单量翻倍。

小贴士:配送范围的沟通

商家们也许有这样的困惑,自己的配送范围每次向平台提交,划分结果都与想象中有所差异。

这其实是正常情况。因为每个人对文字和图片的理解都有差异, 每个人负责任的程度也有所差异,如何维护自己的立场,让平台划分尽量减少差异?

这就需要商家在与平台业务人员沟通配送范围时,尽量展示出专业性。把每一条路线,每一个范围的划分原因都讲解清楚。这样会大大提高配送范围的通过率,调整之后的配送范围也能与商家之前预想的相差无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