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钓鱼台

在宝鸡县磻溪的伐鱼河畔的伐鱼堡南,北距县城虢镇15公里。

地处两山之间,台为水旁一巨大岩石,石上有双膝跽坐痕迹。石下激流直泻,浪花四溅,谓之“云雾潭”,相传为姜太公钓鱼处。石西有太公庙,石南有武吉洞,传说武吉为磻溪樵夫,因与太公相识,遂荐太公于文王。其北又有一巨石,高约3米,上刻“孕璜遗璞”四字。其石顶高大平坦,底小而尖,立于沙石之上,名曰“大鹫石”。

宝鸡钓鱼台

北去1.5公里,为河水入渭处,有文王庙一座。相传文王请太公,太公坐车上,文王拉车至此。庙今已毁,仅留废墟。

相传该地汉代已有文王庙,唐贞观始建太公庙。唐上元元年(760)封姜太公为武成王后,钓鱼台名声大震,以后各代均在此广修庙宇。明清以来先后修建有文王庙、三清殿、王母宫、玉皇庙、吕祖洞等大小庙宇20余处,计60余间。近年来,政府对其已大规模维修,并成立了钓鱼台文管所保护管理,现已成为重要的旅游景区。

太公庙 位于钓鱼台伐鱼河西岸的低处靠北第一座建筑。东西10.15米,南北40米,座西向东。门前有古柏4棵,传为唐代建庙时所植。北侧有僧房5间,相传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明代重修。面阔3间,进深2间,柱径0.36米,柱高4.2米,台基高0.60米。砖包土坯墙,前檐有斗拱,一斗十六升,明间、补间和次间各一朵。五架梁,前檐带单架梁,硬山顶,施灰布板瓦,部分琉璃瓦串沟,琉璃勾头滴水,镂空造花脊,兽边脊,琉璃小五兽,前檐有隔扇门15扇,其它三面均为墙体。

文王庙 位于钓鱼台太公庙以西半山腰台地上,为一群体建筑,座南向北。东西29米,南北39米。初建于汉代,现存建筑为明代风格。主要建筑以中轴线东西对称,南北排列,主要建筑有悬山门楼一座,文王殿一座3间,姜嫄圣母洞一孔接檐3间,东西僧房各3间。1983年按原貌进行了翻修,庙柱径0.4米,柱高3.62米,砖包土坯墙。四面都有斗拱,为一斗二十升,共有斗拱25朵。七架梁,歇山顶,屋面施灰布板筒瓦,勾头滴水,正脊镂空龙纹花草。明间有雕花门4扇,两次间有格子窗两幅,后檐明间有刻花门4扇,次间有两圆窗。

三清庙 位于钓鱼台伐鱼河东岸半山坡台地上。座南向北,为群体建筑。东西13.5米,南北39米。有门楼1座,玉皇楼1间,三清、三宫庙各1间,三清殿3间,门楼东侧有僧房2间。始建年代不详。据“重修龙王山神庙碑”记,清乾隆已有,后有过重修,1984年又重新翻修。目前建筑仍保留清代风格。

武吉亭 位于伐鱼河东岸三清庙脚下,始建年代不详。为六角形凉亭式建筑。每边长1米,挑檐撰顶,建于山间石崖上。柱径0.2米,柱高2米。六面檐口都为两朵斗拱共12朵,均为一斗四升。串柱式梁架,六角攒尖顶,施灰布板筒瓦。六面透风,无装修。

观璞堂 位于钓鱼台伐鱼河西岸台地上,原址为乐楼。1986年将原虢镇城山西会馆的6间关帝庙迁建于此,名为观璞堂。座西向东,东西9.9米,南北18.14米,面阔5间,进深2间。柱径0.5米,柱高3.87米,砖墙。前檐明间、次间、补间斗拱共10朵,西稍间斗拱4朵,均为一斗八升。五架梁、硬山顶,屋面施灰布瓦,捏花脊兽,蛟龙吻,施勾头滴水。前檐明间、次间雕刻大门12扇,两稍间雕花窗子8扇。门窗上装有牌面2幅。

救苦洞 位于钓鱼台伐鱼河西岸靠山岩台地上,在观璞堂以北,始建于清代。座北向南,为群体建筑。东西48米,南北20米。主要建筑有山门、歇房、救苦洞、东西僧房等。1985年进行过翻修,现基本保留清代建筑风格。

附属文物

重修龙王山神庙碑 清代记事碑。碑文记述重修龙王庙、山神庙等建筑的经过。楷书8行,每行54字,后有“嘉庆拾伍年岁次庚午孟□×××”年,碑文中还记有发水淹没高度,为重要水文资料。现放置于钓鱼台救苦洞。

重修太公钓鱼台碑 碑文记述了补修三公祠、太公殿等建筑的经过。楷书8行,每行38字,撰文书丹人名有残缺,仅知湘水郭元灏,邑庠生员孔何忠等名,末行年款为“龙飞乾隆二十六年岁次辛巳相月谷旦立”,现存钓鱼台救苦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