擲彈筒怎麼用?它是什麼時候開始大規模使用的?

於無聲處34


擲彈筒在二戰日軍中大量裝備使用,是一種很有創意和價值的單兵武器。

1904年日俄開戰,俄軍把47毫米臼炮架起來發射,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迫擊炮。被迫擊炮揍的不要不要的日軍非常羨慕,所以仿製了各種口徑的迫擊炮。其中就有一款單兵使用的超輕型迫擊炮,也就是1921年定型的“大正十年式”擲彈筒。

“十年式”擲彈筒全長525毫米,口徑50毫米,重2.6公斤,能發射九一式手榴彈、煙火彈,十式照明彈、信號彈,十一式煙霧彈等,射程在65~175米,彌補了手雷和火箭筒之間的火力空白。

由於採用滑膛結構,“十年式”擲彈筒在實際使用中問題多多,總體評價不高。1922年,日軍決定改進升級。

▲“十年式”擲彈筒

升級過程非常悲催,1923年關東大地震,所有資料毀於一旦。一直拖到1929年(日本神武紀元2589年),新型擲彈筒才正式定型,這就是日軍在二戰中廣泛裝備的“89式”擲彈筒。

“89式”擲彈筒全長431毫米,炮筒260毫米,口徑50毫米,重4.7公斤。發射專用的89式榴彈和加裝了藥盂的十式手榴彈。一個擲彈筒小組2人,1名射手,1 名彈藥手,可攜帶16枚十式手榴彈。

▲89式擲彈筒與89式榴彈、十式手榴彈

它與迫擊炮不同,不是“迫發”是“拉發”。射手採用跪姿、臥姿,擲彈筒與地面45度夾角,先將擊發杆拉下,使擊針待發,裝入炮彈,然後調節右側螺母,鎖定距離,最後用炮筒上的白色瞄準線對準目標,拉動扳機皮帶釋放擊針,撞擊底火將炮彈發射出去。

“十年式”炮筒底部有排氣孔,通過調節氣孔大小,改變火藥燃氣逸出量調節射程。而“89式”擲彈筒右側有一個螺母,與炮筒內的螺桿相連,轉動螺母調節螺桿伸出的長度。螺桿伸出長,炮彈距離筒底遠,容積增加,膛壓低射程近。反之,膛壓增大,射程變遠。

89式擲彈筒發射89式榴彈時,射程700米,發射十式手榴彈時,閉氣差,射程縮水到200米。

89式擲彈筒的高低壓發射原理頗為新穎,其核心是高壓、低壓氣室,中間有小孔相連。發射藥在高壓室內燃燒,高壓燃氣從小孔噴出,在低壓室膨脹做功,推動彈頭飛出。

因為小孔直徑小,導氣量有限,所以膛壓小,增壓平緩,筒壁薄點也沒關係。大大降低了武器重量,後坐力也小,在單兵榴彈發射器上獲得了廣泛的應用。

▲89式榴彈

89式擲彈筒成為日軍的火力支柱,大量裝備。在日本陸軍中,擲彈筒與輕機槍保持1:1的比例。一個日軍小隊有一個機槍小組(2挺輕機槍),一個擲彈筒小組(2個擲彈筒),一個聯隊有76具擲彈筒,備彈7200發,火力比同期的中國軍隊強很多。

日軍擲彈筒輕便靈活,彈道彎曲隱蔽,殺傷半徑8~10米,威力很不錯,彈種也豐富,雙人操作時射速達40發/分。

▲十式手榴彈與發射藥盂

進攻時,擲彈筒小組伴隨步兵衝鋒,提供近距火力支援。我軍機槍一開火,日軍就用擲彈筒集中射擊,迫使機槍轉移,但近百斤的重機槍哪能說轉移就轉移呢。在淞滬會戰中,國軍一個旅36挺重機槍,有32挺被日軍的步兵炮、擲彈筒等武器摧毀。

在防守戰中,日軍擲彈筒配合機槍,讓缺少炮火支援的抗日將士付出了多少犧牲。冀中軍區統計的1940~1941年傷亡人員中,擲彈筒造成的傷亡比例為32.5%。

其實擲彈筒並不完美,它的缺點很多:

1、操作繁瑣,射程近,射速比迫擊炮慢。

2、沒有兩腳架,沒有高低機,士兵一手扶炮筒,一手拉動扳機發射,穩定性差。距離稍一遠,精度就很差了。

3、訓練困難,新手上手很慢,全靠老兵的經驗手感提高精度。而迫擊炮上手快,新手經過短期訓練也能保證不錯的精度。

3、別看89式擲彈筒小,它還是線膛炮呢。線膛加工複雜,專用的89式榴彈也比迫擊炮彈結構複雜。

所以在火力兇猛的歐洲戰場上,各國都大力發展迫擊炮,看不上擲彈筒。也就是中國軍隊的火力太弱,小日本的擲彈筒才有機會猖獗。

▲二七式擲彈筒

中國軍隊深受其害,也大量仿製生產。抗戰期間,國軍兵工廠仿製生產了4萬多具“民國二七式”擲彈筒,炮彈156萬發。

八路軍也克服萬難,在敵後非常困難條件下生產了2500多具擲彈筒,20萬發炮彈。到抗戰後期,基本保證主力部隊每班一個,大大縮小了與日軍的火力差距,為抗戰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和風漫談


擲彈筒是日俄戰爭後開始普及的,它其實在日軍中的名字叫做超輕型迫擊炮。在日俄戰爭中,日軍進攻俄軍在旅順地區的要塞工事時,開始俄軍使用馬克沁機槍掃射,但是後來日軍通過自殺戰術和土工作業突破了馬克沁機槍陣地,直接和俄軍形成了犬牙交錯的態勢。

(日俄戰爭比拼的是誰更瘋狂,日本人算是賭贏了)

這個時候俄軍用馬克沁已經掃射不到工事中的日軍了,有一些俄軍官兵就別出心裁的利用47毫米口徑的海軍炮傾斜的裝在炮架上,於是就誕生了世界上第一批迫擊炮,這些原始迫擊炮以大仰角發射超口徑彈的方式吊打日軍,沒想到效果出奇的好,迫擊炮彈能夠以極其彎曲的彈道幾乎垂直的對日軍隱蔽工事進行隔山打牛式的攻擊,造成日軍大量死傷。


(日本繳獲的俄軍迫擊炮)

雖然這場仗最後日本人還是贏了,但是善於總結戰爭經驗的他們發現迫擊炮確實是個好東西,於是就根據俄軍的經驗開始琢磨怎麼用機械替代人工投擲手榴彈,於是在1921年誕生了大正十年式擲彈筒,大正十年滑膛擲彈筒口徑50毫米,全長508mm,重量也只有2.6公斤,但是射程十分感人,只有不到200米,使用大正十年擲彈筒需要極大的勇氣,因為這麼近的距離你隨時可能被對方輕武器幹掉,不過好歹也算是彌補了手榴彈和火炮之間的火力空檔,而在當時的東亞,日本人的對手幾乎都沒有什麼像樣的重火力,所以大正十年擲彈筒也得以在日軍中服役長達25年,直到二戰結束,才退出現役。




(大正十年迫擊炮和配備的91式手榴彈)

不過大正十年擲彈筒射程太短,彈道也不穩定,於是日本人通過加長炮管和增加八條膛線,改造出了有名的八九式擲彈筒。八九式擲彈筒長度增加到260毫米,射程也大幅提高到700米,它可以發射專用高爆殺傷榴彈和手榴彈,甚至還配置了煙霧彈、燃燒彈以及臭名昭著的毒氣彈。它所配備的專用89式殺爆彈殺傷半徑達到20米,通用的91式手榴彈殺傷半徑也能達到8米左右,絕對是近距離的火力神器。



(八九式擲彈筒和殺爆彈)


(照明彈和煙霧彈)

八九式擲彈筒重量只有2.7公斤,配備的91式手榴彈也不過0.45公斤,一個彈藥帶八發也只有3.6公斤,也正是因為便攜性太強,日軍一個五十人左右的步兵小隊就普遍配置兩具擲彈筒,組成一個火力支援小組,八九式擲彈筒也一躍成為日軍侵華戰爭中最重要的單兵伴隨性壓制火力。

擲彈筒有多重要呢?日軍可以說離開了擲彈筒都不知道怎麼打仗,在輕武器與中國軍隊拉不開差距的情況下,日軍每每遭遇機槍火力點壓制就呼叫:擲彈筒、擲彈筒!而在淞滬會戰中我軍80%以上的重機槍火力都是被92式步兵炮和日軍擲彈筒所摧毀的。而在敵後根據地,根據冀中軍區的統計,僅僅1940到1941年這一年,日軍擲彈筒造成的殺傷就達到了我軍總傷亡的將近三分之一,由此可見其性能確實優異。



也正是看中了擲彈筒的優勢,重慶的30兵工廠通過繳獲的戰利品仿製出了27年式擲彈筒,在整個抗造期間生產超過4萬具,而敵後太行兵工廠也使用敵佔區的鐵軌和白口生鐵製造出了山寨版,不過因為沒有條件和技術刻劃膛線,這兩種仿製品雖然加長了炮管,但是滑膛結構射程只有250米,精度也更差。


(我軍擲彈筒小組)

在我軍實際使用中,擲彈筒的劣勢也暴露無遺,這玩意兒的操作簡單來說就是跪著左手持筒身,駐板固定,然後右手負責操作擊發引鐵(擲彈筒不是迫發,是拉發),因為沒有精確瞄準具和炮架,基本上只能靠經驗和手感。

(擲彈筒跪姿操作)

日軍由於訓練出色,老鬼子們使用擲彈筒在400米內的命中度能達到85%以上,而我軍則因為缺乏訓練,很多人往往剛學會打槍就上戰場了,擲彈筒的命中率相當感人。但是不管怎麼說,大量仿製擲彈筒的出現減小了中日軍隊之間的火力差距,為抗戰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我軍擲彈筒小組實戰)


軍史吐槽君


擲彈筒軍事術語輕型迫擊炮,產於二戰德日兩國由於體積小重量輕射角大彈道拋物型操作簡易威力大,陸軍單兵做戰廣泛應用,德國產口徑5O毫米射程250米左右,射速25發/分殺傷半徑5米左右筒長254豪米彈重1千克左右,操作由二人配合由射手先拉動板擊,彈藥手負責將彈從入口填進,由射手通對過目測確定方位距離,調節手柄拉動膛杆距離控制射程,勾動板機,擊針撞擊引火帽發射出去,早期生產並不完善憑經驗做戰,幾十年改造創新科技深入作用更大加廣泛,可以攻擊空中目標也可攻擊陸上坦克,重要設施防不勝防在近戰中可以起開山破石的作用。是不可多得的武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