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锏在骑兵作战中有杀伤力吗?

第一军情


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锏、鞭、锤等打击类兵器在冷兵器时代的作用,它们分类虽不同,作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克制战场上的重甲而出现,下面来分析一下打击类兵器的辉煌与衰落。


打击类冷兵器的流行,有其特定的原因。由于古代战场上士兵的防护越来越严密,披甲率不断提高,魏晋以后,铁甲越来越普及,防护程度也越来越高。到了唐宋,出现了像明光铠、步人甲那样的重型盔甲,具状骑兵、重步兵在战场上横着走,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色重骑兵和重步兵,比如玄甲军、铁鹞子、铁浮屠等,普通兵器对他们杀伤有限,这种情况下,破甲就成了刚需,为了对付重甲敌人,打击类冷兵器,以鞭、锏、锤、狼牙棒等为代表,迎来了黄金时代,成为重甲克星。


打击类兵器的形制

击兵的类型很多,较常用的包括锤、鞭、锏、狼牙棒、骨朵、敲棒等。即使同一种击兵,形制也千差万别,拿大家熟悉的锤类来说,就有方形、长方形、球形、蒜形、棱角形等等,种类繁杂,长短不定,基本没有制式标准。而敲棒、骨朵、狼牙棒等钝兵器,现在一般认为是从北方少数民族传入,并在之后被唐宋军方加以应用。

宋朱彧《手书》:“金人自侵中国,唯以敲棒击人脑而毙。”

《武经总要》中的鞭锏

从重量来说,也是由使用者因人而异,李元霸的八百斤双锤自然是小说的夸张。在历史上有据可查的,有战国时期的朱亥(就是那位击杀晋鄙的屠夫)使用的四十斤大锤,当时的四十斤约合今天的十公斤,对于手持短兵来说,这已经是相当的重量。

岳云的八十斤双锤也有记载:《宋史》(云)每战,以手握两铁椎,重八十斤,先诸军登城。当时的八十斤约合今天的五十公斤,这个重量现在被认为是岳云在平时练习时的重量,哪怕岳云气力再大,如果不是神仙下凡,使用五十公斤的锤子作战,动作也必定失去灵活,难以在残酷的战场幸存。

演义中的岳云

事实上,击破重甲并不需要太大的重量,单只五公斤以内的击兵凭借马匹的冲力和手臂强有力的挥动,只要命中,即使不是要害部位,也已经足以使敌人失去战斗力乃至行动能力。只要想想现在常用的工具榔头,锤头不过一二斤,但想象一下轻轻挥动榔头产生的打击力,就能够明白了,更不用说十公斤的榔头用力挥舞下去。

钢鞭

打击类兵器的局限性

从战斗实用性上来说,打击类兵器明显不如刺砍类武器。击兵的重心必定在兵器首端,凭借自身重力捶击敌人,所以它的技法必然以器首为重心。

首先,能使用打击类兵器的兵将必定需要身强力壮,臂力过人,否则无法持续挥动兵器。其次,击兵使用时以使用者自己身体为圆心,手臂为杠杆进行挥击,这样的作战方式造成其反应速度必然不如刺砍类兵器,如果一击挥空,由于需要重新找回重心,再次挥击需要的时间较长,必然造成将自身破绽百出,给刺砍类兵器以从容攻击的机会,几乎难以幸免。

举个例子,如果是两名武将在无甲情况下单挑的话,想必谁都不会选用打击类兵器来作为武器,因为如果对手无甲,击兵就不具备任何优势。事实上,即使善使双锤的岳云,临阵也难免受伤。《宋史》记载:“颖昌大战,无虑十数,出人行阵,体被百余创,甲裳为赤。”

古代铁锤实物

所以,打击类兵器实质上是一种特种作战兵器,对使用者要求较高,能纯熟使用的人不多。因此,在历史上,除了极少数一些天赋异禀的将领,很多武将将其作为副兵器使用,一击即收,所谓“撒手锏”之类的绝活,也是来自这种使用方法—空中无端飞来一根铁简,扎你一个大洞,想想也是够可怕的。

而在打击类兵器盛行的唐宋,有很多名将都使用锤、鞭、锏之类的击兵,除了岳云,还有唐朝的秦琼、尉迟恭、五代名将李存孝、宋朝的王继勋、任福。小说家们也加以发挥,在演义小说中出现了许多使鞭、使锤的大将或“四猛八大锤”这样的击兵团伙。

四猛八大锤

打击类兵器的衰落

打击类兵器大行其道是在唐宋时期,这与当时军队装备的铠甲密不可分,唐朝的甲胄防护愈加严密,出现了明光铠、山文甲等经典的汉甲,宋朝承袭唐朝并加以改进,更是发展出了步人甲等防护更为严密的甲胄,这种甲胄防御更强,普通的弓箭刀枪都难以对其造成严重伤害,这时候,打击类兵器作为重甲克星,当仁不让地承担了破甲杀伤的义务。

到了宋朝灭亡后,取而代之的元朝从西方引入了轻便的布面甲并逐渐流行,同时由于火器的发展,传统重甲逐渐变得不合时宜,慢慢被布面甲代替,没有了重甲,打击类兵器自然也就失去了生存的空间,逐渐沦为了仪仗使用的COS武器。

这种级别的大锤,显然只能出现在游戏里

不过即便如此,在明清时期军队中也还是多多少少保留着击兵的一席之地。比如明末的辽东骑兵,虽然没有列装锤、鞭等武器,但装备的制式火器三眼铳在弹药发射完毕后,由于其头重脚轻的特点,骑兵往往倒持三眼铳,把它当成狼牙棒来挥舞,对付清军的重甲步兵也有奇效。即使到了清朝,绿营兵中也还有装备短柄双锤,不过这种锤长只有二尺,锤头仅重一斤多,显然不是为了破甲装备的。


小院之观


锏的古意指保护车轴和轮辐的金属条。《吴子·治兵》中:“膏鐧有馀,则车轻人”之语

也有其他解释也称其同“简”,是以竹简形状命名。

锏作为武器第一次被记载,是在宋代的《武经总要》中:“铁鞭、铁锏二色,鞭,其形大小长短,随人力所胜用之。有人作四棱者,谓之铁锏,谓方棱似形,皆鞭类也。”明《武备志》亦同。清《兵仗记》中有:“与剑相类者为铁锏,无刃起四棱,言方棱似■也;有与为类者为铁鞭,纯铁为之,状如竹根节也。鞭、锏大小长短,各随力所胜用之。”

鞭锏步骑兵均可使用,是非常灵活的钝击打击武器。不仅宋朝军队使用,在西夏、辽及金国的军队中也有使用。明清也继承宋代鞭锏的形制,如《清会典图·武备》中便绘有锐健营所用的铁鞭,长约74厘米。还有绿营所用双锏,形似剑,前有尖锐,长约86厘米,各重仅0.82公斤。可见其形制和重量上是十分灵活的,是对士兵尤其是骑兵卫体兵器的极好补充。宋代骑兵或将领上阵,也一般多喜欢在马上携带数种兵器,以防损坏和丢失。

在宋代,宋军中善使锏的武将不少。《宋史》卷二九零《狄青传(附张玉)》记载张玉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在延州清涧、招安砦等地与西夏骑兵交战,“单持铁锏出斗,取其首及马,军中因号曰‘张铁锏’”;卷三二五《任福传(附桑怿传)》记载,任福在好水川大战中“挥四刃铁简,挺身决斗,枪中左颊,绝其喉而死。”。另有开封雍丘人桑怿,“勇力过人,善用剑及铁锏。”北宋元宝初年(1038年)任“泾原路屯镇戎军”,也与任福一起在好水川战死。

除了宋军外,《金史》卷八六《乌延查刺传》记载有,金正隆六年(1161年)乌延查刺在信州同契丹人作战时,“左右手持两大铁锏,锏重数十斤,人号‘铁锏万户’”。契丹军大败,乌延查刺率部追击。“以铁锏左右挥击之,无不僵仆”。

可见锏这种武器在战场上多用于骑兵,以利用战马的速度提升打击的效能。而锏对于骑兵的价值,在于在盔甲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在长时间的作战中减少对武器的损耗,并能够对敌人造成有效的伤害。因为盔甲的进步,刀剑等旧时代的冷兵器已经不适用于战场的要求,打击类兵器开始成为主流。相对于沉重的骨朵、大斧等兵器,灵活多变的鞭锏其实更适合士兵进行攻守作战。

至于铜锏的杀伤力这就很值得怀疑了、因为如前面所记载的,古代武将使用的都是铁锏,没有铜锏的记载。试想,铜比铁重,还比铁软……古代打仗怎么可能会使用特意使用性能不如铁锏的铜锏呢?


冷兵器研究所


怎么说呢,首先锏确实是骑兵作战时的一个利器,但是这些锏都是铁质的。在西汉进入全面铁器时代之后,中国人便不在用铜制作近战兵器了。



锏这种武器不像演义小说中说的那样起源的很早,而是一直到宋代才出现。锏从铁鞭中独立而出,是专门用来击破敌人甲胄的破甲钝器。根据《武经总要》的记述,铁锏呈长条形,四棱无刃,上细下粗。现在福建省博物馆里有李纲监造的一把铁锏,重7.2斤,长94.2cm,柄长20.1cm。可以说为后人研究宋代兵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锏是步骑皆可用,但是多用于骑兵。一般来讲武术套路中,多是练习双锏,但是实战中,骑兵多用单锏。就目前而言,历史上就只有金国大将乌延查刺善于使用双锏,而且一支就是十几斤,被人称为“铁锏万户”。骑兵用锏,可以借助马匹奔跑的速度,从而对敌人的打击力度可以提高。因为无刃,所以锏非常耐损,这在重甲时代就是军中小霸王的存在。

相比于锤和大斧,锏更轻便灵活,又不失打击力度,故而在宋代颇受四朝将军们的喜爱。仅是宋史记载的用锏名将就高达十数位,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狄青和呼延赞。



在明代,因为火器的大力发展,甲胄的实用性开始退化,军人开始褪去厚重的甲胄,相应的,比刀剑笨重的锏也就失去了军事舞台,最后沦为礼器。


火器工坊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杀伤力自然是有,但毕竟是冷门武器。

铜锏的主要优势是近战对付重甲的敌人。在古代,骑兵如果穿重甲,在近距离几乎是无敌的。你的刀枪剑戟刺不穿重甲,等于是光挨打不能还手。

但重甲可以对付刺杀类武器,却对付不了钝器。

即便穿着最厚的铠甲,被钝器重击一下,轻则脑震荡、骨折,重则直接送命。

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狼牙棍、铁锤、铜锏这类武器。

但铜锏也有自己的缺点,它长度也就1米出头,只能用于近距离作战。

铜锏的重量远远大于刀剑,必须要有较大的臂力还要长期训练才能用的动。

但铜锏的作战范围又太小,基本只用于对付重甲骑兵。对付轻甲骑兵的话,铜锏还不如普通刀剑。

可惜,古代的中国重骑兵极少,同时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刀剑的锋利程度和破甲能力越来越厉害。

铜锏也就很快退出历史舞台,只出现在戏剧和门神里面了。

很多人说中国武术高手就有使用铜锏的。其实铜锏重量太大,很难练习,还不如练刀或者棍。


萨沙


当然有杀伤力,而且还很强呢!

锏,属于打击兵器。它与刀枪剑戟等兵器不同,不是靠砍伤,刺伤来杀伤敌人,而是靠大力击打,杀伤敌人。

大家想一下,拿个砖头闷在头上,都要头破血流,更何况是又长又重的铜棍子。碰上了骨头就得折。

为什么好好的刀剑不用,非要用锏呢?


这主要和铠甲的发展有关。

先秦时期,中国的铠甲以皮甲为主。防护力有限,刀剑能够破坏铠甲,对敌人造成杀伤。

秦汉之际,铁甲开始发展,皮甲仍在使用。总体上,铠甲防护面积和防护力依然有限。


汉甲

一直到唐代,出现了以明光铠为代表的具有超强防护力的铠甲。这种铠甲,以鳞甲为主,要害部分以板甲防护。刀剑很难刺穿。

明光铠复原品

再往后发展,铠甲的防护力更加强大。宋朝的步人甲重达60斤,金兵铁浮屠身着重铠。这些铠甲都是鳞甲,可以通过向内收缩变形,分散刀剑的杀伤力,起到保护作用。

面对这样的铠甲,刀枪剑戟很难杀伤敌人。只能使用重型打击兵器。以兵器本身的重量,加上马的速度,足以对任何人造成致命杀伤。

因此,钢鞭,铜锏,铁锤,狼牙棒等打击兵器在唐代,宋代战场上大行其道,特别是宋代。也出现了很多用锏,用锤的名将。


上将嗳福斯


铁鞭、铁锏二色,鞭,其形大小长短,随人力所胜用之。有人作四棱者,谓之铁锏,谓方棱似简形,皆鞭类也。——宋《武经总要》

形似鞭,且有刃,很显然,锏是一种兼具砸打与切割双重功能的短兵器。

自南北朝以来,随着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重装骑兵开始逐渐在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相应的,对破甲武器的需求也提上日程。随着冶炼水平日益提高,以锐器——枪槊刀剑类破甲的效果已渐渐不能满足需求,于是以重钝式武器进行内杀伤的另类破甲方式便出现了。而锏就是以打砸造成杀伤的兵器之一。

秦琼持锏门神像

在民间传说中,唐代名将秦琼便是以双锏闻名。虽然锏作为兵器在唐朝已经出现,“唐代短兵,刀剑并用,且有锤锏等杂兵出现”——载于周纬著《中国兵器史稿》,但至少至少秦琼用锏还是没见于记载的,秦琼本人是以槊闻名的。

叔宝每从太宗征伐,敌中有骁将锐卒,炫耀人马,出入来去者,太宗颇怒之,辄命叔宝往取。叔宝应命,跃马负枪而进,必刺之万众之中,人马辟易——《旧唐书》

锏的使用更多的是在宋朝。宋朝时为对付北方各游牧民族的骑兵,对破甲兵器的需求可谓迫切,除远程的各种弓弩外——如神臂弩,各种重兵器也是纷繁复杂。

宋时重钝型短兵器

锏在骑兵战中的杀伤力是毋庸置疑的。其杀伤方式不不追求直接破开甲胄防护,而是通过巨大的动能震伤甲胄下的肉体,轻则骨断筋折,重则伤及脏腑,无论哪种方式,被重兵器砸中的后果都是丧失战斗力,而且停滞作用非常明显。《宋史》载:

张玉……遇夏兵三万,有驰铁骑挑战者,玉单持铁简出斗,取其首及马,军中因号曰张铁简。

另外在宋夏好水川之战中战死的大将任福也是一名用锏的好手。

历史上有关锏的记载,多为铁锏,但铜锏也并非没有。

刀均铁制铜饰,剑与杂兵,则沿有完全铜制者。——周纬著《中国兵器史稿》

铜锏与铁锏在威力上应该相关不大,虽然铜的密度要比铁大,但作为重兵器,尤其是短兵,对使用者的腕,肘及肩部力量的要求非常之高,因此其重量是有限度的,不至于因材质不同而有太大差别。


史话海说


我国民间自古就有,马踏黄河两岸,锏打三州六府,威震山东半边天的谚语。意思是说,使锏的人,是铁面无私,公正权威的象征,这些使用锏的代表人物有唐代秦琼和宋朝八贤王等。他们“上打昏君,下打权臣”,十分的威风。所以很多人往往忽视了锏的另外一个作用,那就是作为武器使用。

锏在骑兵作战中是用来破除铁甲的致命武器,它以力制敌,若论刚猛的话,就是刀刃也不及锏。而铜锏和铁鞭都属于一类制式武器。一般为1.2米(宋制四尺为一米二)没有开刃,锏这种武器大多数都是双锏合用,是一种短兵器,很利于马战。它的分量也很重,只有大力士才能运用自如,杀伤了也十分可观,就算隔着盔甲也能将活人给砸死。

在使用上,锏与刀法剑法是一样的。锏出现于晋唐时期,主要采用熟铜和熟铁制造,样子有些像鞭子,每相隔六到七寸有一个节,它的上端微小,下端有柄,整个断面像一个菱形,而且还有槽,所以也被叫做“凹面锏”。唐朝时候,锏的大小因人而异,一般大概在65-80厘米之间。而习练锏的击法主要有,击,枭,刺,点,拦,格,劈,架,截,吹,扫,撩,盖,滚,压等15个技法。

锏在骑马作战中往往得使用双锏才能起到杀伤力,使用单锏的人在史料中几乎没有记载过,所以后世有雌雄鸳鸯锏的名称。很多用过长兵器的人,喜欢把锏藏在腰间,当做暗器使用,以防不测,这些都是后人自作聪明的做法。在我国传统的戏曲当中,锏无论是外形还是技法都是独具特色的一种道具。一对相同质量的双锏,就像天平秤的两端,没有开刃的锏,更像是怒斥责罚的工具,而取人性命,残人肢体的锏就是一件要命的武器。只有秉持浩然正气,怀有大公无私的人,才能领悟到锏法的至高境界。


第一军情


锏起源于秦汉时期,原本只用于民间百姓习武所用,但在魏晋隋唐时期开始应用于军队当中,当时的锏普遍用熟铁打造,有些身份尊贵的将领,为了美观会在他的锏上镏上一层金灿灿的铜,所以才有了我们后面所说的铜锏。

在我们的历史演义以及各种戏曲当中,比较知名的有唐朝的秦琼以及宋朝的八贤王,他们将手中的铜锏使用得炉火纯青,在秦琼的手中锏能鞭杀仇敌,八贤王的锏能上打昏君、下打奸佞,代表着一股浩然不阿的正气,受到了百姓们的喜爱,在各种演义小说中更加的盛行。



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历史中的铜锏在战场以及骑兵作战中有杀伤力吗?

答案非常的明显,是有的。

隋唐时期的将领们普遍使用长兵器,一根长枪傲立马上,他们在中原王朝内部的战争中凭借着急速冲刺的战马把长枪刺人敌方的盔甲中,瞬间带走敌人的生命,与此同时他们会把铜锏当做暗器,藏在身上的盔甲中,当冲入敌方的战阵中长兵器无法施展或者枪卡在了对方的骨骼当中无法拔出时,这个时候就是铜锏派上用场的时候了。

在这种时候刀和剑等利器是派不上太大用场的,因为当时中原王朝内交战普遍有着厚重的盔甲恪挡利器的攻击,而锏说白了就是一根几斤重的实心铁棍。

当战马急速冲刺的时候所赋予给将领们的冲击力会把铜锏变成真正的大杀器,铜锏就会像铁锤一样锤爆敌方的头颅或者打碎他的肋骨,让其瞬间失去生命或者丧失作战能力,因此在中原王朝内部的对战中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甚至有些人会在铜锏中多铸造几枚铁钉,在攻击的时候,这些铁钉会穿过对方的身体给敌方造成双层的攻击,骨头和血肉模糊,可怕之极。

当然在对付游牧民族的时候,铜锏就会退下了战场,因为游牧民族炼铁技术的缺乏,普遍缺少铁器战甲,平常就一把马刀和一身弓箭毛皮衣服,没有中原王朝对战中的厚重盔甲防身,所以在对付游牧民族们的时候长刀比锏更加的实用,杀伤力会更加的强大。

唐朝对付突厥的长兵器就是加根棍子的长陌刀,除了这种长款的陌刀之外,他们还有近战的短陌刀,凭借着这两种长短陌刀,唐军在对付游牧民族的时候对他们产生了压制性的武力差距,这才有了后面的大唐威伏四夷,打造了战无不胜的大唐神话。



所以说铜锏在骑兵的作战中是有很大的杀伤力的,它能无视盔甲的阻挡对敌方产生毁灭性的打击,在战马的冲击力加成下铜锏就宛如死神的镰刀,在敌方的不经意间被突然施展出来的铜锏锤爆了狗头。这就是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盛行的铜锏,在那个年代里虽然不是最大的主角,但也绽放出了非常耀眼的光芒,后来随着武器的发展才退下了历史的舞台,成为了戏曲中的一种装饰武器。


孤客生


当然有杀伤力,而且还不小。当然不光是锏,别的兵器,像什么锤、鞭、棒、刀、矛,这些兵器的杀伤力都不小,因为都是为了战争而生的。

现在你问铜锏的杀伤力大不大,首先你要知道铜这金属在古代是很贵重的物品,除了当钱用就是用来铸造器皿、雕像、香炉之类的贵重物品,单独拿来做兵器还是值得的怀疑的,当然青铜除外。所以就别说铜锏了,你就直接问铁锏吧,毕竟铁锏常见。

锏这兵器大家都知道就是一个棱柱体,比如有三棱锏,四棱锏,凹面锏等等,这是从外形看。其实从使用功能上锏还分为可以刺杀的锏,比如著名的李纲锏。这种锏更像是加重的三棱(四棱)军刺,使用者不光可以用它当棍子抽人,还能当军刺扎人。大家都知道军刺这玩意很厉害了,可是要和这种锏相比,军刺又差了一个等级。这种钢锏的尖非常锋利,对面的敌人如果穿的是普通的棉甲或皮甲基本就是一扎就透。如果对方穿的是铁甲,不管是鱼鳞甲还是山文甲反正是不容易扎透的甲,这时候使用者只要把铁锏轮圆了照着对方身体死命一抽,只要被这七八斤的铁家伙打上,不管穿啥样的盔甲基本当时就得失去战斗力。

还有一种锏没有尖,就是一个大铁撅子似的。当然它也有棱,棱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杀伤力,其实就是减少接触面积,用棱砍人。这种锏没的说,就是用来拍人的,这和锤、鞭、棍基本一样。打仗的时候抡起来照着脑袋拍就是了。有人说了,那还戴着头盔呢,那没用的。头盔这玩意不管做工多精美,它也防不住一个七八斤的铁疙瘩,拍上轻则脑震荡,重则当时丧命。当然头盔也有它的用处,它是用来防刀砍箭射的。

说完这两种锏,再说骑着马轮着锏的威力。把马跑起来,再把这七八斤重的铁锏轮开,向一群人冲锋击打,你说这是啥场景。当然了这纯粹是唯武器论的观点了,伟人不是告诫过我们吗,战争中起决定性因素的还是人。

所以扯了半天还得练好武功,你要是练好了葵花宝典啥的,给你一根绣花针不照样一统江湖么,你说呢?


李纲锏

普通的四棱锏


冬眠要趁早


说到铜锏,我们就会想到隋唐英雄秦叔宝,一双熟铜锏使得出神入化,铜锏也因为秦叔宝而妇孺皆知。


但是隋唐演义毕竟只是小说,秦叔宝也只是被夸张了的人物,在实际的古代战争中铜锏倒是很少人用。有人说铜锏对付重甲效果很好,但是我觉得铜锏对于重甲作用并不大。

铜锏本身重量不重,估计也不比刀重多少,如果太重就会影响灵活性,如果打击重装甲,倒不如狼牙棒、锤这些来的实在。而在中国古代战争中,这些另类的武器也是很少使用。

而实际上,中国并不想欧洲一样喜欢重甲,中国人一般用轻甲,护住要害部位,使用重甲骑兵冲锋也只有金代骑兵喜欢。中原一般使用铁甲也只是前后两片为主,更多的士兵还是使用皮甲和藤甲,尤其是宋代以前是募兵制,甲胄是自己置办,一般军户是没钱办铁甲的。甚至很多士兵用的是布铠甲,所以中国古代战场上士兵基本上用的还是刀,并不像小说里说的用那些乱七八糟的武器,也不会出现两军的大将在阵前大战三百回合的事情。



&现代人复制的唐代明光铠,已经明显的美化和西式全盔甲化了。这样的行头估计只有元帅才穿的起,普通士兵没几个玩得起。

其实锏的造型也不是四方形的,是稍扁的菱形。锏的的老祖宗是先秦时期的铍,长柄长刃,兼顾着劈砍、刺杀、打击的作用,铍除了变化成了锏之外,还变化成了唐代最著名的陌刀。陌刀才是战场上的杀神,锏基本上是用来健身的。


&战国时期青铜铍

&铜锏,实在看不出有多大的威力,还不如先秦时期的殳。

&杀神唐陌刀,可劈可刺可砸,势若千钧,可一刀将马斩为两段。

751年高仙芝帅三万唐军在达怛罗斯城下(今哈萨克斯坦南部塔拉兹附近)大战十万大食军,四千陌刀队大杀四方,丝毫不落下风,虽然后因葛逻禄部临阵叛乱,唐军最终败北,也虽败犹荣。经此一战,唐陌刀威名远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