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北京相声大会是郭德纲,张文顺,李菁三人创立,但到最后成了郭德纲一人的产业?

霆锋当道


北京相声大会最早是由郭德纲开始尝试的,那个时候还没有张文顺先生和李菁。

1998年,郭德纲和田立禾、范振钰等老先生一起,在大栅栏中和戏院举办相声大会,每周一场。由于准备不充分,演了八周就没有新节目了,只得停办。

到了2002年,郭德纲和张文顺、李菁三人一起,在广德楼办起了相声大会。

这就是大家所说的德云社最初的创业元老,当时只是一个草台班子,并没有注册。



广德楼的演出基本都是赔钱,每个月郭德纲要贴进去八九千块。那段时间郭德纲除了说相声,就是写剧本、做主持等等,通过兼职来的钱补贴相声大会。

当时媒体还有一篇报道,题目叫《广德楼重整雄风》。报道里面特别提到,郭德纲、王惠是北京相声大会的发起人。

由此可见,郭德刚是相声大会的发起者和组织者。相声大会的经营和管理也是由郭德纲夫妇负责,并不是郭德纲和张文顺先生、李菁三个人合伙做生意。

张文顺先生在创业初期,对郭德纲有没有财物上的资助,我们无法知道。不过张先生并不看重这些,一心只为相声,他和郭德纲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张先生去世前,将自己的家人托付给了郭德纲。郭德纲重情重义,德云社后台一直供着张先生遗像。张先生女儿张德燕在德云社工作。

张先生外孙宁云祥虽然不说相声了,但老郭肯定会照顾他。甚至有人猜测,德云社应该有张德燕母子俩的股份。

至于李菁,他应该算作是创业初期的员工。虽然没有参与经营,但在后台和演出中都有比较大的贡献。



在郭德纲小舅子王俣钦出的书中,对德云社创始人问题的做过解释。书中说郭德纲之所以在媒体面前说创始人有张文顺和李菁,那是捧他们。

这本书本身倾向性太明显,可信度不高。

相声大会到了03年被改为德云社,直到06年才注册成立公司。公司有两个股东,郭德纲老婆王惠、和郭德纲小舅子王俣钦。

所以,从早期的相声大会到现在的德云社,郭德纲夫妇都是主要的经营者,德云社是他夫妇俩的也就没有太大的争议。


一锅鱼三样


郭德纲三进北京,前二次都无功而返第三次才算是站稳了脚跟,可是这其中的波折和辛酸是没有经历过的人体会不到的吧。郭德纲初到 孤掌难鸣因为没有人手才找到张这顺和当时只有17岁的李菁 攒成一个班子,后起名北京相声大会,但刚起的班子和那时相声的不景气日子是非常难熬的,为了拉票一群志同道和的大冬天地站在门口的雪地上一边唱着一边打着竹板吸引观众,就这样有时的演出收入还不够后台演员们的盒饭钱,到这时都是郭德纲拿出他在其它单位串场赚来的钱来贴补,这一年是1995年也就是刚成立的北京相声大会。在这当中郭德纲为赚钱在某台一档真人秀的节目中,被当猴子一样关在 橱窗中供人观看。就这样郭德纲串场的钱对当时在2003年改名成德云社也不能围持下去的情况下,王慧也就是郭德纲的妻子把家人给她 买的汽车和首饰都卖了支持郭德纲。从这些方面来说支持德云社正常运转的资金来源是郭德纲,而北京相声大会成立之初就在一起的张文顺和李菁不过就是最有资格的元老级人物,而不是有资金投入的合伙人,这一点从二位的 闲谈话中就能表现出来,二位从来没有说过投入多少钱或对郭德纲把持德云社有什么实质上的说法。至于说李菁离开德云社那是人各有志不能强求,李菁招人 质疑的事选着离德云社的时机不对。






微风细雨4309


你跟两个人合作卖烧烤,你负责进货、做烧烤架子、刷广告等,只有最后做买卖的时候,三个人一起摆摊,但主要也是你在烤,其他两个人一个揽客一个帮你递烤串。

最后买卖做大了,你还带了几十个徒弟,但那两个最初的合作者还是只会揽客和递烤串。之后你跟你媳妇成立烧烤连锁公司,其中一个合作者跑路了,另一个你一直养着,还给他子女安排了高管工作。

请问:这家连锁企业为啥变成你一个人的产业。

而且这个所谓的初始创立人,一直只有郭德纲自己在反复强调,李菁和张文顺从来都是顺嘴答音,谁听过他们在外边说:我是北京相声大会创立人,是郭德纲合伙人。

这三个人对于北京相声大会,以及后来的德云社的态度,都是各不相同的。

郭德纲是自然是当成自己的买卖在干,但他需要别人分担压力;

张文顺是真心看重郭德纲这个人,觉得他是做大事的,想要帮着他一起干大事;

李菁是这里面最松散的一个合伙人,他本来就有后台,不指着相声和德云社吃饭,随时可以抽身走掉。而郭德纲硬把他拉成合伙人,其实也是看重李菁后台那些资源,想要把他套瓷实而已。

如果这都算共同创立人,那么北京相声大会最早的时候是这样:

1998年,他与天津的老曲艺演员田立禾、范振钰、黄铁良、尹笑声、冯宝华、佟守本、魏文华、金文声、陈鸣志、刘英奇、寇庚儒、刘学仁等人,在北京大栅栏的中和戏院办起了每周一场的相声大会演出。

你们数数有多少创立人,他们都要分股份你给不给。

相声大会正式在广德楼演出是2002年,那时候就是李菁、张文顺两个人是最固定的演员,其他很多都是临时串场的。当时广德楼的相声大会演出不但不赚钱,而且基本上是需要郭德纲贴钱进去的——“一下午挣的钱都不够晚上盒饭的”,“一个月贴个八九千块钱跟玩儿似的。”那个时间段正是郭德纲到处演电视剧、做综艺捞钱补贴相声大会,包括那个很有名的橱柜表演,也是那期间接的活儿。

之后广德楼的演出后来还是因与剧场方的经济纠纷以及剧场的经营体制问题而在2003年停办。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除去各种的零碎演出,郭德纲更多的时间都是在家里给几个小徒弟曹云金、潘云霞、张云雷等人授课说活。一直到2004年五一,北京相声大会才在华声天桥重新开演,但仅仅持续了五个月,因为茶园经理提出跟相声大会“倒二八”分账,演员二成、剧场八成。无奈之下,郭德纲决定再换地方。

然后就是天桥乐剧场,北京电台的大鹏给郭德纲录音发到电台广播,紧接着就是拜师侯耀文先生,德云社开始了爆发式成长。

说实话,即使张文顺老爷子居功至伟,也就是不离不弃,给老郭经济和精神上的支持,李菁先生一直就若即若离,只是因为郭德纲自己硬要把他说成合伙人,人家自己都不大乐意的情况下。到今天反而成了郭德纲夺了他的股份,这是不是有点胡同抓驴两头堵的味道。

李菁自己都未必有脸这么去咋呼,但真有人敢舔着脸这么喊。之前相声吧还有更离谱的帖子,郭德纲所有段子都是李菁写的,包括你字系列和我字系列,那都是郭德纲厚颜无耻的抢了李菁的成果。

假如这是事实,李菁离了德云社怎么就创作能力人间蒸发了呢?有些东西不用戳,自己就是破的。

其实成年人之间的选择,没有对错只有结果好坏而已,既然已经决定分开发展,那就各自安好,非要三天两头跳出来说谁谁谁受了委屈,应该有股份,如果不是当事人自己矫情,那就纯粹是外人扒拉事儿,真的毫无意义。


咸鱼茶馆



北京德云社是郭德纲独自创立,张文顺和李菁只是创立初期的合作者,算得上是德云社元老!

1995年,郭德纲创立北京相声大会,也就是德云社的前身。直到1998年郭德纲才与张文顺、李菁相识,并邀请加入德云社。也就是说,德云社并非三人共同创立,而是张文顺和李菁加入德云社比较早。严格来说,张文顺和李菁二人并非创立者,只能说二人是功臣元老!


人们习惯说德云社是郭德纲、张文顺和李菁三人创立。一方面是因为2003年北京相声大会更名为德云社。这个时候的德云社绝对骨干只有郭德纲、张文顺和李菁,从这方面看也可以称之为创立者。

另一方面是因为张文顺和李菁对于德云社发展真的起到了很大作用。从1995年一直到2003年,郭德纲苦苦支撑北京相声大会。如果没有李菁和张文顺的支持,也不可能有后来德云社的成功。


北京德云社实际控股人是王惠,严格来说郭德纲都只是一个员工,张文顺和李菁当然也没有股份!

2002年左右,北京相声大会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经济上难以为继。这个时候,还没有与郭德纲结婚的王惠变卖首饰,甚至是父亲给自己作为生日礼物的夏利车也卖了,换钱支持郭德纲的事业。也正是因为这些钱,北京相声大会更名德云社,王惠作为法人。而后德云社有了很大气色,开始逐渐火起来。

直到现在德云社的股份王惠还是占据99%,是绝对的控股人和管理者。当然现在张文顺先生去世,李菁早已离开德云社单干。人们提起德云社想到的就是郭德纲。而且郭德纲与王惠又是夫妻,自然认为德云社就是郭德纲的产业。其实德云社应该说是王惠的产业,这里面还是有区别的。


德云社到底是谁的产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德云社能够依法纳税,并且为观众呈现更多优秀的相声。

德云社红火之后,郭德纲也曾主动找到张文顺先生,想要给他一些股份,可是张文顺并没有接受。在张先生看来,德云社还是在郭德纲自己的手里更有利于发展。


现在的德云社依然是相声界一家独大,郭德纲以及弟子们为观众带来无数的笑声。如今提到相声就必然想起德云社,提起德云社必然想到郭德纲。其实,德云社是谁的产业,或者说德云社赚多少钱并不重要。只要他们能够依法纳税,就足够。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不断的给观众带来更多好看的相声。


雨天论娱乐


郭德纲、张文顺、李菁是德云社的三大创始人,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是德云社成立之初并不是股份制企业,成立一个说相声的团体也是郭德纲的主意,所有资金来源也都出自郭德纲,从这一点来看,张文顺和李菁只是德云社的元老,而不是股东。

郭德纲第三次来北京发展之时,就发誓要在北京干出个样来,于是他找到了前辈张文顺,以寻求他的帮助,又找来年仅17 岁的李菁一块儿搭伙演出。他们三个在1995年结成了同盟,从此搭伙过日子,然后开始在广德楼等茶馆演出。直到1998年,邢文昭、徐德亮等相声演员的加入,他们三个人变成了十几个人,于是他们给这个团体命名为北京相声大会!



德云社从1995年成立,到2005年火遍大江南北,用了整整10年,这十年间,德云社一直是在干赔本买卖,入不敷出是常事。因为没有人认同、支持他们,剧场曾经经历过只有一名观众的尴尬经历,看不到希望的人走了,但是郭德纲始终在咬牙坚持,他相信德云社终归会有出头之日!

最难的时候,郭德纲的妻子王惠把自己的首饰、轿车全变卖了,然后把钱拿来给演员们发工资;郭德纲曾经在一个玻璃橱窗内表演48小时的真人秀,就是为了挣钱补贴德云社。也就是说,在德云社出名之前的十年,德云社所有的演出事务、场地租赁费用、演员们的工资全都是郭德纲一个人在张罗。年龄稍长一点的张文顺,看到郭德纲的困境,有时候会拿出钱帮助郭德纲,后来德云社火了之后,郭德纲不止一次的提出要给张文顺股份,但是都被老爷子拒绝了。至于李菁,德云社刚刚成立时,他还是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一无人脉,二无经济来源,他就是想帮忙也帮不上啊!



万事万物都可以通过现象看本质,李菁离开德云社的这些年,以及他在德云社的那些年,可曾提过关于股份的只言片语?因为他自己心里清楚,他充其量也就是德云社最有资历的元老,而不是股东!

至于题主所说的为什么德云社最后成了郭德纲一个人的产业,就太好理解了,因为德云社从始至终都是郭德纲一个人的产业,困难时没有人伸出援助之手,发达时别人也就没有资格插手!


再说了,德云社99%的股份都在王惠女士的名下,确切的说,德云社应该是王惠女士一人的产业!


相声迷老于



雍心562


德云社是郭德纲夫妇共同创立

3月17日,德云社元老之一邢文昭先生去世,郭德纲在发文纪念时称其是第一个加入德云社的人,比张文顺先生还要早两年。在其他场合,郭德纲又说过,在德云社早期就他和张文顺、李菁三个人,演出时先由张文顺先生说一段单口相声,然后郭德纲再说一个单口,接着李菁表演二十分钟的快板,然后郭德纲再和张文顺表演一段对口相声,最后由三人再来一段群口相声。


以上两种说法看起来有点矛盾,我个人的推测是邢文昭先生和大部分德云社早期演员一样,都是兼职在德云社演出,应该还有其他本职工作;真正和郭德纲一样专职在德云社演出的,除了郭德纲夫妇以及后来的张文顺以外,应该没有几个;包括李菁初期也是兼职,他生于1978年,在北京相声大会1995年成立时年仅17岁,正在北京工业大学读书,既没有时间,也没有财力参与创建北京相声大会。


德云社早期的运营模式相当于建立了一个演出平台,邀请知名艺人来演出,演一场给一场的钱;在这个过程中认可德云社模式的人会来的越来越多,而不认可的则很少再来,经过长时间的淘汰和积累,才慢慢的形成了后来的规模。邢文昭、王文林、徐德亮、李菁、李文山等人都是这样留下来的;张文顺先生情况特殊,应该是在加入时就已经成为了郭德纲的搭档,有着事实上的合伙人关系。


郭德纲曾经在多个场合讲起过,德云社早期张文顺先生既出钱又出力,帮助他顶住了很多的外界压力;再加上其家境殷实,时常在郭德纲夫妇揭不开锅时贴补他们。但是在张文顺先生加入时,郭德纲夫妇为经营北京相声大会设立的公司已成立两年之久,按理说是不会占有股份的。


郭德纲为什么称张文顺和李菁为德云社创始人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郭德纲在德云社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左膀右臂的帮衬,共同把德云社做强做大,所以要捧一些人,提升他们的声望,帮助他们在内部建立威望,在舞台上提升名气。就像在今天把于谦和高峰捧为德云社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一样,当年捧的是张文顺和李菁,头衔是德云社“创始人”。

郭德纲这些年最擅长的工作就是为人塑造标签,比如于谦的“抽烟喝酒烫头”早已家喻户晓,与此类似的还有李菁的慢性子和丐帮少班主、张文顺的肩膀、徐德亮的“新文哏”相声第一人、王文林的“有点意思”、孔云龙的“敢死队长”、岳云鹏的忠孝两全等等,都在这些演员的成名之路上助益不少。


不过要认清一点,郭德纲为他人塑造的标签就和今天的“人设”一样,有真有假;作为观众分不清很正常,因为人家根本不打算让你分清;作为当事人来说,一定要分清楚,哪些是为了捧你而故意设计的,不能入戏太深。比如徐德亮的“新文哏”相声第一人,其实是为了恶心某天津艺术家的,但是徐德亮自己就当真了,蛮搞笑的!


张文顺和李菁应该也分得很清楚,“创始人”的名分是郭德纲强加的,只是为了捧他们而已。所以他们从来没有在公开场合说过股份的事;倒是不明真相的很多网友隔三差五的就来提问一下,甚至连张文顺先生的外孙宁云祥也有点入戏太深了,还曾经在微博上吐槽过这件事呢!

相声演员的话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相声演员在舞台上始终是在表演,无论他是在说相声还是在聊家常,内容都是真真假假,作为观众来说一听一乐就得了,没必要较真。人家自己人心里跟明镜似的,吃瓜群众却在争的面红耳赤的,有意思吗?


相声演义


这就是郭德纲的欺师灭祖、独断专行、泼皮无赖、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个性使然。本来是共同创建,但他把法人弄到他老婆身上,合伙人成了打工的,并要签定象卖身契一样的长期合同,谁能受得了?道不同,不相为谋,你不仁,别怪我不义,分道扬镳是自然的事!








一名参战老兵


是他们三人创立,但掏钱出来的就郭德纲自己,赔钱时候大家视而不见,大不了不要酬劳,赚钱少时候大家也可以不争不想,反正酬劳就那点,你郭德纲投资的你多拿点也就多拿和百八的无所谓,但等买卖越来越大了,利润越来越好了,对不起~~大家开始算计谁是创始人谁是第一批,谁吃辛苦早谁吃辛苦多,都是最早一批人,为啥我没有股份?不给我就分家~~给钱少了都不高兴,最后一折腾都不满意对方,最后分家,但是谁始终投资的就没人说这话了


日照大漠孤烟直


知道郭德纲、张文顺、李菁三人是德云社创始人的,应该都是从郭德纲、张文顺和说的相声《论相声五十年之现状》。一方面,台上是节目,是不是能做得了真也是未必。另一方面,当时的台词是“我和张先生、李菁三个人干一场相声大会”,只是说在当时只有三个演员就得撑起一下午的演出,并不代表这三个人共同创立了北京相声大会(德云社前身)。

再有,《钦口说》里也提到过,当时的演员,包括李菁、张文顺,都是按场拿工资的,真正的出钱的是郭德纲两口子。

即便是三个人一起创立一个生意,一个人出钱出力,另外两个出力拿工资,最终谁应该是企业的主人呢?不能说当初企业小的时候,只有几个人,做大了就是平分股权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