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理解“玉养人,人养玉”这句话的?

翡翠茶人


“玉养人,人养玉”,充分表现了古人的哲学思维。人与玉,玉与人的辩证关系,两者不可分割,单独都不成立。

玉养人,是精神层面上的高度,玉有五德,君子喻之,可随身携带,以警自身,修身养性,提高自我。现代人理解为玉中含有益元素,常盘可通达人身,强身健体了,其为误解,按如此推理还不如每日食之或涂抹少许微量元素更佳。

人养玉,是物质层面上的,一个"盘“子可概括,不温润、不透亮,盘它。人体的汗液、油脂等分泌物会渗透到玉的内部,改变其外表特征,变的油润、亮泽,时间长了甚至出现包浆。

所以说"玉养人,人养玉"单纯理解任何一句都不成立,都不能理解老祖宗的文化高度,只谈玉养人,哪是高处不胜寒,需要对自己的玉呵护,常盘方可。只谈人养玉,哪是粗鄙了,下官下不去手啊,怕自己手上油不够,满脸蹭,实在是有损君子风范。

所以古时才有“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君子如玉玉生香,美玉含香香亦长”等说法。








玩古赏今


玉养人,人养玉。

据说宝玉对人的健康有好处,所以有条件的人都买一块宝玉戴在身上,既可以欣赏,又抬高了身份,还可以延年益寿!这是玉养人。

同时因为玉对人有诸多的用途,所以戴玉人对玉格外钟爱。不仅玉不离身,而且爱不释手!经常擦拭保养,使玉时刻光亮如新!这是人养玉。

这句话说明了人和玉,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人和大自然等很多事物也都是如此。我们只有尊重爱护它们,才能得到它们的庇护和奖赏!


常青树


本人给女儿写过一篇关于玉的短文,从玉的产生、发现、采取、雕琢、收藏到传承,篇幅超过限制了,摘其中一段回答问题。

玉的收藏之道,养也,俗称人养玉玉养人。收藏即存之佩之戴之挂之,人与玉识之熟之交融之,精气神入玉之,此谓人养玉,玉收藏者之气息,玉遂温润随人之。玉养人,非硅酸钙透闪石含药理疗效也,泛指玉之道玉之德养人之性也,藏玉之人闲暇把玩鉴赏之,观玉之形悟玉之道思人之行修禅其身,意谓养人实为养性,以玉之道养德于身此为藏玉之正道。然得玉者非均因玉德而藏之,视玉为财而收之聚之敛之作金钱之,也比比皆是,以玉之贵贱显人之贵贱,此为玉藏之歧道也。玉养人是道是德非财非巫,孰见玉养王者不死、将者不败,商者不衰、罪者不惩了呢?反之,视玉为财者反毁于玉常见之。视玉为德养性于玉怡心者,自娱自乐赏阅人生也。玉藏之道,养性为实,缘为遇,可遇不可求,功利不得,好玉不定助人以好人品,玉品随缘,人品随人,玉本无贵贱,故称黄金有价玉无价,殷商两周春秋战国之王者玉葬多为普通玉石,少见有和田品相者,一和氏璧已为天下群雄争抢之,玉之贵贱为后人见利而商贾庸俗之。玉因德而贵,德何价?德无价因而玉无价,故视玉贵贱者非藏玉所思而是商玉之所估也,玉藏之道重养随缘,通灵宝玉,玉通天地之灵气而持玉者随玉缘之,天地之灵气道也,道即万物之自然法则,缘玉而通之无惑也,世事无惑人明智, 明智之人凡偶遇即机遇,机遇多多运气好好福气满满也,百年人生之奋斗不就图幸福二字吗? 玉通灵气,人图福气,养玉玉养之道尽显,玉藏之道也。


山水电信189


玉养人人养玉,人养玉三年,玉养人终生。真正的好玉有灵感,造幸好人生真惜哦…


痴情的人1754


玉石盘玩,越盘色泽越美丽,给人愉悦,玉越盘越美,这是人养玉,给人愉悦,这是玉养人。玉有气孔,曾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修炼自己,吐尽杂质,留下精华,成了美玉。


孤客2146215048


在我看来,这句话是完全不逊于“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营销金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