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的泰陵地宫为何至今不对外开放?

易水渡


清朝的皇陵分清东陵和清西陵,本来清朝入关后顺治皇帝选择了清东陵这块风水宝地作为清朝的皇家陵墓,但到了雍正这一代他决定不遵循祖制而另选别处,这才有了清西陵,至于雍正为何违背清朝子随父葬的制度我们不得而知,但从那以后清朝皇帝的陵墓就正式有了东西之分。



那么泰陵地宫为何没有对外开放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泰陵还没有被挖掘。

我们可以看看目前有哪些地宫开放的皇陵,有乾陵的裕陵,光绪的崇陵,再算上慈禧的定东陵吧!

这些皇陵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曾经被盗挖过,尤其是民国时期的东陵大盗孙殿英,把乾隆和慈禧的陵墓里里外外彻彻底底的抢了个遍,而光绪的崇陵也在1938年被一群不知身份的士兵盗掘了,所以这三座陵墓是已经被破坏过的了。


而被盗过的皇陵实际上已经被损坏了,那么在建国后由专家学者们进行一定的整理准备后就可以对外开放了,一来可以增加收入,二来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

所以对外开放的地宫必须都是被盗过然后由相关专家再进行清理过的。而泰陵从未被盗过,在上世纪80年代国家文物局曾决定对泰陵进行挖掘,因为他们在泰陵某处发现了一个盗洞,由此推断泰陵应该被盗墓贼盗过了,然而当工作人员沿着盗洞向下挖了两米的时候竟发现了原封土,也就是说当年的盗墓贼只挖了两米就停止了,所以泰陵内部应该还是完好无损的,也因此国家文物局立即叫停了对泰陵的挖掘工作。


那么国家为何对皇陵的挖掘限制的如此严格呢?没有被盗过的皇陵禁止挖掘,我想主要就是当年万历皇帝定陵的挖掘给我们国家造成的损失太大了的缘故吧。

所以在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下,国家是不会轻易再挖掘皇陵的。


咸鱼闲聊


易县清西陵始建于雍正八年,及1730年。

我们先聊一下为什么雍正会另辟陵址,而不遵守祖制把陵寝建在清东陵。当然当时还没有东西陵之分。

雍正即位以后,在处理完一些必要又紧急的事情以后,选陵寝的大事终于被大臣提了出来。当然,雍正也明白,万年吉地的大事,这事耽误不得。于是各路风水师赴遵化马兰峪开始堪舆选址了。

(清东陵孝陵)

终于,雍正五年,在距离马兰峪东北方向的兴隆县车道峪村选好了陵址,此地有九座山头,喝为“九凤朝阳山”。

陵址定下来了,那就开始建吧。砂石料木材等运去了不少。可是在建造的过程中,发现宝顶金井穴中之土带有砂石。要知道雍正爷可是个追求完美的人,于是,第一个陵址就以“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的理由废掉了。

这才有了后来十三爷和堪舆大臣来到易县泰宁山下的太平峪,查看风水后上奏,钦天监认为此地“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帝览奏后十分高兴,也认为这里“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于是才有了清西陵。

雍正八年,1730年正式开建。


(清西陵泰陵)

从开建至最后一个皇帝光绪帝葬入已经,整个西陵历时186年。因为护陵人嗯保护,闲杂人等不能接近,所有陵墓保护完好。

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溥仪在伪满洲国当皇帝,和日本人关系密切。当时清西陵地区为日站区,日本人为了更好的利用溥仪,自然不会去盗他的祖坟了。

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撤退很快,我党人员进去该地区以后首先会保护起来,所以在这期间自然不会有人敢来盗墓。没有被盗,地宫自然不会被打开了。说到地宫被打开我们应该感谢一个人——夏鼐

当时在郭沫若打开定陵以后,被皇家珍宝震撼。急于打开其他皇陵,其中包括武则天的乾陵。

恰恰这个时候泰陵发现盗洞,文物部门一是为了保护文物,二是为了解开雍正金头之谜,所以顺着盗洞开挖了。可是在挖了两三米以后发现依然是原封土,地宫并没有被盗。这个时候有人主张继续挖下去。而这件事情被当时的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知道了,实地查看以后发现不能再挖下去了,所以泰陵的地宫就这么保存下来了,也为后世留下了一大笔精神文明财富。

(泰陵石五供和方城明楼)

所以,至今我们去清西陵,泰陵地宫没有开放,我们只能看看外部建筑和周边的风景。整个清西陵只有光绪的崇陵被盗,地宫打开了,其他皇陵无一被盗。至于泰陵地宫何时开放,我想这个问题无人能回答,或许永远都不会打开。


像少年啦飞驰97


1616年,建州女真部杰出首领努尔哈赤创建后金。努尔哈赤去世后,其第四子皇太极继承其汗位,并于1636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将国号更名为大清。1912年清末代皇帝溥仪宣告退位,清朝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从皇太极建立大清到溥仪退位,清王朝一共持续了276年,在这276年的时间内共计有11位皇帝临朝听(努尔哈赤不计入)。

在这长达二百多年的时间内,清王朝先后为历代清帝在关外和关内建造了几处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墓建筑群。这其中尤以关内的清东陵和清西陵为最出名。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一带的昌瑞山脚下。是清朝入关后建造的第一座帝王陵寝群,其陵址的选择是由入关后的顺治皇帝钦定。

雍正皇帝的祖父顺治,及父亲康熙皇帝死后均是葬于此。

(雍正皇帝)

遵从中国古代子随父葬的「昭穆之制」,雍正皇帝死后也应该葬在清东陵,与其父康熙皇帝为伴。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而是其本人另选吉地建陵。这又是何原因呢?

据相关文献记载,雍正原也为自己在清东陵寻得一“风水”上佳之地,其位于清东陵陵区的九凤朝阳山。不过在建陵前雍正皇帝曾亲临陵址处勘察,但勘察完不久他即决定放弃此处。为此他曾对大臣解释道:

“此地依孝陵、景陵,与朕初意相合,及精通堪舆之人再加相度,以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本来感觉这个地方也不错,但经过堪舆之人再三考察却发现,此地虽然规模宏大,但上佳的“风水”格局尚未完全形成。故从堪舆角度来看,此地“风水”只能说是一般。最主要的是,此地土壤中砂石含量过多更不适合建陵。

为啥建陵不宜选择在砂石过多的地方呢?

古代皇帝陵寝建造同寻常百姓不一样。皇陵的建造都要修造地下宫殿用来存放棺椁,这就对地宫所处的土壤环境提出了要求。若是土壤中砂石过多,则会使已建成的地宫容易变形,且更加易渗水。

事实上,雍正皇帝在这一点上也确实有先见之明。其父亲康熙皇帝和儿子乾隆皇帝的陵寝都在清东陵陵区,两陵无一例外都饱受地宫渗水侵袭。尤其是康熙皇帝的地宫,时至今日康熙及其自己后妃的尸体仍然侵泡在冰冷刺骨的地宫渗水当中。

于是雍正又命几位大臣去它处为自己寻找新的陵址。不久大臣在今河北易县永宁山下为雍正皇帝寻得一“风水”极佳之地。他们在给雍正上呈关于此地的奏折中写道:

永宁山下“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合汇之所,龙穴砂石无美不收,山脉水法条理详明,形势理气诸吉咸备,淘为上吉之壤。”

(雍正皇帝泰陵布局图)


雍正随即下令在此地为自己开始营建陵寝。为区别清东陵,此处陵址被定为清西陵。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雍正皇帝在北京圆明园突然崩逝,其四子弘历继承其帝位,即乾隆皇帝。

雍正去世后乾隆皇帝为其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后将其葬于易县永宁山下的清西陵,其陵寝名“泰陵”。

公元1928年,盘踞在遵化清东陵一带的军阀孙殿英以军事演习的名义盗掘了清东陵。慈禧太后的定东陵和乾隆皇帝的裕陵地宫皆被孙殿英炸开,地宫及其棺椁内的陪葬品均被悉数掠走。

不出几年埋葬有康熙皇帝的景陵及其他帝后陵寝亦遭其他匪徒盗掘。而远在几百公里之外的清西陵,如雍正皇帝的泰陵则避免了这些劫难。

1975年,清东陵文物工作者对乾隆皇帝的裕陵地宫进行了清理,此时社会上不断有人提出要挖掘泰陵地宫。

之所以要求挖掘除了想要了解泰陵地宫内的秘密之外(主要是验证历史传说中关于雍正“金头”之谜),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文物工作者发现在泰陵的宝城琉璃影壁墙有一个盗洞,因此他们怀疑泰陵地宫早就被人盗掘过。

鉴于此,国家文物局便批准了对泰陵地宫的发掘。

正式发掘工作于1980年4月8日开始。工作人员沿着盗洞向下深挖后发现里面都是原封土,由此可以断定泰陵并没有被盗掘过。


(1980年泰陵发掘现场)

这一消息后被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得知。由于夏鼐当年曾亲历过明万历皇帝定陵的发掘,对于定陵发掘后遭成对文物的巨大破坏深感痛惜。

故为避免重蹈覆辙,他当即向国家文物局汇报要求马上停止发掘。国家文物局听从了其建议,并令他本人火速赶往泰陵地宫发掘现场宣布国家文物局的决定。

就此泰陵发掘工作宣告终止,随即考古工作者将盗口用砖石彻底砌死。这也就是我们目前参观清西陵而泰陵地宫至今也没有对外开放的原因。

可以想象若无夏鼐等人的阻止,泰陵亦难避免万历皇帝定陵发掘的厄运!

(今易县清西陵雍正皇帝泰陵)

自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雍正皇帝葬于定陵后封闭地宫入口,到今天2019年,雍正皇帝和自己的后妃们依然完好如初的躺在泰陵地宫内。只是时间已过282年……


小司马说


民国时期,孙殿英为了获得军费,就盗掘了清东陵的乾隆、慈禧等陵墓,而放过了雍正的陵墓。但对于保存完好的泰陵,政府并没有对外开放,这是为什么?

中国有许多开放的陵墓,像南京的明孝陵,就是中国朱元璋与马皇后的陵墓,这是南京的一大热门景点。泰陵的解释是“循理安舒曰泰,临政无慢曰泰”。而泰陵不对外开放,有个历史原因,一开始国家文物局误以为泰陵被人挖掘了,就打算进行抢救型发掘,可当考古人员沿着盗洞口下挖了两米以后,却发现下面是原封土,这证明泰陵没有被盗过,但事情已经发生了,国家文物局并没有阻止发掘行动,直到一件事情的发生阻止了发掘行动。当时,北京幻灯制片厂在北京日报登了清东陵的发掘情况,考古学家夏鼐得知这个消息后,就向国家文物局汇报要求停止发掘,得到国家文物局的允许后,夏鼐立即把停止发掘泰陵地宫的命令发到泰陵发掘现场。而且夏鼐为了确保停止发掘,就亲自来到易县清西陵泰陵发掘现场宣布了国家文物局的书面指示,泰陵地宫的发掘即告终止,并重新把琉璃影壁下的盗口砌死,防止对泰陵再次发掘。


正是夏鼐先生的决定,使得泰陵继续沉睡在地底下,免于挖掘的可能,对于保护泰陵也起到了不小作用,毕竟发掘不是最好的办法,现在的发掘技术还没有达到保护文物的水平。


历史百家争鸣团队成员:小木


历史百家争鸣



笔者在春节中也回答一下历史问题。雍正的泰陵地宫为何至今不对外开放有很多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前清遗老的强烈反对,认为在清朝的寝陵中雍正是位数不多的没有受到侵扰的陵墓。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有个秘密考古研究组就有个课题,目的是为了搞清楚雍正是不是死于非命,就在考古研究人员进入地宫后,前清遗老就强烈抗议,最终这个考古计划被取消,而雍正地宫重新封闭,之后,就有了规定,没有经过最高当局的批准,任何人不得打开帝王陵寝,也不得擅自进入王陵,所以雍正泰陵地宫就被封存,不允许再打开。


桥本看日本


泰陵,是清朝入关之后的第三位皇帝——雍正皇帝的陵寝,同时也是清西陵地区第一个建造的陵寝。

雍正皇帝的爷爷顺治皇帝和父亲康熙皇帝都安葬在了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地区,而雍正却恰恰将自己的陵寝建造地址选择在了距离遵化地区600多里地的河北易县,这也使得在民间有了雍正是篡位而不是继位,因而死后无颜面对他的父亲康熙皇帝的说法。

但是正史记载中,雍正原本也在清东陵地区的九凤朝阳山下选择了一处宝地下葬,但是后来发现此处为砂石土质,要知道砂石土质并不适合修建墓葬,一方面在建造是结构不稳容易塌方,另一方面是容易渗水,鉴于这个原因,雍正才选择另择地址安葬。最终,怡亲王胤祥为雍正在河北易县挑选了一块风水宝地,并称其为“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非常对此地非常满意,进而在此建陵,也就是清西陵中的泰陵。

清西陵地区除了雍正的泰陵,还有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以及光绪的崇陵。所以葬在清西陵,而不是葬在清东陵地区,与所谓的“雍正篡位之说”并无关系。

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开始修建泰陵,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去世,后被乾隆葬入泰陵地宫,随同雍正皇帝同葬地宫的还有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和敦肃皇贵妃年氏。之后乾隆皇帝封闭了泰陵地宫,至今为止近300年的时间,泰陵的地宫就再也没有被打开过。


泰陵地宫未对外开放,并且未对其进行考古挖掘,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保护文物。

1956年,郭沫若主持挖掘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定陵事件,成为了新中国考古发展的分水岭。在挖开万历皇帝的定陵时,尽管获得了许多珍贵的史料和价值连城的文物,但是由于受到当时科技水平和文化认知水平的限制,受到破坏、损坏的文物更是不计其数,造成的损失也是无法估量的。也正是因为看到了郭沫若挖掘万历皇帝定陵的恶劣后果,当时国家文物局局长立刻向国务院申请立即停止不适当的挖掘破坏,周恩来总理立刻批准了,所以郭沫若希望继续挖掘秦始皇陵寝以及武则天陵寝的计划才没有继续执行,同时,这个规定一直延续到了现在,成为考古挖掘的惯例。

所以,在此之后的考古挖掘基本都是抢救性的挖掘,发现陵墓或者古迹有被盗痕迹后或者由于基础建设会破坏原有遗迹时,才会进行挖掘工作,比如三峡大坝建设期间,就对即将被太高的长江水淹没的文化古迹或抢救性挖掘保护,或者留存史料使之永存江底,而对同属清西陵地区的光绪皇帝的崇陵因为有过被盗经历,因而也进行了挖掘和开发,成为了对外开放的博物馆。

而对于雍正皇帝的泰陵,考古人员也曾计划进行挖掘,但是最终仍未打开泰陵地宫。

在1975年清理了清东陵乾隆地宫以后,学术界不断鼓吹要求发掘泰陵,并且在泰陵宝城琉璃影壁有着一个盗洞,所以学者们怀疑泰陵地宫早就被盗,可以进行挖掘。因而在1980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对泰陵地宫进行清理发掘。

1980年4月8日,挖掘泰陵地宫的工作正式开始。但是在沿着盗洞口下挖了两米以后,发现下面是原封土,泰陵没有被盗过。该消息通过媒体传了出去,而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名誉所长的夏鼐知晓后,当即向国家文物局汇报要求停止发掘,并把国家文物局关于立即停止发掘泰陵地宫的命令急告当地。4月11日,夏鼐亲自来到易县清西陵泰陵发掘现场宣布了国家文物局的书面指示,泰陵地宫的发掘即告终止,重新把琉璃影壁下的盗口砌死。

至此之后,雍正皇帝的泰陵地宫就再也没有被打开。


除了雍正皇帝的泰陵,还有许多中国历史重要人物的陵寝也完好的存在于世。

在中国五千年的漫长发展历史上,存在着许许多多有争议评价的重要历史人物,尽管他们已经过世许多年,但是学界依然希望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了解历史的真相,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而对其陵墓进行考古挖掘无疑是一个能够了解当时历史史实的一个好的方式。但是尽管如此,对于这些重要历史人物陵墓,首要的任务是保护而不是挖掘,也有其重要历史原因和价值意义。

首先,当前的科技手段并不能实现对文物的完整保护。

除了郭沫若挖掘万历皇帝的定陵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之外,秦始皇陵的兵马俑也是一个鲜活的案例。原本出土时兵马俑身上的是带着原有的颜色的,但是接触空气后迅速氧化腐蚀,所以今天展示在外的兵马俑都是暗淡无光的土灰色。

由于这些陵寝长时间的深埋与地下,或沉浸于水中,长时间与空气隔绝,保留了他们本来的历史面貌,而现在的科技手段又没有办法对他们进行完整而又有效的保护,使之继续保持历史原貌,因而不去挖掘就是对其最好的保护方式。

其次,中国人一直信奉的“死者为尊”的观念,也不愿过渡的打扰逝者。

儒家经典中,一直崇尚着“死者为尊”的观念,因而在古代社会,对于盗墓行为不仅嗤之以鼻,并且对于盗墓者的处罚也是相当的严厉,并且留下了许多光怪陆离的传说和故事。同时,基于对逝者的敬重,也不愿意对其进行打扰,因而包括现在也对考古挖掘工作是非常的谨慎和小心的。

再次,也是为了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历史的瑰宝。

现在不去挖掘现有的陵墓和古迹资源,同时也是为了给后代将这些历史的瑰宝能够完整的留下来,一方面可以等待有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去保护历史文物,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让后代去新的视角、新的发现去品读、解析历史。

因而,不去轻易挖掘陵墓,不进行不适当的挖掘破坏,成为了中国考古界的共识。


雍正的金头之谜,只能期待着用科技的力量去探求了。

人们之所以对雍正的泰陵抱有如此之大的兴趣,最为关键性的因素就是雍正的“金头之谜”。

民间有传说称,由于吕留良一家受到了“湖南曾静谋反案”的牵连,被雍正诛灭九族,就连去世多年的吕留良也被挫骨扬灰,而吕留良的女儿吕四娘却逃过一劫,活了下来,之后吕四娘成功混进宫中,不仅成功刺杀了雍正,还将雍正的人头取下带走。为了给雍正以全尸下葬,乾隆皇帝命人给雍正打造了一枚金头,这也就是“雍正金头之谜”的来源。

尽管经过一些史学家的证明,雍正因为长期迷恋丹药,死于重金属的可能性最大,但是依旧没有办法最终为清宫八大疑案之一的“雍正之死之谜”盖棺定案,“雍正金头之谜”依然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由于泰陵地宫无法打开,也不能对“雍正金头之谜”做出最终的回应,只能寄希望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通过穿透射线扫描的方式来对泰陵地宫的内部一探究竟了。


雍亲王府


明朝自朱棣开始,皇陵便集中在北京郊区,现在离天安门有50公里。这就是“明十三陵”!以此类推,满清入关后也是一处陵寝吧?



不是一处,而是两处,问题出在咋们的雍正爷身上,顺治、康熙在清东陵,雍正独辟蹊径,在清西陵。为什么?

四爷看不上,东陵的九风朝阳山陵阴阳完全不协调,俗称风水不好,雍正爷原话这么评价这个地方:

规模虽大,而形局末全,穴中之士又带砂石

所以另辟陵区。当然了,原因也有说雍正无颜面见康熙皇帝。而清西陵这个地方,实属上吉之地,

乾坤聚秀之区,龙穴砂石无美不收,山脉水法条理详明,形势理气诸吉咸备



这是万年吉地。

所以执政13年后的雍正葬在这里,循理安舒曰泰,临政无慢曰泰,故称“泰陵”。为什么今天也不开放泰陵地宫呢?

泰陵是个热点,这里承载了太多太多关于雍正皇帝的东西,足够引起地震。所以难免有人心动,然后找理由主动实施发掘。1980年,因盗洞问题,泰陵差点儿被打开……

这个盗洞在泰陵地表某城楼的琉璃影壁下,当时一经发现,有人慌了,也有兴奋的。考虑到泰陵有可能被盗,于是发掘吧。日了狗,才挖不到三米,洞没了。



泰陵发掘不亚于一次高级政治活动,各方焦点纷纷聚集。中国考古学会的理事长夏鼐听到泰陵未被盗的消息后,忙报上面,并亲自到现场,宣布停止发掘。夏鼐几十年前亲自主持过明定陵的发掘,深知发掘的悲剧,定陵的最终结果是几乎所有文物被毁,万历皇帝的尸骨也在一把火中灰飞烟灭。

所以泰陵得以保全!

另外再加上我们国家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不主动发掘大型帝王陵寝,所以自然无法开放。

但是泰陵地表建筑面向大众,淡季35块。也可以买清西陵全票。通过全票,你能看到清西陵唯一的皇陵地宫——崇陵地宫。



一壶浊酒喜相逢,这里是史小二记,欢迎您的关注!


史小二记


对于清史不太了解的朋友,肯定以为入关后的大清皇帝们和到北京的大明皇帝们一样,死后都统一埋葬在了一个陵区,但现实中并不是这样的,清代入关后,顺治皇帝成为了大清朝的第一任领导,并且在某次的打猎过程中发现了河北马兰峪地区的风景极为优美,遂把此地当做了自己身后的“万年吉地”,开始营建起了规模宏大的大清皇陵区-清东陵,并且在死后顺利的在此安葬,是为清孝陵。顺治皇帝的儿子康熙皇帝登基后,按照中国封建王朝传统的习俗“子随父葬”,也在清东陵其父的孝陵旁边找寻了一片吉地开始营建自己的陵寝,是为清景陵。康熙死后,按照正常的剧情需要,那他的儿子雍正肯定也要在他的旁边找寻一片吉地来作为自己的陵寝,但历史便是历史,没有按照大家希望的那样,雍正竟然另辟蹊径,在其他的地方给自己开辟了一个新陵区,由于在祖陵清孝陵的西边,史称清西陵。

雍正皇帝任性的行为,着实给他的儿子乾隆皇帝出了一道难题,乾隆考虑到,如果他时候子随父葬安葬在清西陵,那么清东陵的香火就可能断了,如果他安葬到清东陵,那么其父的清西陵就成为了一座孤陵,也是不孝之举,不过还好,聪明的乾隆帝想出了一个万全之策,用昭穆之制的葬法来约束后世的子孙,这样就不至于两座陵区出现断香火的问题了,具体方法是,隔代入葬在清东西两陵,比如说乾隆死后随爷爷康熙葬在清东陵,而乾隆儿子嘉庆死后便随爷爷雍正入葬在清西陵,并以此类推~

最后随着大清的灭亡,位于清东陵和清西陵的皇帝陵寝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在清东陵的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除顺治外其他陵寝全部被盗,正是由于被盗乾隆和慈禧的地宫都被开辟成景点对外开放,而位于清西陵的雍正,嘉庆,道光,光绪,仅仅光绪陵寝被盗,雍正的陵寝地宫完好无损,也正是由于地宫未被盗扰,所以按照中国现行的文物保护法,不能主动挖掘皇陵,所以地宫当然就不能开放了。


老猪的碎碎念


因为就没有打开过怎么对外开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