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边区造的子弹和日军造的差在哪?

琅琊利剑


在抗战时期,由于我们受到了严密的物质封锁,以至于没有办法像国民党军队那样,可以从国外获得武器,也可以在汉阳、巩县等比较成熟的兵工厂处生产武器。在抗战初期,边区只能通过缴获来获取武器,边区也只有一些修械所罢了。一直到抗战中后期,我们才逐渐发展出了兵工厂。


黄崖洞兵工厂


当然,这些边区的兵工厂制作出来的产品,也只能说差强人意。相比起当时的日本,我们的兵工厂有很多都只能复装子弹。要知道,别看子弹小,一颗子弹的技术含量可不低。比如说枪弹最外面那层薄薄的被甲,就需要专门的一种机器从弹头底部到弹尖慢慢地拉上一层。



而当时我们的边区兵工厂可没这些技术,很多时候只能装上一个纯铅弹头。那么这样一来,枪弹的精度和杀伤力自然比不上日本在正规兵工厂里面造出来的那些子弹。


我国的5.6mm运动弹也是采用的纯铅弹头


而且大家都知道,子弹里面要装击发药和发射药。当时的击发药主要采用的是雷汞,雷汞是一种以前比较常见的击发药,但是容易腐蚀枪膛。雷汞的主要原料是水银、硝酸和酒精,这三种。由于生产设备的封锁,其中的酒精只能通过土法酿制,并且经过多次土法蒸馏才能得到纯度较高的酒精。那么这样一来,子弹的产量就会受到影响。



总的来说,抗战时期边区的军工生产非常落后,也相当不容易。但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能够战胜强大的敌人,取得了抗战的最终胜利!


我是战甲装研菌,喜欢我的回答请关注!


战甲装研菌


抗战期间,边区为了解决武器问题,建立了自己的兵工厂,在极其简陋的情况下展开生产,其中子弹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项。

子弹的生产难度很大,边区的兵工厂开始只能复装子弹,就是利用回收的旧蛋壳,将其中完好的弹壳清理干净,加以修复,重新装上底火,装填发射药,最后安装弹头。复装子弹的制造工艺相对简单,边区兵工厂在反复完善工艺以后,1941年军工局三厂就复装子弹20多万发,而兵工第一厂43年时每月可复装子弹10万多发。

除了复装子弹,各根据地兵工厂也致力于研究如何制造全新的子弹,其中难度最大的是弹壳。制造弹壳的主要材料是黄铜,但是由于日军和国民党对根据地的封锁,兵工厂当时无法从外面购买到黄铜,只有从各地乡村收购杂铜和含有大量锌的铜钱。

兵工厂的技术人员将收来的杂铜和铜钱利用反焰炉,经过一系列加工流程,终于提取出纯度很高的精铜,最后配制成黄铜。技术人员制造了各种器械,将黄铜冲压制成子弹壳。1943年以后,晋察冀军区和陕甘宁边区陆续开始制造全新的子弹,并推广到其他根据地。

与日本相比,边区的复装子弹和新子弹工艺上都要差一些,瞎火率也要更高,子弹产量更是没法比,但是边区兵工技术人员在极其艰苦和简陋的条件下,克服各种困难,生产了许多子弹,为抗日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其中代表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不沉的经远


诚邀,如题。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由于国力弱小,军队的后勤供给十分困难。当时就连蒋介石嫡系中央军的武器都不能做到要啥有啥,更不用说各地杂牌军以及被蒋介石认为是叛军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了。为了保证供给,八路军在黄崖洞开创了我军历史上第一个兵工厂,自此,前线也用上了我军自己生产的子弹,那么边区造的子弹与日本子弹比较起来,质量如何呢?


其实坦白的说,边区造的武器还是远远不如日本军队的。理由也很简单,边区的兵工厂不管是人员素质还是机器设备都远远不如日本正规,就是比起国军来也相差很多,黄崖洞兵工厂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工人的革命意识非常坚定,不怕苦不怕累。所以兵工厂才能在极为简陋的情况下发展出巨大的生产产能。

扯远了,言归正传。边区造的子弹还是远不如日本原装的

其实当时的所谓生产子弹,实际上就是把火药填进现成的弹壳里面。每一次战斗后,八路军就回收子弹壳,然后再一次填装炸药。但是根据地的兵工厂太差,弹头造不好,子弹精准度不高,没有日本的好使。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不是流行这么几句歌谣吗““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没有吃、没有穿,敌人给我们送上前。”这是在抗战年间支撑着先辈们的的游击队之歌。当时我军物资缺乏而且技术层次严重缺失,从开始的抗战初期,我军的工业水平是非常差的,自己造的武器基本上就那么几样,步枪、手榴弹、土地雷,大刀等。我们的水平跟国军的海外援助不一样,武器资源是极其的匮乏,基本都是靠缴获。

但是在战争中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我军在战场上的命中率比日军的低很多,瞄准了打不中的现象常有发生,这也让我们的战士非常奇怪,为什么人家日军就能击中,而我们为什么打不中呢?后来检查了一下枪械也没有问题。后来经过研究才发现原来的子弹的问题。

这些战士们用的子弹都是来自于边区,而这种打偏的子弹都不是全新的子弹,是所谓的“二手”子弹,就是捡回来的弹壳进行再填装弹药,从而导致了子弹打跑偏的效果,除了弹壳是旧的,子弹弹头也存在很多不足的,边区制造的子弹弹头都是用铁给打磨出来的,铁含的杂质比较多,打磨手法也比较粗糙,弹头重量掌握不好,而且弹头跟弹壳的密封性也存在缝隙不足,所以会造成射击出去的子弹会有很大的偏差。

而日军的制造的子弹都是全新的,铜制子弹壳加上高质量的弹头,密封性性好,射程远而且精度也是非常高的,这主要还是区别于日本为了这次战争所做的准备,日本在二战前政府就动员全国力量把优质的钢铁和材料都分配给了三菱重工,从他的军舰制造和飞机制造就能看出他的工业基础雄厚.

工业基础雄厚的日本自然制造的枪械子弹也不差,但是唯独日本产的“王八盒子”这款枪是真的丢人了,被评为二战中搞笑枪械排行前三,美军称用这把枪自杀都困难,八路军战士都嫌弃的枪(题外话)。


兵说


抗战时期,边区的兵工厂由于日伪军和国民党军各种封锁,在兵工方面处于资源严重匮乏的状态。这种匮乏既包括能源和原材料,也包括各种机械设备,甚至还包括熟练工人。而这一切的匮乏都造成边区兵工厂生产的子弹和日军兵工厂生产的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从材料方面来看,边区没有钢铁厂、没有铜冶炼厂,自然也有没有合格的钢材、铜等各种金属原料。而生产子弹,这些金属材料都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弹壳。对此,边区兵工厂采取的解决方法有两个:一个是尽量收集用过的子弹壳,然后拿回来重新装填发射药和弹头以后使用,这种子弹一般被称为复装子弹。收集弹壳的情节在诸多经典抗战影视作品中都有体现,反映的就是当时的现状。但复装子弹也有问题,因为弹壳毕竟是用过的,经受了发射药燃烧后的高温、撞针的撞击和弹头射出时的反作用力,其物理特性已经有所改变,与新生产的子弹有所不同,性能会下降。另一种解决方法就是搜寻各种能用来充当材料的金属制品。比如收集铜钱来变成铜,搜集铁轨、车轴等来变成钢材。这种办法造出的子弹性能要更好一点,但搜集这些材料本身也很难,而且搜集到以后还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程序才能变成子弹,效率相对较低。

有了金属材料,加工也是个麻烦。边区兵工厂可没有多少正规的设备。往往只能采取因陋就简的办法,或者自己土法上马生产一些“土造”机械设备。但这对于产品的质量就会有一定的影响。

除了金属材料,火药的来源也是问题。边区的兵工厂为此想了很多办法,自己生产火药。但同样由于原材料和设备的缺乏,很多时候也只能采取土法上马的办法。比如用水缸来充当生产硫酸、硝酸的反应釜……这样一来,产能自然高不到哪里去,产品的质量也并不能稳定保证。

所以,各种材料都缺乏的情况下,边区造的子弹自然在性能上有诸多不足。比如射程不够远、弹头飞行轨迹不稳定、故障率较高等等。这也是为什么八路军和新四军会如此强调缴获——毕竟原装的产品质量还是更好一些。T


联合防务


在子弹精度跟威力射程上都有区别!由于边区造是使用日军弹壳来重新灌装火药镶嵌弹头的,可是弹壳已经使用过一次了,这火药爆炸导致的高温高热会使得弹壳强度变性,也就是说密封度上面有区别,以日军7.62mm枪弹为例,边区造的子弹可能只有7.6mm,这使得枪弹在枪膛里就有偏差,这样打出来就会不准。

其次,火药质量不同,我们边区造的火药是自混的黑火药,这种火药质量比日军用的火药差得多,威力上会有偏差,子弹出膛初速低,而且不稳定,当时日军38大盖的射程是450米,使用边区造子弹后射程缩短到200多米。

再者是弹头不同,当时的日军使用的钢材是从车间里加工出来的,而我们的钢铁是用私人锅炉炼出来的,这种钢铁的强度低,穿甲能力差,基本难以洞穿钢盔。这与日军枪弹那种一枪打爆好几个人脑袋的威力是差距很大的。

最后就是保存与使用了,由于边区造是复合加工,这使得边区造子弹的密封度低,防潮能力差,经常会因为子弹受潮而打不出去子弹。这是经常发生的事,很多战士就是死于这个地方。


优己


抗战时条件艰苦,技术力量严重不足也缺乏相应设备,子弹以及各种枪械制造非常落后,多采用手工和简易设备进行制造加工,就如子弹,那时的子弹多为铜制,首先要有铜的原材料,再将铜制造成铜条并有一定的合金成份,然后再经专用设备将铜条加工成弹壳,弹壳加工也需经多道工艺才能最后成型。

抗战时的边区军工条件简陋,缺乏设备和技术人员,多数从事军工的制作单位还不能专业生产子弹及炮弹壳,因而那时的弹药供应主要还是靠缴获和回收弹壳来复装,那时子弹是分了原装弹和复装弹,复装弹也是因技术原因肯定比原装弹要差很多,稳定性不能确保,用药量及炸药质量问量及弹丸与弹壳的配合及质量问题,使的复装弹射程难以确保,造成杀伤力大受影响,有的还会哑火,卡壳,子弹发射不出去甚至炸壳现象,终归有总好过没有,尽管这样,我军弹药还是奇缺,许多部队每名战士只发三到五发子弹,只能将敌人放到几十米处来放排枪,几个排枪打完便进行刺刀冲锋,也是不得以而为之。

到解放战爭这种情况得到了改善,我军随着战爭的胜利缴获了越来越多的武器弹药,也接收了一些较正规的兵工制造厂及大批技术人才,使得我军的武器弹药能源源不断的送到前线战士手中,也不再会有弹药数量与质量问题而影响作战的情况。


wang_H


早期的边区造使用的是复装子弹,材料使用的都是黑火药和废钢炼制的子弹头,因为材料的选择不好,所以基本上也就打个一百米左右,而且哑弹居多。后期利用土法炼制的硫酸加工火药和铜币炼制的铜子弹头,所以子弹的质量有所提高!


顾小悦


首先因为条件限制 制造的子弹壳好多并不标准 甚至好多都是二次利用 在战场上捡拾用过的弹壳二次利用 会造成严重的精度不足 还有火药方面 曾看过一篇纪录片提到过 同一批子弹会出现 哑火 等情况 有的能够激发的子弹也无法飞行太远 超过几十米都无法造成有效杀伤 所以当时好多近身战


卖身买糖给老婆孩子吃


边区造的子弹,弹壳是复装的,子弹大多是无被甲纯铅的,发射药是黑火药的,底火都是时响时不响的。在没有工业体系的的情况下,消耗品才是最难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