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去世后,其长子已34岁,为何还要让年仅6岁的顺治继位呢?

用户65969511


顺治继位实则就是“政治平衡”罢了。

1643年不可一世的皇太极猝死在盛京,由于突然死亡皇太极并未来得及立继承人就撒手而归。所以既然未立遗诏,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最有资格坐上这个皇帝宝座,而在这之中就属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和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最有希望成为大清皇帝。

按照正常的情况下皇太极如果没有立遗嘱,那么最有可能继承皇太极位置的就是当时的皇长子豪格。而且豪格的实力也的确十分强大,不但有满清八旗中的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和镶蓝旗这四旗旗主的支持,而且皇太极时期的很多重臣都明确表示支持豪格,包括图尔格、索尼、图赖、鳌拜、谭泰和塔瞻等等,甚至满清皇室也有多位重要成员支持豪格,这其中就包括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礼亲王代善。可以说如果没有出现意外豪格取代皇太极的位置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但是谁都知道这个意外出现了,那就是当时的睿亲王多尔衮。

虽然豪格的实力的确很强大,但多尔衮的实力也不差,在当时满清的八旗中也有正白旗和镶白旗的支持,正红旗、正蓝旗和正黄旗这三旗也有部分的宗室暗中支持他,满清重臣中也有阿济格、多铎、阿达礼和硕讬等人支持。再加上多尔衮本身的权利也极大,他不但是皇太极时期六王当中地位第三的和硕睿亲王,亦是满清六部中的吏部尚书,同时更是努尔哈赤的亲生儿子,所以他的实力跟豪格可谓是不相上下。

就这样两方为了争斗这个皇位可以说是水火不容,更是明争暗斗不断,在当时整个满清可以说是陷入一片混乱之中,随时都有可能变的四分五裂,甚至被明朝成功反击。而豪格与多尔衮又互不想让,谁也不想对方坐上那个位置,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满清的重臣开始担心如果再这样下去,整个满清势必会四分五裂,甚至可能都会因内讧而亡国。所以这个时候曾经皇太极所直属的两黄旗中的王公大臣们纷纷佩剑上殿,进言道“如果不立皇太极的儿子做皇帝,他们情愿自杀”,而这就等同于逼宫,逼迫多尔衮和豪格他们做出选择。最终在经过数天的磋商下,两方决定有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登基为帝,史称顺治帝,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则共同担任辅政大臣,辅佐年幼的福临治理大清国。而豪格则最终失去了做皇帝的机会,不久之后就被多尔衮构陷削爵被幽禁而死。

那么为什么会选择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为帝呢?

我们都知道在皇太极死了之后,他的儿子除了皇长子豪格在,还有皇四子、皇五子、皇六子、皇七子、皇九子、皇十子和皇十一子,为什么要选择皇九子福临为帝呢?如果说多尔衮和豪格认为年幼的皇帝好控制,不是应该是比福临更小的其余二子的其中一个为帝吗?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多尔衮和豪格等人一致同意立福临为帝呢?

其一、血统问题。我们都知道满清最开始的实力并不强,而皇太极之所以能够快速崛起,很大的原因是借助了蒙古的力量。所以在当时皇太极为了取得蒙古族更大的支持,皇太极接连娶了5个蒙古族的妃子,且他的第一任皇后就是蒙古族科尔沁部落的,也就是孝端文皇后。而福临的生母布木布泰就是孝端文皇后的侄女,也是蒙古皇族博尔济吉特氏的直系子孙,也就是说福临的地位极其的特殊,他不但是皇太极的嫡系子孙,更是蒙古皇族博尔济吉特氏的子孙。而在当时满清还未入关,还需要借助蒙古的力量的时候,而立福临为帝则就可以很好的借助蒙古的力量,因为福临可是拥有蒙古皇族博尔济吉特氏血统的大清皇子。立他为帝,则蒙古势必会倾囊相助,毕竟此时的蒙古可是元朝成吉思汗的后代,他们一直都想着再次回到中原,而在当时自身不能满足这个愿望的情况下,能帮助一位拥有成吉思汗后裔血统的大清皇子去统一中原,也未尝不可。

其二、年龄问题。在当时满清并不是如果康熙之后那样的安定平稳,此时的满清还面临明朝和李自成这两位大敌,如果立太过年幼的君主则势必会影响满清的统治根基。而在当时福临的两位弟弟一个是四岁,另外一个甚至只有一岁,所以此时六岁的福临唯一是最好的选择,他虽年幼,但在当时也不算太小,而且他的身份又尊贵,所以选福临无疑是最正确,也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综合以上的原因,最终在豪格和多尔衮双方的妥协下,福临借助着年龄和血统上的优势最终得以登基为帝。可以说福临能够登基为帝,完全就是运气使然,如果不是豪格和多尔衮的互不相让,我想福临无论如何都是做不了这个皇帝的,怎样也轮不到他。


澳古说历史


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确实是差一点就当上皇帝了,但是阴差阳错,最后却让顺治继承了皇位。当时皇太极死的突然,没有留下遗诏,于是手下分成了两派,一派是统领正白旗的多尔衮,希望兄终弟及,让多尔衮当皇帝;但是另一派正黄旗和镶黄旗因为是皇太极的亲军,要拥立皇太极的子嗣当皇帝,他们最初也是支持豪格的,形势一度非常的僵持。

在这个时候,千不该,万不该的豪格说了一句假意谦让的话,说自己“福少德薄,不能继位”,多尔衮就抓住这一点,说那你就别继位了。噎的豪格翻白眼没话说。按理说,这个时候豪格失势,就该轮到多尔衮了,但是两黄旗的将军,比如鳌拜等等掀桌子了:“我们都是吃先帝的饭,穿先帝的衣,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愿从先帝于地下!”

这其实就是以退为进,逼着多尔衮放弃兄终弟及的心思。多尔衮看到僵持下去,双方没有好结果,最后双方各自退让一步,拥立豪格的弟弟,皇九子福临继位,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因为顺治很小,所以需要人摄政,于是由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共同摄政。

但是济尔哈朗对权力没有多尔衮有兴趣,很快就被多尔衮成功的排挤出权力中心,多尔衮的权势,和事实上的皇帝一般无二。朝鲜的记载中有朝鲜官员对朝鲜国王说:

“臣问于来使,则答曰今则去叔字,朝贺一事,与皇帝一体云。”

在多尔衮摄政的巅峰时期,他甚至娶了顺治皇帝的生母,皇太极的妃子,也是后来的孝庄文太后布木布泰。就连顺治皇帝也要称呼其为“皇父摄政王”。

但是娶孝庄也是双刃剑,一方面让多尔衮获得了无比的权势,距离皇位无比之近,但是也是约束,让多尔衮始终无法真的做皇帝。最后多尔衮因为过度劳累,酒色过度去世之后,顺治皇帝就顺理成章的真正的掌握了大权。


客官请留步,先赞再关注!


经史通义


说实话,这皇位能落到顺治身上,绝对是上辈子拯救了世界!emmm,一定是这样。

上面是玩笑话,但是顺治的运气真的极好啊,首先他并非皇长子,如题主所言,他上面还有个34岁的兄长豪格,根据立长不立幼,这皇位也轮不到他来坐。其次,他的母后大玉儿,并不受皇太极宠爱,而且和顺治年龄差不多的,还有好几位,根据等概率分析,顺治继位的概率也不到10%。

那么顺治爷真的是依靠运气登上皇位的吗?并不全是,他只是中和权利纷争的产物,幸运地被选中罢了。当时最有可能登上帝位的就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和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一切都是造物弄人。

皇太极之死

崇德八年,天还蒙蒙亮,皇太极就翘辫子了,享年才52岁。他一死倒没什么,关键是没留下皇位的继承者啊!要是他事先立下储君,估计早就没有顺治什么事了。就这样,长子豪格和多尔衮形成了两股势力,希望竞争皇位。

针锋相对

长子豪格,骁勇善战,被封为和硕肃亲王,和皇太极东征西讨,立下了汗马功劳,自己又是皇长子,既然皇太极没有遗诏,那么自己顺利应当就应该是皇位的继承者啊,加上他有正黄、镶黄和镶蓝三旗旗主的鼎力支持,还没继位,豪格就已经飘了。

当时影响力最大的是皇太极的二哥,也就是礼亲王代善,就对大家说:帝之长子,当承大统。言下之意,是力保豪格继位,索尼,鳌拜等重臣也是纷纷复议。

但是多尔衮不干啊。

豪格:我是皇长子!

多尔衮:我是你叔叔!

豪格:我有三旗势力!

多尔衮:我是你叔叔!

豪格:我立下汗马功劳!

多尔衮:我是你叔叔!

就这样,你来我往,大家也商量不出个万全之策,多尔衮拥有的两白旗又不是吃干饭的,大臣中追随多尔衮的也不在少数,两人旗鼓相当,正当局势焦灼之际,也不知道豪格是打错了哪根筋,居然说自己德薄,不适合帝位,这下正中了多尔衮的下怀,多尔衮就说,那你就别当了,一句话给豪格噎死了。最后大臣和亲王想了个折中的办法,扶持幼子福临继位,这样既保证皇权,大家又都可以接受。

美人恩重

大家同意了顺治继位,也就没有了纷争,最后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摄政,真正权力其实还并未在顺治手上。

历史上的多尔衮虽然英俊潇洒,善于打仗,但是有个毛病,就是好色。孝庄皇太后,也就是顺治的母后,为了顺治的帝位能够稳固,经常到多尔衮的府上秉烛夜谈,每次都很晚才回去,到底发生了什么,史书上并无记载,但是之后多尔衮的确扶持了顺治,加固了他的帝位,可以说顺治能继位,和多尔衮的拥护是逃不脱关系的。


挚滗画畫紅尘


葛大小姐回答这个问题:

爱新觉罗·福临像

有人说,6岁的顺治能够当上主要是因为多尔衮和庄妃的风流韵事,达成了协议,这就有点胡说八道了,多尔衮又不傻,不可能为了一个女人就送一个皇位做人情。

其实,回答这个问题只用四个字就可以了:政治平衡

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大小姐给你慢慢道来:

爱新觉罗·皇太极 像

首先从皇太极说起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被推举为可汗,并于1636年在沈阳称帝,国号大清,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为清朝入关打下坚实基础。1643年八月初九晚上十时入关前夕,突然病逝,毫无征兆,年仅52岁。

(“端坐无疾而终”,皇太极原本是个精壮汉子,中年之后突然发福,陷入肥胖无法自拔,以至于战马只能驮他走几十里路就走不动了,而肥胖最容易导致心血管病,所以,皇太极应是心肌梗塞或脑溢血之类的疾病)。


皇太极共有11个儿子14个女儿,其中3个儿子很小就去世了,豪格是大儿子,封和硕肃亲王,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是第九子。问题来了,皇太极死时,豪格已经34岁,跟着皇太极屡立战功,而福临还没有成人,当皇帝的好事儿怎么就落到了福临的头上呢?


皇位争夺战!

其实,可汗选定最初采用的是贵族共和制,王位的继承只要是大汗的儿子、弟弟,甚至是侄子都有继承权,人选由和硕贝勒们择优推举。

皇太极做了大汗后,就不打算这么干了,就想沿用汉人的继承方法,让儿子接大汗位,所以就想尽一切办法削弱贝勒们的权力,实现了大权独揽,本来,按照皇太极的计划,自己的儿子即位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到了最后,问题却恰恰出在皇太极自己身上,在世的时候,皇太极没有设立王位继承人,而皇太极又死的太突然,根本来不及留下遗言就game over了,最麻烦的事儿来了,皇太极计划的好好的子承父业又回归到了贵族共和制。

最有力的皇位争夺者有两个人,一个是皇太极长子和硕肃亲王豪格,另外一个就是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顺治福临就不在计划中。

按照皇太极的计划,基本就把多尔衮排除在外了,但是皇太极既没有立皇储,也没有留遗言,所以,努尔哈赤的规矩仍然有效,这就给了多尔衮机会。

爱新觉罗·豪格 像

作为皇长子的豪格,身材魁梧,久经战场,屡立战功,按照立长的规矩,继承大统,合情合理顺理成章,隶属于皇太极的两黄旗大臣们,当然希望皇太极的儿子继位,所谓国有长君,社稷之福,豪格无疑是最佳人选。何况,豪格随皇太极南征北战,有一定的威望,所以,两黄的将领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的重臣都表示支持豪格为帝,兰旗济尔哈朗也是拥护。还有皇太极二哥礼亲王代善也是以“帝之长子,当承大统“的鼓吹。加上双黄,正兰三旗在军事上实力,实力不弱。

爱新觉罗·多尔衮 像

而作为皇上弟弟的多尔衮,身为正白旗旗主,位高权重,手握重兵,而且两个弟弟也是旗主,三股势力联合起来,把豪格压的死死,他们坚决反对豪格继位。


八月十四日,所有的王爷重臣都在崇政殿中,两大集团分毫不让,火力全开,争得是面红耳赤,会议陷入僵局,两黄旗为保胜算,派兵包围了宫殿,白旗的三位王爷,虽然没有带兵,但都是驰骋沙场多年,剑拔弩张,毫无畏惧,这个时候稍不小心就擦枪走火,动乱随时都可能发生。

孝庄文皇后

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再这样争下去,大清就可能陷入分裂或者内战之中,就在这个时候,郑亲王济尔哈朗提出了第三个方案:即皇太极第九个儿子福临继位,他和多尔衮辅政。(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福临的老妈孝庄文皇后找到多尔衮,提出让多尔衮拥立福临,条件就是多尔衮担任摄政王,多尔衮权衡利弊,同意了这个意见,但还有人认为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就是多尔衮和孝庄进行了一次权色交易,多尔衮英雄一世,却有一个弱点:好色,而且对嫂子孝庄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而孝庄早意识到这一点,在皇位继承的关键时候使出杀手锏,一举成功,自己的儿子福临成功继承地位。孝庄是否笼络多尔衮,官修的史书实录中没有留下任何记载,私家著述也没有留下更多的记录。)


无论如何,这个提议的妙处,恰恰满足了两黄旗拥立皇太极儿子的愿望;而福临不满6岁,多尔衮辅政,也满足了白旗三王掌权的渴望,由郑亲王共同辅政,也对多尔衮是一种制衡,也可大小两黄旗的顾虑,所以,让福临继位刚好达到了权力平衡的目的。

有人会问,既然是选幼子,那皇太极还有6岁的高塞、10岁的韬塞等幼子,为什么偏偏是福临呢?

这就牵扯到了血统和出身的问题了。

皇太极当年征服了漠南蒙古,为了安抚漠南蒙古,实行满蒙一家亲,这是皇太极的国策,他的五大福晋都是蒙古人,而福临的母亲就是五大福晋之一的庄妃,福临也是皇太极尚在世的儿子中,唯一有蒙古血统的,如果新帝有蒙古血统,对漠南蒙古就是最好的笼络,也是对皇太极国策的延续,另外,福临作为五大福晋唯一的儿子,按照汉人的观点,算是嫡子了,由他继位简直再合适不过了。

综合以上,福临继位,既能让各方势力接受,又能笼络蒙古族,所以,达到了势力的平衡,8月26日,福临登基,为顺治帝,后来的历史证明,这既是他的幸运,也是他的不幸(在位18年,1661年驾崩时还不满24岁,正当壮年的顺治驾崩,让人生疑,民间各种传说四起,最著名的就是因为宠妃董鄂妃的去世对顺治帝打击太大,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于是就避开凡尘,遁入空门。董鄂妃本是顺治的异母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妃子,经常入宫侍奉王后,日久生情,与顺治帝坠入情网,襄亲王训斥董鄂妃却被顺治打耳光后忧愤而死,两月后,顺治帝封董鄂妃为贤妃,兄纳弟媳做为游牧民族的满人来说也不算多大的事儿。)


福临能当上皇帝,还有一种说法是本来推荐豪格当皇帝,豪格来了一句“福少德薄,不能继位”的话,被多尔衮抓住,说那你就别继位了,就这样,豪格的继位权就被剥夺了,但是,大家稍微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出,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在竞争这么激烈的时刻,一句谦让的话随时都可以被人挡过去的,根本不可能成为豪格不能称帝的理由。


福临继位后,作为两个辅政王之一的济尔哈朗根本就不是多尔衮的对手,多尔衮很快就独掌大权,几年后,多尔衮利用欲加之罪削去了豪格的爵位,将他幽禁起来,四个月后死于狱中。多尔衮逼顺治封他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死在狩猎途中,追封“清成宗”,两个月后,顺治开始清算多尔衮,夺去封号,掘墓鞭尸,算是报了羞辱之仇。


(我是热爱历史故事的葛大小姐,如果你也喜欢探讨历史的话,那就算找对人了,关注我,每天都有精彩的历史故事看!)


葛大小姐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皇太极忽然暴毙,这时他还没有入主中原,没有实现夺取明朝政权的夙愿,生前也没有指定皇位的继承人,按照当时的制度,应该由八王来推举一位贤者来继承皇位,因此当时的满清贵族围绕着帝位的继承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夺。

当时皇太极一共有十一个儿子,长子肃亲王豪格34岁,曾随着努尔哈赤、皇太极一起征战,很有战功,是继承人的有力争夺者。而其他皇子,最年长的也不过十六七岁,他们没有战功,也没有什么地位,因此,当时豪格继承皇位的可能性确实是最大的。

不过在皇太极的弟弟们当中,多尔衮和他的弟弟多铎,因为战功卓著,此时已经被封为睿亲王和豫亲王,他们的哥哥阿济格则是英亲王。当年努尔哈赤死后,他们三人的母亲阿巴亥被皇太极逼迫殉葬,皇太极因此继承了皇位。现在皇太极死了,多尔衮自然认为,可以采用兄终弟及的方法,让皇位落到自己的手中。

当时资历最老的是大贝勒代善,他已经年老体弱,没有继位的心思,不过他当然也在观望,准备随时压上自己的赌注。

豪格当时有皇太极亲自统领的正黄和镶黄支持,豪格本人则是正蓝旗的,也就是说,豪格已经拥有三个旗的支持,除此之外,朝中的重臣索尼和鳌拜也支持他;多尔衮则有正白和镶白两旗的支持,还有弟弟多铎以及哥哥阿济格的支持,两方可以说是势均力敌,因此也争得不可开交,互不相让,急需一个折中的方案。

【孝庄并没嫁多尔衮】

八月十四日,诸王贝勒大臣会议召开,讨论继承人的问题。当时归属皇帝直接管辖的两黄旗坚决主张拥立皇子,会议由大贝勒代善主持,大臣中索尼首先表示,应该拥立皇帝,代善则说,那当然就是豪格,豪格则有所谦让,中途退出了会场。这时多铎和阿济格则表示应该由多尔衮来继承,多尔衮也有些犹豫。两黄旗的将领们则表示,如果不立皇子,他们将跟随皇太极一起死于地下,两白旗则表示坚决反对立豪格。

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便提议立六岁的福临为帝,由他本人和济尔哈朗共同辅佐朝政,等福临长大之后再归政给他,这一折中方案马上得到代善的支持,因此成为了决议。

【当然顺治也没出家】

那么既然皇太极有那么多幼子,何以选中了福临呢?首先是因为福临的年龄合适,太大或太小都不能让多尔衮发挥他的才能,其次就是因为福临是蒙古科尔沁蓓蕾的外甥,福临本人就是满蒙联合的一个象征,当时蒙古是满族的坚定盟友,因此福临的继位可以满足各个方面的需求,这就是福临登基的真正的原因。


浔阳咸鱼


应该说,这是一个政治妥协的产物。在豪格和多尔衮相持不下的政治博弈,但最终的获胜者是多尔衮,豪格最终丧生。

公元1643年皇太极在沈阳暴死。在位17年终年52岁。根本没有留下任何关于继位人的信息,当然也没有设立太子。由于皇太极死的过于突然。根本留下继位人,满清贵胄和宗室开始商议何人登基为帝。在当时最有资格当皇帝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一个就是睿亲王多尔衮。

由于当时满清的制度不健全。皇帝继位应该是共推的过程。但皇太极在位的时候就希望实行汉制,由皇子继位,因此皇太极在位的时候,就一直削弱八旗和各大贝勒的军权和实力,把一切权力集中到自己的身上,然而,皇太极的突然去世,一切就得按照原先的方式进行。这样就似的所有的宗室贵胄都有了机会。

就在皇太极去世的第五天,满清贵胄和宗室以在聚集在崇政殿进行继承人的探讨。多尔衮的两个阿济格与多铎都希望拥立哥哥多尔衮为皇帝,而且三兄弟始终认为皇太极当年的帝王之位就是他们的,是皇太极窃取地位十七年。应该说,时年32岁的多尔衮实力是最大的。拥有两白旗实力,而且武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和多尔衮是一母同胞。三兄弟齐心合力一定要把多尔衮推上皇位,武英郡王阿济格甚至言道,你若不当。我就去当皇帝的话,再就是多尔衮战功赫赫,在满汉大臣之中威望颇高。两个弟弟以及两白旗和部分朝臣都是拥立多尔衮为皇帝。

多尔衮实力不差,豪格实力也是很大的,豪格是皇太极长子,年34岁,虽然不是皇后所生,但能征善战,,是主政四大贝勒之一,在所有皇子均无法与之匹敌。而且豪格取得两黄旗和正蓝旗的支持,从血缘,还是实力,豪格都是第一候选人帝位有力竞争者力。实际上崇政殿帝位之争就是豪格和多尔衮的挣夺。

在崇政殿诸王会商中,诸王资格最老最长的礼亲王代善率先首先提出欲立豪格,因其为“帝之长子,当承大统”,郑亲王济尔哈朗马上附议。一时之间,支持豪格两黄旗和正蓝旗纷纷附和。豪格登基已经是板上订锭了,但豪格的一句话就让煮熟的鸭子给飞了。

豪格言道:他“福小德薄,非所堪当,固解雇去”。豪格自以为有两黄旗和两蓝旗的支持,还有礼亲王代善的提议,又加上自认为是皇帝长子。继承帝位是必然的了,于是倒霉蛋豪格就学起儒家最的虚伪的帝王登基之前“三辞三劝”的把戏。故作谦逊,退场而去。

豪格退场以后。处于中间派的代善和济尔哈朗只好做罢,等人的坚决反对中,豪格继位的动议被彻底推翻。武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强烈的反对之下。豪格被剔除局外,这时候呼吁多尔衮登基的呼声高涨,但以索尼为首的两黄旗坚决要求必须皇子继承。使得会议频临崩溃。礼亲王代善老滑头回避了,礼亲王代善见势不妙,以年老为借口退出会场。多尔衮也看出自己获取帝位的苍茫,于是他提出,“既然豪格退出,无继统之意,当立帝之第九子福临,而年岁幼稚”,本人与济尔哈朗左右辅佐。而两黄旗自说必须由皇子继位,而福临也是皇子,两黄旗自然不好自打嘴巴。

多尔衮借以豪格的谦词不愿登基为借口,彻底否认豪格的登基的道路,就此处理掉最大的政治对手,另一方面则在满足两黄旗以及其他大臣立皇子愿望的同时,又能够成为拥立新帝的功臣,并以摄政王身份独揽大权,成为实际的帝王。于是在1644年.刚刚年仅6岁的福临,成为大清王朝的第三代帝王。也就是一个妥协的产物。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的关注的点评。


清水空流


松锦大战结束之后,身体本就不好的皇太极又因他最宠爱的宸妃去世,哀伤过度,身体变得更加衰弱。清崇德8年8月9日亥时,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消息传遍整个清朝上层:一手掌控满清大权的皇太极,突然暴死在清宁宫。素来以实力为尊的满清面临着继承人的问题。

皇太极

那么,谁来继任皇太极死后的清朝皇帝之位呢?令人大跌眼睛的是,新任皇帝既不是受到两黄旗支持的、拥有先天优势的皇长子豪格,也不是战功赫赫、拥有两白旗拥护的多尔衮,更不是资历最深、同时一直掌控两红旗的代善。而是由只有6岁的福临继承帝位,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

6岁的福临继位,是典型的“鹤蚌相争,渔翁得利”。

按照以实力为尊的清朝传统,实力最强的一方,才有资格觊觎帝位。而皇太极暴亡之后,根据当时清朝各方实力派的实力,再加上血脉等诸多原因,最有希望继承帝位的分别是:皇太极的34岁长子豪格;皇太极的弟弟,当年努尔哈赤十分宠爱、本身才干也十分卓越的多尔衮;和老谋深算、资历威望最高的努尔哈赤次子代善。

代善

最先被排除帝位之争的,其实就是掌握两红旗,同时威望和资历最高的代善。因为,早在努尔哈赤没死之前,曾被列为继承人的代善,由于长子硕托等诸多原因,令努尔哈赤十分失望,并最终废除了他继承人的身份。

也从此,代善失去了继承汗位的可能,再加上皇太极时期,皇太极不遗余力的对代善的打压,此时年事已高的代善早已退居二线,无论是他自己还是两红旗内部,都未想过争夺帝位。

因此,皇太极死后的帝位之争,其实就是皇太极的皇长子豪格与多尔衮之争,而这两人,恰恰难分伯仲。

皇长子豪格

此时的豪格已经34岁,作为皇太极的长子,本是最有希望登临帝位的,尤其是皇太极死后,仍被皇太极的亲信们掌握的两黄旗是支持豪格的。再加上豪格自己担任旗主的正蓝旗,八旗之中已有三旗明确支持豪格。而且,代善所有的两红旗,也曾表达支持豪格。可以说,单论实力而言,豪格的希望貌似是最大的。

但是,豪格本身存在一个作为政治人物难以弥补的短板,虽然战功还算显赫,但是,豪格本人优柔寡断,尤其在政治方面毫无远见,手腕比之其父更堪称拙劣。因此,无论是功绩还是威望、手段,豪格都远不如他的竞争对手多尔衮。

多尔衮和皇太极是亲兄弟,但两人差距的年龄很大。幼年的多尔衮十分受努尔哈赤的喜爱,甚至有传言说努尔哈赤死的时候,有让多尔衮继位的想法。努尔哈赤去世时,多尔衮只有15岁,可以说,多尔衮的成长完全是在皇太极时期完成的。

多尔衮

皇太极对多尔衮三兄弟还是十分大度的,信任也多于打压。因此,多尔衮三兄弟才能始终掌握着两白旗。多尔衮也不负众望,在历次对外战争中屡立战功,同时,他的政治手段极为高超,在不断抬高自己地位打压对手的同时,也获得了一大批人的拥戴。

但是,此时的多尔衮所拥有的基本盘也不过两白旗,比之掌握三旗的豪格弱不少。而且,由于曾帮助皇太极打压代善,多尔衮也很难得到两红旗的支持。双方僵持不下,持续了数月之久。最终,在皇太极的亲信两黄旗大臣们的共同坚持“立帝之子”的要求下,双方各退一步,选择了都能接受的6岁的福临。

顺治皇帝

当然,最终双方妥协选择了只有6岁的福临继位,除了选择幼帝,可继续掌握大权之外,也与清朝初期上层贵族顾全大局有很大的关系。当时的满清八旗团体正处于上升时期,各方势力都能够从整个八旗整体利益出发,综合考量。正是这种顾全大局,才最终使得双方地位激烈之争时,从未爆发内乱乃至内战,最大限度的保存了清朝的实力,最终为清朝入关占领天下奠定了基础。

当然,在野史和电视剧中流传最广的原因,是因为多尔衮爱上了顺治的亲生母亲,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孝庄太后,并由此演绎了一系列狗血剧。不过,空穴来风未必有因,顺治继位之后当上摄政王,后又成为皇父的多尔衮,在大权在握的同时,甚至让孝庄太后下嫁,虽然这些行为更主要的是政治上的原因,但未尝没有男女之情的考量。

孝庄太后


鸢飞九天2018


多尔衮和豪格是最有实力的竞争者,为什么皇位确实福林的?

皇太极–原名爱新觉罗·皇太极,清朝开国皇帝,出生于万历二十年(1592),生母是叶赫那拉·孟古哲哲,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一生为了后金和大清而奋斗,然后在历史上关于皇太极的死却是个迷,据清史记载是"无疾而终",但是众多史学家猜测皇太极猝死必有一定的原因。


(皇太极画像)

关于皇太极的死,有以下几个原因。1、过劳而死。众所周知,皇太极勤于政业,而且皇太极一生打仗颇多,并且年轻之时常年征战在外。再就是那时正是大清刚建国不就,根基不稳,使得皇太极每天都要处理很多的政务,也因此常年劳累,以至于突然暴毙。2、过于悲伤。崇德六年(1641)皇太极最喜欢的宸妃病死,以至于皇太极在此之后经常晕倒,并且身体日渐消瘦。以至于最后暴毙。3、多尔衮与庄妃刺杀之说和袁崇焕旧部或者后代刺杀之说。不过这个原因虽然出现在很多文学影视作品,不过真实性不高。



(袁崇焕画像)

在皇太极暴毙之后,由于皇太极没有留下遗嘱以及没有立嗣子,导致多人开始争抢皇位。其中最有实力的就是爱新觉罗·多尔衮和爱新觉罗·豪格。爱新觉罗·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二个儿子,多尔衮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而且多尔衮是有两个白旗的支持和两个兄弟的支持,并且他的支持者还有摇摆不定的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并且还有一部分正红旗,正黄旗和正蓝旗的支持者。最后都到了和数位亲王讨论皇位归属的问题了,不过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就是皇太极长子豪格。


(多尔衮画像)

豪格–原名爱新觉罗·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出生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其生母是皇太极的第二任大福晋乌喇那拉氏。在皇太极暴毙之后,豪格也参与到了皇位的竞争之中,豪格在众多皇子之中建功最多,而且拥有继承帝位的能力,并且身后还有两黄旗的支持。(黄旗是有皇帝直接率领,因此实力强大。)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豪格是皇太极长子,是皇位继承的最强有力者,身后还有一众老臣的支持,当然镶蓝旗也有可能在自己实力强大之后倒向自己,以及自己所掌管的正蓝旗。所以论八旗的支持可能豪格更占优势。


(豪格画像)

不过正史因为多尔衮和豪格的实力不相上下,导致无论是当时的王爷以及大臣都要慎重选择自己的支持者。甚至后来太监宫女都成为了被利用的对象,双方互不相让。王公大臣也也要拿出一个适当的方案,不仅要考虑众位旗主和多尔衮以及豪格的能力,更要让这个方案被双方所能接受。不过这样来说无论选择任何一方作为皇帝,另外一方肯定是不能接受,甚至可能引起内斗,况且此时大清根基并不稳定。


(八旗服饰)

在此时有人提议由六岁的爱新觉罗·福临继位,由郑亲王济尔哈朗以及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济尔哈朗是由于不能算是多尔衮的支持者,因此由郑亲王济尔哈朗为第一摄政,多尔衮为次。这个建议得到了双方的认同。(也有可能不得而已)因此皇太极第九子时年六岁的爱新觉罗·福临继位。次年改元顺治。


(顺治画像)

你关于这件事情是怎样想的呢?欢迎留言评论。


油瓶历史


在皇太极突然驾崩后,觊觎大宝的皇位候选人其实有三位,即睿亲王多尔衮(掌握两白旗),肃亲王豪格(掌握两黄旗)以及礼亲王代善(掌握两红旗)。

代善原本在努尔哈赤时期就是合法继承人,后来由于和大福晋阿巴亥(多尔衮生母)传出丑闻被努尔哈赤呵斥而失宠。努尔哈赤驾崩,代善支持皇太极登基有功,一度备受重用。但不久即为皇太极冷落。

皇太极驾崩时,代善虽然退居二线,但手下握有正红镶红二旗,实力与多尔衮不相上下。当时两黄旗的索尼,鳌拜对皇太极忠心耿耿,大力拥护豪格。而多尔衮同父同母的兄弟阿济格和多铎则推举多尔衮。三方剑拔弩张之际,多尔衮与弟弟多铎大唱双簧,由多铎出面假意推举代善即位,想让代善成为出头鸟而被打,老谋深算的代善也不是省油的灯,他当即顺水推舟推举豪格。

就在豪格假意推让之际,危急关头多尔衮急中生智,提出由豪格之弟福临即位的折中性方案,并提出由自己与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以拉拢对方,礼亲王代善当即表示拥护,无可奈何之下豪格只能哑巴吃黄连了。

就这样,本来毫无即位机会的福临,以三方博弈的平衡品的姿态即位。


林屋公子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九月二十一日,清太宗皇太极整日都在意气风发地处理朝政。入夜,天色骤变,乌云突起,电闪雷鸣,年仅52岁的皇太极骤然崩逝,朝廷上下顿时一片哗然!随之而来的就是长达十七天之久的满清皇位之争,这是满清王朝自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以来,所面临的一次最大危机,而最终的结果以皇太极第九子福临,也就是顺治皇帝继位而告终。

这里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顺治帝福临的继位并不是皇太极安排的,皇太极在世是并为就继位问题做出任何的安排,并且最开始的继位人竞争是在皇长子豪格和睿亲王多尔衮之间展开的。福临继位是后来被推举上来的,一方面,这符合满族前期通过王公贵族会议推举新汗的传统,另一方面,这也是多方政治集团相互妥协的产物,而福临的继位也避免了一场关乎大清生死存亡的内部冲突,可以说是最好的结果了。


皇太极死后,豪格与多尔衮开始了对于皇位的争夺。

正黄旗、镶黄旗,由皇太极亲掌,皇太极死后坚决支持由皇太极的儿子继位并至执掌两黄旗,其中最坚定的支持者就是康熙初年的首辅大臣——索尼。

正白旗、镶白旗,由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的三个儿子,即英亲王阿济格、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三兄弟掌管,坚决支持多尔衮继位。

正红旗、镶红旗,由大贝勒、礼亲王代善家族掌管,其中正红旗为当年“四大贝勒”之首的大贝勒代善亲掌,镶红旗由代善长子岳托掌管。代善坚决支持由皇太极的儿子继位,并得知在其子硕讬、其孙阿达礼密谋力多尔衮为帝后,亲自处死了他们,以表明拥立皇太子子嗣的决心,并且也明确表示不参与皇位的竞争。

正蓝旗,由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掌管,豪格时年34岁,是继位候选人,得到了两黄旗以及正蓝旗的支持。

镶蓝旗,由舒尔哈齐第六子、阿敏之弟,郑亲王济尔哈朗掌管,也是支持皇太极的儿子继位。

从这个政治格局态势可以看出,皇太极的儿子拥有绝对的支持力度,当时夺位呼声也很高的多尔衮如果贸然继位,毕将引起其他旗的极力反对,特别是当时两黄旗与两白旗已经处于武装对峙状态,稍不留神就会擦枪走火,日渐兴盛,形势一片大好的满清政权也将因为内部的分裂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豪格大言不惭,最终失去皇位。

此时的形式对于豪格非常的有力,但是豪格生性柔弱的弱点最终葬送了豪格的皇位。处于极为有利位置的豪格优柔寡断,缺乏当仁不让的果敢,迟迟没有关键性的行动,又在最为紧要的关头大言不惭的说了一句“德小福薄”,不仅引得自己立马遭到了多尔衮兄弟的反扑,也使支持他的力量大失所望。后来,两黄旗将领明确坚持“立帝之子”,不再专注于豪格,多尔衮口口声声他“无继统之意”,双方重新陷入僵局。


权衡利弊之下,福临继位加冕。

在代善、济尔哈朗、多尔衮的共同主持下,各方势力选择了一个全新的方案,豪格不能继位,而从皇太极的子嗣中另寻新君,最终,选择了六岁福临作为皇太极的继位人登基,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同时,为了平衡势力也便于政权过渡,由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同为摄政王,辅佐福临。

至此,皇太极死后大清政权完成了过渡,避免了内部的火并,而重新归于团结的满洲八旗,也拉开了大清入关,江山易主的序幕。


关于这一段剧情,电视剧《孝庄秘史》的讲述基本符合历史实际,只是豪格的表现比正史中记载强势了许多,想了解这段历史的朋友可以参考借鉴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