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發現之旅:曾連接南北疆的烏孫古道,隱藏著怎樣的歷史故事呢

新疆發現之旅:曾連接南北疆的烏孫古道,隱藏著怎樣的歷史故事呢

(美麗的烏孫古道)

古代的烏孫,泛指是今天的伊犁一帶地域。古代因交通閉塞或不便,烏孫古道就成了南北疆的商旅、軍隊等必經的交通要道,今天這條被世人遺失的道路,又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呢?那麼就讓我們穿越時光隧道,回到漢朝那一幕幕歷史的場景罷。

黃沙漫漫不見天,跋涉在西域灰濛濛的荒漠裡,只有枯骨標定著前進的方向;徹骨的寒風,深入到了骨髓,這漫長的路途,足以捶打一個人堅韌的稟性!但是,在這個死亡之旅的征途中,有一批批的中原兒女像根芨芨草稈,在寒風中無畏無懼,堅硬得能夠聽到大地的斷裂聲!

自古以來,西域自然環境惡劣,沙漠戈壁一望無垠。而也正是這樣的荒涼,給人以巨大的震撼。飛沙走石,黃沙漫天,放眼望去不見天際,這樣的景象,誰看到都會有日暮鄉關的感觸油然而生;可是定睛一看,戈壁沙漠也不是寸草不生。最震撼人心的胡楊,一直以來,它便是人們眼中胡楊“活一千年不枯,枯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的樹神。

據專家考證,單株胡楊最多能活四百年,一株胡楊的根系可能會以它本身為圓心向四周蔓延數百米!這種生命的延續,能不讓人頂禮膜拜嗎?這就是西域戈壁灘上的生命故事,任何人都應該知道這些低等生物的生存智慧,這會讓人的靈魂得到洗滌。因此,現在的新疆武警某部還把胡楊作為該部隊的一種精神,並代代繼承和發揚。

新疆發現之旅:曾連接南北疆的烏孫古道,隱藏著怎樣的歷史故事呢

(探險者烏孫之旅)

就是這樣的一條路,大漢的使者也來了。公元前一百三十八年,漢武帝派張騫為使者,帶著一百多人從隴西(治所在今甘肅臨洮南)出發。隴西外面就是匈奴地界,他們走了幾天,終於給匈奴兵圍住,做了俘虜,一呆就是十多年。別人都分散了,只有堂邑父跟張騫在一起。終於有一天,張騫和堂邑父帶著乾糧,趁著別人不留心時,騎上兩匹快馬逃了。他們要到月氏去,又不知道月氏在哪兒,只往西走。他們跑了幾十天,逃出了匈奴地界,闖進了一個叫大宛(在今中亞細亞)的國家。

這次他的出訪雖沒有達到基本目標,但也沒有把時光白擲。他了解到烏孫與匈奴有隙,可以結盟利用。漢武帝再次讓張騫拿著漢朝的使節,帶著三百個勇士,每人兩匹馬,還有牛、羊一萬多頭,黃金、錢幣、綢緞、布帛等價值幾千萬的禮物動身了。一年後,張騫帶著烏孫的使者來見漢武帝,雙方達成抗擊匈奴的協定。

並且,有了張騫踏出的這條路,長安到烏孫的道路開始絡繹不絕起來。《漢書·西域傳》記載:宣帝時“烏孫公主遣女來至京師學鼓琴,漢遣侍郎樂奉送主女,過龜茲。龜茲前遣人到烏孫求公主女,未還。會女過龜茲。龜茲王留不遣,復使使報公主,主許之。”

雖然過去了兩千多年,當年張騫的烏孫之旅,彷彿還能看到一些足跡。在今天的拜城黑英山地方的喀拉達格山麓博者克拉格溝的巖壁上,至今還保存著一處東漢時期的刻石——《劉平國作列亭誦》。誦文共十一行,用漢字隸書陰刻,記載了龜茲左將軍劉平國率秦人孟伯山等六人來此鑿巖作孔修築列亭這一歷史事件。

新疆發現之旅:曾連接南北疆的烏孫古道,隱藏著怎樣的歷史故事呢

(烏孫天堂湖裡泛舟)

據黃文弼在《塔里木盆地考古記》一書中的考證:“關(指劉平國所作之列亭)設在溝(指博者克拉格溝)口,兩旁岩石聳立如雙闕。東溝東半山岩石上,鑿有兩孔,下堆積有許多碎石塊,必為當時鑿孔遺渣。疑當時建關塞在岩石上,鑿孔以置木閂或柵欄,日開夜閉,以稽行人。”又說:“此地古為龜茲東境,建關處,即在博者克拉格溝口。據說循此溝北行六站,可至伊犁,即古烏孫國也。”

古代的列亭皆築於交通線上,有兩種作用,一方面作為哨所,屯兵駐守,以保護道路的暢通,即“障為要險之處,別築為城,因置吏士而作障蔽以寇也”;另一方面也作為驛站給來往的政府官吏、信使郵差提供食宿車馬之便,即“亭謂停留宿食之所。”因此,可以確定:漢時,從長安經龜茲到烏孫存在著一條交通線,烏孫公主的女兒弟史從長安返烏孫時正是沿著這條交通線路過龜茲而被龜茲王留住不放的。

這條路線以長安為起點,穿過河西走廊,出玉門(或陽關),循天山南道抵于闐,再由於闐北行龜茲,在龜茲境內沿著木扎特河進入今之拜城縣境,到今之木扎特河與克孜爾河的匯合處,又向北沿著克孜爾河上溯,到今之拜城黑英山地方,越劉平國所作之列亭,再循博者克拉格溝北行,直抵烏孫。

事實上,這條連接長安和烏孫的交通線,在公元前一世紀或更早的時候就已出現了,一直到公元七世紀仍是一條暢達接踵的商道。《漢書·匈奴傳》中記載著這麼一段歷史:昭帝崩,宣帝即位,烏孫昆彌覆上書,言:‘連為匈奴所侵削,昆彌願發國半精兵人馬五萬匹,盡力擊匈奴,唯天子出兵,哀救公主!’本始二年(前72)漢大發關東輕銳士,選郡國吏三百石伉健習騎射者,皆從軍。遣御史大夫田廣明為祁連將軍凡五將軍,兵十餘萬騎,出塞各二千餘里……

新疆發現之旅:曾連接南北疆的烏孫古道,隱藏著怎樣的歷史故事呢

(烏孫古道途中的天堂湖美景)

從這樣大規模的聯合軍事行動,足以斷定:在西漢中央政府所在地長安與烏孫大昆彌駐地赤古城之間,是由上述這一條交通線相聯繫的。通過這條橫貫亞洲大陸古代東西貿易通道,從公元前二世紀到九世紀以絲綢為主的中外貿易往來非常頻繁,促進了東西方的文化交流和沿途各地的經濟繁榮,特別是對中國蠶桑絲綢技術的西傳起了巨大作用。

十九世紀末,德國地理學家希特霍芬首先使用了“絲綢之路”,就成了烏孫之路的另一個名稱。如今的烏孫古道,就是南疆通往北疆最近的山路,又是探險家的天堂,這裡風景優美,野生動物成群結隊,這裡的一切,都見證了張騫艱難跋涉的身影。

悄悄地告訴大家一聲:據說山裡有一種叫“祖母綠”的寶貝,只有那些喜歡探險的人,也許才能有緣見到她神秘的容顏。不過,千萬不要沒準備就去冒險哦。

新疆發現之旅:曾連接南北疆的烏孫古道,隱藏著怎樣的歷史故事呢

(烏孫古道的景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