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是怎么把一群普通话都说不好的孩子教会说相声的?

Wenziying


郭德纲教徒弟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一个猴一个栓法”,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因材施教;早期跟着郭德纲的云字科弟子,大都是郭德纲这么手把手教出来的。

郭德纲的云字科徒弟们到德云社的头一门功课就是打杂。扫地啊,擦桌子,检场、喂狗、卖票等等一切杂务都有徒弟们做。一方面是为了降低开支,毕竟德云社早期生存艰难;另一方面就是为了考察人品,看你能不能耐得住性子。在打杂的同时,还要听相声,行话叫做“熏”,这一整套过程下来,坚持住了没有走的才有可能开始学相声。


何云伟是比较早跟着郭德纲学艺的徒弟。他开始就是一个观众,对相声比较喜爱,由于常去听,演员们就对他有了印象,后来郭德纲就把他叫到后台,问他愿不愿意学相声。何云伟说“愿意”,然后郭德纲问他会什么,让他准备一下先演一场看看;何云伟回去准备了三天来演了一个小段,郭德纲觉得不错,就把他留在后台开始边听边学。这个人心思重,所以郭德纲轻易不批评他,都是哄着,捧着他;所以说何云伟在德云社后台没吃过什么苦,也没受过什么罪,是早期比较得宠的徒弟。

曹云金十六岁开始跟着郭德纲,生性比较高傲,有点狂放;所以郭德纲经常打击他,对他要求非常严格,打过骂过,就是想挫一挫他的锐气,稳一下心性。但是早期的曹云金并不能理解这种待遇,觉得郭德纲太向着何云伟,所以心里是非常不平衡的。由于曹云金早期是和郭德纲同吃同住的,所以吃的苦也很多,这可能是他以后退出德云社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张云雷小时候属于个性比较倔的,逆反心理比较强,所以郭德纲对于张云雷也是比较严厉的。教他唱太平歌词,说贯口的时候经常是错一句打一个嘴巴子,有一次还连人带快板给扔到屋外去了。这种教学方法造就了张云雷扎实的童子功,是他现在大红大紫的重要基础;同时,倔强的个性也是张云雷在倒仓时上不了台而退出德云社的重要原因。


岳云鹏属于悟性比较差的,心理素质又不好,所以在学艺期间也是吃了很多苦。他打扫卫生的时间最长,和他一起到德云社的孔云龙都能上台了,他在打扫卫生;比他后来的栾云平能上台了,他还在打扫卫生,后来还差一点被开除了。因为第一次上台三分钟就下来了,郭德纲半年没再让岳云鹏上过台,就是怕他再上台心态崩溃;一直到为岳云鹏编了应该最适合他的作品《杂学唱》,才让他再次上台,而且一下子就找到了自信。

另外,题主提到了普通话都说不好,主要指的也是岳云鹏。一个初中没有毕业的河南农村小孩,普通话不好是正常的;岳云鹏的方法是每天大声读报纸,就这样每天坚持读,说不好的字就查字典,用这个最笨的办法练好了普通话。


另外,云字科的弟子还有烧饼,小时候也没少挨打;孔云龙、栾云平则一路走来比较顺,都是边看边学,然后就能上台了;李云杰和李云天则属于带艺投师,在拜到郭德纲门下以前已经具备了相当好的基础。


从鹤字科往后,徒弟们都是跟学校里一样,由德云社的老先生们统一授课,学艺满两年以后才有机会到小剧场锻炼,能够得到郭德纲当面指导的机会很少,更像是流水线上下来的标准化产品;只有云字科是因材施教的儿徒!


相声演义


站在师父的角度,这叫“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站在弟子的角度,这叫“学无先后,达者为先”。

郭德纲曾在节目里笑称,自己这辈子都成不了相声艺术家,但是绝对称得上一名相声教育家。虽然有开玩笑的成分,可我们不得不承认郭德纲确实有过人之处,特别是传授相声业务方面。

我们就拿岳云鹏做个例子。

2004年3月,岳云鹏和孔云龙从面馆辞职来到德云社学习相声。最初的半年就是在小剧场里干杂活,看别人的表演。半年后岳云鹏才开始正式学艺,背一些相声贯口。为了练习普通话发音,经常站在室外大声的念报纸。

2005年6月,岳云鹏第一次登台说相声,一段二十分钟的《杂学唱》他才坚持了三分钟,就被观众轰下台,而此时和他一起进入德云社的孔云龙已经有模有样了。

2006年经过半年多的练习,岳云鹏终于可以完整的表演一段相声,小岳也开始体会到作为相声演员在舞台上的乐趣,即使这时他还不挣钱。

2009年6月12日,岳云鹏正式拜师郭德纲,这时他已经整整学了五年相声。2010年德云社遭遇风波,但是并没有停下发展脚步,德云社重新开业后反而发展更好。岳云鹏也跟着师父到处巡演,获得不少机会,正式成为德云社的台柱。

2014年岳云鹏登上春晚舞台,这年正好是他学艺的第十年。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许多付出的努力不被人知而已。


逗妇乳不是豆腐乳


大家好,我是散人堂主。

说相声可不一定非得用普通话,老北京话、天津腔、东北话、甚至南方话皆可说相声,只要吐字清楚、观众听懂、包袱儿够响即可。



比如最典型的大兵,基本就是南方话,也蛮好的。还有台湾的相声演员,讲的段子我们几乎都听不太明白,不也上了春晚了嘛。



和他们比起来德云社的普通话算很标准了,偶尔加点方言,调节一下气氛不是更好嘛?比如岳云鹏总说的那句“打死你个龟孙儿”,效果爆棚。



说实话,德云社里多数演员普通话还是很标准的,比如郭德纲、于谦、高峰、郭麒麟、张云雷、陶阳等等。个别演员有点方言,比如岳云鹏,标准的普通话中偶尔掺和进来的河南方言,烧饼和张鹤伦的东北腔话,尤其张鹤伦的东北腔更重,但这恰恰结合他们的特点,有点画龙点睛的意思。



如今的社会是东西南北文化大融合,相声更是曲艺界的“大杂烩”,所谓“演员的肚是杂货铺”,节目多元化没什么不好。

欢迎评论,喜欢请点关注,散人堂主。


散人堂主


有朋友回答的好,只要接近普通话的语言就能说相声。如杨振华的东北口音,刘文步的天津口音……

德云社的演员,说普通话的人多。但,肯定不是郭德纲教的。最主要的一点是生活在这个氛围中,久而久之,就会了。再有,是个人在语音方面的悟性。干任何一种工作也包括学语音,悟性,灵性,不是教出来的。


曲艺聊斋


德云社有一个比较特殊的人,那就是高峰。郭德纲一直称呼高峰为“高老板”,而在德云社,能被称为老板的,也仅仅只有高峰。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高峰的身份特殊,他不仅是德云社的相声演员,更是德云社相声学校的校长,总教习。考上德云社的,高峰先教他们,等调教的差不多了,有点模样了,才交给郭德纲。所以说,不是郭德纲把一群普通话都说不好的孩子教会了说相声,而是高老板教会了他们。当然郭德纲有时候也给他们说活,指点一二,但最主要的,还是高峰教的。至于普通话,只要口齿伶俐,吐字清晰,活好,包袱多,观众喜欢,我觉得稍微差点也无大碍。


溪亭观月


首先为啥最近老是被邀请来回答郭先生说的话题,看来郭先生最近花了不少成本!开个小玩笑,莫怪!

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首先得明白什么是相声和普通话这两个概念。

一、相声

一种民间说唱曲艺。相声一词,古作象生,原指模拟别人的言行,后发展为象声。象声又称隔壁象声。相声起源于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曲艺,在明朝即已盛行。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民国初年,相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名称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

二、普通话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它作为我们汉民族共同语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一方面,作为北方方言代表的北京话,数百年来作为官府的通用语言传播到了全国各地,而发展成为“官话";另一方面,“白话文运动”以后,作家们自觉地用普通话写作,涌现出一大批作为普通话书面语规范的典范作品。“国语运动”又在口语方面增强了北京话的代表性,促使北京语音成为全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北方方言区自身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人口优势等客观条件奠定了普通话作为汉民族共同语的地位。


从这两个有待考究的解释上至少可以看出相声的语言传递不定是局限在普通话,再者郭先生的支柱产业——德云社里的艺术家里,方言者还是占多数的,因此可以说普通话说不好不代表不能说相声,郭先生只是很好的理解这些个概念含义。用逻辑和艺术把所谓的相声说好!

来自闽南语系的我,其实,提到相声和所谓的段子,小时候晚上闲暇时吹着海风,听七临八舍的人说笑,一整晚都是笑着的,达到合不拢嘴的境界,只是所谓语言的界限,传播不开而已!


眀瑜芳城


唉!老郭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啊!曹金,何伟两个败类到现在还是对郭德纲不依不饶的,处处给老郭添堵,下绊子。反观姜主席教出来的都是大师,曲艺名流……除了不会说相声,其他的都会,真乃奇人也


用户106813708184


这要从老郭是真心喜欢相声这门艺术说起 老郭从小耳濡目染喜欢上了相声 从小学艺 历经坎坷 碰壁磨难 知道这门艺术 需要传承 所以下大功夫 传帮带 用心教拜在他名下的徒弟们 严格要求他们 优胜略汰 残酷的竞争 也让徒弟们 肯下功夫 造就了今天的德云社 和一些优秀的年轻相声演员 老郭功不可没


空谷幽兰206977318


首先是,郭德纲比较在乎徒弟,是一个合格的师傅。他说过,既然认了这个徒弟,就负责到底,不管以后相声说得好不好,至少得给他一口饭吃,这就是师傅的美德。

第二,就是能够全身心教徒弟。徒弟不是随便认的,要是负责的,所以郭德纲很用心教徒弟,把自己的学到的所有的相声知识都毫无保留地教给徒弟,这样的话,徒弟才有进步。

第三,从小就居家学习,学风严格,不管是天赋好与不好,相声在于要求高,需要的是,刻苦。所以我们看到了很多台上的一分钟,其实人家台下已经练得很熟很熟了。熟能生巧就是这样的道理。即使普通话都说不好的孩子,依然可以说相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