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是怎麼把一群普通話都說不好的孩子教會說相聲的?

Wenziying


郭德綱教徒弟最有名的一句話就是“一個猴一個栓法”,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因材施教;早期跟著郭德綱的雲字科弟子,大都是郭德綱這麼手把手教出來的。

郭德綱的雲字科徒弟們到德雲社的頭一門功課就是打雜。掃地啊,擦桌子,檢場、餵狗、賣票等等一切雜務都有徒弟們做。一方面是為了降低開支,畢竟德雲社早期生存艱難;另一方面就是為了考察人品,看你能不能耐得住性子。在打雜的同時,還要聽相聲,行話叫做“燻”,這一整套過程下來,堅持住了沒有走的才有可能開始學相聲。


何雲偉是比較早跟著郭德綱學藝的徒弟。他開始就是一個觀眾,對相聲比較喜愛,由於常去聽,演員們就對他有了印象,後來郭德綱就把他叫到後臺,問他願不願意學相聲。何雲偉說“願意”,然後郭德綱問他會什麼,讓他準備一下先演一場看看;何雲偉回去準備了三天來演了一個小段,郭德綱覺得不錯,就把他留在後臺開始邊聽邊學。這個人心思重,所以郭德綱輕易不批評他,都是哄著,捧著他;所以說何雲偉在德雲社後臺沒吃過什麼苦,也沒受過什麼罪,是早期比較得寵的徒弟。

曹雲金十六歲開始跟著郭德綱,生性比較高傲,有點狂放;所以郭德綱經常打擊他,對他要求非常嚴格,打過罵過,就是想挫一挫他的銳氣,穩一下心性。但是早期的曹雲金並不能理解這種待遇,覺得郭德綱太向著何雲偉,所以心裡是非常不平衡的。由於曹雲金早期是和郭德綱同吃同住的,所以吃的苦也很多,這可能是他以後退出德雲社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張雲雷小時候屬於個性比較倔的,逆反心理比較強,所以郭德綱對於張雲雷也是比較嚴厲的。教他唱太平歌詞,說貫口的時候經常是錯一句打一個嘴巴子,有一次還連人帶快板給扔到屋外去了。這種教學方法造就了張雲雷紮實的童子功,是他現在大紅大紫的重要基礎;同時,倔強的個性也是張雲雷在倒倉時上不了臺而退出德雲社的重要原因。


岳雲鵬屬於悟性比較差的,心理素質又不好,所以在學藝期間也是吃了很多苦。他打掃衛生的時間最長,和他一起到德雲社的孔雲龍都能上臺了,他在打掃衛生;比他後來的欒雲平能上臺了,他還在打掃衛生,後來還差一點被開除了。因為第一次上臺三分鐘就下來了,郭德綱半年沒再讓岳雲鵬上過臺,就是怕他再上臺心態崩潰;一直到為岳雲鵬編了應該最適合他的作品《雜學唱》,才讓他再次上臺,而且一下子就找到了自信。

另外,題主提到了普通話都說不好,主要指的也是岳雲鵬。一個初中沒有畢業的河南農村小孩,普通話不好是正常的;岳雲鵬的方法是每天大聲讀報紙,就這樣每天堅持讀,說不好的字就查字典,用這個最笨的辦法練好了普通話。


另外,雲字科的弟子還有燒餅,小時候也沒少捱打;孔雲龍、欒雲平則一路走來比較順,都是邊看邊學,然後就能上臺了;李雲傑和李雲天則屬於帶藝投師,在拜到郭德綱門下以前已經具備了相當好的基礎。


從鶴字科往後,徒弟們都是跟學校裡一樣,由德雲社的老先生們統一授課,學藝滿兩年以後才有機會到小劇場鍛鍊,能夠得到郭德綱當面指導的機會很少,更像是流水線上下來的標準化產品;只有雲字科是因材施教的兒徒!


相聲演義


站在師父的角度,這叫“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站在弟子的角度,這叫“學無先後,達者為先”。

郭德綱曾在節目裡笑稱,自己這輩子都成不了相聲藝術家,但是絕對稱得上一名相聲教育家。雖然有開玩笑的成分,可我們不得不承認郭德綱確實有過人之處,特別是傳授相聲業務方面。

我們就拿岳雲鵬做個例子。

2004年3月,岳雲鵬和孔雲龍從麵館辭職來到德雲社學習相聲。最初的半年就是在小劇場裡幹雜活,看別人的表演。半年後岳雲鵬才開始正式學藝,背一些相聲貫口。為了練習普通話發音,經常站在室外大聲的念報紙。

2005年6月,岳雲鵬第一次登臺說相聲,一段二十分鐘的《雜學唱》他才堅持了三分鐘,就被觀眾轟下臺,而此時和他一起進入德雲社的孔雲龍已經有模有樣了。

2006年經過半年多的練習,岳雲鵬終於可以完整的表演一段相聲,小嶽也開始體會到作為相聲演員在舞臺上的樂趣,即使這時他還不掙錢。

2009年6月12日,岳雲鵬正式拜師郭德綱,這時他已經整整學了五年相聲。2010年德雲社遭遇風波,但是並沒有停下發展腳步,德雲社重新開業後反而發展更好。岳雲鵬也跟著師父到處巡演,獲得不少機會,正式成為德雲社的臺柱。

2014年岳雲鵬登上春晚舞臺,這年正好是他學藝的第十年。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許多付出的努力不被人知而已。


逗婦乳不是豆腐乳


大家好,我是散人堂主。

說相聲可不一定非得用普通話,老北京話、天津腔、東北話、甚至南方話皆可說相聲,只要吐字清楚、觀眾聽懂、包袱兒夠響即可。



比如最典型的大兵,基本就是南方話,也蠻好的。還有臺灣的相聲演員,講的段子我們幾乎都聽不太明白,不也上了春晚了嘛。



和他們比起來德雲社的普通話算很標準了,偶爾加點方言,調節一下氣氛不是更好嘛?比如岳雲鵬總說的那句“打死你個龜孫兒”,效果爆棚。



說實話,德雲社裡多數演員普通話還是很標準的,比如郭德綱、于謙、高峰、郭麒麟、張雲雷、陶陽等等。個別演員有點方言,比如岳雲鵬,標準的普通話中偶爾摻和進來的河南方言,燒餅和張鶴倫的東北腔話,尤其張鶴倫的東北腔更重,但這恰恰結合他們的特點,有點畫龍點睛的意思。



如今的社會是東西南北文化大融合,相聲更是曲藝界的“大雜燴”,所謂“演員的肚是雜貨鋪”,節目多元化沒什麼不好。

歡迎評論,喜歡請點關注,散人堂主。


散人堂主


有朋友回答的好,只要接近普通話的語言就能說相聲。如楊振華的東北口音,劉文步的天津口音……

德雲社的演員,說普通話的人多。但,肯定不是郭德綱教的。最主要的一點是生活在這個氛圍中,久而久之,就會了。再有,是個人在語音方面的悟性。幹任何一種工作也包括學語音,悟性,靈性,不是教出來的。


曲藝聊齋


德雲社有一個比較特殊的人,那就是高峰。郭德綱一直稱呼高峰為“高老闆”,而在德雲社,能被稱為老闆的,也僅僅只有高峰。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高峰的身份特殊,他不僅是德雲社的相聲演員,更是德雲社相聲學校的校長,總教習。考上德雲社的,高峰先教他們,等調教的差不多了,有點模樣了,才交給郭德綱。所以說,不是郭德綱把一群普通話都說不好的孩子教會了說相聲,而是高老闆教會了他們。當然郭德綱有時候也給他們說活,指點一二,但最主要的,還是高峰教的。至於普通話,只要口齒伶俐,吐字清晰,活好,包袱多,觀眾喜歡,我覺得稍微差點也無大礙。


溪亭觀月


首先為啥最近老是被邀請來回答郭先生說的話題,看來郭先生最近花了不少成本!開個小玩笑,莫怪!

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首先得明白什麼是相聲和普通話這兩個概念。

一、相聲

一種民間說唱曲藝。相聲一詞,古作象生,原指模擬別人的言行,後發展為象聲。象聲又稱隔壁象聲。相聲起源於華北地區的民間說唱曲藝,在明朝即已盛行。經清朝時期的發展直至民國初年,相聲逐漸從一個人摹擬口技發展成為單口笑話,名稱也就隨之轉變為相聲。

二、普通話

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它作為我們漢民族共同語的地位是歷史形成的。一方面,作為北方方言代表的北京話,數百年來作為官府的通用語言傳播到了全國各地,而發展成為“官話";另一方面,“白話文運動”以後,作家們自覺地用普通話寫作,湧現出一大批作為普通話書面語規範的典範作品。“國語運動”又在口語方面增強了北京話的代表性,促使北京語音成為全民族共同語的標準音。北方方言區自身特殊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和人口優勢等客觀條件奠定了普通話作為漢民族共同語的地位。


從這兩個有待考究的解釋上至少可以看出相聲的語言傳遞不定是侷限在普通話,再者郭先生的支柱產業——德雲社裡的藝術家裡,方言者還是佔多數的,因此可以說普通話說不好不代表不能說相聲,郭先生只是很好的理解這些個概念含義。用邏輯和藝術把所謂的相聲說好!

來自閩南語系的我,其實,提到相聲和所謂的段子,小時候晚上閒暇時吹著海風,聽七臨八舍的人說笑,一整晚都是笑著的,達到合不攏嘴的境界,只是所謂語言的界限,傳播不開而已!


眀瑜芳城


唉!老郭也有看走眼的時候啊!曹金,何偉兩個敗類到現在還是對郭德綱不依不饒的,處處給老郭添堵,下絆子。反觀姜主席教出來的都是大師,曲藝名流……除了不會說相聲,其他的都會,真乃奇人也


用戶106813708184


這要從老郭是真心喜歡相聲這門藝術說起 老郭從小耳濡目染喜歡上了相聲 從小學藝 歷經坎坷 碰壁磨難 知道這門藝術 需要傳承 所以下大功夫 傳幫帶 用心教拜在他名下的徒弟們 嚴格要求他們 優勝略汰 殘酷的競爭 也讓徒弟們 肯下功夫 造就了今天的德雲社 和一些優秀的年輕相聲演員 老郭功不可沒


空谷幽蘭206977318


首先是,郭德綱比較在乎徒弟,是一個合格的師傅。他說過,既然認了這個徒弟,就負責到底,不管以後相聲說得好不好,至少得給他一口飯吃,這就是師傅的美德。

第二,就是能夠全身心教徒弟。徒弟不是隨便認的,要是負責的,所以郭德綱很用心教徒弟,把自己的學到的所有的相聲知識都毫無保留地教給徒弟,這樣的話,徒弟才有進步。

第三,從小就居家學習,學風嚴格,不管是天賦好與不好,相聲在於要求高,需要的是,刻苦。所以我們看到了很多臺上的一分鐘,其實人家臺下已經練得很熟很熟了。熟能生巧就是這樣的道理。即使普通話都說不好的孩子,依然可以說相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