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歼16右侧有一块补丁?

找不到你的路痴


仔细观察一下你会发现,所有苏-27的子子孙孙都有这个补丁,好好的涂装突然缺了一块是不是很丑?这块补丁虽然影响颜值,其实大有用处的!苏-27系列战斗机的这个位置是航炮,航炮炮口的机身位置,也就是题主所说的补丁其实是一块没有涂装的耐高温材料。苏-27系列战机采用的翼身融合设计,为了避免进气道吸入机炮产生的废气而将机炮设置在了进气道上方。



说了这么多的翼身融合设计,我来和大家唠唠,到底啥才是翼身融合。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会有四种阻力,分别是摩擦阻力,压差阻力,干扰阻力和诱导阻力。其中翼身融设计就是解决干扰阻力的一种很棒的设计方法。在风洞实验时发现,飞行器的各个部位分别试验得到的阻力会小于这些部位组合成一整架飞机的阻力。这就说明一个问题,飞机的各个部分组合在一起以后,会互相干扰,从而产生的一种额外的阻力,也就是我所说的干扰阻力。

翼身融合设计就是从机翼到机身平滑过渡,飞机的机翼和机身成为一个整体,最大限度减小了飞行器机身与机翼之间的干扰,提升飞机的飞行性能。类似于苏-27这样的,美国B-2轰炸机这样的机身和机翼形成一个平滑的整体的就是典型的翼身融合飞行器。翼身融合设计有很多优点,可以增大机体内部空间,改善雷达反射特性,是目前世界战斗机设计的主流设计思想,很多优秀的战斗机都采用的翼身融合设计。

说了这么多题外话,现在回到正题。歼-16的机炮正好位于机翼与机身融合的过渡处,装备的是一门俄罗斯GSH-301-1型的国产版本,是一款30毫米超轻量型单管单膛身短后座原理机炮,全重只有50公斤。GSH-301机炮是苏-27系列的专用机炮,不要看它名字里有着轻量两个字就小瞧它的威力,这个货射速极快,精准度很高,开火的时候动静贼大,150发的备弹根本撑不了几秒钟就没了。


因为机炮开火的时候是持续的,炮口的高温会破坏掉炮口附近的机身表面涂装,严重的时候甚至有可能会损坏机身的复合材料或者是铝合金蒙皮。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俄罗斯的工程师粗暴的将这一块地方去掉了原来的蒙皮,换上了一块耐高温的材料,十分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因为这块位置老被炮口产生的高温和烟雾熏黑,所以干脆直接去掉了涂装,熏黑之后,一擦,锃亮,好看!
其实俄罗斯的武器设计和生产虽然粗暴,但是其实解决了很多关键的问题,有着非常多优秀的产品!俄罗斯的产品一向一皮实耐用,性能优良著称。像伊尔-76运输机,航程远,运力强,外面看起来其实没啥,机舱里面各种电缆横七八竖。而美国人设计武器装备也是精细无比,里里外外都弄的很美观很精致。我觉得我们研制武器应该将这两种风格结合起来,既要像俄罗斯一样简单的思维解决复杂的问题,一块补丁就解决了机炮炮口高温,也要学会美国的精密,制造出更加优秀的武器!


赤焰哒哒哒


Su27及其后续一系列衍生型号,在机身右侧都安装了一门30毫米航炮,这个闪闪发亮的部分,一般认为是耐高温的合金材料,用来抵挡射击时产生的炮口焰。

实际上,别看毛子GSH-30-1航炮炮口看起来不大,口径和威力在航炮届里还是数一数二的存在,炮口焰也比较壮观(参考下图米格29)

因此,为了提高隔热效果,也为了维护方便,这部分金属板就直接不上漆了。

另外,也有人认为,不上漆的好处之一是减轻了蒙皮表面的附面层效应,有利于提高冷却空气的流速。

需要说明的是,Su27及其后续各种延伸型号的气动外形略有差异,所以根据机型不同,这块亮闪闪区域的形状也有所不同。


深蓝防务


不光是歼-16,所有的在苏-27战斗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型号,在这个位置都有一块补丁,这块补丁并不是说苏联飞机制造工艺不行,而是另有深意。

大家注意看,在这块补丁的后方,机身蒙皮微微凸起,有一个小小的炮口露了出来,这就是苏-27战斗机系列中使用的那门30毫米的GSh-301-1航炮,即使是中国的歼-16,仍然使用这种航炮的国产版本。

GSh-301-1航炮是一种超轻量型单管单膛身管短后座原理的航炮,全装备重量只有 50 公斤,射速达到1500-1800发/分钟,威力也很大,因为其原型炮其实是BMP-2步兵战车上面的30毫米机关炮。

将机关炮布置在机身上部,主要是希望翼身融合设计能够避免航炮开炮后的废气被腹部的进气道吸进去。而在航炮口的位置上“打补丁”,其实是用一块耐高温的金属替换飞机机身的复合材料和铝材,这样能够保证在航炮持续射击产生的高温影响下,机身不会出现变形或其他损伤。

其实在很多国家的战斗机上,内置式航炮开口处都会有一块耐高温材料的!


虹摄库尔斯克


题主确实很细心,歼-16战机作为我们最优秀的战机之一,确实是在右侧座舱下面翼身融合处有一块明显颜色不同的蒙皮材料。但是我们要是仔细对照,会发现其他苏-27系列的作战飞机,包括苏-30等都有这样的设计。这是做什么用途的材料,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呢?
歼-16战机

原来,这是一块苏-27系列特有耐高温材料。因为在这块材料的下方就是一门航炮。在俄式苏-27战机上配备的是GSh-301-1航炮,而我们的歼-16也没有改变这种设计,仍然使用GSh-301-1的国产版本,已达到不改变原有的机炮布局设计。


红圈为机炮的位置

俄罗斯的GSh-301-1航炮是一种超轻量型单管单膛身管短后座原理的航炮,全装备重量只有 50 公斤,射速达到1500-1800发/分钟,威力巨大。在机炮开火时,通常都是连射,这样就导致机炮会产生大量的浓烟,为了防止这样的浓烟被吸入进气道。前苏联的苏-27设计专家,就在苏-27的翼身融合上部设置了机炮,这样的好处就解决有害气体进入进入道的可能。
歼-10战机机炮在进气道下侧


可是问题又出来了,机炮设置在翼身融合处。导致的机炮开火时,大量的高温火焰会直烘烤或灼烧到机身蒙皮,无论是复合材料,还是铝合金材料,最终会导致蒙皮材料的损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苏-27的设计专家,干脆就用了一个最直接办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
被机炮熏黑的歼-16蒙皮

那就是在机炮的炮火处更换一块耐高温的蒙皮,让其能够承受来自于机炮开火后的高温火焰。而且这块面板并没有涂装,原因就是涂装后的蒙皮油漆也会因为高温火焰的灼烧,而可能变色或者脱皮燃烧等。那么干脆就不用油漆涂装了,免得出现这样的情况,即使被熏黑了,察一下也就干净了。


正在为歼-11装航弹的战士

那么歼-16战机同样是脱胎于苏-27系列战机,同样也沿用了这样的机炮设计,那么自然也要解决这个机炮火焰问题。沿用前苏联人的设计也不失为一种最有效的方法,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简单,高效为何会弃之不用呢?更何况像歼-16这样的非隐身战机,根本不强调隐身设计,自然就没必要在这块问题上考虑的太多!


淡然小司


歼16身上的这块“补丁”指的是:位于机身右侧,在座舱下面翼身融合处的一块未经涂装的航炮口耐热材料。这块“补丁”与机身其它地方的颜色相差极大,看上去就很“怪异”,给人的感觉就是“后补上去的”。实际上,并不是只有歼16战斗机打了“补丁”,苏27系列及其发展型(比如苏30等)身上都有这样的一块“补丁”,只是大小不一,称得上是“家族特色”。



这块“补丁”的最大特点就是由耐高温材料制成,它下面就是一门30mm航炮,“补丁”的作用就是:抵挡在航炮射击过程中产生的炮口焰的烧蚀,并防止因射击而产生的大量浓烟被吸入进气道。虽然看上去很破,但它的作用可不小。众所周知,歼16是由歼11(苏27的国产版)系列战斗机发展而来,并且参考了苏30MKK战斗机。归根结底,歼16与苏30、苏35一样,都是苏27战斗机的深度发展型,只是其发展方向略有不同而已,实际上都是“一家人”。


歼16是我国第一款战斗轰炸机,虽然苏35号称是三代及其改进型战斗机中的最强者,但歼16在机载雷达、电子设备方面都要强于苏35,装备了有源相控阵雷达,具备真正与多目标作战能力,可进行超视距攻击,拥有强大的对地、对海打击能力。歼16虽然是源于歼11,但这并不是歼11的改进型,而是深度发展型。歼16继承了歼11很多出色的地方,比如说在航炮设计上,歼16仍沿用了歼11的设计,只不过使用的是国产版GSh-301-1型30mm航炮而已,备弹150发,装于机身右侧。

GSh-301-1型30mm航炮的威力巨大,但重量却很轻——每分钟可达1500发以上的射速,全重不过50公斤左右。这块“补丁”就是使歼16机身蒙皮免受航炮射击产生的炮口火焰的灼烧,还可避免进气道吸入浓烟。之所以没有像其它部分那样进行涂装,原因很简单:涂了也没什么用处。正常的涂层根本无法抗得住如此高温的灼烧——要么变色,要么脱落,甚至是直接烧着了。最简单、有效的措施就是沿用歼11的设计,也弄一块“补丁”——省时、省力。

航炮是战斗机最后的一种武器,但现代空战追求的都是“先敌发现,先敌攻击”,“狗斗”出现的可能性已经是越来越低了——视距外攻击成为了战场上最主要的作战方式。正因如此,也就有了“航炮无用论”。战场形势瞬息万变,现在还无法排除出现“狗斗”的可能性,但航炮在未来一定会被淘汰。歼16外挂点12个,载弹量12吨,航程远、作战半径大,性能上绝对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所以,结合我军的实际情况来说,歼16战斗轰炸机装备国产版GSh-301-1型30mm航炮,已经没什么太大意义了,不如将其取消!



儒道之主


这块补丁非常显眼也不好看,但没办法遮起来,因为它是为旁边的机炮特别加强的,材料和其他机体部分不同,能不能和机体其他部分一样刷上漆?当然能,但机炮一开火,这一块就黑了,得重新喷漆,打一次喷一次,还不如不喷漆,这材料一擦就锃亮。

不仅是为了干净好看,而且这块材料必须耐受机炮开火带来的高温,歼-16这块材料的确面积更大一些,苏-30MKK这一块同样有这补丁,但面积小很多。

歼-10在设计的时候,巧妙地将机炮置于进气道下方,前起落架左后位置,这就避免了在机身上打补丁,歼-10机炮设计位置非常好,腹部进气的战机就怕机炮开火的废烟气被吸入进气道,但歼-10机炮离进气口足够远,根本不会影响。苏-27当时把机炮抗在右肩而不是隐藏在机体下方,打补丁就不可避免了。

隐身战机的机炮就更考究,隐身涂料机身上缺哪儿都不行,所以F-22,F-35都加装一盖板,射击时打开,同时挡住废烟污染,射击完立刻关闭,保持机身天衣无缝。

所以,五代隐身战机的设计非常见功力,很多国家都想设计隐身战机,大体外形都能模仿,但机炮,弹仓这些很难搞定,韩国,土耳其等都不得不弄成所谓“半隐身”,其实就是非隐身了嘛,最后咱们再猜猜歼-20有没有机炮?机炮在哪里?

这红框都是网友猜测机炮的位置,你认为呢?N


联合防务


中国空军列装的主力对地攻击机歼-16是在俄国攻击机伊尔-28的基础上改造的,拥有较高的速度和机动性,完成打击后可以快速撤离或是充当歼击机,但是在歼-16的侧面,有一块大面积的补丁,这块“补丁”的用处,是在敌方远程拦截雷达上形成较大的成像,诱骗敌军拦截系统自动拦截,在远距离上规避敌方的雷达,好为末端冲刺扫除障碍,是一种被动防御模式,百试百灵,并非是外界流传的技术原因。

对于这种“补丁”,并非是歼-16所独有,但是各国对于隐身涂料“补丁”的使用,基本都是在试验阶段,试验类似敌方雷达系统的成像使用的,作为被动防御手段使用,只此歼-16一家,对于拦截导弹来说,所有的战斗机都不希望被发现,但是歼-16则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巨大的伪装缺口,使得地方的自动拦截系统在最远的距离内被触发,极大程度的使得地方进入混乱的境地,一边歼-16完成对地打击任务,并加入对空作战。

作为俄制伊尔攻击机的仿制版,歼-16拥有很高的极限机动性,在规避拦截导弹、低空飞行方面有很大的优势,通过在极限距离上,诱发地方的自动拦截导弹系统,使得敌方拦截导弹在最远的距离上,就进行自动发射,这款“补丁”的效果是显著的,任何一款拦截系统都能轻松的分辨出这是敌方战机,在这种状况下,歼-16的规避成功率高达百分之90,可以在敌方下一轮拦截导弹装填的间隙,完成对地打击任务后快速撤离,这种逆向思维可谓画龙点睛之妙。


紫龙防务观察


那东西不是补丁,是一块耐高温合金蒙皮,有的没有喷漆,保持了材料的原本颜色。其实世界上配备机炮的战机在炮口位置基本都会有这么一小块特殊处理的地方,只是苏俄式战机从外面看比较明显而已。下图为歼-16战斗机,可以看到座舱下方机号后方那一块银灰色的地方,那就是炮口的耐高温合金蒙皮。

飞机的蒙皮材质通常为铝合金、镁铝合金等,有的用复合材料碳纤维等等。机炮开火的时候废弃温度和爆轰气流会比较厉害,甚至出现火焰,此时高温废气和气流会对蒙皮烧蚀破坏。为了防止这部分蒙皮受损,通常会用特殊的材料或底漆来替代这块蒙皮。我们常见的苏-27系列战机配备GSh-301型30毫米航空机炮,该机炮炮弹装药量比较大,炮口火焰比较明显,所以苏-27/米格-29系列战机炮口处的耐高温蒙皮比其他战机要明显的多。歼-16本身就是苏-27系列战机,在这方面还是有许多共性的。

其实不光是苏系战机,其他国家的战机机炮的炮口周边也都经过特殊处理,相关的蒙皮及零部件都是用耐高温材料和特殊底漆,只是没有苏-27系列战机那么明显而已。但是炮口周边蒙皮和部件的特殊处理是必须要有的,否则不可避免的会造成变形甚至撕裂。比如下图为为F-16、米格-29、幻影2000和F-15机炮炮口位置,


雏菊西瓜Peterpan


歼-16是我国最新解密的一种SU-27发展型号,在我国的空中力量作战机型中类似于引进的SU-30MKK型号,既有强大的空对空作战能力,还得益于双座构型及新型多功能的火控电子设备,具备有力的空对地、空对海攻击能力和一定的空中指挥能力,是名副其实的空中多面手。目前正在全速生产中,在近几年开始大量装备空军部队。

为了执行这些任务,歼-16配备了各种空对空,空对地,空对海导弹,精确制导炸弹,火箭弹等各种武器,作为空中作战的最后手段,当然还是在机身右侧装备了SU-27系列及歼-11系列一直装备的30mm Gsh-30-1机炮。就在机身右侧驾驶舱下方稍后有补丁的位置。该处蒙皮为金属原色,是机炮发射防焰板。而且,因为歼-16和歼-11BS一样,由于是双座构型引起的空气动力学原因,机炮发射时的火焰烧灼范围比单座构型要大且高,所以双座型号得防焰板面积明显增高增大。战斗机机炮防焰板的作用,就是避免机炮发射时产生的高温燃气烧灼蒙皮和内部电子设备。防焰板一般为大块金属材料,能够迅速将热量发散传导开来,避免损坏一般由铝制蒙皮和合金或符合材料这些非耐热材料构成的机体结构。而且为了导热性能更加,防焰板通常不涂色,展现为金属原色,所以大家看上去会是一块和其它位置格格不入的“补丁”。


不过有意思的是,同样时双座构型的SU-30MKK多用途战斗机的机炮防焰板就是和单座类似的小面积,和歼-11BS和歼-16形成较大差异,具体原因不详。

这种金属原色的结构,其实在很多战斗机的后机身发动机敢为部分也会采用。其中比较明显的还是SU-27/歼-11系列,美国F-15也是这样。在靠近喷口的上下表面都是裸露的金属结构,没有涂装。

而到了隐身战斗机时代,机炮内置,就得用另外的方法散热了,或是干脆取消机炮。这样在F-22,F-35,歼-20这些隐身设计非常完善的机型上,就看不到这些补丁了。


航空君


航炮口耐热材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