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普通话是“满式汉语”,那么究竟谁才是更正宗的“汉语”?

用户72902311223


满语跟普通话没有一丁点儿相似的地方。

说这种话的人缺乏基本的语言常识,显然是既不懂满语,也不懂汉语,纯粹是胡说八道。

例如,在网上经常能见到这种谬论,说普通话的英语mandarin读起来像是“满大人”,就以此为证据,认为普通话是所谓的“满式汉语”。

事实上,早在16世纪中期,来到亚洲的葡萄牙传教士们就以mandarin称呼普通话,这个词的意思是“官话”,它的出现要远远早于满语的形成。

不仅如此,满语与普通话存在根本性的差别,这些差别包括但不限于:

1、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存在SOV语序(主宾谓)、无声调、黏着语的特点。

2、普通话是汉语的一种,存在SVO语序(主谓宾)、有声调、孤立語的特点。

举个例子说明两者的差别好了。请大家看上面的奏摺,第一句是——

汉语:皇上格外加恩,将奴子书勋补放员外郎。

满语:enduringge ejen geli dabali kesi isibufi aha i jui šuhiyūn be aisilakū hafan sidahangge.

所谓的普通话,其实是对“皇上格外加恩,将奴子书勋补放员外郎”这句话的标准读音。

普通话与各地方言的差别,只在于读音。它不会把这个句子读成下面的满语,譬如不会把“皇上”读成满语的“enduringge ejen”。

当然,我不反对汉语吸收了一部分满语言的元素。

但是,这主要体现在一些个例词语上。况且,不是普通话吸收了满语的元素,而是北京话吸收了满语的元素。


HuiNanHistory


摆明观点:普通话『绝对不是』满式汉语,事实上普通话是在老北京话的基础上改造出来的,而“北京话”与“南京话”其实系出同源。详说如下:

“普通话”这个称呼是大陆在1956年才有的叫法,之前叫“国语”。“国语”的叫法始于晚清1909年,再往前的叫法是“官话”。在往前叫“正音”、“雅音”。

网络上流传的什么“粤语”更接近古汉语、现代汉语是“胡语”这些统统是扯淡。历代历朝的“官话”,都是在继承前代官话的基础上,有一些自然演变。从周朝到明清,历经沧桑洗礼,中原正音一直以“洛阳雅音”为基础音(也即中原正音)。时代变迁、朝代更迭,官话不免融合一些外来语音语调、词汇语法。比如,明朝前的多个北地游牧民族融入中华,但是官话的主体一直在传承。


明朝的时候,人们认为“南京官话”的“中原正音”比北方更纯正,所以明朝以两淮地区的南京官话为“明朝官话”。永乐迁都,四十万南京人涌入北京,外来人口超过北京本地人,把纯正的“正音”再次带回北方。清朝也基本沿袭了明朝“正音”,所以史学界才有“明清官话”这样的提法。(康熙词典里面可以看出来)

不过,语言这东西会随着时间逐渐融合演变。到清朝中期经过百十年,南北官话逐渐分化。主要是因为“北京官话”逐渐沾染和融合了不少北方(主要是河北、河南、山西)的语言和语调,甚至满语的语音和词汇,而南京官话也有演变。再百十年过去,南北官话,到晚清已经差异很多。

1909年,清朝正式定“北京官话”为“国语”。后来,民国则把“北京官话”进行了不少的改造,成为新“国语”。到新中国时,大体继承“民国国语”,也做了一些改良,但是发音标准则取自河北滦平的一个小山村。这里比较封闭,原汁原味保留了明清官话的味道。

事实上现在的普通话,是融合了西安官话、洛阳官话、南京官话、蒙语、满语等多种方言而成。

大陆国语改名“普通话”后,还推广了简体字。不过咱们的台湾省、新加坡、马来西亚则继续沿用民国“国语”。


尔朱少帅


既然是学术讨论,那就让大师来解答。我肯定受民国时期教育的人说的话都比较可信。况且作者就是旗人贵族,没必要黑自己。

转发:

普通话真相:满州人的蹩脚汉语

金启孮 世纪历史 2015-09-30

作者介绍:金启孮(1918~2004年),满族,原辽宁省民族研究所所长、教授、《满族研究》杂志主编,国内外著名女真文、满学、清史、蒙古史专家。金启孮姓爱新觉罗氏,名启孮,字麓漴,为清乾隆帝第五子荣纯亲王永琪七世孙。五世祖母为清代著名女词人顾太清,父金光平(恒煦)为女真文和满文的著名学者。

我们都知道日本人讲英语讲得极其蹩脚,但如果日本统治了英国,那么统治者那蹩脚的英语就会成为通用的语言。这种天方夜谭的事儿就发生在中国。现在通行的普通话,其实是操阿尔泰语系的蒙古族、鲜卑族、女真族等等游牧民族学习汉文时所说的蹩脚汉语,但他们成了统治阶级,于是他们说的蹩脚汉语就成了国语。

400年前的北京话:吴语

北京自建城以来经历过了许多个朝代的变迁,自古以来北京话有过多少变化?如何变化?从历史上讲,400多年前的明朝末年,从意大利来的传教士利马窦曾用罗马拼音记录了大量的当时的北京话,这些记录至今尚保存着。从利的记录中可以明白无误地看出:当时的北京话是有大量入声字并且没有zh、ch、sh等翘舌音的语言。这说明了当时的北京话不是现在的北京话,也不是现在的普通话,因为无论北京话还是普通话都不具备这些特征。同时也说明了北京话和普通话的历史都超不过400年,400年前的北京话是明朝的官话(考证为吴语)。

北京出现第二语言:满语

满人入关进驻北京后,为了小区的安全等政治因素,满人把紫禁城周围10哩之内的汉人全部赶走而专属满人居住,这个范围称为北京的内城,而10哩之外称为外城。于是,北京城出现了两个社群:满人社群和汉人社群,这是阶级、语言和居住地域等都十分分明的两个社群,北京城也就出现了两种语言:明朝官话和满语。任何语言都是跟人群一体的,当时北京的两种语言的地域差别是:内城说满话,外城说明朝官话。

满语的分化——满式汉语

由于满语是一种北方民族的语言,满人草原、丛林的原始生活以及满族短暂的历史文化局限了满语的成熟水平。可以说,满语是一种比较原始的语言,不论它的发音、词汇以及语法等都十分的原始和不成熟。即使在北京,满语也难以满足日常生活使用的需要,北京的动植物、建筑、日常用品等很多东西都是满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这些东西用满语都很难描述和交流。在满人和汉人之间是这样,在满人跟满人之间也同样无法把日常生活所碰到的东西表达清楚,至于像汉人的建筑工程用语、艺术语言、医学及其它科技用语等高级语言使用则更加无法表达,当时的形势是满语在北京面临无法交流的危机。面对有几千年历史的千锤百炼而成的汉语,满人虽然夺取了中国的政权,然而其语言却难以胜任统治中国的使命。但是满人作为中国的统治者却不得不面对要使用语言的生活政治现实。小至为了自己日常生活的表达,大至为了统治中国的政治需要,满人都迫切需要一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周围生活的语言。改造满语已经是来不及了,满人除了学习和模仿汉语之外别无他法,因此,套用北京汉人的语言(包括词汇和语音)成了唯一的选择,于是第三种北京话出现了——满人学讲的蹩脚汉语(暂且把这种语言叫做满式汉语)

第三种北京话的形成——内城北京话(mandarin)

北京城里的一棵小树、厨房里的一件工具,用满语都无法表达!因为满族人的祖先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植物,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工具,这就是当时统治中国的满族人所遇到的严酷的语言现实。满语要继续说下去,除了直接使用北京外城汉人的语言的词汇和模仿他们的语音之外再也没有第二种可能!就像日本皇军学说中国话:「你的,八路的,干活?」一样,北京内城的满人开始了他们艰难的模仿汉语的历程。

但是满语对比汉语有它先天的残疾,首先,入声字一下子就全丢了,这就是汉语同音字增多最根本的历史原因,用满语套学汉语的发音更是不伦不类,可以肯定地说,这是发音最糟糕的汉语。但是,历史就是这么残酷,满人的这种蹩脚汉语比起日本皇军的蹩脚汉语要幸运得多了,随着使用人口的增加,这种让当时的汉人老百姓笑掉牙的蹩脚汉语成了清朝统治阶级的「共同语言」——这就是早期的普通话(暂时使用英语的称谓把这种语言称为mandarin,读作‘满大人’)。

内城北京话的发展——走出北京内城,形成「官话」

随着北京内城的「mandarin」这种蹩脚汉语的形成,在北京内城形成一个固定的说「mandarin」的人群。这个人群就是当时中国的最高统治团体——八旗贵族。「mandarin」成为地地道道的清朝统治者的官方语言——「满清官话」。

具体的时间有待考证,在《康熙字典》中的语音跟今天的普通话的语音还是一定的差别的,但是跟其它汉语方言相比已经更接近今天的普通话了。

从「满清官话」的形成史看,「满清官话」受满语的影响主要在语音方面,这是一种不成熟的蹩脚的汉语语音系统,而在词汇和语法方面的影响则十分有限,从语言的本质上将,「满清官话」还是应该归属于汉语的一种方言而不应该归属于满语的一种方言,不过这是最糟糕的一种汉语方言。

内城北京话的发展——落地生根,形成「国语」

「满清官话」形成后,随着满清政权在地域上的延伸,操着「满清官话」的八旗贵族也就从北京的皇家内城走向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于是各地的第一行政长官的口音又成了当地的标准口音。并在当地的上流社会向平民社会不断地渗透壮大,最终使「满清官话」成为中国的「国语」。

从地域上来讲,中国的北方是满人活动的主要地区,也是满语化程度最高的地区。而南方的个别地区,像两广、福建等地则由于「山高皇帝远」而受到较少的影响,这也是南方诸语言读唐诗宋词比普通话更押韵更亲切的根本原因,也是清代中国没有著名诗人的根本原因。

有一点要说明的是,mandarin是从北京内城绕过北京外城直接向全中国渗透而形成满清的「国语」的,所以,北京的外城话并不是真正的「国语」——普通话,虽然「外城北京话」一直受「内城北京话」的影响并不断演变,但是,正如北京的内城贵族和外城平民百姓是两个互不兼容的两个社群一样,「外城北京话」和「内城北京话」是跟阶级差别一致的互不相同的两种语言。所谓的「北京话」一直是两种:「外城话」和「内城话」,而各地方所称谓的「北京话」实际是指「内城话(即mandarin)而不是外城汉人所说的「北京话」。外城汉人所说的「北京话」实际是对中国其它方言没有影响的小语种。

内城北京话的发展——汉语代表语言地位的确立

mandarin经过满清王朝200多年在中国的统治,再经过孙中山政权以一票之优势对「国语」地位的表决,再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宪法上「国家代表语言」条文制订,普通话——汉语代表语言地位已经是坚不可摧。

内城话北京话在北京的消失

从语言史上讲,普通话不是北京话,而衹是北京的内城话,随着满清王朝的解体,北京内城的贵族群体也就在北京城里消失了,因而普通话的真正母体在北京城也已经不复存在了。把普通话硬说成是什么北京话,这在100多年以前可能还有一半正确,但是在今天还这样说大错特错了,因为「北京话」这个概念变了,已经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北京话」了。

北方话与鲜卑语

南北方言如此不同,究竟谁代表了传统的汉话?这我们不能不回顾到历史事实。远的不说,汉族语言文化中心本在黄河流域,东晋的南渡和南宋的偏安,两度将文化中心迁往南方。头一次东晋继而宋、齐、梁、陈五朝北方完全在鲜卑族北魏,以后是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统治之下。北魏孝文帝曾禁止胡服胡语,可见胡语即鲜卑语在华北必甚普遍。北齐又因鲜卑人反对情绪,反其道而行之,甚至大加提倡。则今山东、河南以北几乎都成了鲜卑语通行的地区。第二次南宋南迁,淮河以北成了金朝女真人的统治区域。据宋人记载当时河南地区,竟到了「庐人尽能女真语」的地步。说白了就是「连饭铺伙计都能说女真话」。

鲜卑语词在《二十四史》中大量地保存着,仔细对比,和今天蒙古语几乎一模一样。女真语是满洲语的古语,对比女真语词与满洲语词竞「十同六七」。

鲜卑语既同于蒙古语,女真语又同于满洲语,而满蒙语言不管从语词、语法或语调方面又非常近似。那么,这两种阿尔泰语系的语言在华北前后竟统治有千年之久。尽管隋唐统一于前、元朝统一于后,隋唐和元都是带有极浓重北方民族色彩的王朝,不但没能完全恢复汉官威仪,所说的汉话也早成了胡人的腔调,与南方截然不同。南方语言中至今保存着的「来哉!来哉!」等极近似古汉语的语言,在北方就没有。北方自《元曲》以来记录的极近似今天白话的语言,南方也没有。总体来说南方语言近似文言,北方语言近似白话。任何文字记录语言都是记录当时说话的实况。因此文言所记当是中国古时的语言。南方语言既近似文言,可见南方语言代表的是传统的汉话。北方语言则是新加入的北语(叫「胡语」也没关系),北人说汉语也是「汉语胡音」,这是早有人说过的。因此北京的语音是「胡音」无疑,决非原来的汉音。北京语音调既是「胡音」,语言也是汉胡语言的「大杂烩」、「大融合」。例如下面这一句话:

「我带着哇单客了一趟车站旁边的那条胡同,想买点东西」。

这句话是北京年老的老太太还说的活语言,其中「哇单」(wadnn)乃满语「包袱皮」(兜东西用的),「客」是满语「去」(gene)的筛称,「站」是蒙古语的「站赤」(jam),「胡同」即蒙古语的「浩特」或「河屯」(hoton)。短短的—句话,包含了汉、满、蒙三种语词,语法是汉语法。诏·音和语调却是满蒙的胡音。谁曾料想到一句北京话会这样的复杂,它本身既是民族融合的产物,又是象征着民族大团结。当然,现在有些少数民族语词在汉语中表面上看不出来了。例如:我在内蒙去过一个村子参观「水土保持」,这个村子名叫「东擀杖」。甚为不解。后来,蒙古族同志告诉我原来叫「东甘珠尔」(「甘珠尔」系藏语),竟讹成了「东擀杖」。「擀杖」者「擀而杖」也。「擀面杖」家家有之,易懂。「甘珠尔」难懂,老百姓且不知其含意,所以按具音近,讹成「擀杖」了。这种情形在语词中不知凡儿?多数已难复原,竟被人认为是汉语词了。其实不是。

所以,清代以京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官话,为「胡音」无疑。官话通行的范围,即「汉语胡音」扩展的范围。据语言学家的意见,汉语官话方言可分为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宫话。而北京官话即为华北官话的根据和基础,它的范围包括今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河北、河南和安徽北部的一角。我上述自己实践所得,正和专家所分华北官话区域特点一致。若是从宏观来看,上述四种汉话中的官话方言,那就除去东南闽、浙、赣、湘、粤少数省份和青、藏外,都属于官话方言区。其面积之大更可以想象。

说到这里我再举一例:我在内蒙执教20多年,所教蒙古族学生本来不会汉话的,学会汉话之后,一讲即是正确的北京音。此事令我十分奇怪。南方学生就不行,总带乡音。外国学生更不行,四声都弄不好。此决非蒙古学生聪颖过于南方学生和留学生,必有一定的道理。现有的惟一解释就是蒙古语音与北京语音相近。

这反过来证明,北京话的语音不是汉族(保留在江南的)传统的语音,而是满蒙语音占主导地位的「胡音」,即满族学习汉文时所说的蹩脚汉语,但他们是统治阶级,于是他们的话就成了正统的国语。

本文选自《京旗的满族》


男爸爸1979


普通话确实满语发音说汉语。。先说说普通话来历。大家很多人都以为普通话就是北京话。这是错误的。。

现在的普通话是在承德栾平县采集的跟北京话没啥关系,滦平县都是标准普通话,承德原来是热河省会。热河省是东北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之后把热河省取消了,把承德划分给了河北省。其实热河省说话根本就是东北话。和北京话根本不一样。也和河北省其他地方说话不一样。。

新中国成立为了统一官方语言,就去承德采集普通话。。大家百度搜索一下。应该有纪录片讲普通话是在承德采集的。。

承德原来就是东北的一部分,方言和风俗习惯和东北差不多。东北就是满族人的老家。说明白了普通话就是东北话的翻本。就是北京话也是东北满族人带过去的口音。。无论是普通话还是北京话。其实前身都是东北话。。

东北原来叫满州,是满族人的老家。满族人入关去北京做皇帝了。东北就没有多少人了。满州属于满族人的龙兴之地。是不允许汉族人过去开发的。害怕破坏了龙脉。后来俄罗斯打过来了,其实俄罗斯根本就没有打,因为西伯利亚和东北都是地广人稀没有多少人,俄罗斯人可以说是走过来的,走到哪里就占领到哪里。。当时西伯利亚和东北如果人多根本不会让俄罗斯那么容易占领的。。

俄罗斯占领到了东北,满族人不干了,老家不能够丢了丫。康熙亲自带兵去打老毛子,其实老毛子根本没有几个人一打就跑了。可是康熙一走俄罗斯人又回来了。康熙头疼,没办法只能够和俄罗斯签署边境协议。划定边界。

那个时候东北还是没有多少人呢,人太少怎么办 ,人少了早晚还是会把东北丢了的,这个时候满族人开始允许汉族人移民开发东北了。山东省当年闹旱灾,闹蝗虫。三年大旱颗粒无收。饿殍遍野,饥民无数。所以山东人两个大饼一根葱,背着扁担闯关东。开始浩浩荡荡闯关东移民。。

山东人过去东北,和东北的满族人,蒙古人,朝鲜人。互相通婚,语言也互相杂容形成了现在的东北话。。其实东北话里面很多都是满族语和蒙古语。就是现在的普通话也是用满语发音。。

的确蒙古语和满族语发音都是字正腔圆的。比较有中气非常好听。。北京话也是满族人带过去的满语和河北话杂交形成了北京话。都是和满语发音拖不掉的关系。。在说承德普通话的采集地更是东北话的地方。。东北话就是汉语和满语的杂交。。东北话也是普通话和北京话的前身。。



姚远专号


一句话:我是汉人。请问?陕西话!山西话!河南话!济南西话!济南东话,北京话,天津话,辽宁话,苏北连云港话,苏南话,上海话,安徽北话,徽南话,湖北话,湖南话,四川话,贵州话,杭州话,温州话(又细分可乐清话→再分到这个乡的话与那个乡的话〉,福建话〈可以细分到不同的乡镇话)广州话,客家话,广西,云南,.........这么多汉人,这么多汉话,请问哪个是汉话?我回答你们,现在的普通话,还真就是满式汉语。谁不想说满式汉语,你可以说你老家的家乡话。十几年前,我上学,学习了普通话,跟我奶奶说话聊天,我奶奶生气的说→不准我说朝廷官话。我细问了一下,才知道,她小时候听,家长,长辈,说→只有朝廷的官员→才说这种话(普通话),很多百姓多痛恨满清官员,所以心理面对这种口音的话(普通话)→天然的产生痛恨!


翠云峰绿水湖2


大部分地区的官话和北京方言还是有差异比较大的。北京话只有四个声调,我们小学就知道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俗话讲的一二三四声。但根据古代韵书的记载,古代汉语是“平上去入”四个声,四声各分阴阳,总共八个调。普通话是所有汉语方言里唯一没有入声的。而且只有平声分阴阳,上声和去声也不分阴阳。这跟其他所有官话都不一样,像四川话、陕西话,虽然和北京话沟通没有问题,但他们都有7个声调,都保留入声(不分阴阳),南方有一些地区还保留入声的阴阳。所以不能把北京话当做官话,古无舌上音,古无唇齿音。在古汉语里是没有舌上音和唇齿音的,舌上音就是“卷舌”音,唇齿音就是发音时下嘴唇和上排牙齿碰撞的发音,比如普通话里的“放飞”就都是唇齿音,而在南方方言里都是爆破音。包括各地官话这类读音都极少,南方很多方言根本没有,从这点也能看出北京话跟传统官话是有极大的不同的。从跟古代韵书的切合度来看,南方方言大于北方官话,北方其他地区官话大于北京方言。

正因为普通话以北京音作为声调,而北京音又在官话体系里如此特异独行,包括其他地方都少见的儿化音等。所以难免很多人会对普通话是否是满试汉语有疑问。但可以肯定的说,普通话虽然有首到满族语言的影响,但一定是纯粹的汉语无疑,说语言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语系。汉语的各大方言区,都属于汉藏语系,而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汉藏语系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多个声调,汉语中声调最少的北京方言也有四个声调。而满语中是没有声调区分的,就好像英语一样,没有声调的区别,读起来都是一个声调。今天外国人学中文,声调也是一个极其难受的关卡。满人初接触汉语,声调也会是一个关卡,所以当初满洲贵族大多汇聚北京,他们学习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很难直接学习的非常完整,有一定的变化是可以理解的。声调少了一些,发音方式进行了一定的改变也是很好理解。但不论普通话里面掺入了多少外来因素,它有复数量的声调,属于汉藏语系毫无疑问,不是满语,和满语没有一毛钱关系。


笑熬浆糊56024034


一,普通话是新中国建国后才有的,就算加上民国时期的国语/新国音,其历史也不足百年。尤其是新国音是建立在反清情绪比较重的民国早期。

二,普通话的字音选择基础为现全国70%领土的官话地区的官话方言,仅仅调值选择北京/滦平音。各地方言调值/口音都有一定差异。但读音上是全国官话地区趋同的。如果满清的统治能影响从东北到西南的大范围领土,那就不可能让东南几省幸免。

三,两种建立在不同文字基础上的语言不会互相融合。互相影响仅限借词/音译词汇/舶来词影响。所以这就是为什么香港被英国统治130来年,香港话和广州话的区别主要是英语借词多少的区别。而这也是东北和西南还是官话的原因。不仅仅满族和蒙古族很多西南的少数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少民语言和汉语的互相影响,仅有借词。而汉语读音方面还是本来的样子,所以东北话可以和四川话(西南官话)交流,扣除各地不同的俚语(借词),从东北到华北,从西北到西南,官话区之间都可以直接交流。

而秦汉之后开始统治岭南,而岭南的百越原住民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或者因为书同文的关系丢失了本来的文字,或者因为书同文的关系没有机会诞生自己的文字)这就是一种文字为基础,多种口语的融合。所以不仅仅是口音和调值不同,很多文字的读音都不再是汉语本来的样子。这就导致了六南方言区和官话方言区(全国70%以上的领土)无法互通。甚至六南方言区之间也无法互通,甚至一个省之内都会存在粤语 客家话 潮汕话无法互通的现象。更严重的闽南话内部还能达到隔县不互通的程度。究其原因就是一种文字之下不同百越语和汉语融合,因多种百越语的不同导致了六南方言的不互通。

四,正宗汉语只能是官话,雅言嫡传只能是包括陕西关中话和河南话的中原官话。咱且不说假设普通话受了很大满语影响的话,那懂普通话的人应该听的懂满语的问题。(满语歌我也试着听过,根本一点都不懂)咱就说一点。全国大面积的官话,如果是受满语影响才改变的,那各官话方言区的差异是如何形成的?各地俚语是并不相同的,东北话可能有些许满语借词,但中原官话冀鲁官话西南官话则不可能同样的有。

而且例如周朝,周人东进的过程是逐步的。陕西关中, 河南大部 ,还有鲁西南,这是周朝丰镐(西安)、洛邑(洛阳)两都城之所在,也是各姬姓宗室国的主要区域。这些区域就是中原官话。而齐国是姜子牙封地,姜子牙到达齐国封地之后执行了很多包容东夷原住民的政策。所以冀鲁官话虽然和中原官话很接近,但是和中原官话还存在一定差异。再就是,齐国一直到鲁襄公时的春秋中期,才打败半岛地区的东夷国家莱国(占领平度以西),到战国时期才彻底吞并莱国,控制整个山东半岛。而且占领后也基本还是让莱夷自治,这就产生了胶辽官话/胶东方言。

可以说战国之后,或者秦汉以后,山东从未被三个政权同时控制过,那山东分三大官话的原因,就必然受周人逐步东进的影响。中原官话没有东夷语影响,冀鲁官话残留较少东夷语,胶辽官话残留较多东夷语,这就导致了山东三大官话的不同。而既然东夷语都有残留,如何没有传承古汉语?所以,我从来不拿我所在的冀鲁官话和中原官话比正统。

五,秦汉以后汉人是有南下,但大多数汉人还在原籍。比如以分子人类学来讲,汉人核心基因是O3。而各省汉族的O3比例在60%上下。区别无非是南方某些省50%多点,中原某些省接近70%。再比如,以姓氏来讲。比如主要来源于孔子的孔姓,在北宋时期,山东孔姓占全国孔姓的比例是63%,而当今当然是少了,但也高达61%。再比如源自吕国和齐国的吕姓,主要定居点还是在吕国旧地南阳以及齐国都城淄博附近。再比如出自鲁国的鲁姓,45%的鲁姓在山东和安徽两省。

而某些南方人最爱提的衣冠南渡,我要说明两点。一,迁徙改造被迁徙地方言,需要的是屠光原住民,或者是整个社会体系,从皇帝到官僚士绅,再到平民的整体迁徙。而秦汉之后不管是秦始皇 汉武帝征服百越/南越国,还是各种汉人被迫南迁,都没有屠光百越原住民的记载。二,衣冠南渡主要的被迁徙地是南京和杭州。如今南京属于江淮官话。而杭州的杭州话,只有杭州城区这么小。和周边的吴语区都有较大区别,又被叫做江南官话。

所以,官话才是正统汉语。


淡蓝色荣誉02


普通话也推广几十年了

从广播到电视至现在的网络 各地人说普通话依旧南腔北调

古时候可没这么好的媒体推广官话 时至今日各地依然都有各地的方言 不同地域的人用普通话交流 然而各地的方言消失了吗

个人认为定性普通话是满化语言无事实根依据 充其量有满语中的舶来词 这和今天引入电话 咖啡之类的舶来词没什么区别

所谓正宗古汉语也根本是个伪命题 无论哪种方言都不可能代表所谓正宗

普通话只是一个标准 选择了滦平县方言作为标准而已 本质上也只是方言

我尊重每个地区的方言 但有些人总喜欢抬高自己的方言而贬低普通话就有点恶心了


奥多伊


是这样的,普通话确实是满音加进来汉化而来的!当然为了现在的国家推行大家庭尤其是汉族老大的同宗认同性就不能直说了!只能忍着不能抬出南方千奇百怪的语系为古代根基的事实了!具体就看东北一省和广东三省的例子了!音同则亲兄弟,音不同则表兄,直白点,你我一样方言,则是一家人,你我方言不通,都没法抱团,这也是为什么要推行普通话做为母语的原因!

先说语言的阶段,我国语言目前存在三阶段,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

上古音估计没人会说了,战国以前的语言,翻开春秋左传这些记载,很多古代字翻译成现在的字不是现在的读法,听评书就能知道很多注解,可能去问美洲土著人的发音能找到吻合!

中古音是战国过度到秦国大一统时期开始的语言,现在不能说是粤语,只能说粤语保留70%以上中原话,虽然当然的中原话是周朝官话延续,但是经过东周列国的分封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估计最后一位周天子昭告天下叫不动可能是没派各国翻译!秦朝统一后全国的东西都给我用中原标准来!其他通通废掉!也就是现在的粤语!长平之战记载估计跟这个人口迁移有关!记载的屠杀人数差不多是整个赵国后期人口总和了!但是事实上秦国并没杀那么多人,真杀那么多人也不可能统一全国了!但是有一个事实:赵国人确实消失在中原了!写书的人又不是普通百姓他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些中原人是全部搬家了!搬到广东来了!几十万人拿着兵器直接南下,南下土著人少,有几个女人全部抢走了!土著只能光棍死,土著要不了几代就绝了!所以粤语是最接近秦朝语言的!

到了楚汉争霸时楚国人厉害了!在怎么厉害也是承传秦朝的!方言得融通一下,楚国方言学粤语就得到了后来的客家话,汉族名字其实和客家话同时产生!

到了五胡乱华时北方汉族人都没几个了更不用说语言了!新来了一批人~鲜卑!鲜卑(锡泊)语言无从考证,他们来了全民推行汉化又有一个新的语言产生了!新语言得学汉语客家话啊,产生了今天什么语言呢?赣语!为什么赣语是隋唐官话呢?江西是最后一个南唐朝代自留地存几代人!你们看北方语言有一个另类,那就是山西话,山西话其实也是唐朝官话的继承者!为啥北方人东北能听懂甘肃话而山西在中间另类?因为唐朝有一批人来了~沙陀人!这群人从新疆跑来投奔唐朝当然得讲唐朝官话了!虽然有点不正宗长安腔,但也觉得是一口一口全学下去(就像今天栖臧讲普通话一样),他们得去山西跟唐朝的山西汉族混音(就像山东人去东北跟满族混音成东北话一样),你们去对比山西方言和江西话,很多发音相同!同时因为元朝没被杀而保留了下来!

宋朝,语言无从考证!说能说宋朝官话的人绝了也一点不过!估计闽南语!反正逃到台湾的人应该有官方语言人员!可以去看看元朝杀了多少宋朝人,只有千分之二的人活了下来!

宋朝以后就是近古音了!明朝起来后要全国移民啊,也就有一个官方话,说是吴语我觉得不准确!把江浙人搬到安徽,搬到云南,最准确的应该是现在的四川话!有一个地方的方言做为标准,那就是当时的湖北黄梅县!那地方人多!又居中!就定他吧(跟现在普通话定河北栾县一样),四川话也在演变,我就四川的,我不会中古音,但是我家族谱的三十个字全是粤语发音!现在我就听他们中古音方言在结合我们四川最土最土的方言居然是一样的发音!

清朝建立后北方口音开始变了,也可能说是明朝在北京的时候就变了!北方方言山东和甘肃都是一个调!

总体来讲,就一个顺序,

秦~中原话,今粤语,

汉晋,古楚国方言+中原粤语,今客家话

唐,鲜卑汉化方言+汉客家话,今赣语

宋,吴语+赣语,今闽南语

明,大杂烩语言+吴语+湖北方言,今四川话

清,满族汉化方言+四川话,今河北方言

今,河北栾州方言

最后把中古音和近古音例子举点

鞋(hai)子,上街(gai)


改名字已经纯再了


让全国各民族用普通话来交流,这是民族文化,文明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以哪里的方言做蓝本并不重要,但是我国在某个时期,所有的领导讲话都在模仿一个人的腔调,而不是说普通话,听的我们一脸懵逼,抬头看老师,老师说:第一句的几个字能听懂“桶子文,就是同志们”啊!惊愕后全班同学哈哈大笑不止,从此怪怪的领导腔成为同学们的搞怪宝典时不时的冒出一句,大家开心不止。随着社会的进步,领导们也不在使用怪腔说话了,与老百姓的距离似乎也近了。普通话普及的速度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