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地方大片農田耕地丟荒,它的反面是什麼,說明了什麼問題呢?

九天130884916


有些地方大片農田耕地丟荒,它的反面是什麼,說明了什麼問題呢?



對於一些地方確實出現了大面積農田耕地硫磺的現象,而且這部分地區在農村裡,基本上都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以及婦女其年輕的農村勞動力,基本上都外出打工或者創業。這也是的農村一些地方大片更田丟荒的主要原因,因為缺乏勞動力。

土地撂荒主要原因是這兩年糧食價格比較低迷,而且農資產品價格又比較高高比如去年的農產品價格就比2017年上漲了30%左右,這間接的就導致了種植成本的增加,而且糧食價格還出現下跌的態勢,種地不賺錢已經成為社會的一個共識,所以好多農民開始對農田耕地進行丟荒。



一些農村農田耕地硫磺的現象的反面就是一個種植成本以及收益的問題,下面來簡單的估算一畝土地的種植成本大概需要多少錢?而且收益又有多少錢?就拿現在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的糧食作物,玉米的種植成本來計算:

玉米種子、化肥、農藥、人工成本、機械成本、儲存成本、秸稈回收成本,這些加起來需要680元左右;而玉米每畝一般產量在一千斤左右,按目前的玉米價格,也是一個平均價格一元計算,每畝的毛收入在1000元,去除成本費,每畝的收入只有320元。一年的汗水,人均一畝三分地,一年的收入還不到500塊錢,這就是農民土地撂荒的反面的真正內容。

如果農民外出打工賺錢,每個月至少3000元的工資,一年下來也有兩三萬的收入對於工地上的農民打工的工資要高一些,能在5000元左右,這樣每年下來也有3、4萬元左右的收入。比種多少畝地都強,而且流的汗水要少一些,風險要低一些,因為種地是靠天吃飯,一旦出現大的自然災害就會虧得血本無歸。



總之,一些農村的農田耕地丟荒的現象特別嚴重,土地丟荒主要是背面就是種植成本增加,而且土地的收益也不是太高,可以說農業屬於一種冒風險的微利的行業,所以農民開始出現了土地拋荒的現象。這說明一點,糧食價格低迷,農產品價格低迷,種地不賺錢,這就是最根本的道理。畢竟現在這個社會是經濟社會,而且物價飛漲的時代,孩子需要教育,父母需要贍養,醫藥費需要開支,這都需要很大一筆資金來維持住家庭正常的開支,所以年輕的農民必須走出家門,多賺錢來養家餬口,土地撂荒是當然正常的事情了。


宗元三農堂


我是70年代初人,經歷了人民公社,80年初分田下戶,和南下打工這三個時期。士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而現在農民已經視田地為雞肋。只因辛苦勞動後無法體面的生活生存。分田下戶是對人民公社模式否定,分田下戶好了一段時間,當城鄉差距增大時,第一次出現拋荒。當時農民要交議購糧和徵購糧,每年底手中糧所剩無幾,養家餬口很難。當北上廣大建工廠後,那些農民子弟為生活離開家鄉重謀新路,這一次拋荒直接迫使政府返補農民每畝200,和強制不許拋荒,如此這般才使拋荒現象有大幅度減少。這次拋荒與頭一次不同之處,至少有這兩點,1改革開放後外出的新中國農民二代回不去了,而三代又無意留意農事。2新中國第1.5代(祖輩,父輩)祖輩已經盍然不在,父輩年老體弱,也就是說能幹農活的不再。

在此借樓主的平臺:感謝天下所有的農民父母,你們有山一樣的脊樑,有桃花水一般的柔情!你們平凡而偉大,為新中國成立捐財捐兒女,為早日實現中國現代化而奮鬥,作為你們的兒女,我們攜手奮進。


愛人敬人


解放前,土地都是在地主手裡,農民自己沒有土地,只能租地主的地來種植養家餬口,由於當初科技不發達,造成了生產力低下,農民辛苦勞累一年的收成除了交給地主的糧食外,農民家中只能留下一點點糧食,根本解決不了溫飽問題,人民政府執政後,毛主席實現了土地改革,把土地全部收回國家,分給農民,實行耕者有其田,住者有房屋偉大政策。舊社會的中國是個一窮二白的國家,由於生產條件落後,分田單幹不能實現農業現代機械化,五八年時全國實現了農村農業合作社,土地首次集中在以村為集體的合作社手裡,實現大面積的機械化管理,在集體合作社中由於一些地區人的自私觀念,出工不出力,形成了人少地多吃不飽飯,年年春季外出要飯局面,反而有些人多地少,一個人只有幾分地的地區生活過的比較好,說句難聽的話,人少地多外出要飯的地區,根本原因是自私自利,懶惰,沒有團結精神,只怕自己吃虧私農思想。改革開放後,又把土地分包給個體經營,真正發揮出了以自己為核心的生產動力,解決了溫飽問題,延遲了農業現代機械化的發展,在改革開放初期,人多地少的東部地區看到了改革開放巨大商機,紛紛棄農經商,重新又把土地歸還農村集體所有,歸還土地後的村莊,農民莊重選舉出了有思想有能力為村民服務的強有力領導班子,在改革開放的大浪潮中,積極吸引外資,帶動本地經濟向前發展,經過四十年的經濟拼搏,這些地區終於成功了,成為中國的富裕地區,在這些地區看不見被農民拋棄的土地,現在要想去租塊山坡地來發展養殖業都難,租不到,人家早已承包了,有發展種植水果的,有發展養殖業的,沒有一塊荒地,離開縣市六七十公里的大山裡,老闆們也在發展生態農業,應該說富裕地區的土地是很寶貴的,不會浪費一點土地。反而地多人少的地區拋荒嚴重,由於國家政策的調控,糧食問題始終在政策的調控之中,農民種植糧食農資投入過高,糧價收購偏低,投入和收入之間沒有利潤空間,個體能量太少,資源浪費,沒有能力實現機械化生產,農民辛苦一年的勞動所得,遠遠沒有外出打工多,這樣的情況下,農民誰還原意在家務農種田,這就出現了土地拋荒現象,要改革變這種現象還是要國家政策的扶持,引導農民回鄉發展農業生產。


老金15096980119


目前我國的許多農村確實出現耕地丟荒的嚴重情況,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歸根結底農民的收入少了,但也反映出了很多的社會矛盾,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當前的物質條件無法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了。目前的農村的農民多數都是5060多歲的農民了,這些農民的孩子絕大多數都沒有留在農村繼續務農,多數都是在城市裡打拼,很多都已經貸款買了房子,光是這個房貸就讓多少中國家庭喘不過氣來了,做為父母一輩子總是替兒女著想,總想著為兒女分擔些壓力,讓兒女過得能夠更加舒心些。


那麼,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幫助兒女增加家庭收入了,而目前我們國家的糧食價格著實讓老百姓一頭霧水啊,著實沒有了繼續種地的信心了,多數農民的收入還是得依靠糧食的,那麼,種糧食無法給自己帶來可觀的收入,還不如出去打工賺錢來的實在些,所以就會有很多的農民乾脆不種地了!


二、糧食的價格不高,但是種地的耕種成本都在上漲。做為農民種地,你得買種子吧,你沒有錢的話,又有誰會願意把種子賒給你,想要高的產量,你得用化肥吧,化肥從哪裡來,不還得花錢嗎,要是年頭風調雨順還好些,要是趕上大旱的天氣怎麼辦,總不能讓發芽的苗旱死吧,不還得想法給大地灌溉,灌溉不還得花錢嗎!


雖然國家對於種地的農民有糧食的補貼的,但是對於這些生產成本的上漲,起到的作用不大,家裡的土地面積是一定的,糧食的產量也是一定的,但是價格總是呈波浪式變動,這讓農民都不知道合適賣糧能更划算著,糧價掉一分錢,這對於很多的農民來說真的心上扎針一樣啊,更何況生產成本也是在連年的上漲!

三、這也說明了我們國家的人口老齡化嚴重,尤其是在農村更是突出。現在的很多8090絕大多數都沒有在農村務農,而在農村務農的農民多數都已經是養老的年齡了,但迫於各方面的生活壓力還是得繼續種地幹下去,有的幹不動了,就乾脆不幹了,土地能承包出去就承包出去,承包不出去因為自己種不了了,那就只能讓土地丟荒了!


以上都是小閆的個人拙見,大家有什麼不同的意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草根小閆


我是一個農民,地地道道的農民,深為土地拋荒感到痛心。在我們黔東南山區,地形陡峭,祖宗為開懇一片農田花費大量的心血。以前沒有機械化,都是依靠人工一片一片開懇農田,有的農田甚至於開懇了一輩子都沒有完成。民諺雲:高坡有大田。實際上是有如傳說中的“愚公移山,子子孫孫無窮匱也”,才能完成如此的豐功偉業。

但我們不得不放棄農田,因為種田沒有出路,要養家餬口就必須外出務工。

依靠一畝二分地,溫飽沒有問題,但問題是,在當前的現代社會,你如果只能解決溫飽,那就是就是大問題了。

子女的學費、老人的醫療、正常生活生產生存與發展,都是需要錢,需要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鈔票。但農村賺錢不易,至少我們這裡是這樣的情況。

產業能致富,目前也僅僅是摸擬階段,是起步階段,真正能能帶動群眾致定,好日子還在後頭。但土地大片拋荒的後面,反映著涉及整個社會的一些其它問題。

1、種田經濟效益下限,經濟效益比低,沒有奔頭。這是最最主要的原因。農民對土地是有感情的,但不得不放棄也是沒有辦法。

2、飲食結構發生變化,主食需要量比例下降,蔬菜水果需求比例上升。水果的生產在山地也可以進行,從而降低了 對於農田的依賴性。

3、現代科技提高了糧食畝產量,糧食生產與市場供應穩定,甚至供過於求,對糧食的重視就顯得忽視甚至於漠視了。沒有饑荒,供應充足,有些農田出於管理成本因素,就不得不逐漸荒棄了。

4、由於大局調控的原因,多年來糧價一直穩居下限,整合成本,種田不能謀利,甚至於虧本。種田已經不再是農民的主業,迫切要求農民尋找新的出路。

5、城市經濟的發展,促進就業形式增多,農民務工形成主流。權衡利弊,人會自動地選擇利益最大化的就業方式與出路。



侗寨行者老潘


現在在我國很多地方,土地大面積丟荒,其實這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現在自家的一畝三分地已經不能養活一家人了。以前工人的工資幾十塊,糧價是幾毛錢,現在工人的工資是幾千,糧價是一塊左右。工人的工資翻了上百倍,而糧價,才上漲一倍。你說讓農民怎麼活。其次是土地過於分散。以前農民都是鋤頭鐮刀,一個人也只能斥候這一兩畝地,可現在已經機械化了,對於農民來說如果只為那一畝三分地修水池,買機械,那是陪本。可如果是幾十畝幾百畝那就可能賺錢。所以我認為國家應該調整農民土地結構。把所有的土地都集中起來,從新按幾十畝或上百畝那樣從新承包。以現在的工資算種幾十畝地也能底得過工資了。只有這樣國家才能不用補貼,而且還能收一筆承包費。


有緣286052438


第二個方面,中國經濟要快速發展,特別是大城市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農民工去建設。農民工也成了城市建設不可缺少的生力軍。他們的祖父們夢寐以求的工人夢,終於在現今一代年輕人身上實現了!春節期間,我到朋友家去拜年,正好朋友的兒子在外打工剛回來,即興閒聊期間談到了在外打工的話題,朋友的兒子很高興地對我說:現在國家政策好,農民也可以當工人了!家裡種地掙不了幾個錢,我在外打工一個月的工資比在家種地一年的收入還要多!現在傻子才願意回家種地呢?



第三個方面,現在人人都知道,打工比種地強十倍。所以農村年輕的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老的老,少的少,他們根本沒有能力去種地,在家照看好孩子就已不錯了。農田沒人種了,撂的時間久了,自然也就荒掉了。


神語兮兮


它反應的是農民種地賠錢,在農村已近生活不下去,必須出去找出路。

這裡存在的問題就是整個社會不重視農民的收入,你可以一塵不變的領75塊養老金,你申請低保必須得達到什麼苛刻的條件。也就是說整個上層沒有人去思考農民的變化,農民只能跟著社會的發展自己改變。這幾年農村的學校也不知被那個出歪點子的給搬離了,導致年輕一代都跑了。沒收入沒學校,不跑還等什麼。

日本不想工作的都有每月7000人民幣的收入,日本更有領美國人羨慕的農業,導致日本農業繁華的主因就是保證農民的收入。我們可以學習日本,學習日本很難嗎?社會資金用到農民身上不行嗎?

我們有很多提高農民收入的辦法,但一個也不用,提高75塊養老金的更是有很多人反對。我們每年補貼虧損單位很多很多錢,為什麼就不能補貼民以食為天的農業。每年扶貧,但越扶越貧,也不去思考為什麼,,最終農民只能無奈的離開,如果依然一意孤行,將會有更多的土地被撂荒


戀香惜玉63792524


拋荒的情況太多了,引起這個問題的原因就一個:錢。

看張照片,這是我們當地水稻田8月份收割時候的情況。

照片上看,還好是吧?畢竟有人耕種。但是,我告訴你,這種水田,一年只有4月到8月底才能種,其他的時間全部拋荒,沒人管,沒有要,大隊一半左右的水田芭茅都長了一人多高,你還覺得好嗎?

以我們當地這個四川十八線小城市的農村舉例吧,農村現在純粹靠種田為生的家庭很少了,大部分家裡的青壯年勞力都選擇打工掙現錢。

其中,以裝修建築行業居多。到處擴建的商業住宅持續需要這方面的勞動力,一個掛磚、貼磚的大工每天300-350元,專門混水泥(我們這邊稱為和灰)的小工150元。

如果一家三口專門做小項目,譬如當家的貼磚,兒子學徒加開車,女人做小工和灰的活計,月入上萬輕輕鬆鬆。

而一畝水田的一季稻能產多少米?田間地頭的一點油菜、胡豆、黃豆能有多少產量?你得翻地、育秧、插秧、施肥、驅趕麻雀和撒藥。就照片上這點稻子,就用了幾個壯勞力兩天的時間才割完。這兩天工,直接就掙現錢啦。

缺乏相應的保障政策扶持

如果你的家鄉有修建高速路、硬化土地開設工廠,在家附近就能去工廠打工,月薪1千多到2千,按時上下班,你還會每天早九晚五去務農嗎?

很難,這種太難了。因為除了田地產出的這些作物之外,你購買其他任何生活資料,都需要用錢。而錢,是需要付出額外的勞動去掙到的,田裡不產錢……

頭條號:講故事的貓小姐,歡迎關注我,留言諮詢或討論。本文系原創,謝絕轉載

講故事的貓小姐


說話要講求實事求是,不要亂講,你所看到的,聽到的不一是真相。

真相是,那些連片的真正的良田,沒有哪個村幹部或鎮幹部敢讓它們荒廢。

而這裡所說到的荒廢地,其實並非是良田,只是因為在那個生產技術水平比較原始的年代,在一些水利條件並不是很好,土質也不最適宜種主糧食(以南方為例,水稻),因為糧食短缺,上級對糧食任務的指標重,而不得不種植些主糧,甚至不惜動用最繁重的原始水車用勞力的方法車水去灌溉這些收穫也不怎麼好的田地。反正,那時候,勞動力也不值什麼錢。

而現在,體制不同了,當勞動力和報酬不相適應時,農民就有權作自由選擇。於是不適宜種植主糧的土地,首先被淘汰了。

網友們所看到的土地荒廢的第二個原因,與他們大都只是鍵盤客有關,並沒有深入瞭解到原因。以前因為糧食短缺,產量也低,大部分地方都是種植兩季(廣東等地甚至種植三季)。而現在基本上就是種植一季(單季產量超過六,七十年代的產量。當然這要歸功於袁隆平等人),所以大部分時間去鄉下看到的都是貌似荒蕪的現象。

至於真正荒蕪的,還真的只是一少部分而已。畢竟,現在農村人也會算帳,誰也不會傻得死守這一年兩三千塊錢的種田收入而放棄了進城打工獲得更大的收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