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张士诚已经深得民心,为何朱元璋最后得天下?

有寶


元朝末年,与历史上各时期的朝代差不多,政治腐化,苛捐杂税繁重,天灾人祸,当然最为后人诟病的,是四等人制。

宋末元初,崖山海战之后,南宋丞相陆秀夫背着末帝赵昺沉海,十万军民投海殉国。南方的汉人因为一直在宋朝的统治之下,有良好的精神文明建设,宁死不降。蒙古人恨得咬牙切齿,南宋遗民的地位可想而知。

除了四等人制,还有繁复莫名的苛捐杂税,可以说只要是人能想出来的赋税,元朝都有!卖东西要交税,买东西也要交税,过节有过节钱,诉讼有公事钱,给人干活有常例钱,甚至聘礼嫁妆都要交税。

这种腐朽的统治之下,汉人自然是苦不堪言。时值黄河泛滥,中下游的百姓流离失所。当时在灾民的中间流传一句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也不知道是不是有人别有用心,故意传播,反正就是有这么句话。

元惠宗(元顺帝)至正十一年,朝廷征调民夫十五万治理黄河水患,并派两万精兵把守。元顺帝没有想到的是,本来好心好意治理黄河,却成了压倒元帝国最后一根稻草。

上文就说过,元朝的贪腐是极其严重的,六部当时归中书省管辖,中书省拿了钱,克扣一部分,再给蒙古的王公贵胄一部分,剩下的钱给下部官员。而下部官员再克扣一部分,等分放给一线,到灾民手里,早就所剩无几,修河的工具和粮食也就少的可怜。粮食工具筹备不齐怎么办?办法有都是!黄河沿岸的百姓,家里凡是有青壮的,必须无条件出力。你是老弱病残?那好,交钱免徭役!

这么一来,本来想帮助灾民渡过难关,结果成了巧取豪夺。就在这一年,有两个人密谋已久,在黄河里埋了一个一只眼的石人。

这两个人就是韩山童和刘福通。石人挖出来,正巧应了那句民谣,当时的百姓多迷信啊,看到这东西就对民谣深信不疑!二人趁机在颍州起事,谁知事情有所败露,韩山童在县令的围剿中被俘,随即被杀害。而刘福通不久后攻克颍州。

这是历史性的大事件,称为“红巾起义”至正十五年,刘福通迎接韩林儿,于亳州称帝,称为小明王。国号为宋,年号龙凤。虽然韩林儿为皇帝,但实际大权由刘福通掌握。

至正十七年,接连兵败后求助朱元璋,但刘福通在朱元璋赶到之前便已在亳州阵亡(一说死于安丰一说与韩林儿一同溺亡),韩林儿被朱元璋安置到滁州。刘福通此人应该算是元末起义军的领军人物,他生在巨富之家,为人豪爽任侠,喜欢结交朋友。

刘福通重情义,也有军事才能,但他的军事才能若是做一方诸侯倒绰绰有余,但是想染指整个江山却没这个能力。

刘福通是元末起义军的关键人物,但去世的时间却是语焉不详,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最终与他有交集的是朱元璋,那么是否是朱元璋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才导致刘福通身死呢?我们稍后会提到。

把时间倒回至正十一年,在韩山童刘福通起义的不久以后,一个叫徐寿辉的人与好友邹普胜亦是利用白莲教在蓟州起事,也叫红巾军。

十月,徐寿辉在攻占蓟水后称帝,国号很有意思,名为天完。天,大上有一横。完,元字上有个宝字盖。是为盖住大元的意思。

徐寿辉厉害之处在于懂得宣传的重要性,次年他提出“摧富益贫”的中心思想,是以发动群众先后攻占湖北江西安徽等八省,兵众达到百万,风头一时无两。但时运不济,第二年就被元军打败,蓟水失守,退守梅山。其后被倪文俊操控,在之后被部下陈友谅杀害。

徐寿辉号召力很强,自小买布的经历使他说话很有感染力,宣传能力很强,但终究是能力不足,若不然怎么会被丞相操控,最后又被自己最看好的接班人陈友谅杀害!

提到陈友谅,相信不少朋友的印象都停留在倚天屠龙记里,毕竟金庸大师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太强大,在此致敬。

陈友谅,原本姓谢,因为祖父是入赘到陈家,所以姓了陈。他的性格养成,很有可能与这件事有关。陈友谅虽然有非常卓越的军事才华,但他为人冷酷无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也不把部下的性命当回事,这其实也是导致他最终失败的原因之一。

徐寿辉起义之后,陈友谅也聚众谋反,投靠了徐寿辉的大将倪文俊,前文曾说过,后期的倪文俊操控徐寿辉,掌控实际大权。

倪文俊自然想自己当皇帝,于是想暗中加害徐寿辉,但无奈的是事情败露没有成功,倪文俊反倒被陈友谅所杀。根据笔者的分析,杀徐寿辉的事很有可能是陈友谅撺掇倪文俊干的,然后在倪文俊动手的时候来一招救驾有功,既除去了倪文俊这个绊脚石,又提升自己在军中的威望。

倪文俊一死,陈友谅便挟持徐寿辉,成了天完的实际领导者,这陈友谅不愧是军事天才,在他领导下,天完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可以说长江以南,有谅最强!虽然强,但陈友谅骨子里的骄狂此时也显露无疑。

大军入驻采石矶,陈友谅便让手下杀了徐寿辉,徐寿辉一死,陈友谅便登基称帝,国号为汉,年号大义。史称陈汉。

陈友谅生性多疑且性格十分强硬,杀伐决断到了冷血的地步,他的失败与项羽类似,对自己的力量有着盲目的自信,俗话说骄兵必败。

当时起义军就有陈友谅最桀,张士诚最富的说法。

提到张士诚,笔者就想到梁羽生先生的小说《萍踪侠影录》,张丹枫的祖先。

当然,武侠小说里很多情节都是虚构的。历史上的张士诚不得不说,他是元末军阀里最有钱的,占据江东富庶之地!

他本名张九四,家住泰州兴化白驹场,他生在一个贫苦的“亭民”之家,所谓亭民就是驿站附近的人家。兴化是产盐地,照理来说应该不会太穷,GDP应该名列全国前茅。

可大家不能忘,这是元朝,越富得流油的地方压榨就越多。张士诚等一众盐民,平日里被富户和盐警欺压,生活困顿,于是在至正十三年,也就是刘福通起义两年后,于草堰场北极殿与其弟三人和李伯升等共十八人歃血为盟。

十八个人,一人拿着一把扁担冲到盐警丘义家中,将其打死,随后又冲到当地富户家中,抢粮食分发给穷人。因为刚开始张士诚等人用扁担起事,所以人称:十八扁担起义。

张士诚率先攻下泰州,又用计攻下高邮,并且在高邮称帝,国号大周,年号天佑。张士诚的动静太大,着实有些高调,惹得元宵朝宰相脱脱大怒,带兵百万攻打高邮,张士诚吓坏了,肠子都悔青了,为什么不低调一些呢?

也算张士诚命不该绝,脱脱算是元朝最后的忠臣,也是一代贤相,可奈何朝廷里的蛀虫太多,攻打高邮之时,有人就向元惠宗进谗言,说脱脱举兵百万这是要造反啊!原本元惠宗对脱脱就颇有怨言,这下直接怒了,把脱脱召回,发放吐蕃,并在途中赐了毒酒。一代贤相就这么死了着实有些憋屈。

百万大军群龙无首,那张士诚还不高兴?于是趁没有领导,大破元军。

张士诚是灭元朝的大功臣,却在后期对战朱元璋时,屡战屡败。他虽然豪爽仁义,但没有远图,也就是没有长远的目光,这一点朱元璋就不一样,朱元璋是个非常伟大的战略家。

张士诚对待百姓倒是真的不错,当时很多名士都曾在张士诚帐下出谋划策,包括最著名的罗贯中、施耐庵等。他死后,苏州的百姓仍然纪念他的恩德。但张士诚朝秦暮楚,侯景反复,后期骄奢淫逸也是事实,成大事者不会因为一点小小的成功而满足,这一点就比不上朱元璋!

朱元璋本名叫朱重八,因为元朝政府不允许汉人有名字,只能以数字代替。朱元璋的早年经历想必大家都一清二楚,做过放牛娃,后来去皇觉寺当了和尚,之后皇觉寺也没饭吃就出去“化缘”,说是化缘,其实就是去要饭。颠沛流离三年,这三年对他影响深远。

要知道十七八岁的年纪正是三观养成的年纪,他游历全国各地,熟悉风土民情,也让他产生多疑猜忌的性格。

二十五岁,投靠濠州的郭子兴。没过多长时间,因为这一系的红巾军勾心斗角,朱元璋权衡一下,在这里没什么发展,便回到家乡募兵。

朱元璋的同乡听说他当了义军头目,纷纷来投效。其中就有徐达郭英等人。他长远的战略目光开始显露,他决定离开郭子兴的队伍,从家乡带来的七百人里挑选出二十四人,南略定远。

途中,朱元璋一路开挂似的招降,到了定远已经接近一万人的队伍。大败元军首领缪大亨,收编了两万汉人精兵。之后南下滁州,与李善长结交,李善长很聪明,告诉朱元璋。只要知人善任,不随意杀人就能得民心,平定天下。

朱元璋攻下滁州,时值郭子兴受排挤,离开濠州前往滁州,这时候谁也没想到,朱元璋做了一个决定,就是把兵权都交给郭子兴。

这个举动当时让很多人都不理解,认为他送羊入虎口,但能当皇帝的人的眼光怎么能和常人一般?朱元璋不仅兵权没丢,还笼络不少的人心,军中的威望一时无两。

笔者估计,朱元璋应该看出郭子兴命不久矣,果不其然,不久之后郭子兴病逝,小明王韩林儿(严重怀疑是张无忌的原型)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元帅,小舅子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则是左副元帅。朱元璋才是三把手。

韩林儿明显也怕朱元璋一家独大,才用郭天叙和张天佑掣肘,不过这支队伍的实际统帅仍然是朱元璋,他在军中的威望无人可及。让贤郭子兴的好处现在展现出来。

在浙江驻扎六年,借助明教的力量,奉行朱升的策略,就是著名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三点给朱元璋带来了莫大的好处。

至正十九年,朱元璋控制江右浙右等地,虽然朱元璋兵多将广,但实际势力范围并不大,并且四处都是强敌,地理位置并不优越。但是朱元璋身为一个伟大的领袖,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没有人才才是问题,于是找来了刘基,也就是后世被人神化了的刘伯温。

朱元璋军纪严明,当初胡大海正在攻打绍兴,其子胡三舍犯了军纪,依然亲自将胡三舍斩杀。一时之间被百姓称道。

陈友谅刚刚杀了徐寿辉,风头正劲,与张士诚约定攻打应天府,也就是朱元璋的地盘。朱元璋的战略目光又开始发挥作用,四周军阀,只有陈友谅和张士诚算是强敌。

陈友谅势力强大,张士诚略小。若是常人必会先挑战相对弱的,可朱元璋却先打陈友谅!因为如果先打张士诚,以陈友谅的军事才能,必能看出唇亡齿寒的关系,从而援助张士诚。而首先攻打陈友谅的话,以张士诚唯利是图目光短浅的性格,定然乐得坐山观虎斗。

所以朱元璋率先攻打陈友谅,果不其然,张士诚根本没有施以援手,冷眼旁观,正中朱元璋下怀。陈友谅节节败退。

此时红巾军内部不合,张士诚趁人之危,派吕轸攻打安丰,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援,等朱元璋赶到的时候,刘福通身死(也可能没死)。迎接小明王韩林儿到滁州安置。

陈友谅又来刷存在感,认为反攻时机已经成熟,又与朱元璋交战,发生了著名的鄱阳湖水战,一代枭雄陈友谅万箭穿心而死!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称为吴王,史称西吴。

而后发动了平江战役,张士诚虽顽强抵抗,但大势所趋,最终被俘。

话说这张士诚也是真汉子,宁死也不低头,朱元璋跟他说话他竟然都不搭理。最后被乱棍打死,估计也是成王败寇,一心求死。

朱元璋迎接小明王韩林儿,非常巧合的是迎接途中船竟然沉了,韩林儿被淹死(刘福通很可能也在船上一同溺亡),不排除朱元璋设计谋杀的可能。

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三人都属于红巾军后期领袖,三人都是绝顶的军事天才,但奈何朱元璋更胜一筹,可叹风云际会,一山却容不得三虎!

所幸朱元璋最终平定天下,建立大明。洪武帝励精图治,惩治贪官,在位期间为国为民,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也给后世留下一个波澜壮阔又充满着传奇的王朝!


这厮太帅hs


“朕以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士诚为人,外迟重寡言,似有器量,而实无远图”

前面这句话是朱元璋评价陈友谅和张士诚两人的,后面这句是《明史》评价张士诚的,我认为这两句十分到位

发家

张士诚兄弟靠贩盐起家,体验过民间疾苦,自然对劳动人民抱有极大的同情心,在攻陷平江,建立了大周政权后,第一件事就是下令废除元朝的各种苛捐杂税,减轻底层民众负担。因此深得民心,占据了最富裕的江浙地区

偏安一隅

张士诚占领富庶的江浙后,身为商人的“小富即安”的思想,已经在他头脑里根深蒂固,后来张士诚又自立为吴王,不思进取,再无作为。偶尔心情好,就在周边攻打一两个城池。打得下来固然好,打不下来也没啥损失

而富庶的江浙地区几年无战事后,张士诚就逐渐变得奢侈、骄纵起来,不想过问政务

器小<strong>

<strong>就在张士诚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日子时,朱元璋在攻城略地,陈友谅也在攻城略地

而当朱陈大战时,陈友谅也派人约张士诚夹攻朱元璋,但是张士诚想当个旁观者,表面上答应了陈友谅,最后还是没有行动

等到鄱阳湖大战过后,朱元璋攻下武昌,消灭了陈友谅,率领军队回到南京,就开始进攻张士诚,不久便被攻破

而张士诚投降后,被送往应天府,其间,张士诚一直坚卧舟中绝食。被押送应天府后当夜,趁人不备,张士诚上吊自杀,终年四十七岁

《明史》评价张士诚:“ 昔日拥强兵占胜利时,张士诚内怀懦弱,坐失良机;当其被俘为虏时,辞无挠屈,绝粒自经,也不失为一大丈夫”我认为这时对他最准确的评价,张士诚是一个好人,但不是一个好君主

(张士诚记功碑)


五葉談


盐贩发家史

说起元末明初的起义领袖除了朱元璋和陈友谅,不得不说张士诚,张士诚从十岁开始就跟乡亲们一起,依靠卖苦力赚来的微薄收入补贴家用。少年时就有“少有膂力,负气任侠”,不仅身体健壮,而且为人仗义疏财,虽然自己家里经常穷得揭不开锅,可是每当乡亲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总是慷慨解囊,有求必应。渐渐地,张士诚在当地盐民中树立起很高的威信。元顺帝至正十三年,我们这位牛逼哄哄的盐贩在白驹场附近的草堰场拉起了革命队伍起兵抗元,由于其人十分了解下层百姓生活的艰辛,在他执政的前期,励精图治,致力于革除元朝的弊政。深得民心,使得江南一带的百姓十分爱戴和认同张士诚的领导。当时张士诚部最强盛时期的地图范围:南到绍兴,北超过徐州,到达济宁的金沟,西边占据汝宁府颍州、濠州(安徽凤阳东北)、泗州(江苏盱眙),东边直到大海,纵横两千余里,军队几十万人,可谓兵多将广。正是因为其爱戴百姓,使得江南一带的有志之士多有来奔于他。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张士诚在建立东吴政权以后,一年多的时间内没有战事,再加上江南一带人口众多,财富远高于其他战乱地区,张士诚开始丧失起义时的进取心,开始不理政务。东吴政权开始由盛转衰。再者没有抓住最佳时期继续扩充自己的实力,而是偏安于江南一带不思进取,就在当时朱元璋大战陈友谅之时,没有抓住两方都虚弱的战机。拒绝了陈友谅提议两方夹击朱元璋的提议,按兵不动。结果不久陈友谅被朱元璋击败。整顿军队以后压向吴地,张士诚的势力被一点一点的吞噬。事实证明在争夺政权的战争中容不得任何的懈怠和仁慈,因为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只有第一名才能存活,后面的都是前者通往权利中心的白骨阶梯。


喜欢我的回答 可以关注我 跑调在这谢谢各位大神。


独霸蓝星的兔子


原因很简单,张士诚取得东南,称吴王后,开始享受既得成果,不思进取。

张士诚在元末的农民起义中崛起,占取苏浙富饶的地区,在农民起义军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张士诚建立吴(区别于朱元璋的吴王,又称东吴)政权后,成为当时最主要的三支农民起义军之一,当时陈友谅拥兵最多,张士诚最富,相比之下夹在中间的朱元璋则是四面受敌。

但是,张士诚建立东吴政权后,开始享受,不思进取,当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的时候,如果张士诚从背后突袭朱元璋的南京,朱元璋势必大败,但长时间没有经过战事的张士诚没有了进取心,结果等到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后,挥师东进,张士诚兵败被俘虏,被朱元璋杀掉。


津城沐雨


常言道“得民心者得天下”。可张士诚为什么得了民心却失了天下呢?其实得民心是谋得天下的必要条件,但是只得民心,没有过硬的军事实力或者自身没有进取的精神是难以平定天下的。

张士诚从个性上来讲属于那种胸无大志、墨守成规。可以守得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已然就是烧高香了,怎么可能会有谋天下的想法?

当年反元朝也是不得已而为的举动,在那个起义军并起的年代,割据一方。也正因为他没有图谋天下的想法,不会以战为主,而是深度发展农业,造福一方百姓成了他的主要目标。

在深度经营自己的地盘之后,使得本就富庶的江南地区更加的富饶。张士诚在自己的地盘都是实行减税政策。因此在江南地区百姓的眼中,张士诚是无可替代的,哪怕是后来张士诚败给朱元璋,百姓还要为张士诚说上几句好“之所以战败是因为张士诚不忍百姓受战乱之苦”

由此可见张士诚深得民心,远不是朱元璋所能比的。

张士诚的经济实力是毋庸置疑的,有着很好的民众基础;占据着最为富庶的江南地区;实施着最人性化的政策。这些都使得张士诚成为各军阀当中的佼佼者。

张士诚的军事实力也并非不堪,可是张士诚没有帝王的雄心和手段。所以他的能力也仅限于守住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如果在和平年代应该是非常有作为的封疆大吏。

可是他的对手却偏偏是有着雄才大略的朱元璋,自己的小农思想也只能断送了自己的路。

一将功成万骨枯,仁者不为王!

我是笑笑生,喜欢笑侃历史,关注我,交流更多新鲜的观点!


k笑笑生


张士诚和朱元璋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张士诚后期的进取心不强,而朱元璋对于天下志在必得。


我们都知道张士诚是私盐贩子出身,本身其实就是一个财主,所以作为一个财主来说他的商人本色也限制了他对于事业的想象,所以对于张志成来说,小富即安占据了东吴一带,他也成了明知吾当之无愧的土皇帝,所以这个时期的张士诚志得意满,不思进取。虽然张士诚很多明星,但自己不努力,是没有任何办法的。


朱元璋家在张士诚和陈友谅之间,其是势力最弱的一个。而且当时朱元璋的形势非常恶劣,如果说他要不努力的话,很可能会被陈友谅和张士诚慢慢的蚕食掉,这就对于朱元璋提了更大的要求,要么死亡,要么成功,所以朱元璋奋发图强,带领手下人一步一个脚印的争取到了最后的胜利。


无论是消灭张士诚和陈友谅,朱元璋虽然说都带有侥幸的成分,但没有任何成功是无缘无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