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勝利:淺談觀日本大河劇《真田丸》

最後的勝利:淺談觀日本大河劇《真田丸》

深夜無事,像往常一樣打開b站,隨意瀏覽著視頻。忽然發現已經消失匿跡多年的日本大河劇《真田丸》又可以看了。雅人叔演的《真田丸》雖然不如李狗嗨要出名,但是仍然可以稱之為一部良心之作。

《真田丸》主要是講述日本戰國時期傳奇人物真田信繁的一生,這部劇並沒有過多渲染主角的個人英雄主義,反而突出的是主角所在的真田家:老謀深算,縱橫捭闔卻又一生掙扎的父親;見識短淺,喜歡華美服飾自稱是京都公家之女的母親;德高望重,識得大體,溫柔慈祥卻又意志堅定的祖母;像男人一樣勇敢的姐姐和雖然優柔寡斷、膽小怯懦但又時時刻刻心繫家庭的姐夫;以及老實穩重的大哥和自幼喜歡調皮搗蛋的主角,他們一起構成了這樣家庭,就像一艘飄搖不定的一葉扁舟,遊蕩在日本戰國這一狂風驟雨的大海上。

相比起日本戰國時期的豪雄織田信長、德川家康等世家大族,真田家就像是一隻毫不起眼的螻蟻。但相較於其他家族,這個小家族為了生存,卻異常團結。被豐臣秀吉稱之為“表裡比興之者”的父親真田昌幸,用盡自己的所有智謀,不停遊走在刃間,只求保全自己的家人。這種家人至上的傳統,可以說是真田家的立足之本。這種傳統在日本動漫《夏日大作戰》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夏日大作戰》女主角的家族“陣內家”即是以真田家為原型)。

在戰亂年代,對於像統一天下的英雄來說,征戰殺伐攻城略地才是唯一追求。但對於像真田家這樣毫不起眼的小領主甚至廣大百姓而言,守護好自己的家庭,讓自己的家庭能在亂世中生存,才是最後的勝利。因此,相較於主角真田信繁,其實我個人更欣賞信繁的父親真田昌幸,他在最後德川家康與石田三成矛盾已經不可調和即將開戰的時候,他沒有立即選擇加入任何一方,而是理性分析。當他分析出雖然石田三成的實力大於德川家康,但戰爭經驗卻遠遠弱於德川,因此在無法判斷出誰會取得最後勝利的情況下,他讓長子真田信幸帶領著一部分家臣加入德川一方,而自己和次子信繁加入實力略強一些的石田一方,並且相互約定,無論哪一方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勝利一方的真田族人一定要想盡一切辦法保全戰敗方的真田族人。

結果,雖然真田昌幸和二兒子信繁在第二次上田合戰中以數千人的兵力成功阻擊了德川秀忠三萬八千人的部隊,但是石田三成卻在關原以絕對優勢的兵力敗給了身經百戰的德川家康。戰爭結束後,石田一黨被趕盡殺絕,真田昌幸和真田信繁大勝了德川家的大公子德川秀忠,秀忠決意要將真田家全部斬首。幸得當時在德川家屢立戰功的真田信幸拼死求情,才得以保全真田家的所有人。雖然昌幸和信繁最終被流放高野山,但真田一族也算是迎來了太平。至於真田信繁後改名真田幸村參與大阪冬之陣和大阪夏之陣,且最終戰死沙場,更多是真田信繁自身的情感驅使,畢竟石田三成是他的摯友,豐臣秀吉是他的伯樂,大谷吉繼是他的岳父。為了這三個人,他也要和德川家康拼命一搏。雖然最後飲恨疆場成為悲情英雄,但他也在人生中的最後一戰裡大放異彩,甚至差點殺了當時已年過七旬的德川家康。即使他失敗了,但也成為了日本人心目中的英雄。“日本戰國第一兵”的形象,也不斷出現在後來日本的文學作品以及影視、動漫、遊戲作品中,經常可以看到一個身著赤鎧,手持十文字槍的青年武者形象躍然紙上……

那麼真田昌幸讓信幸、信繁兩個兒子分別加入兩個敵對陣營的決策是對的嗎?不能說完全是對的。因為這個決定其實就是一場賭博,稍有不慎,最後的結果很可能保不住父親昌幸和二弟信繁的性命,甚至會連累到大哥信幸。這個決定存在在著極大的風險,但這個決定可以說是最理性,風險最小的決定。真田昌幸的心中始終都堅信著,無論是德川家康勝利,還是石田三成勝利,都不能讓真田家滅亡。因此才會在對立雙方各埋一顆種子,最後終究會有一顆生根發芽,從而使真田一脈得以延續。

日本戰國時代,無數的家族都隨著歷史的塵埃一同覆滅,其中不乏織田、豐臣、北條、武田等這樣的大家族,像真田這樣的小家族瞬間覆滅的更是數不勝數。真田氏在真田昌幸的智謀下得以在亂世中保全,並延續到至今,實在是令人感嘆。

(另外說兩句:真田昌幸可謂是日本戰國時代第一智將,他的智慧不僅用於權謀,更在戰爭上發揮的淋漓盡致。他指揮的第一次上田城合戰,以不足一千的兵力戰勝了德川名將鳥居元忠帶領的八千德川軍。而第二次上田城合戰更是以數千兵力打贏了德川秀忠的四萬人。在日本戰國時期能和這兩場戰役媲美的我個人認為只有織田信長的桶狹間之戰和北條家臣成田一族的忍城之戰。桶狹間之戰不用說了,織田信長成名戰,早已彪炳史冊。但這個忍城之戰可以說一說,當時的雙方:攻城方是石田三成、大谷吉繼、長束正家等名將,帶著兩萬七千人馬將忍城團團圍住,而忍城一方既沒有名將,也只有區區五百人馬。但是就是打不下這小小的忍城,甚至忍城的主家北條氏的主城小田原城陷落了,這個忍城還是依然靠著幾百兵馬堅守著,可謂是奇蹟。如果想了解這段故事,可去看日本電影《傀儡之城》。)

說了這麼多題外話,繼續迴歸主題。對於像豐臣秀吉、德川家康這樣的強者,獵取天下才是最終目標。對於真田昌幸父子這樣的弱者,或許保全自己的家庭才是最重要的事。孟子有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同實力的人所擁有的追求和責任也是不同的。或許以真田昌幸的智慧,完全可稱雄一方,也可拋棄家庭參與亂世的豪賭。但他始終沒有那麼做,也許是在長蓧的戰場上他的兩個兄長的死警醒了他,殘酷的戰爭並不能帶來無上的榮耀,只會帶來家族的毀滅和生靈的塗炭。於是那個在戰場上竭力廝殺的武藤喜兵衛(真田昌幸在長兄真田信綱死前曾被過繼給武藤家,故得名武藤喜兵衛。後來在長蓧真田家的長男真田信綱和次男真田昌輝戰死,才改名為真田昌幸以繼承真田家家督。)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那個用自己的智慧與權術保全所有家人的真田昌幸。

元代文學家張養浩曾發出過“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感嘆。其實真田家也是如此,無論興亡成敗,能在亂世中得以生存,在盛世中得以延續,才是最後的勝利。此點說來,中國三國時期也有一個家族,也許用了和真田家一樣的策略,但結局卻和真田家截然相反,實在是值得人們思考。

這個家族便是琅琊諸葛氏。諸葛家有兄弟三人,諸葛瑾出仕吳國,官至吳國大都督;諸葛亮不用說,眾所周知的蜀國丞相;而另一人諸葛誕,在魏國官至徵東大將軍。按照邏輯,無論是哪個國家最後統一了全國,諸葛氏都能夠很好的延續下去。然而他們的結局卻又是那麼的不盡如人意。

諸葛瑾死後,兒子諸葛恪官拜吳國丞相,權傾一時。但卻因獨斷專權,被小人在宴會上所殺。諸葛亮死後,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與鄧艾戰於綿竹,最後雙雙殉國。諸葛誕因反抗司馬師、司馬昭兩兄弟,起兵謀反,最後被夷滅三族。原本萬無一失的保全策略,卻落得如此悲劇收場,實在是令人惋惜。而被成為“龍虎狗”的諸葛三兄弟,也隨著歷史的塵埃隨風消逝。

為什麼琅琊諸葛氏和日本真田氏用了同樣的策略,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結果呢?我認為有以下兩點原因:

第一,時代差異導致結局差異。三國時代雖然表面上是魏、蜀、吳三國爭霸,但最終的贏家卻是司馬氏,諸葛氏完全沒有預料到司馬氏統一全國這一可能性,因此下得三注都是錯的。而真田家面臨抉擇時,真田昌幸心中早有定論,除了德川家康和石田三成守護的豐臣家,不可能有第三個人再跳出來統一全國。

第二,家族至上的觀念高於君主至上。縱觀諸葛三兄弟,尤其是諸葛亮。哪個不是擺出一幅“士為知己者死”的狀態。諸葛亮能為劉備的三顧茅廬之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恪能為孫權的知遇之恩打出東鄉大捷,而諸葛誕能為曹魏起兵反抗司馬氏。在他們心中,曹、劉、孫三家的地位遠遠要高於他們諸葛氏。而真田家不一樣,真田昌幸早年就為了自己家族,斡旋在織田、上杉、北條、德川等大族之間,不斷地背叛、歸順為的就是自己真田家族的生存。各個大族對於真田昌幸而言只是一顆顆比較大的棋子,真田昌幸用自己的智慧操控著這些棋子,以求家族的生存與延續。

第三,真田氏的寬厚與隱忍。真田昌幸的長子真田信幸是真田家一顆重要的棋子,大哥信幸不同於二弟信繁,他隱忍,識大局且沒有野心。因此即使在德川家也是平穩生存,不求賢達。但反觀諸葛三兄弟,諸葛亮、諸葛恪還有諸葛誕哪個不是獨攬大權野心勃勃,但最後都是亡於權謀,沒能真正明哲保身。

因此,對於勝利而言,沒有唯一的標準。對於帝王將相,最後的勝利是統一全國,登上皇位,君臨天下,四方來朝;而對於像真田家這樣無數的小角色,最後的勝利,是家族的生存與延續。誰當皇帝誰做天下,我並不關心。我只關心的,是自己的家人,與濃厚的親情。只有家庭延續興盛,才是最後的勝利,否則最終也不過只是“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