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 甘溪山上,有个三巴掌和尚


利川 甘溪山上,有个三巴掌和尚


利川有座甘溪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

这和尚叫啥名字?

大家都忘了。

这和尚住在庙里很久了,后来大家都叫他懒和尚。

因为,他真的懒。

懒到什么程度呢?

懒到寺庙外的地,里面杂草比包谷苗多,比包谷苗高,比包谷苗密,密到后来把包谷苗全都挤死了。

和尚看到包谷苗被杂草挤死了他一点都不着急,反而还很高兴,因为不用再去给包谷苗施肥了。

和尚的肥料是自己的排泄物,俗话说“人穷粪臭”,不去弄乐得清闲。

和尚不种庄稼了,但是和尚要吃饭。

于是,和尚开始去化缘。

每天早上太阳从破烂的瓦缝中钻进来照射在和尚的肚皮上,暖烘烘的,和尚感觉到饿了,翻身爬起来,拿着从忠路小河碗厂坡弄来的土碗和一个布口袋,开始出去化缘。

寺外的农户开始一家一碗给他大米土豆玉米红薯。

和尚很高兴,收获满满一布袋。

扛着布袋往回走,已经日上三竿,和尚光头上冒着汗,就像牛鼻子上的汽水,一粒一粒的很分明,后来结成串,沿着耳朵和鼻梁吧嗒吧嗒往下滴。和尚抹了一把,想着这一袋粮食可以吃好几天,乐了。

乐了,他要唱歌,唱了几段山歌,他觉得没味,就唱《小寡妇上坟》。

回到寺里,肚子饿得呱呱叫。

急忙下厨房。

进了厨房,和尚吓一大跳。

锅盖已经被老鼠咬了一个大大的洞。

大概是寺里没东西吃了,老鼠也饿慌了,以为锅里有东西,就咬了,当咬开洞发现里面啥也没有,于是,一生气,又在边上补咬了一圈,成了一个大洞。

和尚舀了一瓢水,洗刷了锅,倒进粮食开始煮饭。

热气沿着锅盖上的洞直通通往外冒,饭半天不熟。

和尚急忙去柴火堆里找了半截包谷芯,塞在洞里。


利川 甘溪山上,有个三巴掌和尚


吃完饭,这天的天气很暖和,和尚坐在寺里院坝条石上脱了衣服,一边晒太阳一边捉虱子。

那虱子不仅怕见光,更怕见太阳,六脚并用,使劲往线缝里面钻。

和尚手疾眼快,一抓就是一只,两个大拇指甲挤着虱子按,“啪”,一个可恶的生命就到此终结,暴尸荒野了。

抓一只按一只,他开始觉得不过瘾了,于是捉下来放在光滑的石板上,捉了一堆,和尚趴着,居然看得津津有味,那些小生命在他一掌的范围内,拼命地跑,跑了半天,还是在他的掌握之中。

和尚感觉到有点无聊了,伸出大拇指,用指甲盖按虱子,“噼噼啪啪”直响,像过年时节的烟花爆竹一样清脆。

暖烘烘的太阳照在背上,很容易犯困。

和尚披上衣衫,扣子也不系,躺在石板上敞着肚皮晒太阳睡觉。

天天都过着这样的生活。

后来和尚觉得化缘粮食回来自己煮饭吃太麻烦。

就每天逢着村民吃饭的时候去,化缘熟食。

吃完饭,再回寺里躺在石板上翻着肚皮晒太阳。

这样一来,可把寺里的老鼠给饿疯了。

老鼠把他一个锅盖上咬出十几个洞,可能还不解气,把下面的灶挖得像蜂窝一样。

和尚看了也不生气,反正也不用了,随它咬去。

后来,村民见和尚化缘的次数频繁了,就开始避着他。

见和尚来了,赶紧不吃了,把饭菜闷在锅里,盖上锅盖。

饿了的人鼻子都特别灵,和尚心中暗喜。坐在屋里和主人闲聊,话聊完了,没话找话聊,开始聊主人家的灶台好看,锅盖漂亮。

主人被聊的无奈,熬不住了,只得揭开锅盖,喊和尚一起吃饭。

和尚吃完饭,又回去寺里翻着肚皮晒太阳。

再后来,村民全都关着门吃饭了。

和尚再也化不到缘了。

“和尚”两字前面被村民加了一个“懒”字。

就成了“懒和尚”。

一天夜里,月亮很黑,风很高。

甘溪山上静悄悄的。

懒和尚白天没有吃饱,傍晚时候肚子饿得很难受,心想早点睡,睡着了就忘记了饥饿。

在床上翻来覆去肚子里在唱戏。

到了深夜,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寺庙里的老鼠早已饿得前心贴后背,脊梁如刀薄了。

老鼠饿疯了,也被气疯了,生起气来,就趁和尚睡觉的时候,在他的屁股上恨恨地咬了三口。

肚子饿瞌睡本来就容易惊醒。

懒和尚一翻身就爬起来,屁股上火烤火燎的疼,吓出了一身冷汗。

幸好自己瞌睡惊醒,要是睡得太沉,岂不是整个人都被咬来吃了。

幡然醒悟:不能再这样懒下去了。

——人太懒了,不仅村民看不起,就连这些老鼠都来欺负自己。

于是,大彻大悟。

一改往日懒惰作风,从此勤劳,名声四播。

被老鼠在屁股上咬了三口这件事,终究是不光彩的,后来被传成:“睡梦中,一云游高僧路过此地,在其后背上猛拍三巴掌,助其大悟!”

后来,村民把他“懒”字去掉了,改称“三巴掌和尚”!

(此庙又名“净慈寺”,位于利川凉务甘溪山,距利川城区约7公里。此寺修建于清朝中期)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来源:笑打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