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為何選擇靠近邊境的伊斯蘭堡作為首都?

wangshuiyiyu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可不簡單,相當複雜。

第一,卡拉奇的的崩潰。

卡拉奇本來是巴基斯坦的首都。

但自從印巴分治,巴基斯坦成立以來,卡拉奇就很快崩潰了。

一是巴基斯坦全國經濟落後,只有卡拉奇等少數大城市,大量農民湧入這裡打工。

二是印巴分治期間,出現種族仇殺現象,大量印度的穆斯林逃亡卡拉奇。

於是,卡拉奇的人口從成立時的幾十萬,迅速增加到今天的2000多萬,翻了近70倍

由於人口增加太快,卡拉奇無論如何快速發展也是無法承受這麼多人的。

於是,資料中這麼寫:由於人口每年都在鉅額增加,給卡拉奇的就業、住房、交通、水電等方面帶來極大壓力。卡市超過30%以上的勞動力沒有工作,必然導致民眾的不滿和猖獗的犯罪。

該市約有一半以上人口居住在擁擠雜亂、缺少生活必備設施的貧民窟內。因經常斷電缺水,給人民生活和商業活動帶來嚴重影響。

大量的人口也讓這裡變得犯罪頻發。為了搶奪食物和水,求得安居之所,組織間開始競爭,領地暴力爭鬥不斷髮生。一份情報部門的聯合調查顯示,卡拉奇的大部分暴力事件是由黨派、民族和宗教衝突引起的。根據政府部門的統計,在卡拉奇,每年各種暴力事件的受害者超過2000人,而僅在2013年的前8個月,這一數字已經超過了2000。

顯然,此時卡拉奇已經毀了,不能作為首都,必須遷都。

第二,卡拉奇的軍事劣勢。

卡拉奇是一個海港,但巴基斯坦海軍力量薄弱,無法和擁有航母的印度對抗。

幾次印巴戰爭中,巴基斯坦海軍幾乎沒有什麼像樣的作戰。

在巴基斯坦決定遷都的1959年,印度已經購買了英國皇家海軍的尊嚴級航空母艦大力神號。大力神號的滿載排水量將近兩萬噸,最高可搭載52架作戰飛機。

只要印度人願意,他們完全可以使用航母騷擾巴基斯坦首都,甚至可以派陸軍直接登陸。

而印度的首都新德里,則在印度的腹地,不在海岸線上。

就像上海、廣州、天津不適合做首都一樣,顯然卡拉奇港口也不適合作為首都。

因為印巴戰爭在巴基斯坦遷都之前,已經進行了2次。

遷都到伊斯蘭堡後又有第三次戰爭!

可以,巴基斯坦如果把首都定在卡拉奇,是存在現實的軍事威脅的。

同印度新德里一樣將首都放到內陸,也是巴基斯坦軍方的共識。

第三,伊斯蘭堡的重要地位

伊斯蘭堡的軍事政治地位非常重要。

它不但扼守中亞通往印度大陸的開伯爾山口,也距離克什米爾近在咫尺,距離中國也不遠。

首都定在這裡,可以保持和中亞以及中國的緊密聯繫,還可以保持對印控克什米爾的強大的控制力。

而且,伊斯蘭堡在巴基斯坦內陸,遠離海岸線,相對比較安全。

至於伊斯蘭堡似乎距離邊境不遠,主要是因為該國北部本來就比較狹窄。

如果仔細看,你會發現伊斯蘭堡在該國北方的中間位置,並不算靠近邊境。該城市距離最近的印控克什米爾邊境還有一段距離。


薩沙


在1947年“印巴分治”的時候,巴基斯坦的首都其實是在沿海大城市卡拉奇。這個卡拉奇當時是巴基斯坦最大的城市,其在巴基斯坦國內的經濟地位就和我國的上海差不多。

不過到了後來,巴基斯坦才把本國首都從沿海的卡拉奇遷到了距離印度邊境很近的伊斯蘭堡,並保持至今。那麼巴基斯坦為什麼不繼續定都於卡拉奇,而是要在靠近邊境的伊斯蘭堡建都呢?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避免印度海軍的威脅。原先的首都卡拉奇距離海洋較近,而印巴兩國又衝突不斷。一旦發生戰爭,強大的印度海軍隨時可以封鎖巴基斯坦海岸線(參看歷次印巴戰爭)。因此在1959年後,巴基斯坦就將首都遷移到了拉瓦爾品第,也就是現在的首都伊斯蘭堡。

不過,伊斯蘭堡雖然遠離了印度海軍的威脅,但是距離印巴邊境卻非常近,因此也暴露在了印度陸軍的威脅下。只不過,相對於兩國海軍的巨大差異而言,兩國陸軍的實力差距就要小得多了。伊斯蘭堡雖然靠近陸地邊境,但巴基斯坦的陸軍實力還是比較強的。

此外還有一點,那就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一直在爭奪克什米爾,至今也沒有分出勝負,只是以實際的火力控制線劃分克什米爾地區歸屬。巴基斯坦把首都遷移伊斯蘭堡,也是想加強本國對克什米爾的控制,此舉頗有一番“天子守國門”的無奈意味。


歷史的荒野


縱觀世界各國的首都,很少將其建於靠近邊境的地方,因為這對安全很不利,正基於此,哈薩克斯坦等國才將原本建於兩國交界處的首都,搬遷到離邊境較遠的地方。

然而,巴基斯坦卻反其道而行之,偏偏要將首都建於邊境處,這是何故呢?

要知道該國原來的首都卡拉奇可是靠近阿拉伯海的港口城市,當然沿海城市也不適合作首都,那為何不選擇該國的中間地帶呢?

其實,任何國家在首都選址上都有著自身的考慮。就巴基斯坦而言,不外乎以下幾點:

首先,伊斯蘭堡地處印度河與崇山峻嶺之間,依山傍水,環境優美,不啻為理想所在;

其次,伊斯蘭堡緊鄰克什米爾地區,而該地區一直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爭奪的焦點。將首都搬遷至此,可以對印度的一舉一動加以防範,並可對發源於此的印度河加以控制,從而保證工農業生產及民眾的生活用水萬無一失。

再次,這裡曾是歷史上兵家必爭之地,也是中亞國家出印度洋的要道。將首都布建於此,可以有效扼守要塞,打擊不法之徒,維護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受侵犯。

當然,對於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緩解卡拉奇人口壓力、改善國家交通狀況等也大有裨益。


點贊太容易,評論顯真情,歡迎關注、留言,等你評論,等你『一鳴驚人』!

江淮聖手


1947年印巴分治,巴基斯坦最早的首都是海濱城市——卡拉奇,而不是現在的首都伊斯蘭堡。

卡拉奇是一個好地方,但不適合當首都,人口眾多而且極易遭到海上攻擊,尤其巴基斯坦的海軍不是心腹大患印度的對手。

因此,巴基斯坦必須要遷都,遠離威脅叢生的阿拉伯海沿岸。經過勘察,巴基斯坦人選擇在開伯爾山口附近興建新首都,也就是後來的伊斯蘭堡。

開伯爾山口,地理位置很重要,貫穿陡峭的山嶺,連接著中亞和南亞次大陸,可以說是咽喉之處。

知曉南亞歷史的朋友,一定還記得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莫臥兒王朝的巴布爾,他們都是帶著大軍從開伯爾山口挺進印度次大陸。

巴基斯坦把首都伊斯蘭堡建在伯爾山口附近,讓印度人簡直感到太不爽,不僅會想起被西北部族入侵的屈辱歷史,而且有實實在在的軍事壓力。

從軍事上來講,伊斯蘭堡背靠大山,進可攻退可守,確實安全感很強。而臨近的印度邊界就沒這麼好的地理,那是一望無際的印度河大平原。

巴基斯坦於1960年規劃興建伊斯蘭堡,花去近10年時間基本完工,中間還有一段小插曲,即1965年第二次印巴戰爭爆發讓巴基斯坦臨時定都拉瓦爾品第(距離伊斯蘭堡10多公里)。

遷都伊斯蘭堡後,巴基斯坦政府很有“天子守國門”的味道,既全然掌控開伯爾山口,還大大加強對克什米爾的影響。

目前,巴基斯坦有效控制著克什米爾地區2/5的土地和1/4的人口,大部分居民生活在印度河水沖刷出的高山河谷地帶。一旦印度軍隊溯著印度河而上,就很容易佔據巴控克什米爾。伊斯蘭堡正好位處在印度河和巴控克什米爾的結合點附近,巴基斯坦定都這裡,地緣優勢就發生逆轉。

以往巴基斯坦政府在卡拉奇,遠離克什米爾,軍事上的防禦有限;現在巴基斯坦政府在伊斯蘭堡,不僅軍事防禦勢力大增,而且直接威脅印度控制下的克什米爾谷地。

現在的伊斯蘭堡,更是發揮出更大的優勢,因為中巴經濟走廊就從它的附近經過。

中巴經濟走廊,從中國新疆的喀什出發,路過巴控克什米爾地區,順著印度河河谷穿越,路過伊斯蘭堡,再轉向阿拉伯海沿岸的瓜達爾。

從地圖上可以看出,最難通行的山區就在伊斯蘭堡的附近,而巴基斯坦定都在這裡,對保障中巴經濟走廊的暢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子屠龍


巴基斯坦之所以選擇伊斯蘭堡作為收首都,既是現實的需要,也是戰備的考量!

事實上,印巴分治後,巴基斯坦第一大城市卡拉奇才是巴基斯坦最初的首都,後來在1956年,巴基斯坦決定建設新首都!


從1960年開始新建到1970年基本建成,伊斯蘭堡的建設用了整整十年時間!

地理位置上看,卡拉奇位於居萊裡河與瑪利爾河之間的平原上,地勢平坦,幾乎無險可守,且其瀕臨阿拉伯海,很容易受到敵方來自海上的攻擊!

而當時,作為巴基斯坦主要對手的印度,其海軍實力明顯強於巴基斯坦海軍,這是巴基斯坦比較忌憚,也是不得不直面的問題!

且當時的卡拉奇,外來人口不斷湧入,造成卡拉奇人口規模惡性膨脹,就業,醫療,居住,交通,水電等基礎設施嚴重滯後,社會問題不斷產生。

可見,卡拉奇本身就已經難以承受重負,減壓之舉勢在必行,而將首都從該地遷出,新建第二個中心城市,就能很好的解決卡拉奇的壓力。

這也是巴基斯坦遷都的現實需要。


再看伊斯蘭堡,其坐落於巴基斯坦北部內陸地區,背靠喜馬拉雅山,面朝印度平原,東側是拉瓦爾湖,西側為河谷開闊地帶!

地形條件優越,交通便利,進可攻,退可守,乃是一處戰略位置極佳之地!

同時,伊斯蘭堡近靠印巴停火線,軍事意義十分特殊,可見,巴基斯坦遷都於此,於當年明成祖遷都北京之舉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其背後之意,不言而喻!

很明顯的是,伊斯蘭堡與卡拉奇一北一南,一個政治,一個經濟,通過這兩個中心城市,便能輻射覆蓋整個巴基斯坦全境!

兩點成一線,由這兩個點作為基礎,便能很好的控制整個國家,只要這兩個點不鬆動,那麼整個國家也會十分的緊密,牢固!


個人認為,伊斯蘭堡這座城市的興起,並以此作為首都,確實是最為明智的抉擇!

對比,大家有何看法呢,歡迎留言評論!


喜歡的朋友請點贊評論哦,期待您的關注與支持,十分感謝!


汶與川


靠近邊境是擔心伊斯蘭堡的安全嗎?其實首都靠近邊境不代表著就不安全,而遠離邊境也不一定就安全,一切都得從實際出發,通盤考慮地形、人口、經濟、政治、軍事等等原因,而且以巴基斯坦的國土形狀來看,選擇任何一個大城市作為首都,離邊境都不會太遠。

巴基斯坦國土面積雖然有79萬平方千米,但是整個國土非常狹長,長度兩千多公里,但是寬度卻不到500公里,而巴基斯坦國土五分之三以上都是山地丘陵和沙漠,唯一肥沃的地方就是橫穿整個國土的印度河沖刷出的狹長平原,這也是巴基斯坦的核心精華區,大城市和適合生存的地方基本都分佈在印度河兩岸,巴基斯坦要建首都只能選擇在這一區域,而這些地方離印巴邊境線基本都不超過300公里,所以可選擇性本來就不多。

在巴基斯坦建國之初,首都定在印度河核心三角洲的卡拉奇,這是當年英國殖民者建立的的超大城市,巴基斯坦最大的港口和貿易中心,人口超過1600萬,但是問題也出在這裡,貿易太過發達導致人口不斷聚集,城市規模急速膨脹,而英國人當年在建城時根本沒有考慮過容納如此多的人口,所以各方面的基礎建設跟不上,導致了大量棚戶區的出現,行政管理陷入崩潰。而全年乾旱少雨的氣候導致卡拉奇的供水問題也相當突出,嘈雜的商業都市也十分不適合作為行政首都。

(擁堵的卡拉奇)

當然了,最重要的還是國家安全問題,卡拉奇在巴基斯坦的東南沿海區,從外部威脅講,巴基斯坦海軍比印度弱太多,在戰時很容易被印度海軍襲擊並封鎖,首都被圍困是一件極其危險的事情。從內部分析,卡拉奇離巴基斯坦內陸省份和印巴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的過於遙遠,長期以往不利於中央政府管理,容易誕生內部分裂勢力,國家內部不穩定因素增加。

巴基斯坦政府正是認識到以上幾點,所以從1959年就成立了專門的遷都委員會,經過一年的研究,終於確定新首都定在臨時首都拉瓦爾品第東北10公里波特瓦爾高原地區,經過十年的建設,1970年正式遷都,並命名為伊斯蘭堡。

伊斯蘭堡地理位置處於在印巴交界處,離克什米爾也非常近,很多人想當然的以為這會面臨印度巨大的軍事壓力,其實不然。伊斯蘭堡背靠高達的喜馬拉雅山,本身就是高原河谷地區,面前就是一望無際的印度河平原,對印度來說有著居高臨下的天然軍事優勢,該感到壓力的是印度人才對。而三面環山的優越環境也讓伊斯蘭堡進可攻,退可守,戰時也可起到天子守國門的效果,絕對穩定人心妥妥的!與卡拉奇南北遙相呼應,全面輻射全國,巴基斯坦就真正成為了牢不可破的鋼鐵同盟了!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伊斯蘭堡離我國新疆也很近,現在正在建設的中巴經濟走廊伊斯蘭堡也是重要節點,未來前途不可限。


軍史吐槽君


如果打個比方,巴基斯坦遷都與當年明朝“天子守國門”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印巴分治以後,巴基斯坦定都卡拉奇,後遷都拉瓦爾品第,最終定都伊斯蘭堡。

伊斯蘭堡雖然靠近邊界,但也有很多卡拉奇所沒有的優勢。巴基斯坦遷都伊斯蘭堡,除了卡拉奇“不堪重負”不再適合作為都城,也是為了發展內陸地區經濟,更加是出於安全考慮。


地處印度河河口的卡拉奇,人口超過2000萬,是巴基斯坦的門戶與第一大城市,曾經是整個英屬印度的最大農產品輸出港口。印巴分治,新生的巴基斯坦將首都定在了這裡。然而經過多年發展後,卡拉奇出現了大量大城市都有的城市病——人口膨脹、交通堵塞、汙染嚴重。

更重要的是卡拉奇地處阿拉伯海沿岸,雖然航運條件非常便利,但是也非常容易受到外來攻擊。巴基斯坦的陸軍尚可,而海軍實力很弱,當時的印度卻又在不斷強化海洋力量,對於巴基斯坦來說不得不防。



並且,相對於經濟發達的沿海,巴基斯坦廣闊的內陸高原經濟卻非常落後,而且內陸高原屬於部落族群的勢力範圍,長期遊離在巴基斯坦正式管轄之外。巴基斯坦遷都內陸高原,一來可以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其次也能夠強化對於當地部族的管理,利於總體的安定。

考慮再三,巴基斯坦決定遷都,同時就像巴西一樣重新建造了一座全新的城市,取名“伊斯蘭堡”,於1967年正式完成遷都。

雖然伊斯蘭堡靠近邊界與克什米爾,不過凡事都是相對的。伊斯蘭堡背山面河,易守難攻,不僅交通便利而且氣候溫和。南亞次大陸非常特殊,伊斯蘭堡的地理位置面對東南平原,屬於居高臨下的俯衝之勢,相對於容易受到攻擊的卡拉奇,伊斯蘭堡其實更加安全。


澹奕


夫建都之要,一形勢險固、二漕運便利、三居中而應四方,必三者備,而後可以言建都。——明.陳建《建都論》

巴基斯坦這個南亞國家自建國起,就長期處於貧窮和動盪當中。經濟上,巴基斯坦工業水平低下,農業和舊式服務業佔據國家GDP的70%,缺乏現代文明氣息;

政治上,民主派文官與專制派軍人衝突不斷,多次爆發政變。

軍事上,與印度長期對抗,阿富汗塔利班勢力的騷擾,也讓巴基斯坦疲於應付。

這種種因素,導致這個南亞第二大國,在建國60多年後,竟成為區域內最為混亂的國家。

這種混亂,放大了巴基斯坦自建國起一直沒有解決好的國家認同危機,更使得國家的軍事、經濟、政治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阻礙力量,並直接導致巴基斯坦將首都選擇在靠近印巴邊境的伊斯蘭堡,用以應對嚴峻的威脅。

在印巴分治時,東巴基斯坦(現在的孟加拉國)和西巴基斯坦(現在的巴基斯坦)同是信仰伊斯蘭教,按照《蒙巴頓方案》,給分到了一個國家。然而,這種按照宗教信仰,卻忽視了地區、階層、意識形態等各個方面的“拉郎配”,很快就誘發了嚴重的分離主義傾向。

按地域和歷史傳統劃分,西巴基斯坦是多民族國家,主要有旁遮普族、信德族 、普什圖族和俾路支族。旁遮普人是巴人口最多的民族,屬雅利安人種拉其普特人,為淺棕色皮膚,也有白色皮膚的,高鼻子,黑眼睛,黑頭髮。典型的旁遮普人一般身材魁梧,膚色比印度人稍白,略帶褐色。在印度歷史上的多數時候,屬於統治民族(剎帝利等階層)。可是在東巴基斯坦,以達羅彼荼人為主的孟拉加人,卻與西巴格格不入。結果,東巴基斯坦在印度和蘇聯武裝下成功獨立。巴基斯坦在失去孟加拉後強化了伊斯蘭宗教灌輸,以期望保持國家團結,卻由此產生了極端分子,對國家造成了嚴重破壞。每當巴基斯坦政黨、軍方為爭權奪利纏鬥時,恐怖主義勢力就趁機發難,使得巴基斯坦的局勢始終處於一種陰雨如晦的狀態。

其實印度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因為印度素有“人種博物館”之稱。既有高大的白種人,也有頭髮捲曲的黑種人。如果單從外貌和體型看,很難辨認哪一個是印度人,哪一個不是。印度北部的居民是中亞雅利安人的後裔,從人種學上說屬於白種人,南部的原始居民的後裔屬於黑色人種。後來又有蒙古人種的人進入印度,於是出現不同種族的通婚,形成了混血人種。然而,印度政府在初期剿滅了一些分離主義組織後,找到了以“金錢”收買的手段,實現了國內的初步的穩定。穩定是發展的基礎,而發展又能為印度聯邦政府提供資金實現收買“和平”的目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印度能夠施行有效的政策,在巴基斯坦這裡,卻完全沒有施行的可能。因為巴基斯坦的經濟,幾乎遇到了無解的困局。

發源於喀喇崑崙山脈的印度河,為巴基斯坦土地提供了寶貴的淡水資源,並孕育出燦爛輝煌的古印度文明。印度河年徑流達2070億立方米,雖然和亞馬遜河、長江這種土大河不能相提並論,但徑流量其實不少了。作為比較,孕育出中華文明的黃河,年徑流量才區區661億立方米,僅為印度河的三分之一。

可是,雖然印度河地表水量豐富,但印度河流經的地區的氣候條件卻比較糟糕。巴基斯坦屬於熱帶和亞熱帶氣候,全境乾旱少雨,作為核心本部的印度河流域,年均降水量也不過300毫米。至於俾路支高原和塔爾沙漠等邊緣地區,更是隻有100來毫米。作為對比,如中國陝北這種出了名的乾旱地區,年均降雨量都在400-600毫米之間。

降雨量的不足,給巴基斯坦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極大困難。在農耕時代,由於人口相對稀少,農業的用水量也比較有限,所以即便氣候乾燥,但僅憑印度河的河水,也足夠當地人使用了。當人類進入工業時代,工業、尤其是機械製造業的用水量激增,同時,隨著醫療設施的改善,人口數量急劇增長。在伊斯蘭文化裡,傳統是教鼓勵生育,這使得巴基斯坦的人口直線上升。

現在,這個總面積不過79萬平方公里,而且其中大半還是山地、高原和荒漠的國家,總人口竟達到了2億。

印度河已經不堪重負,難以為巴基斯坦發展經濟提供更多的水源,限制了巴基斯坦的工業發展;更為糟糕的是,儘管隔壁就是“富得流油”的波斯灣,巴基斯坦這片土地卻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礦藏,因此即使巴基斯坦想發展成為沙特、阿聯酋那樣的土豪國家也不可能。

貧窮是萬惡之源。巴基斯坦沒有充足的財力才應對內外部的危機,自建國時起,巴基斯坦就一直處於惡劣的內外部環境,巴基斯坦的國內政治、經濟發展,都深深地受其影響。

在巴基斯坦的周邊鄰居里,印度是世代仇敵;而伊朗和阿富汗,也都讓巴基斯坦頭痛不已——伊朗和巴基斯坦一直就俾路支高原的領土劃分存在分歧。在阿富汗,塔利班勢力在垮臺後一直盤踞在巴國境內,對國家統一構成威脅。為了應付這些矛盾,極大的消耗著巴基斯坦本來就不多的國力。

在建國之初,深受英國影響的巴基斯坦,順理成章的採用了西式民主政體。政府首腦由民主選舉產生,行政上則是由文官政府主導。

可是隨著印巴矛盾持續升級,這種體制顯露出巨大的弊端。印巴戰爭和之後的長期對峙,對兩國的國力都是巨大消耗。印度是個大國,家大業大,還能消耗的起。不過巴基斯坦在經受過三次印巴戰爭,連基本的國家統一都難以維持了。印度也有明眼人,眼看著巴基斯坦的戰爭潛力不足,因此一直在印巴邊境製造衝突,以此逼迫巴基斯坦政府進行窮兵黷武的政策,希圖以此引發巴基斯坦內亂。

為了與印度對峙,巴基斯坦政府從內部搜刮了大量財富用於軍事,而不是民生。短時間的搜刮,民眾或許能夠承受,長時間沒有回報(戰爭對軍事資源都是消耗)的搜刮,必然引發民眾的不滿。如此一來,文官政府就遭遇到了信任危機。維護國家統一就必須要軍事為先,可是民生建設緩慢又造成政局動盪。

文官政府曾經試圖與印度達成和解,可是以妥協讓步為代價的和平,又讓國民的自尊心大受打擊,政府支持率持續走低。隨後,巴基斯坦順理成章地選擇了對外強勢的軍政府。

巴基斯坦由於家族政治傳統強大(印度也同樣如此),很多民間精英要想出人頭地,就只能參軍。因此軍隊裡也有很多巴基斯坦的國家和民族精英,他們救國心切,治國有術。然而,巴基斯坦大道不行,經濟發展天生受到限制,即使軍政府能夠不顧民眾反對,強行搜刮,以對外的強勢政策,成為巴基斯坦的保護神形成的支持率,也不能改變巴基斯坦積貧積弱的事實。

經濟的持續低迷,民生的持續凋敝,民眾的反對達到頂峰,軍政府再也無法鎮壓。這時候,軍人只能在家族政黨的威逼下下臺,民選文官們便捲土重來。不過,民主政府雖能維護民眾利益,但卻對付不了印度。當軍事投入減少到使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的地步時,民主政府的日子也就到頭了,軍事政變發生,軍人專制東山再起。

一個合格的政府,應該同時保障國家安全和人民財富。但印巴衝突的存在和巴基斯坦的有限國力,決定了巴基斯坦只能二中選一。正是因為這種無法兼顧,使巴基斯坦陷入文官民主和軍事專制的惡性循環。

在這種情況下,不管巴基斯坦當政的是文官政府還是軍政府,都首先會選擇更具性價比的國防策略,以求得保障國家安全的同時有效發展經濟。

在這種國力不如人,經濟發展受限,天生不佔先手的弱勢背景下,有效利用地勢優勢,用來抵消國力上的不足,就成為巴基斯坦的必然選擇。

在1947年獨立時,巴基斯坦的首都是瀕臨阿拉伯海的卡拉奇。卡拉奇瀕臨大洋,在戰時極易遭到敵方的攻擊和圍困。在巴基斯坦決定遷都的1959年,印度已經購買了英國皇家海軍的尊嚴級航空母艦大力神號。大力神號的滿載排水量將近兩萬噸,最高可搭載52架作戰飛機,如果大力神號在經過現代化改裝後正式加入印度海軍序列,那麼巴基斯坦將失去印度洋海域的制海權和制空權,接著卡拉奇就會直接面對印度海軍的封鎖。出於國防安全考慮,巴基斯坦必須要將行政中心遷離濱海區。

印度強化海軍的努力,使得巴基斯坦選擇在與印度有更多衝突地區的克什米爾地區建都。巴基斯坦控制著克什米爾地區2/5的土地和1/4的人口,包括北部區的吉爾吉特和信奉伊斯蘭教的藏族人聚居的巴爾蒂斯坦。巴控克什米爾的地形特點是山高谷深,大部分居民都生活在印度河上游河水沖刷出的高山河谷中,自印度河溯流而上即可有效佔據巴控克什米爾。所以,印度河與巴控克什米爾的結合點,成了控制該地區非常重要的戰略要點。

伊斯蘭堡正好位於此戰略要點附近,因此巴基斯坦以遷都為代價控制了進入巴控克什米爾最方便、最便捷的通道。巴基斯坦的為防衛首都的需要,將大量的軍事設備都部署在要塞附近,能夠有效震懾印度對巴控克什米爾的蠶食的同時,還能在印度西北地區保持強大的軍事武裝,將不利的戰略態勢轉化為懸在印度頭頂的利劍,逼迫印度不得不在多個戰略方向保持軍事存在,從而實現分散印度戰略目標的效果。這多少也有一點“天子守國門”的意思,也是小國、弱國面對大國大兵壓境最經濟的自保辦法。由此可見,巴基斯坦還是很有骨氣的國家,因為以小博大,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將都城遷往伊斯蘭堡,正是巴基斯坦決絕勇氣的體現。

可是人在江湖漂,光有勇氣還是不行的。巴基斯坦要想破解困局,只有努力發展經濟,實現軍事強勢和民生富庶的雙重目標。在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如印度的情況下,巴基斯坦要想發展經濟,只能依靠外力。巴基斯坦將首都前往伊斯蘭堡,恰好實現了“借力打力”的大戰略。

一路一帶戰略,事關中國經濟的發展、國際地位的提升、中西部落後地區的開發、以及新疆等邊緣地帶的穩定,是中國的國家戰略,而這也將是巴基斯坦最佳的“彎道超車”的機會。

屬於一帶一路的重要項目的中巴高鐵對巴基斯坦而言,意味著巴基斯坦成為一路一帶的連接渠道,能夠直接感受到中國經濟的輻射。經濟的發展,會改變巴國貧困落後的狀態,大幅降低巴基斯坦民眾的不滿。同時,中巴鐵路的建成,也會大幅拉近兩國之間的地緣關係,進而強化中國對巴基斯坦的支持。中國利益和地緣影響力隨著高鐵建成將成倍增加,可以在相當程度抵消印度對巴基斯坦的壓力,巴國在軍事的投入也就可以相應降低。中國能夠在巴基斯坦修建高鐵的重要原因,則是巴基斯坦遷都伊斯蘭堡才能夠以舉國之力堪堪維保住的巴控克什米爾地區掌握在巴斯斯坦手中。

這是巴基斯坦的一盤棋局中為數不多的“活眼”,是帶給巴基斯坦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生活中的“生門”。以此觀之,巴基斯坦遷都伊斯蘭堡算是得“居中而應四方,形勢險固、漕運便利(印度河)”之要了。


而知而行


更準確說法是巴基斯坦現在的首都伊斯蘭堡是靠近印巴克什米爾軍事分界線(印巴實際控制線),這個軍事分界線是全球武裝衝突最為頻繁的一個軍事分界線,巴基斯坦遷都到伊斯蘭堡其實是有點“天子守國門”的意思。說這個問題之前先講一下英屬印度:公元16世紀,葡萄牙、荷蘭殖民者來到了東方的印度,法國和英國也緊隨而來,雖然來得晚,但是英國的實力強,在戰勝了其他歐洲殖民國家後,逐漸在印度建立了殖民統治。1858年,英屬印度正式建立,包括了現在了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和緬甸,1886年,緬甸成為了英屬印度的一個省,英屬印度共13個省,這13個省是受英國直接控制和管轄的直轄殖民地。在英屬印度之外有一個有大約600到700個之間由土邦王公統治土邦印度(王侯領地),這個土邦印度佔英屬印度面積的約40%,人口占當時印度的約33%。這些土邦是半獨立狀態,對內有高度自治權,外交、國防等事務受英國控制。1937年,緬甸脫離了英屬印度,成立了英屬緬甸。

1947年,英屬印度最後一任總督蒙巴頓公佈了按照宗教人口(印度教、穆斯林)進行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穆斯林為主的巴基斯坦和印度教徒為主的印度開始分別獨立。此時約有土邦562個,佔地114.5萬平方公里,人口8000多萬,其中一些較大的土邦像查謨-克什米爾、海德拉巴、朱納加德、印多爾、邁索爾、特拉凡科爾等對蒙巴頓方案表示失望,他們希望作為自治領留在英聯邦,說白了就是想各自獨立。印度方面對此堅決反對,巴基斯坦方面則表示尊重土邦的權利,土邦可以自行決定加入印度或者巴基斯坦,或者決定獨立。在蒙巴頓和印度的遊說下,絕大多數土邦加入了印度,極少數加入了巴基斯坦。最後剩下了三個,海得拉巴、朱納加德、克什米爾這三個土邦懸而未決。海得拉巴位於印度南部,面積8.2萬平方公里,印度教徒佔該邦人口的80%以上,但是王公是穆斯林,該土邦王公是想獨立或者加入巴基斯坦,在1948年9月,印度軍隊向該邦發起進攻,並很快控制了該邦。朱納加德(面積約5萬平方公里)和海得拉巴的情況相似,也是該邦王公是穆斯林,但是該邦人口是印度教徒佔多數,1947年,該邦王公決定加入巴基斯坦,隨後該邦印度教徒發生暴亂,印度又接收了該土邦,在1948年該邦舉行了全民公決,公決結果為多數同意加入印度。

而克什米爾的情況是正好相反的,該土邦王公是印度教徒,但是該邦人口的77%是穆斯林,最後該邦王公決定加入印度。該邦王公多了個心眼,因為害怕暴亂,在決定加入印度後立馬邀請印度軍隊進駐。巴基斯坦終於忍無可忍了,蒙巴頓方案說好是按照宗教人口的比例來分治,海得拉巴與朱納加德的居民多數是印度教徒,儘管這兩個邦王公都是要加入巴基斯坦,最後還是印度接管了這兩個邦,巴基斯坦方面也是沒幹預。既然朱納加德是全民公決決定的,那克什米爾也應該通過全民公決來決定加入哪一方,而印度方面對此卻絲毫不退讓。其實雙方在一開始就對克什米爾較上了勁,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佈獨立,8月15日印度獨立,從該年的10月份雙方就開始在克什米爾發生衝突,一直到1949年確定了停火線,克什米爾分為了印控區和巴控區。1965年,印巴又爆發一次戰爭,1971年雙方因為東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的獨立問題再次開戰。

背景介紹的有點長。1947年到1959年,巴基斯坦南部沿海城市卡拉奇是其首都,經過反覆論證研究,巴基斯坦在1959年決定在伊斯蘭堡這個地方建立新首都,並在該年把首都臨時遷到了伊斯蘭堡以南11公里處的拉瓦爾品第,1967年就把國都遷到了還正在建設中的伊斯蘭堡(1970年基本建成)。巴基斯坦為什麼要遷都到靠近邊境的伊斯蘭堡?首先,如果說現在巴基斯坦的首都伊斯蘭堡靠近邊境的話,那巴基斯坦的原首都卡拉奇(巴基斯坦最大的城市,位於該國南部沿海)距離印度也是很近。巴基斯坦的國土形狀是一個稍微有點狹長的長方形,首都無論設在哪裡,都不會離邊境太遙遠,並且印度首都新德里離巴基斯坦也不是太遙遠。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國在地形上並沒有什麼大的天然屏障,一旦兩國發生大規模的戰爭,無論兩國的哪個地方都不會絕對安全。

其次,在地理位置上,伊斯蘭堡就位於克什米爾印巴實際控制線的最前沿,為啥巴基斯坦要把國都最後決定建在這裡?第一:拉瓦爾品第離伊斯蘭堡只有11公里,在1849年被當時的英軍佔領後作為西北的戰略要衝而發展了起來,在1959到1967年作為巴基斯坦當時的臨時首都。為什麼巴基斯坦不把這裡當做長期首都?這時的拉瓦爾品第已經早就有了城市的基礎設施,伊斯蘭堡在1960年才開始興建。既然在英國殖民時期,拉瓦爾品第就是西北的戰略要衝,那麼在此地以北11公里處的伊斯蘭堡的戰略位置也一樣是戰略要衝,以拉瓦爾品第地處一個相對開闊地帶相比,伊斯蘭堡北邊和東邊就是喜馬拉雅山山脈,在地理上易守難攻。第二:在戰略位置上,克什米爾無論對於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太重要。克什米爾的面積雖然只有17多萬平方公里,大體泛指克什米爾谷地、查謨、拉達克、吉爾吉特、蓬奇、巴爾蒂斯坦,其中克什米爾谷地人口稠密,主要是穆斯林居住地,查謨以印度教徒居多。克什米爾地區大部分還都是山地和高原,並不是一個富庶的地方,但是克什米爾位於帕米爾高原的中心地帶,往東南就是印度人口最密集和經濟最集中的印度恆河平原(印度的心臟地帶),往西南就是巴基斯坦的核心地帶印度河平原,克什米爾居高臨下。如果巴基斯坦完全佔據了克什米爾地區,對印度可以成為壓制狀態,同理假如印度完全控制了克什米爾地區,不僅連通了中亞地區,對巴基斯坦更是一種壓制狀態,南邊直接就是平坦的印度河平原,巴基斯坦將會始終生活在印度的戰略壓力之下。所以,對於印巴雙方,克什米爾誰都丟不起,目前這種克什米爾印巴分治的狀態基本不會被打破。

第三:“天子守國門”,一般來講一個國家的首都地區往往是該國軍事力量最強大的地區。巴基斯坦把首都遷到了離印巴克什米爾實際控制線很近的伊斯蘭堡,那麼顯然更有利於保衛巴控克什米爾地區。那問題來了,為啥印度不來個“天子守國門”呢?這源於雙方國力的差距,在國土面積、人口、經濟軍事實力上,巴基斯坦與印度是有差距的,但是巴基斯坦的國力並不是太差,其國土面積有88萬平方公里,人口接近2個億,所以印度也並沒有對巴基斯坦形成絕對的優勢,也就造成了印巴在克什米爾僵持的局面。但是與印度相比,巴基斯坦還是實力差一點,所以對克什米爾的爭奪上,巴基斯坦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顯示更大的決心。

第四:雖然巴基斯坦的原首都卡拉奇是巴國第一大城市,但是在地理位置上卻位於其南部沿海地區,對全國的輻射力較差。而伊斯蘭堡位於巴國北部的中心位置,處於戰略要衝位置,這裡南邊就是印度河平原,北邊又可加強對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的控制。旁遮普人佔巴基斯坦人口的60%以上,伊斯蘭堡就位於旁遮普人聚集區的中北部,旁遮普省也是巴基斯坦人口最多的省份,也是工農業最發達和最富庶的地方,伊斯蘭堡首都區就位於旁遮普省的北部,這樣也能加強對巴基斯坦最核心地區的控制力,大體就是這麼個情況。


十三叔看歷史


其實就很簡單,因為巴基斯坦歷來的掌權者都是旁遮普人,所以不希望把首都放在信德人的地盤卡拉奇,而且如果你把巴控克什米爾包括在內,實際上伊斯蘭堡也並不那麼靠近邊境。

旁遮普最大城市是拉合爾,那裡距離印度邊境更近,所以巴基斯坦人就找了一個地方新建了首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