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两代开挖京杭第二运河,如果成功,胶东半岛已独立成国?

大家都知道京杭大运河,却很少有人知道,元、明两代曾开挖过“京杭”第二运河,最终功败垂成。

京杭大运河在南北交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北京需要的粮食等,主要通过大运河运输。但因运河狭窄,运力不足,自元代起,一大部分粮食等物资也开始通过海上,从南方运到北京。元朝海运曾三次修改航线,但不管怎么调整,南北航行的船都必须通过威海的成山头,成山头地势险恶,海浪汹涌,海船在此作大方向转舵,极易发生事故。为此,元人探讨能否开辟京杭第二运河,也就是胶莱运河的可行性。

元明两代开挖京杭第二运河,如果成功,胶东半岛已独立成国?

左图红线为元人三次修改的海航路线,右图为威海市海岸线

元明两代开挖京杭第二运河,如果成功,胶东半岛已独立成国?

大运河苏州城段(寒山寺前)

元人发现,山东半岛有两条河分南北入海,南河从平度姚家村分水岭向南流入胶州湾,北河从高密向北流入莱州湾。如果在平度打通分水岭,使两条河接通起来,海船就可以从胶州湾直接进入莱州湾,避开了成山头,既保证了安全,还缩短了航运时间。

元明两代开挖京杭第二运河,如果成功,胶东半岛已独立成国?

胶莱运河走势

最早提出开挖此运河的是莱人姚演,他建议疏通南北两条河,开挖两河之间的陆地,三河相通,做为海道使用,后人称此为胶莱新河。姚演的建议得到了元世祖的批准,并且制定了浩大的开挖计划,从公元1280年开始,安排姚演作为总管,开挖运河。第二年,元朝的一个官员叫阿八赤接手了这项工程,安排了两万多名士兵,一直开挖了五年时间,一直到公元1285年停止。开挖运河的士兵有一万人安排到江浙行省练习水战,另有一万左右的人去运粮进京了。最终,胶莱运河只留下没有通航的河道,如今还残存遗迹。

元明两代开挖京杭第二运河,如果成功,胶东半岛已独立成国?

胶莱运河河长282里,入口叫”石落港“,进运河20里后有陈家闸、吴家口闸、玉皇庙闸等9处闸口,在平度县志中均有记录。清朝的时候平度知府杜志攀对运河进行了考察,看有没有再修运河的可行性,发现运河各处水深均在2-6尺之间。

元明两代开挖京杭第二运河,如果成功,胶东半岛已独立成国?

到明朝万历年间,又有人提出开通胶莱河的提议。1681年,山东巡按毕懋康正式上奏,建议续开通运河。明朝官员对此事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分为开挖派和废弃派两派。直到嘉靖年间,争议停止,朝廷决定放弃胶莱运河的开挖。

胶莱运河有没有通航,至今仍有争议。运河相通是确定的,但这么小的径流,想要支撑大规模的运粮船队,是不可能的事。那为什么会有人认为运河通航了呢?主要是因为山东有许多地方志记载运河开通,便误以为投入使用。那这么好的一条运河,既已投入这么大的人力物力,规模初成,为什么又功败垂成呢?

元明两代开挖京杭第二运河,如果成功,胶东半岛已独立成国?

今日美丽的胶莱河

第一种说法是资金缺乏。元、明两代均考虑到开挖运河,投入巨大,与产出不成正比,特别是明朝到了嘉靖年间,国库空虚。两代还借鉴隋朝开挖大运河亡国的教训,最终不再开挖。

第二种说法是地势太高。明人普遍认为,山体过高,如果要挖到和海平面一致,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一级一级地建立船闸,或是用小船转运、或是两河之间用车辆转运,没有太大的意义。

第三种说法是潮汐的影响。这种说法认为,涨潮的时间,推高河面,船易进入运河;如果是退潮了,运河水也跟着下降,会导致船只搁浅。

第四种说法是害怕胶东半岛独立成国。据说元、明两代均有官员认为,如果把胶莱运河开挖成功了,那胶东半岛以运河为界,三面环海,一面临河,就成了独立王国了,万一天下形势有变,就有被割据甚至独立的危险,这是朝廷不能容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