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为何读着有跳跃感?李白醉了吗?

《将进酒》为何读着有跳跃感?李白醉了吗?

将进酒

李白没有醉。

感觉诗句有跳跃,题主确实是在认真体会诗仙当时的创作状态。但是发现语句天上一句,地上一句,诗词最根本的意象构建毫无连贯?这种状态确实像极了醉酒之人的呓语,让人无法读懂,所以很多人认为李白就是喝醉了。其实这是读诗者并没有真正抓住李白的诗歌背景以及行文风格。

不要以为李白写东西不守章法,只是你不懂他的章法而已。李白的随心所欲其实从来都是不逾矩的,正因为如此,他才是个天才,而不是不懂规矩胡编乱写的自大之人。

我们来分析一下李白这首千古风流《将进酒》。

《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酤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首诗作于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的时候,他在长安当了两年翰林应召,只是为玄宗和贵妃作诗玩乐,离他自己原来希望的“扶摇直上九万里”天差地远,终于“天子呼来不上船”,最终失望地离开了政权中心。这个时候,他对自己浪费了的年华是感到悲愤的,而且四十多岁的人了,一旦离开,是否还有机会东山再起?这种愁苦的焦虑其实在这首看起来狂放不羁的劝酒诗里表露无遗。我们仔细来看。

《将进酒》为何读着有跳跃感?李白醉了吗?

天子呼来不上船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起句恢弘大气又构思奇特,让人一下子就进入那种奇特浪漫的想象,黄河水像从天上落下来一样,直奔入海不复回。重点在哪?天上坠水,奔流,水速极快。不复回,没有办法回头。那么接下来怎么写?至少该接着写黄河,或者沧海,或者其他有关联的东西吧?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诗仙从来不走寻常路,直接写到屋子里镜子前对着白发伤悲的作者了。这可不就是天上一脚,地上一脚么?但是真的是这样么?其实内里的逻辑关系强着呢。奔流到海不复回,是指时间飞速逝去,从不停留,第二句的字眼在哪?“悲白发”。我因为伤感时光飞速流逝而悲伤啊,头发早上还是黑的,晚上就白了。

所以,李白实际上是用那种完全的不同的意境交织起来互相解说,表明诗歌主旨:“悲白发”。如此严谨的写作章法,你以为他真的是随意写出来的?喝醉了酒顺口而成?他的章法不仅仅在于这两句有严密的逻辑关系,而在于整篇诗歌的谋篇布局。既然已经点明了主题,下面那些看上去不搭界的诗句其实没有一句跑题的。

《将进酒》为何读着有跳跃感?李白醉了吗?

自称臣是酒中仙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正因为“悲白发”,所以就及时行乐吧。但是虚度时光真的是诗人所想吗?我们知道李白从来是个热衷功名的人,所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我还会回来的。我的千金之材,绝不会被埋没。这四句,前两句无比沉沦,后两句又相当励志。还是前言不搭后语的写法啊,可是仍然逻辑严密地正反来加强“悲白发”主题的感叹。

“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详细描写喝酒的场面,一边喝,一边唱着《将进酒》,塑造一个极其热闹的画面,然后突然又清醒一下:“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些东西都不值当,喝死算了。为什么?“悲白发”啊。

热闹场合中的悲伤致命啊,怎么办呢?自己想办法宽解:“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功名如浮云,喝酒的倒是流芳百世。你看那曹植,喝得那个痛快啊。可惜这些话,不过自我安慰罢了,依旧透着悲伤。

在沉思中回到现实:“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酤取对君酌。”酒喝光了?那怎么行?酤酒去,别啰嗦。

结局最为震撼:“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大家一直以来都把关注点放在诗人皮草,宝马换酒的豪气上,有没有发现他为什么这么豪气?与尔同销万古愁!“万古愁”是什么“愁”?就是“悲白发”。再重重地点出主题。

现在大家还觉得这首诗是醉后漏句么?整篇诗歌下来九不搭八,实际从一开始的点题“悲白发”,直到最后的结束,从来没有离开过这条主线。李白是怕老吗?他是怕从这次离开皇城,建功立业的机会就难得了,又心有不甘,“天生我材必有用”,一直在悲观感叹年华易老和强行励志之间左右摇摆。

《将进酒》为何读着有跳跃感?李白醉了吗?

天生我材必有用

李白是神仙吗?不是。洒脱吗?一点都不。

他一生的得志,都在诗里。而且是我们没读懂的诗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