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军在对阵倭寇时基本全胜,为何调到北方打鞑子军就没怎么赢过?

军史吐槽君


首先说一点,明末那支号称戚家军的军队,和戚继光时期的戚家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再加上明末时期的党争不断,戚家军不是败于敌手,而是败在自己人手里。



当初在北上之时,为了弥补兵力上的不足,戚继光在义乌周边招收士兵,加上之前的戚家军旧部,总共大概有两万人。这支部队驻扎在蓟镇,由于这支部队基本全是按南方江浙人,所以又被称为“浙兵”或“南兵”。

北上之后,戚家军确实没有什么很亮眼的表现,只有在平壤之役的第一阶段中,表现出来了一支强大军队该有的操作。

朝鲜人在《朝鲜宣祖实录》中如此评价南兵:“南兵不顾生死,一向直前,吴惟忠(戚家军老将,浙江义乌人,蓟镇南兵主将)之功最高。”

那为什么戚家军战斗力北上后下降这么多呢?笔者总结了几点原因:

主帅病逝

戚家军是戚继光一手创建的,是这支部队的主心骨,加上戚继光军纪严明,训练刻苦,军事才能也会高,所以这个时期的戚家军是最辉煌的时期。 戚继光病逝以后,对这支部队的打击还是相当大的,虽然还是由戚继光的侄子掌管,但明显不如以前。



蓟州兵变

《朝鲜宣祖实录》里记载的,“建昌营调南兵三千留养……钱粮不加,含忿谋作乱。事觉,杀三千三百余口”。这是对蓟州兵变的描述。

兵变的导火索是当时援朝时,蓟辽经略宋应昌为了鼓励士兵,定下了高额的年饷。结果援朝结束后,宋应昌解职隐居,之前的承诺也无法兑现。军队拿不到军饷,自然就引发了兵变。 从更深层次看,自张居正被清算后,南兵在朝廷中无人,虽仍驻守蓟镇,但在政治上一直遭受打压,大小将领升职无望。所以这不仅仅是拖欠军饷的原因,更是地域党派的争斗,只可惜损害的只是明朝自己的国防力量。 经过此次兵变,戚家军的战斗力又降了一层,更可拍的时,军队的士气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不再是斗志昂扬,带上了一层暮色。

英雄末路

戚家军经过辉煌、低沉,终于迎来了它的最终归途。在萨尔浒之战中,戚金的浙兵和白杆军面对数倍于自己的后金军队,苦苦支撑,但援军迟迟不到,不是他们坚持的时间不够长,而是明朝的其他军队都在隔岸观望,戚家军最终全部力战而亡。



戚家军百战无一败绩,惟一败世上再无戚家军。

我是历史伶俜者,用最平凡的语言讲述历史文化故事,欢迎各位在下方评论区进行讨论,如果喜欢请点上一攒


历史伶俜者


这个其实是一种错觉,请听小编慢慢讲来。

戚家军总兵力4000人左右,被誉为是"16至17世纪东亚最强军队",南征北战几十年,斩首高达15万人,战斗力之强,前所未有。

戚家军的拿手好戏就是鸳鸯阵,听名字是不是觉得很俗?是不是没有什么龙门阵听上去那么高大上。

鸳鸯阵说白了就是几个人为一小组,有特定的作战方式,还有变化。举个最好例子,一个卢森堡骑兵能打三个法国骑兵,拿破仑通过改良骑兵阵型,三个法国骑兵合作,能击败六个卢森堡骑兵。鸳鸯阵就差不多是这个道理

但是,这确实是非常好用的阵法。我已经很多次强调过了,古代战争就是靠阵型冲垮对方,部队只要被冲散,就是死路一条。

戚家军通过军事训练,提高士兵素质,又通过阵型,大大提升了部队的的协同作战能力。

而且最重要的是,戚家军还是当时世界上配备火器最多的部队,补给也相对完善,基本上就可以说是特种部队了。

从建军起,大小百余仗,就没输过。

和戚继光一起调到北方去的以后,火枪队还从步兵变成骑兵,更是威风的很。但是调到北方之后,戚继光又重新训练了一支部队,这支部队叫车步骑营。

车步骑营在北方的战绩非常好,朵颜部酋长董狐狸率领三万人来犯,戚继光带着这新军去防守,两军对垒,戚继光亲率8000人(包括火枪骑兵),直接诶击溃了董狐狸,还差点活捉其本人。

只是因为戚继光新编练的新军功绩太大了,压住了戚家军的功劳而已。

因为戚家军当时的主要职责就是督阵蓟辽,监督作战,自然战绩不显。

但是以戚家军为种子的浙兵一直是明后期国防力量的主力,万历打朝鲜战役的时候,不少将领就是出自戚家军。

喜欢就关注呗:砍历史。我是马砍,每天讲点不一样的故事。


侃砍历史


戚家军抗击倭寇时几乎全胜,无可争议。后来移驻长城防线,对抗蒙古骑兵的战绩也是非常漂亮。后来萨尔浒战役时,明朝调集全国兵力,戚继光侄子戚金所率的戚家军也被调入辽东。但未及到达,明军就匆忙兵分四路进兵开战。结果戚家军和川军主力未及投入战场,明军就已大败。戚家军只好转为就地驻防。后来努尔哈赤攻打沈阳,戚家军和川军共约一万兵力奉命救援,在沈阳浑河南岸被努尔哈赤六万八旗兵围攻,死战不退,全军覆没。而此战八旗劲旅也死亡近万。戚军川军以少对多,虽败犹荣。此战成为戚家军最后绝唱。

戚家军的覆没,是明朝从朝廷到边军整体性的无能所造成的。原因总结如下:

1、明朝立国以来由文官统兵,而朝中党争、阉党为害及言官干扰太多。高层政治上的掣肘及军事体制上的弊端使明军从战略到战力都大打折扣。这是总的原因。

2、明末那几十年,朝中再无张居正,边关再无戚继光,已经无人能为晚明的颓势力挽狂飙。熊廷弼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戚继光,但频繁换将的朝廷再不可能培养出伟大军事家了。

3、萨尔浒战役时,兵力尚未集结完毕,戚家军和川军主力还末到达辽东;冬末大雪纷飞,南方调来的军队不适应北方寒冷;不熟悉地形地貌;各地兵力未及互相熟悉战法及配合;很多地方军队勿忙调来武备尚且不全。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具备,朝廷就督促大军冒然开战。此战导致杜松、刘挺等名将战死杀场,九边精锐尽失。这使晚到的戚家军和川军成为辽东明军中仅有的少数劲旅。

4、辽东经略熊廷弼被免职,新任经略袁应泰新手上阵瞎胡闹,导致沈阳城被努尔哈赤设计轻易所取。而赶来救援的一万戚家军和川军在与六倍于己的八旗兵死战时,旁边另一部三万多猪队友明军却被区区三千八旗兵打退几十里,导致戚军川军孤掌难鸣,无力回天。

5、戚家军和川军是明朝为数不多的能够以步兵打骑兵不落下风、又敢于死战的军队。但是,因经略及以上官职都是文人担任,他们统领各地调来的军队,却无法做到将戚军川军以步兵打骑兵的先进战法和敢于打硬仗的士气传给其他弱旅,无法形成整体战力和统一的作战意志。此战以后,明军步兵尽管火器充足,但与清军骑兵野战再无任何取胜希望,一触即溃成为常态。此后的明军只能固守坚城,又总被清军围城打援。

6、不可否认努尔哈赤是一个智勇双全的超级军事人才,当时明朝无人可比。他不仅把八旗兵打造成一支具有超强战斗力的强大军队,还极善使计用兵。当面对实力强大的明军时,他会集中几倍的兵力围攻;而面对几万无能明军时,他敢于只用几千兵力就能取胜。无论谁遇到这样的对手,都是时运不济。


几无成规


戚继光出任蓟州总兵官 防守北方蒙古的军队 并非浙江所训练的戚家军 而是重新训练的军队

《明史 戚继光传》记录得很清楚:在隆庆年初,因为蓟镇经常被蒙古骑兵侵扰,给事中吴时来要求调戚继光镇守蓟州,加上戚继光的老搭档谭纶刚召集了3万步兵和3千浙江兵,于是也要求给戚继光训练,于是隆庆帝就任命戚继光为都督同知管理蓟州、长平、保定三镇防务和练兵事宜。

戚继光刚到蓟州,就上书隆庆帝,提出了蓟州等七营兵有7害、六不练、四弊的情况,要求隆庆帝准许戚继光调在浙江的戚家军杀手3000、炮手3000和招募5营西北马军。

隆庆帝诏回了分戚继光权力的总兵郭琥,并升戚继光为总兵官,但不允许戚继光调浙江的戚家军。

在戚继光修长城时,隆庆帝曾经允许戚继光调3000浙江兵过来,给各镇官兵作为榜样:


浙兵三千至,陈郊外。天大雨,自朝至日昃,植立不动。边军大骇,自是始知军令。

戚继光只调过一次浙江兵北上。

题主说的应该是萨尔浒之战中北调参战的4000浙江步兵

当时这4000浙江步兵,加入的是主将为辽阳总兵官刘铤的东路军,即宽甸路。东路军合计一万人,即非浙江兵6000人。另外还有朝鲜援军1.3万人。

现在来看东路军失败的原因:

1、东路军并无火炮,而浙江兵在戚继光训练下,对火器是非常擅长的;

2、当时是2月底的东北天气,天气依然寒冷,南方来的浙江兵不适应寒冷天气,这是明朝朝廷官员肯定没有想过的因素;

3、东路军早期稳住问答,取得不错的战果,但主将刘铤贪功,急于冒进,被后金兵伏击而死,导致东路军主帅无人而被歼灭。

因此,萨尔浒之战中东路军被灭,和浙江兵是否善战,并无关联,主要责任在于:

善用火器的浙江兵并无火器;

让南方士兵在严寒天气作战;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东路军早期的战绩说明东路军还是有战力的。

戚家军威名背后是务实主义

1、戚家军能够威名大振,主要靠三点:

配合作战(不仅仅是11个人员配合的鸳鸯阵,更是各种长短武器、火器的远近、攻防配合)

军令森严(实行连坐法:一人退却则一人斩首,全队退却则队长斩首,队长殉职而全队退却则全队斩首)

重视实用创新(为对付锋利的倭刀而创作了狼筅;追求实用在军中大量装备倭刀;创作了装载两门佛朗机炮的战场,以炮车、火铳、护卫步兵、骑兵进行配合作战)。

2、重视专业化兵种。戚继光在蓟州练兵上书中就提到专业化兵种问题:


今一营之卒,为炮手者常十也。不知兵法五兵迭用,当长以卫短,短以救长,一也。
三军之士各专其艺,金鼓旗帜,何所不蓄?

总的来说

萨尔浒之战中4000浙江兵的战败,和他们是否善战并无关系,和明朝朝廷思虑不周、主帅没有让他们发挥火器长处、主将贪功冒进有关。

戚家军的存在和威盛,是明朝时期难得的一股追求务实主义的思想。明朝晚期对后金战争的失利,和丧失务实主义有着很大的关系。有火炮的优势偏偏争夺骑兵冲锋;有守城优势,偏偏主动野战。正如戚继光所说的:


临阵马军不用马,而反用步

有骑兵不用,反而用步兵冲锋!

孙承宗修筑的宁锦防线,也算是明末中难得的一丝务实主义色彩。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当时戚帅的新军防守蓟州,约5万,蒙古残部打了几次,越打越败,最后投降。然后就没人敢碰蓟州,显得没有战绩。

后来受到张居正牵连,被诬陷有叛国可能,5万蓟门部队被遣散。仅仅剩了4千浙兵。这4千部队在朝鲜可是超级明星,战绩辉煌。

戚帅和养狗的李成梁死后,老奴才冒出来。如果这5万蓟州部队没遣散,估计建州叛军会被杀的渣都不剩。

浑河之战,老奴数万轮番打7千浙兵加白杆兵,伤亡近万,马匹伤亡近万,才消灭了7千部队。如果不是猪队友辽军仅距离10余里,就不救援,故意坐等7千友军被歼,哪怕把弹药补给上,老奴也奈何不了这7千部队。


休闲宇宙的度假星球


倭寇就是东南的渔民。

所以戚家军杀了15万渔民,成了民族英雄。真的好讽刺。

去北边打外族,血崩,很简单说明戚家军,其实就是普通的垃圾政府军,打老百姓拿手,如遇外敌基本白给。

这才符合北宋以来,近代为止,我汉人江山的特点嘛。

戚继光不是民族英雄,应该叫著名刽子手。


真相只有一个pa


戚继光是一个军事天才,我认为在中国军事史上的地位仅次于孙子。他用低成本建立起来了的戚家军之后,那时戚家军的武器就是盾牌、狼筅(就是毛竹)、长枪和鸟统,当时一把武士刀的价格可以买到10个鸳鸯阵的兵器。戚家军用鸳鸯阵剿灭海盗后发了财一个硬币都没有给朝廷,而是买了马、大炮和火绳枪,并设计了相应的战术体系,建设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化的军队。我都不知道戚继光在没有吃过火器的亏,而且自己又是武术大家的情况下,用怎么的勇气摒弃了自己的优势,创建了这样一支符合历史潮流的军队。所以我说他是个有战略眼光的天才,一点也不为过。戚家军北上之后仗着大炮火枪,快马,在蒙古、朝鲜战场上无一败绩。但是一支近现代化的军队也有个致命的弱点:需要花很多钱。戚家军在最后对后金的战役中,早已花光了戚继光的遗产,弹药不够了,所以被全歼。所以戚家军北上失败的唯一一个原因就是:穷啊,穷啊,穷啊!


酒之徒


戚家军在对阵倭寇时基本全胜,为何调到北方打鞑子军就没怎么赢过?这问题只对了一半,实际情况是戚家军在北方也是保持了全胜纪录,杀的北方骑兵,比倭寇还多。

戚家军抗倭可谓战果辉煌:新河战斗,倭寇死伤二百八十余人,戚家军仅阵亡三人;花街战斗,倭寇伤亡一千余人,戚家军伤亡合计三人。在这场五战五胜歼敌五千五百余人的“台州大捷”中,戚家军累计伤亡不足二十人。就是主动进攻的横屿之战,也是全歼岛上倭寇,己方伤亡共计十三人。史料还特别标明戚家军斩杀的是“真倭”,可不是海盗冒牌货。但即使是面对货真价实的倭寇,戚家军杀起来也不像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斗,似乎更像一场狩猎:武装到牙齿的猎人在追杀掉进陷阱里的蠢猪和饿狼。

要说抗倭全靠狼筅,似乎有些言过其实,但狼筅在各种兵器中居功至伟,却是不争的事实。这时候就不能不让我们产生一个疑问:戚继光抗倭,为什么都是冷兵器而不用火枪火炮?要知道那时候已经是明朝中期了,早在明朝开国之初,沐英在云南,张辅在安南,打大象都用火铳,而且比普鲁士国王菲特列二世还早一百年发明了“三行火铳战法”:置火铳为三行,列阵中……前行退后,次行继之;又不退,次行退后,三行继之。对付没有什么盔甲的步兵穷鬼倭寇,火铳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而且在北京保卫战中,于谦用火铳打同样没有重甲的瓦剌骑兵,那也是狩猎式的虐杀。前辈的经验已经告诉戚继光——火器的大面积应用才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很多人看的戚继光的抗倭,还是采用比较原始的冷兵器对砍,却放弃当时在世界上占据领先地位的火器不用,这戚继光是不是脑子进水了?作为一代名将而且文武双全,戚继光的脑袋当然没有进水,也不会放着现钟不打却去炼铜。这是不过是写书的为了把抗倭战争写得更精彩激烈一些,这才让戚继光凭着鸳鸯阵跟倭寇死磕。而事实上戚继光有更好的武器,就像动画片的里“柯楠一集至少死一日本人,死亡笔记一集死一群日本人,火影忍者一集死一村日本人,迪迦奥特曼一集死一城日本人”一样,鸳鸯阵只能杀一群日本人,而戚继光手里是有能杀一村甚至一城倭寇的武器的,那就是当时最先进的火枪火炮和最早的坦克——装着两门佛郎机大炮的战车。正是靠这些先进的武器,把科技转化成战斗力,这才创造了辉煌战绩,并将自己的战损降到最低点。

戚继光的戚家军除了以狼筅为招牌的鸳鸯阵,火器装备也是明军中最普及的,鸟铳(击发装置形如鸟嘴,不是打鸟的)的数量比京城神机营还多,就是重炮的威力与数量等少于京营。但是戚继光还有一支特种部队,那就是车营。史料记载,戚继光的车营火器比为 43.60%,马营火器比为 42.57%,步营火器比为48.02%,辎重营火器比为58.70%——跟现在也有点像,炊事班是军队中最不好惹的存在。

戚继光车营的火器除了车兵个人所配付的火箭及鸟铳,每车都配置两门发射散弹的弗朗机,更有射程超过一千米的大将军炮,横屿之战就是戚继光先用大将军炮一通狂轰滥炸,干翻倭寇战船后又轰击倭寇大营,把倭寇打成了“罐儿里的王八”,最后才用列成鸳鸯阵的突击队强行登陆突破倭寇本阵,斩杀倭寇头领。那场战斗即使放在今天,也是一场教科书式的炮坦部协同作战的典范。

隆庆元年,戚继光及戚家军三千人调往蓟辽,步兵出身的戚家军火枪队骑上了战马,成为中国第一支火枪骑兵队,最后发展到车步骑营三万,拥有后膛的神威将军炮、佛郎机炮、大口径的加农炮。朵颜部酋长董狐狸率蒙古铁骑三万入寇,戚继光以车营抵挡,自己率八千铳骑(火枪骑兵)突袭董狐狸牙帐,大破朵颜三万铁骑,俘董狐狸侄子长昂,董狐狸仅以身免,逼董狐狸扣关请罪;长秃率兀良哈铁骑五万入寇,戚继光又率火枪骑兵队出塞包抄,一口气打垮五万蒙古骑兵,活捉长秃。自嘉靖三十八年戚家军成军到万历十一年戚继光去职,戚家军击败的敌军总数超过十五万有余,其中绝大部分是用大炮轰、火枪打而干掉的……


半壶老酒半支烟


题主是从哪儿得到“戚家军在北方基本就没赢过”的结论?是自己凭空想象还是道听途说?

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诉你,戚家军调防北方后,对蒙古人来说,依然是非常恐怖的存在!大概是抗击倭寇的战绩影响太大,所以人们很少提到戚家军在北方抗击蒙古人的战绩,那么这里我就简单聊一聊戚家军在北方的战绩。

隆庆二年(1568年),戚继光奉命率领三千戚家军驻防蓟州,在这里戚继光又重新训练了车步骑营三万余人,并根据蒙古人的作战特点改良了原戚家军的作战方式,将步兵火枪队改为骑兵火枪队,成立了中国第一支火枪骑兵队。尤其是车营与鸳鸯阵的配合进可攻退可守,威力非常大。

在此后的15年间,戚继光便一直镇守在这里,当时北方蒙古人时常南犯,戚继光便率领部队多次将其击退。

万历元年(1573年),北蛮小王子与董狐狸进犯边境,在向明朝廷索要赏赐遭到拒绝后,二人在喜峰口烧杀抢掠,戚继光得知后率兵前往平乱,差点活捉董狐狸。同年夏,董狐狸再次入侵,再被戚继光击退,而后董狐狸的侄子董长昂侵犯界岭,又被击败。董狐狸数次进犯均不可得,于是他献关求赏,得到大明的准许。


然第二年,董长昂和他的叔父董长秃再次寇犯边境,戚继光当即出兵击败并活捉董长秃,董狐狸与董长昂率领宗族三百人来到戚继光关前请罪,董狐狸穿素服大哭请求赦免董长秃。戚继光与部下商议后决定接受其投降,董狐狸于是将劫掠的百姓放回,并发誓不再反叛。自此董狐狸与董长昂再也不敢侵犯蓟门。

从那以后,戚继光镇守蓟门,蒙古人再不敢来犯,北方边境8年毫无战事。

虽然后来戚继光遭人弹劾最终被罢免,但戚家军依然活跃在北方战场上,是明朝北方国防力量的主力,在后来的万历朝鲜之役,戚家军首登平壤,立下头功。


戚家军从建军起,几乎毫无败绩,唯一的一次败绩便是戚家军的绝唱—浑河血战,天启元年(1621年),后金围攻沈阳,戚家军在戚继光侄子戚金等人的率领下支援沈阳,然因其他部队的见死不救等原因,最终戚家军在浑河全军覆没,从此戚家军成为历史,不复存在。


咸鱼闲聊


中国历史上的以某一家命名的非常厉害的军队,一个是岳家军,一个是戚家军。

这个人是文武双全,个人的单兵素质也非常了得!在明朝那些事里面有专门的介绍,是非常典型的军人世家,非常崇尚武功,在戚继光这一代得到了顶峰的展现,扫清影响大明王朝十几年的的倭寇;北调戍保边疆,吊打游牧威胁,保了大明王朝十几年边疆无事。

戚继光,完全是隔代的战神。

个人简单的总结一下:

1.选兵选将一流。没有优良的兵将你用什么打!

2.排兵布阵一流。作战方式非常灵活,是百变金刚级的布阵方式,典型的跨越式作战。

3.精通各种兵种和各种火器。

4.是个统帅、军事家,也是一个火器专家。

5.戚继光非常注重部队的思想教育,经常不间断的向官兵输送战斗精神,同时大幅度的提升官兵的待遇。

6.部队纪律、作战纪律,非常严明、非常严格、非常严苛的。放现在也是多兵种紧密配合的典范中的经典。

7.有专门的练兵方略。

很多人以为打仗就是靠兵去冲就可以了,实际上没这么简单,练兵非常非常的重要,否则怎么冲、拿什么冲。而且戚继光多次使用隔代武器吊打敌人,多次保持零伤亡、多次保持零微伤亡。

还要注意,戚继光的队伍的人数不多的,完全是特种精兵。这种方式对于节省国防开支还是有很多好处的。

我也是戚继光的迷弟,很崇拜!我一直很感兴趣戚继光那种零伤亡到底怎么来的?今天你看了一些作者的回答,大致明白了一些,那简直是隔代吊打啊!

可惜呀,这种优势并没有保持,整个中国王朝的始终。并且戚继光这种千古名将的晚年过得很不开心,非常郁闷。

可能很多人没注意到吧,后世的曾国藩就是照搬的戚继光练兵法则,具体戚继光的是叫什么练兵法我不清楚了。而且曾国藩的湘军非常注重扎硬寨、打硬仗,非常注重使用火器和炸药。后续人民解放军广泛推广的坑道作战方式、坑道迫近作战,也是陈赓大将汲取传统湘军的一种作战方式的升华,在攻坚战和防守战上非常了得,其中在抗美援朝劣势情况下,上甘岭战役得到了重大体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