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武宗率几十万人与蒙古小王子领的军队砍杀一天,为什么双方只有几十人的伤亡?

兵器科技


明武宗亲自指挥的战胜蒙古小王子达延汗的“应州大捷”,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非常奇怪的战争。为什么说这场战争很奇怪呢?

(明武宗画像)

这场大战,明军参战兵力有五万余人,蒙古小王子参战的兵力也有四五万人,双方的兵力加起来,至少有十来万人。这场战争最后以蒙古小王子败退结束。按照《明史·鞑靼列传》记载:“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也就是说,这场大战给予了蒙古沉重的打击,此后蒙古人虽然还是会按照惯例,每年都会到边关抄掠,但也就是抢一点东西就赶紧逃走,不敢往内地走得太远。

而且按照《蒙古黄金史》的记载,这个蒙古小王子达延汗,在蒙古历史上可是个了不起的人,他6岁即位,在位38年,16岁亲政以后,就东征西伐,先后征服了亦思马因、火筛、亦卜剌等部落,统一漠南蒙古,被称为蒙古历史上的“中兴之主”。而且,按照《蒙古黄金史》的记载,达延汗恰好也就是在与明朝交战的这一年去世的,去世时44岁。去世后,统一的漠南蒙古再一次分裂。

虽然史书上并没有说明,达延汗的去世,是否与应州战败有关。但是,本来他还能活蹦乱跳,指挥部队长途奔袭,攻打明朝,突然就去世了,肯定与这场战争不无关系。

可以这么说,明武宗指挥的这场应州大捷,不仅仅让蒙古人从此不敢轻易进犯明朝边关,而且还及时阻止了蒙古统一的进程,避免了蒙古草原上第二个成吉思汗的崛起,其意义是相当深远的。

(达延汗画像)

既然这场“应州大捷”参战人数这么多,战斗取得了如此大的胜利,战斗所产生的影响那么深远,为什么史书上对这次大捷的记载,会如此奇怪呢?

说史书对这次大捷的记载很奇怪,主要体现在三点:

一是《明史·武宗本纪》记载比较简略。就一句话:“甲辰,小王子犯阳和,掠应州。丁未,亲督诸军御之,战五日。辛亥,寇引去,驻跸大同。”

二是《明史·鞑靼列传》的记载充满戏说的味道。“十二年冬,小王子以五万骑自榆林入寇,围总兵王勋等于应州。帝幸阳和,亲部署,督诸将往援,殊死战,敌稍却。明日复来攻,自辰至酉,战百余合,敌引而西,追至平虏、朔州,值大风黑雾,昼晦,帝乃还,命宣捷于朝。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这段记录,有过程,有结果,但满满都是戏说的意味。

三是《明实录·武宗实录》对战果的记载耐人寻味。其中对战果有一个详细的说明:“是役也,斩虏首十六级;而我军死者五十二人,重伤者五百六十三人。”一场十万人参与的大战,战了五日,竟然只有几十个人的死亡。这仿佛打的不是冷兵器时代的肉搏战,而是现代的高科技战争。

(应州大捷)

那么,为什么正史会有这么奇怪的记录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其一,史书把明武宗定性为荒唐皇帝。所谓盖棺论定,古代皇帝去世后,史官一般都会着手写这个皇帝的“实录”。在写“实录”的时候,一般都会给他定个性。从为尊者讳的角度出发,一般都不会把皇帝写得很惨。但是明武宗是个例外。一来,他在世的时候,说话行事都与大臣们格格不入。包括应州之战,大臣们本来就是反对他亲自带兵参战的,他却一定要去。所以就算战胜了,写史书的大臣们也对他这场大战不以为然。二来,明武宗去世后,朱厚熜继位。朱厚熜在“大礼议”中就表现出来了,他不把明武宗放在眼里。所以肯定就默许史官们那样轻描淡写地写。

其二,应州大捷的时候没有文官在场。因为文官们都坚决反对明武宗亲自率军指挥作战,因此明武宗一赌气,一个文官也不带在身边。后来战争打赢以后,明武宗回去向文官们讲这件事。但是文官们都不相信,觉得他在吹牛。但是又不敢明说他在吹牛,所以才写了个很荒唐的数据,通过“微言大义”,表明文官们的态度。但文官们没想到的是,这个记载一下暴露了他们的无知。一场十多万人参加的大战,残杀五天,怎么可能才死十几个人!

其三,清人贬低明朝皇帝的一贯做法。《明史》是清人编写的。清人在编写《明史》的时候,本来对明朝皇帝就很不公允。现在他们得到的明朝史料《明实录》就已经对明武宗不公允了,所以乐得在原先史料上,进一步戏说。

因为这样原因,我们现在读到的史书,就成了这个样子。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蒙古黄金史》)


张生全精彩历史


这注定是史书上最黑的一次行为。

根据《明武宗实录》的记载,这次发生在应州的大明“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明武宗)与蒙古鞑靼小王子之间的战争,双方动员的兵力合计十万,刨除后勤辅兵之外,大约参与战役的正兵,也有6万之数,然而,关于这场战役的结果,记载的却是:“蒙古军队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

无论从什么角度分析,一场大战无论谁输谁赢,都不太可能出现这样一个结果。毕竟战争是残酷的,接近6万人的近距离冷兵器战争,从清晨打到下午,也差不多十多个小时,无论怎么打,也不可能双方总计阵亡人数才六十八人呀。

明武宗取得应州大捷回京之后,很是骄傲地表述“我亲自消灭了一人!”大部分人认为这是朱厚照在吹牛,但仔细分析一下,他说的有可能是真话。虽然史书上记载的朱厚照是一个荒唐昏聩的皇帝,但就笔者的理解,明武宗是一个堂吉诃德般的皇帝,他一生似乎都在向着那迷梦中的“风车”发起冲击,他有属于自己的骄傲,撒谎吹牛这种事情,他是不会去做的。而且有谁吹牛吹得怎么朴实?他完全可以把这个数字再增加几倍,也完全没有问题啊。

既然武宗都能亲自手刃一人,那么说明双方在战争中短兵相接的景象是十分激烈的。朱厚照虽然是首次指挥战役,但表现出了一个优秀指挥官应有的素质,在战场上镇定自若,加上皇帝的光环,使得明军的士气很高,同时他首当其冲发起冲击与小王子正面对决,双方大军在应州城外展开了殊死拼杀,明军越战越勇,蒙古大军喀什顶不住,到了下午,小王子开始撑不住,只能下令退兵,应州之战就此结束。

而关于战果,却几乎没有留下参与者的亲历记录,这种情形十分之令人费解,毕竟参与战斗的士兵到将领,都要叙功,而叙功就要呈报战果,可惜这个数据并没有留下来,或许,是有人并不希望保存下来吧。

所以在《明武宗实录》中就出现了那两个令人哭笑不得的阵亡数字,而在《鞑靼列传》中,却又在结尾处说出了一句破绽百出的话,即:“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

如果鞑靼不是在应州吃了大亏,实力大损,又怎么会在后来入寇时兵力相对不多的同时还不敢深入?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很难去弄清楚这场“大捷”到底取得了什么样的战果,但有一点却是很清楚的,那就是明代的文官们对于抹黑自己的皇帝这种事情,还真是下得去手。按照明朝体制,明实录的编纂,是在嗣君登极后,钦定监修、正副总裁及纂修诸臣,编辑先朝《实录》。

而明武宗英年早逝,死得还比较蹊跷,因为没有子嗣,所以在首辅杨廷和的主持下,迎立兴献王朱厚熜即位,即明世宗嘉靖陛下是也。这位在“大礼仪”事件中搞掉并搞臭杨廷和的皇帝可不是善茬,而因为他并非孝宗一系,并且为他爹入太庙,硬生生给朱棣加了个成祖的庙号,可见明世宗对明武宗,想来也不会有什么善意。

明武宗是明朝十分另类的一个皇帝,他很聪明,但在文臣的笔下却是一个不务正业,不守君道的任性皇帝。在他执政期间,明代宦官参政达到了新的高峰,大太监刘瑾为首的“八虎”权倾一时,但实际上,明武宗又是一个很重孝道和师道的人,他对他的老师们也十分敬重。

在传统儒家价值体系下,皇帝是不能够有自己的个人爱好和情感的,他需要以国政事为重,要积极充分“吸纳”宰辅大臣们的政见,要严格按照圣人所谓之明君之道来实践自己的人生。而超级另类的武宗,却用其短暂的一生,跟文臣们对着干。这样的皇帝,对于文臣们而言,必定是不合格乃至被诟病的对象。

文臣们一方面忠君,但其实另外一方面又不断吐槽自己的君主,所以明武宗私自出京带兵这种没有得到内阁允许的活动,无论是从程序还是情感上而言,这种活动都是不值得称赞,乃至于要淡化和消除正面影响的。所以向往戎马生涯的明武宗,他人生唯一指挥的一场大战,虽然胜利了,但是没有大捷,没有可以值得歌颂的战果,只有寥寥数语,一笔带过。


青年折缘


毫无疑问, (朱厚照)被黑了!

史载应州大捷的这场由朱厚照亲自指挥的战争,以“蒙古阵亡16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的骄人战绩画上了一个感叹号

简单来说,就是十几万明朝大军和数十万蒙古大军在边界打了一整天,就死了这么几个人完事儿了,这不符合常理啊!就算是拿板砖互拍也不止这个数吧!何况是真刀真枪的干呢!

一生荒唐的朱厚照,好不容易干了一次漂亮事儿,还给人整的不漂亮了!


明武宗朱厚照——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正德十二年,早就“蓄谋已久”的朱厚照,终于在数次奔袭失败后,成功的跑到了边境。牢记之前失败的原因,他这次鼓足了劲儿一口气甩开了朝中那些古板的老头子,准备干一番大事儿

既然要干大事儿,就得有个响亮的称号不是,于是乎一封署名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的密函到了大同总兵的手里。这个叫王勋的人一脸懵逼,反复研究下他才相信这封信就是朱厚照写的。作为一国之君给自己起个外号也就算了,还弄个艺名儿,这事儿一时间成为文官口诛笔伐的对象,但时间长了大家也都习惯了,就算是你叫猪头三,我们也不管了!

一直呆在边关不走的朱厚照,并不是玩玩而已,他一直在等待着一个人的出现,而这个人恰到好处的在同年十二月出现了,还带了五万精锐蒙古骑兵!兴奋的朱厚照摩拳擦掌,“机会终于来了!”当年成祖朱棣叱咤大漠的风采仍旧在他脑海回旋,他发誓要成为这样的人!

排兵布阵,调度有方——一个截然不同的朱寿

小王子,是蒙古继太师也先之后颇具军事天赋的领袖,他曾数次领兵犯境,搞的大明边关将领很是头疼,这一次又赶上朱厚照在这儿,大家更紧张了。万一再搞出个土木之变,大明公司可真的要关门歇业了!

可朱厚照似乎完全没有要走的意思,因为他已经决定好了,要在这里继承成祖的遗志,再次纵横大漠,立下赫赫战功!不顾左右劝阻,他开始调兵遣将“辽东参将萧滓,宣府游击将军时春,率军驻守聚落堡、天城。延绥参将杭雄,副总兵朱峦、游击将军周政,驻守阳和、平虏、威武等地,以上部队务必于十日内集结完毕,随时听候调遣!违令者重罚”

先后集结兵力的朱厚照,开始了第一轮冲锋,他深知此时的兵力并不足以击败小王子,于是故意猛冲以迷惑对方,再通过添油战术,直至所有部队集结完毕。终于要正面硬刚一波了!五万精锐蒙古骑兵,面临十几万明军的进攻,起初还十分勇猛,但随着朱厚照亲自冲入阵中指挥杀敌,士气逐渐倒向明军一方,激战一天,小王子支撑不住,下令退兵

自此,应州之战告一段落,以小王子收兵,明军获胜告终

本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为何会变成滑稽的搞笑

这场战争中,朱厚照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天赋和惊人的勇气,先不说他亲自入阵,单纯是排兵布阵以及用兵调度方面,就足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事统帅,要知道猛将和名将是有区别的,而朱厚照就是一个擅于用兵的名将!

只可惜,史官的记载中,这是一场伤亡比较高且死亡数较低的战争,而朱厚照也曾口述自己亲手宰了一个,关于此事很多人认为他是在吹牛,但实际上很有可能他的确是杀掉了一个人,毕竟他亲自入阵鼓舞士气,如果公然吹牛是很掉价的,他也没有必要这么做

如果说,真的是如史料记载,这场战争仅仅杀退小王子并毙敌十六人,那数十年未敢进犯边境的小王子是不是徒有虚名?我想,这场战争中小王子必然是遭受了重大打击,自此惧怕明军实力,故而不敢进犯。所以,应州大捷毫无疑问是被抹黑了,而始作俑者应该就是四朝不倒的杨廷和

朱厚照一直都是荒淫无耻的代表,而他的个人写照永远也都应该是荒唐的,那么这样骁勇善战的人设自然不符合他的定位,所以文官集团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抹黑

时至今日,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的称号早已被世人遗忘,而人们印象中的朱厚照,永远定格在了游龙戏凤、荒淫无耻

朱厚照的一生,是多姿多彩的,是自由洒脱的,但这并不代表他一无是处

只是,世人只知豹房之中荒淫无耻,却不记得大漠之中纵横捭阖!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这场战役就是被史书记载的荒唐无比的“应州大捷”。


《武宗实录》如此描述此战的战果:

“是役也,斩虏首十六级,而我军死者五十二人,重伤者五百六十三人。”

所谓斩虏首是指上交的敌军脑袋数量,凡是没拿到首级的一律不计,这个数字必然是小于实际杀敌数量的。原因有:军中往往有鼓励抢己方尸体的惯例;砍下的首级也有可能再丢掉;撤退后因伤而死的情况无法计入;敌军因爆炸、坠落、溺水等原因死亡而拿不到首级的情况等。因为很多情况下没办法统计实际的歼敌数量,为了衡量战功的公平性,就采用这个数字。而明方的死伤情况来自战后对己方伤亡情况的统计,统计口径比斩首数更大。



其次,正德十二年的应州战役,在明方角度来看可以说是获胜了。因为鞑靼部的首要目的是劫掠,但明军始终与之保持缠斗,最终把鞑靼压迫出边,战后也没什么被大量劫掠的报道。


鞑靼军的目的,从他们的行动上就可以看出来:

“十月甲辰,王勋遇虏於绣女村,督军步战。虏南循应州而去。

明日,輗、镇、钰与勋复遇虏於应州城北五里寨,战数十合,颇有杀伤。薄暮,虏傍东山而退,仍分兵围勋等北。

晓,大雾,围乃解。……

又明日,勋等出城,遇於涧子村,大战。”


可以看到鞑靼军在战役初期总是在试图摆脱明军、以分兵拖住明军,而明军则主动索敌求战。只有到了和武宗接战后的第二天,鞑靼军才主动“来攻”。或许是觉察到了什么异样。(对手不是边军?好欺负!)鉴于鞑靼军并没有搞出什么迂回包抄的大动作,可以认为他们是急着去劫掠的。明白了这个前提,就不必拘泥于一场战斗中的数字大小。

至于打死小王子之类,因为并无直接证据,倒没什么好说的了。当时除了朵颜三卫及与达延汗敌对的永谢布首领亦卜剌、鄂尔多斯首领满都赉啊哈剌忽所部之外,凡是东蒙古人都被明朝称为小王子部,正德十二年侵入大同的这支鞑靼军中到底有没有达延汗本人,甚至交战之时达延汗是否还在世,都是未知的。



顺便一说,无论《武宗实录》对这一仗的记述还是其它材料所见武宗对此战的自我颂扬,都没提打败小王子本人。

最后,有人认为明军和鞑靼军“从清晨砍到日落”,然而真的是这样不停手的肉搏吗?恐怕并不是。


十月戊申那天“战百余合”,说明战斗是间断进行的。恐怕这是对传统的蒙古战法的描述,鞑靼军不断派出骑兵分队来放箭骚扰,但是明军并没有在骚扰下崩溃,鞑靼军占不到便宜,就撤了。如果明军阵型崩溃,恐怕就要被鞑靼军纵骑蹂躏,产生大量伤亡了。当然这没有实际凭证,但考虑到明军的重伤人数超出阵亡人数十倍,高的吓人,恐怕大量的箭伤是可信的解释。

那么正德时期明军和鞑靼军交战的烈度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这里可以举正德十一年宣府贾家湾、鸡鸣山之战为例。《武宗实录》卷146正德十二年二月庚戌条:初,虏七万骑分道入寇,副总兵陶杰、游击将军靳英、都指挥朱彬等屯宋家营,廵抚都御史王纯、监枪少监汪凤、都指挥王本等以七千人城守。总兵潘浩统都指挥朱春、太监于喜统指挥王唐、参将杨玉、左钦统都指挥易章等九千人,合英兵击虏於贾家湾,败绩。春、唐皆死,浩走还。虏至鷄鸣山,败指挥张楫兵,进抵保安燕尾河。浩益调龙门城游击将军余震、北路参将江桓兵,复率杰等出战,亦败,退保保安新城。是时,参将张永、太监刘宝遇虏於老营坡,被创而走。


居庸分守指挥孙玺、太监李嵩闭関为自守计,虏遂犯宣府,遣轻骑薄演武厅。纯募兵出战,虏还趋鷄鸣山,浩追袭之,及花园,我军复溃,虏於是自青边口出。凡攻破城砦二十处、杀虏三千七百四十九人、掠头畜二万三千五百有奇,阵亡及被伤官军三百八十一人,所获虏首仅九级。

按正德《宣府镇志》,宣府镇实有备操官军(战兵)50759人,其中的机动兵力对战被明方宣传为“七万人”的鞑靼军,屡战屡败,战死中高级武将两员,损失民众3700余人,总兵被降三级,可以说是完败了。



伤亡数据是怎样的呢?总共加起来381,那么阵亡数可能也只有几十、一百人吧。斩首9。算一下比例,貌似和应州之战也差不多。回归到事实,只能说当时的明蒙战争就是这么个程度。毕竟蒙古人是奔着劫掠发财来的,不是和明军决战的。


当然,另一个可能就是:大臣们联合起来黑朱厚照,因为从后来的历史来看,从此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蒙古鞑靼部再也没有敢侵犯明朝,这得给蒙古人留下多大的心理阴影,才不敢来犯呢? 如果仅仅只是死了几十个人,就不敢侵犯,这也太不符合蒙古的血统了。 显而易见,应州之战,蒙古军很有可能伤亡是惨重的,被打怕了。


大罗言酒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应州大战,王子伯颜带兵五万,明军参战人数也是五万,朱厚照亲征。

据史料记载,朱厚照这一仗,明军伤五百多,死二十五,鞑靼死十六。而且朱厚照还亲手杀了一个人。

十万人的战斗,双方一共就死了四十一个人,就算是几千人的踩踏事件,也不会就死四十一个。况且这十万人是真刀真枪在战场上搏杀。而且朱厚照居然还杀了一个。这朱厚照的运气简直可以去买彩票了。十万人一共死四十一,朱厚照居然还能杀一个,运气绝对比中大奖高。

所以,那段史料记载绝对是瞎扯,就是用来黑明朱厚照的。

朱厚照是有点可惜的。他非常聪敏,有很好的军事天赋,而且做事果断,明辩是非。可惜就是他爹是明孝宗。

明孝宗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勤政君王。我不是明粉,但是每次遇见有故意黑明朝的我就会把明孝宗朱佑堂拿出来说一说事。朱佑堂此人和后来的万历,嘉靖皇帝截然相反,他天天上朝,不仅上早朝,还有午朝。天天在国家大事上忙来忙去,自然就没什么时间管朱厚照了。(关于朱佑堂以后再说,或许我会在头条上发一篇朱佑堂的文章)

朱厚照被他爹忽视,然后他就被一群太监带跑偏了。变得贪图享乐,玩世不恭。如果朱佑堂能好好管管这个接班人,朱厚照或许会成为第二个永乐大帝。

朱厚照贪图享乐不假,他建豹房供其享乐,偷摸溜出皇宫去玩耍。南下亲征宁王,结果一路瞎玩。到了地方还下旨把王阳明好不容易抓住的宁王又放了,他要亲手抓一遍。听起来觉得这皇帝又好笑,又荒唐。

其实朱厚照也算不上昏君

虽然贪图玩乐,但是每次都是个大臣们捉迷藏,换名字,乔装易服屡出奇招。但是从来没有用自己皇帝的权威去打击一个大臣。因为他知道自己是错的,每次大臣发现他的荒唐行为他也不会恼羞成怒,就是屡教不改罢了。

刘瑾堂堂八虎之首,把持朝政多年,王阳明都被他害得假死脱身。朱厚照平时对他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当刘瑾有了一丝丝谋反嫌疑之后,一顿饭的功夫,刘瑾就被凌迟了。在对待大事上,朱厚照总是有那种有为之君果断。

朱厚照算不上是昏君,更不是名君。我认为他就是不适合当皇帝。


守仁读仁


明史是满清进行编纂的。

刘月哲三代单传。祖上一直是明朝的史官,北京城被满清攻占的时候,他的爷爷刘明理诈病自杀殉国。

刘明理临死的时候对儿子刘致宁、孙子刘月哲交待遗言道:“刘家打宋朝起就是史官。做史官就是要遵重历史,记录真实的历史!当年蒙古人入主中原,逼着咱们四世祖刘应墉改宋史。咱们四祖只因说了一句‘头可掉,宋史一字不能改!’蒙古人就连杀咱们刘家二十七口,四祖也不为所动,没改宋史一字。蒙古人钦佩不以。封咱四祖为二品史官,继续负责编纂元史。如今这满清入关,逼我改明史。说是不按给的草略改,就灭我们刘家九族。如今之计,只有等我死了。你们就对外发丧,说我是病重不治。兴许能保我刘家香火不断。”

刘老爷子交待遗言之前早已服毒,说完话片刻工夫就驾鹤西去。刘家人依言报于朝廷说是病重不治。不想朝廷不等老爷子过完头七,就派人将刘致宁抓了去,逼着继续编史。

刘致宁被抓到史馆当天晚上,咬破手指在墙壁上写了‘头可断,血可流,明史一字不能改!’然后就解下腰带上吊自尽在屋梁上。

满清朝廷知道刘家在史官中的口碑,仍是不死心。没几天又让史馆四品编修纪老夫子带人去拿刘月哲。纪老夫子捧着圣旨跪在地上连叩响头道:“我与刘明理同事多年。刘家三代单传。如今世侄刘致宁已经身故。想那月哲才刚满十岁,字都识不全如何修史?还乞大人禀明皇上收回上命!”来人冷哼道:“我是奉旨行事。莫说这刘月哲是十岁小童,那怕是尚在襁褓,也要给我抱到史馆来!”

没奈何,纪老夫子只好命人把尚在学堂的刘月哲给领到了史馆。

刘月哲被软禁在史馆,每天学着纪老夫子他们的样子,也装模作样的编起明史来。

本来史官们没人拿他当回事,整天只顾着哀声叹气,为怎样下笔编排前朝皇帝犯愁。

这天纪老夫子见刘月哲一本正经的在要上交的正本上面写写画画大惊失色。

原来这正本是要交给朝廷验收的。平时都由纪老夫子亲自拿其他史官改好的史书抄录。也不知道怎么被刘月哲摸到手上乱涂乱划。

纪老夫子训斥完刘月哲之后,拿起正本翻看他写的啥。刘月哲拿的这本是明武宗朱厚照篇。这小子居然写武宗的应州大捷只杀了蒙古士兵十六人,还亲自上阵砍杀了一人。这岂不是笑话?双方军队十多万,打了一天,皇帝都亲自上阵杀敌了,只杀了十来人?真是小孩子家胡闹!想武宗是何等勇武,当年御驾亲征应州大捷。杀的蒙古小王子丢盔卸甲,数万蒙古士兵命丧应州,从此蒙古人五十年不敢犯境。这样写不是让后世看客笑话么?

纪老夫子训斥了刘月哲一通后,让他伸手来挨板子。小月哲把手背在身后,仰着脖子对纪老夫子道:“纪爷爷,我知道你们为了编史头疼。若是照草略上说的写应州大捷。武宗率七万大军亲征,杀敌两千劳民伤财,后世人看了史书肯定骂武宗顽劣,不顾民生社稷,枉生刀兵战祸;但要是如我这般小儿戏言,后世人观明史定然知道有假。待细细考证也能有机会重新给武宗正名。”

纪老夫子听完刘月哲一番话茅塞顿开。他和史馆的一众前朝史官为了如何斟酌词语,既不惹怒满人,又要维护先朝皇帝尊严,不使记录与史实偏差过大。每日都要绞尽脑汁头疼不已。如果依这小儿所写,恰恰能让后世人观史生疑,待仔细考证,自会恢复诸位前朝先皇的名誉。

有了刘月哲的这个方法,明史的编纂工作进展的很迅速。顺治十五年七月,明史初版编辑完成。刘月哲因功被授任史馆从六品编修。已经在史馆中度过十四个年头的刘月哲终于恢复了自由。


难得浮生闲半日


提问里“明武宗率几十万人砍杀一天只有几十人伤亡”的战斗,就是明朝历史里,被“黑”得体无完肤的一仗:正德十二年(1517)十月的应州之战。

这场战争,放在《明实录》里,就已被反复狠批:明朝荒唐皇帝明武宗朱厚照,不顾群臣的劝阻,非要去边境耍威风,竟带着大军出塞与鞑靼人作战,结果打了整整一天,害的明军阵亡五十二人伤二百五十六人,却只拼死了十六个鞑靼兵。御驾亲征的明武宗本人,也差点被鞑靼军抓了俘虏,几乎是复制土木堡惨败。明朝灭亡后,这场《明实录》里的“荒唐败仗”,更被千人踩万人捶,用以形容明武宗的“荒唐昏庸”。

但是,如果客观看待相关史料的话,就可以确定一个事实:《明实录》关于此战的记载,其实是错得离谱。

《明实录》首先记载错误的,就是应州之战的起因:这绝非是明武宗荒废朝政的胡闹之举,却是关乎明朝国防安全的重要战略抉择。应州之战前夕,恰是北方鞑靼实力空前强大,明朝边防危机无比严重的时刻。

明武宗登基后的正德年间里,明朝北方草原也发生剧变,鞑靼达延可汗强势崛起,陆续扫平各个部落,到十六世纪初叶时,已然基本统一蒙古草原。于是从明武宗登基起,满血升级的鞑靼骑兵,就在达延可汗的指挥下疯狂入侵。单正德十一年这一年,就以数万兵力对蓟州发起两次侵扰,前锋一度抵达白河口。大明都城的国防安全,已是十分危急。

倘若明王朝对这样的局面视而不见,那么都城北京被鞑靼兵劫掠吊打,也将是不远的时间问题。正因如此,明武宗朱厚照才做出了坚定的抉择:出兵塞外,与达延汗的精锐,硬碰硬的打一场。

可笑的是,比起明武宗的坚决选择来,当时明朝朝堂上好些号称“精英”的文官们,却对这严重局势十分无感。比如给事中黄钟就振振有词,说什么鞑靼现在是衰弱阶段,每年边境上都只是小冲突,明武宗这样做是劳民伤财。年年边境人口被杀掠,是他嘴里的“小冲突”,空前统一的鞑靼,在他眼里是“衰弱”阶段。这类论调,后来也被《明实录》照收,当做了明武宗的罪状。可如果真要信了?那至少是和他一样昏聩无知。

比这条错得更严重的,就是《明实录》对应州之战进程的记载,应州之战,绝非是明武宗头脑发热,在没做好准备的情况下,拉出军队胡乱打一场。相反从一开始,就做了最缜密的准备。

以明朝边臣王琼《晋溪本兵敷奏》记载,正德十二年六月时,明朝就通过各种内应渠道,掌握了达延汗将在秋天入寇山西的情报。是年七月时,明武宗就往山西前线拨银四十万两,外加二十八万石战备军粮。应州大战前夜,又往宣府拨款一百万两。各边镇军队也陆续集结,京城留守部队完成换防,明武宗则亲自坐镇阳和,几乎是绞尽脑汁,筹备这场大战。

正德十二年十月,当自信满满的达延汗,气势汹汹从大同镇城分道入侵时,明武宗的口袋早已扎好。镇守大同的王勋等部,分四路浴血迎击,驻守聚落城的萧滓和驻守天城的时春也受命出兵,配合王勋作战,另外威远城的朱銮和大同右卫参将麻循,也迂回到鞑靼军后方。双方首先在绣女村鏖战一天,次日又在五里寨大战,第三日,明军各部会师后,主动进击到涧子村,却被老辣的达延汗反扑包围,就在这战局恶化的时刻,明武宗亲率大军杀到了。

前面三天的恶战,只是在不停放钓饵,诱引达延汗集结主力。这一刻,才是明武宗率主力总攻的时刻。

于是,决战的时刻开始了。当部将们拦住要亲身冲锋的明武宗时,这位二十七岁的青年帝王,却是朗声一笑后挥鞭猛冲,一下冲乱鞑靼军的包围圈,双方再度陷入对峙。第四天的大战,则是进入白热化,双方反复冲杀上百回合,已经陷入多日苦战的达延汗终于难以支撑,他们在第五日清晨狼狈撤退,被明武宗乘胜追击,一直追杀到朔州地区。是为十六世纪时,明军对鞑靼的一场酣畅淋漓大捷:应州大捷。

但明武宗去世后,继位的明世宗嘉靖帝,为了证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也在修实录时对明武宗大为抹黑。明军将士浴血的应州大捷,就成了“明军死五十二人鞑靼军死十六人”的奇特样子。参考五天血战的规模,就知道这番描述,有着严重问题。

最证明这个记载错误的,就是这场战争的后果,应州大战后,之前一直嚣张的达延汗,在抹黑此战的《明实录》里,却留下了“不敢深入”的记载。狼烟四起的明朝边陲,一度只剩了零星侵扰,事实证明,这是一场明武宗亲自策动的,打出大明边陲多年和平的大捷。

值得讽刺的是,嘉靖皇帝在《明实录》里极力抹黑此战,可他在位的四十五年,却是明朝北部边防严重败坏的悲惨年代,曾被明武宗打的“不敢深入”的鞑靼人,在嘉靖年间时,竟一度打到北京城下,到处放轻松的烧杀抢掠,而嘉靖年间的明军呢,却吓得一枪不放,只是“礼送”鞑靼人离开。如果不是有戚继光张居正等文武英才,大明朝就要被“南倭北虏”的困局活活困死。以这后果说,嘲笑明武宗?最没资格的就是嘉靖。

这鲜明的对比,证明的不是哪个皇帝的优劣,却是一个国家安全的实在道理:忘战必危。

历史风云录


大家好,我是白齐光一个热爱历史的学生。下面由我来回答

明武宗皇帝,可以说是康熙微服私访记的原创。明武宗喜欢微服私访,也喜欢带兵打仗,但是朝臣极力反对。最后更是故意抹黑。当时的实际情况差不出来了,但是绝对不可能是死伤几十个人,现代的很多学者认为敌方死伤应该在万人以上,甚至更多。

这场战争叫做应州大捷,1517年蒙古鞑靼部落首领小王子率军五万攻打明朝边境,明武宗朱厚照自封镇国公、威武大将军朱寿,然后带兵抵抗蒙古鞑靼人,在应州展开了殊死大战。

在到达前线战场后第一天;27岁的武宗皇帝一改昔日嬉笑玩闹的性格,亲自指挥。由于土木堡之变后,明朝一直处于守势,所以多年以来根本就不敢出战。而这一次,明武宗下令军队出城攻打小王子的部队。小王子措不及防。第一天吃了一个大亏。

第二天小王子决定攻城,可是还没有集结完毕,武宗故技重施,又一次出城攻打蒙古部队,这一次虽然蒙古部队猝不及防,但是由于兵力占据优势,包围了明军将领,但是这竟然是武宗抛砖引玉之计。武宗调集的人马,亲上战场指挥,大有包围蒙古部队之势。最终小王子不敌撤退回防。第三天,大雾弥漫,正当蒙古人集结列阵的时候,大雾逐渐消退。明军已经向蒙古部队发起了进攻。潮水般的攻势,蒙古部队无法阻挡。武宗亲临战场,士气大振。在激战之中,武宗亲自斩杀蒙古军官一名。

这三天完美的体现了明武宗的军事指挥能力,第一天试探攻击,第二天抛砖引玉,第三天全线总攻。明武宗回朝廷后,亲自对当朝首辅杨廷和说斩杀一名蒙古军官,并说出了明军大胜的事情。但是随后民间传言武宗吹牛,并且此次明军又失败了。为此武宗生气,多日不朝。三年后武宗去世。明史上赫然写到;明军和蒙古鞑靼人激战一天,蒙古部队死伤16人,明军死伤52人。这个显然是不可能的,双方共计十万人,就算是互相踩也得踩死几千人。怎么可能只有几十人。再说此战之后鞑靼人多年不敢南下,足以说明鞑靼人被打怕了。抹黑的原因就是因为武宗之前不服这些文官集团的管理。毕竟年少,多有叛逆的心理,当时文官集团有一定话语权,所以就对明武宗进行了大量抹黑。到了清朝修明史更是如此,所以会看到武宗率5万大军对战蒙古5万大军只有几十人伤亡的事情。


白齐光


(我是君笺雅,欢迎关注:君笺雅侃红楼)

历史上关于应州大捷的说法不一,这里边产生的矛盾和前后难以自圆其说的方面真是有点啼笑皆非。其实主要原因就出在朱厚照身上。


明武宗朱厚照,又名朱寿,明正德年间威武大将军,镇国公,大庆法王西天觉道圆明自在大定慧佛…听着名字是不是就够了闹腾的?然后这哥们建立豹房,宠信刘瑾等八虎,信任钱宁,江彬等人,将正德一朝闹的乌烟瘴气,但同时,他北征蒙古小王子,南平宁王叛乱,对内减免百姓赋税,对外整顿边关,任内各种折腾,但国家并不乱。还出了个王阳明,王大圣人。自己不但是“游龙戏凤”的主角,甚至还亲自上战场杀死了蒙古兵一人。这就是朱厚照的应州大捷。

1517年十月,自认为过不去冬天的蒙古小王子伯颜就合计来邻居正德家里打秋风。按他的想法,也就像刘姥姥进荣国府一样,捞一点就走好了。不想刘姥姥只带了孙子板儿一人,伯颜小王子却带了五万人。

明朝宣府官员吓坏了。这可要了命了,因为皇帝在他们这呢。这要再像“土木堡之变”一般被人包了饺子,正德可是既没有儿子,也没有弟弟,没办法“北京保卫战”。

正德皇帝却恰恰相反。听到邻居要来自己家里捞钱,就想起祖宗朱重八和朱老四的丰功伟绩,不仅热血沸腾,不顾群臣劝阻,自己排兵布阵,甚至亲自上阵杀敌。结果是混战几天之后小王子屁都没捞着,收拾人马回老家了,等待他的是漫长的冬季,一家几万人一起啃草根的命运。

正德皇帝取得了应州大捷,按理应该大书特书才对,毕竟正德皇帝自己都吹嘘杀了一个蒙古兵。可正史记载却让人瞠目结舌。

《明史》[鞑靼列传]记载十二年冬,小王子以五万骑自榆林入寇,围总兵王勋等于应引。帝幸阳和,亲部署,督诸将往援,殊死战,敌稍却。明日复来攻,自辰至酉,战百余合,敌引而西,追至平虏、朔引,值大风黑雾,昼晦,帝乃还,命宣捷于朝。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

这里边记载的战斗很激烈,却并没有记载杀敌十几人,自损几十人的搞笑描写,而且[武宗本纪]也没有记载。有这个记载的反倒是《明实录》。

《明实录 武宗》记载【是役也,杀卤首十六级,而我军死者五十二人,重伤者五百六十三人,乘舆几陷!

这就很搞笑了。到底那么激烈的战斗打了几天为何只死伤那么几个人?随后蒙古再犯边还不敢大入?我个人认为《明史》更严谨一些。《明实录》之所以如此记载,主要是对正德皇帝胡闹和亲征得不满。认为正德皇帝没有帝王样子太丢人,刻意淡化战果。我认为应州大捷既不可能如《明实录》记载那么差,当然也没有那么辉煌。不过双方短刀相接,谁也讨不到便宜是真的。所以小王子以后再来打秋风才可能浅尝辄止。

综上,应州大捷成也正德,败也正德。正德要是靠谱一点,也不会出现这样搞笑的一幕。但现在看来,并不重要了。就这样吧。

君笺雅聊历史,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非常感谢!


君笺雅侃红楼


有网友问:为什么正德皇帝与蒙古小王子几十万大军砍杀一天,双方才伤亡几十人?有人说清朝在黑明朝,都是清朝的错误。其实,这还真怪不到清朝哪里,这是明朝的明实录记载的。

是明朝自己的官方记录,而且这个战斗也没有那么简单。清朝修的明史对这个战斗的记载是:冬十月癸卯,驻跸顺圣川。甲辰,小王子犯阳和,掠应州。丁未,亲督诸军御之,战五日。辛亥,寇引去,驻跸大同。

这5天的战斗过程是这样的,第一天发生了一次遭遇战,第二天,在应州城外,双方爆发了一场大战,来回冲锋数十次。第三天的时候,蒙古军主力到底,明军与蒙古军再次在应州城外爆发战斗,一直打到了天黑。

第4天,明军与蒙古军又爆发了一次战斗。第5天,这次战斗,才是我们都知道的这次正德皇帝与蒙古小王子战斗。双方初战,明军想合围蒙古军,但是被蒙古军冲出来,进行了反击。

这时,正德皇帝带领明军精锐增援,双方交战数个小时,乘舆几陷。这一天的战斗,还是比较激烈的。根据记载这次战斗,并不是只有几十人伤亡,而是斩首蒙古人16人,明军阵亡52人,重伤563人。

由于,蒙古军没有全面失败,是遇到了硬钉子,自己撤退的。所以明军只抢到了16颗首级,其他阵亡者被蒙古人带走了,而且,明军也不清楚蒙古军的具体伤亡人数。因为,明实录记载,明军疲惫,并没有进行追击。

明军自己是阵亡52人,还有十倍的人数,也就是563人重伤,那么,我们可以想象还有更多的明军负了轻伤。可以看出,明军伤亡至少在上千人,甚至更多一点。蒙古军的真实损失肯定不止被斩首16人,只是蒙古小王子自己的记录现在已经没有了。

一天交战,双方阵亡,重伤和轻松大概1000-2000人,也是差不多的。正德当天出战的是自己的亲军,蒙古小王子率领南下的所谓5万人,其实大部分也都是家属,当天在战场上的明军和蒙古军人数并没有几十万人那么夸张,有个几万人就不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